边缘计算社区 · 2020年10月23日

5G只是看片更快?NAIVE!它在重塑产业、改变世界!

“ 

未来大会的前一天,我没有赶上来沪的航班,因为在前往机场的路上,我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

当时,我打开导航查询开车抵达机场的时间,以及把车停到机场快轨最近的一站,再加上坐快轨的时间。

对比看,这两个时间的结果差不多,我就选择了开车。但没想到路上变得更堵了,结果晚了几分钟,错过了来上海的飞机。

我有点沮丧地告诉造就的同事,没想到他安慰我说,看来以后5G车路协同大有可为。错过航班很遗憾,但是听了这个话还是很温暖。

所以我在想,5G再伟大,再智能,它还是一个技术。技术本身只是工具,需要人赋予它灵魂,人给它带来温度。

image.png

胡博

中国联通研究院5G智库研究室主任

image.png

01

我们到底需不需要5G?**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及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从此,通信行业就按下了加速键。

最新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8月份为止,中国已经有了1.1亿的5G用户,50万的基站——这个基站数量已经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5G基站的总和,甚至基本达到了全球其他国家4G基站的数量级。

而根据GSA(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协会)的报告,5G终端面市或者上市的数量,已经从年初时的190款增长到了500款,主要包括手机(占45%),5G模组(占16%),以及CPE(客户前置设备)、电脑等等。

5G发展得如此之快,但包括我的朋友在内的许多人仍会问我一些问题——

为什么我感觉不到5G的存在?

为什么我体会不到5G对我们生活的改变?

是不是5G只是速度更快了?

image.png

下载造就APP,观看完整演讲

其实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讲,我们在4G时代感受到的信息通信能力已经很强了。

而在5G时代,可能我们看片更快了,刷短视频更流畅了,玩游戏不卡顿了,甚至对于一些硬科技爱好者来说,可能戴VR眼镜的时候,觉得不那么眩晕了。

但这其实都只是冰山一角。

对于2B而言,我们借着5G的东风接触了很多行业的应用,发现了5G在工业生产、港口码头、医疗、健康、媒体等等行业,都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

尤其是这次疫情,其实带来了一个特别大的转机。

疫情期间,大家坐在家里或办公室,在线会议、娱乐、教学等一系列在线科技被广泛地使用。这些新兴的技术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新兴的场景,而这些场景都需要5G去赋能。

image.png

5G的2C应用只是其广泛应用的冰山一角

那5G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可以关注三个关键的性能指标。

其中一个我们应该已经比较熟悉,就是用户体验的速率,也就是带宽

大带宽的场景就是我们看到的视频——VR/AR、4K/8K的摄像和高清直播。它的用户体验的下行速率(下载速度)可以达到100兆/秒,峰值速率甚至能达到1G/秒,是4G的十倍以上。

而另外两个指标大家可能比较陌生。

第一是时延

时延是我们判断信息往返的速度——即从我们发出指令,到服务器反馈,然后再回来的时间。而空口时延,就是我们的手机到基站再回来的速率。

这个指标,5G可以低至1毫秒。

因此5G可以通过低时延,广泛地用在一些尖端的可靠性控制中,比如说辅助驾驶、远程驾驶、远程手术,以及其他对时间有着非常高可靠性要求的场景里。

第二就是连接密度数

5G在1平方公里的面积下,可承载的连接数字能达到100万。

这个广连接的场景,更多地应用在NB-IoT(窄带宽物联网)的终端上——它们体型小、功耗低、寿命很长,可以放在一些公共服务里用到的设备上,例如路灯、水表、井盖、电表等等,来判断我们的市政情况。

以上提到的大带宽、低时延还有广连接,正是5G非常经典的三大场景

image.png

5G与4G的不同之处

在这些场景中,通信能力的提升,对产业的变革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一方面是运营商们的连接服务能力提升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方面,在2B领域比如工业制造、医疗健康,原来不能做的场景,例如医疗中远程示教、远程手术这种场景,也已经变为了可能。

此外,对于一些高新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 5G也能够施以援手。

例如我国最近5nm/7nm芯片的制造工艺受制于人,5nm/7nm影响更多的是功耗和体积,它对通信能力并没有特别大的一个限制。

因此利用5G提供一个高速低时延的通道,将原来终端上的处理能力,上移到云端或者是边缘端,就可以降低对终端制造工艺的需求。

借着5G把终端做瘦,其实就可以缓解对一部分卡脖子技术和工艺的依赖。

image.png

5G变革赋能产业升级与重塑

由此可见,5G作为最新的通信技术,正在升级重塑各个产业。

而通信技术演进至今,到底是需求在驱动,还是技术在驱动呢?

02

通信技术的演进,**

到底是需求驱动还是技术驱动?**

我们可以先回顾下通信技术从1G到5G的发展历程。

image.png

从1G到5G,通信技术的演进

首先,在终端应用形态上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早以前的1G,在80年代时并没有第一时间引入我们国内。大家可能还没有见过那时候的电话,因为1G主要是用在欧洲,大家还用的是大哥大这种特别方砖的设备。

到2G,大家用的是翻盖的数字手机,已经可以实现互通了。

到3G,有了多媒体的通信,可以上网,还有听音乐等等。那个时候各个国家的运营商已经可以和通信厂商联合起来,在标准组织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之下,制定出一个全球共用的标准。

到4G,仍然是以手机为代表,但场景变多了——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出现了微博、微信、抖音等丰富的场景。

到5G,就是万物互联,因为有了5G模组,终端层面将从手机扩展到所谓泛终端。

5G模组就相当于麻将里面那个混儿,贴到什么里面,这个终端就可以变成一个5G终端——我们的售卖机、摄像机、机器人、无人机,只要装了5G模组,就是一个5G终端。

其次,从需求场景上来看,从1G到4G时代主要面向手机、面向消费者的场景,而5G时代则开启了面向垂直行业的场景,其背后是通信标准制定者的变化。

早期的通信标准是由技术公司去驱动的——像摩托罗拉、爱立信这样的巨头公司,在欧洲和运营商联手创造了通信技术,并应用在当地。

而之后发现这个技术是需要互联互通的,于是又联合了手机厂商、运营商等,在全球进行标准化。

因此那时候的标准化组织,反映的是全球对移动通信最尖端的需求。

但到了5G时代,参与制定标准的不仅有手机厂商、运营商、通信设备厂商,而且还有行业的合作伙伴,包括互联网厂商 、汽车厂商、制造业厂商等等。

所以5G标准体现了行业的需求,5G连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一起架构了这种网络型的基础设施,是向着泛在化、智能化的方向去发展的。

image.png

网络型基础设施从0到1到N的演进

如果我们把这个基础设施是看成一个人的话,它将由三个体系组成。

而5G的加持,让这三个体系实现了从0到1到N的演进。

第一个体系是感知体系,就是我们看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感觉到的东西。

5G让它从独立的传感器,发展到连接的传感器,再到如摄像头一样有丰富连接、高流量连接的传感技术。

第二是决策体系,就是我们决定要怎么去做,是0是1,是yes或者no,是多是少。

对于决策体系,著名的投资人Ray Dalio也提过,一个集体的决策,从原则上是好于一个分散的决策。其实5G从整个系统上来看,也是支持了这样一个发展方向。

5G让它从原来从分散的决策、独立的决策,发展到集体的决策,然后再到具有学习能力的决策。

第三就是执行体系,5G让它从原来本地的动作与执行,发展成远程的操作与控制、直到非常精准可靠的操作和交付。

image.png

5G时代,行业需求将驱动网络规划模式的改变

而在形成了网络型基础设施了之后,5G不光是通信速度的提升,行业的需求也将驱动其网络规划和运营模式作出改变。

首当其冲的就是通信模型。

如果以车举例的话,我们的网络就像一个通道——它经过了终端,然后经过了外面的无线基站,还经过光传输网、核心网,最终到达了你手机上的微信、B站等等应用——所有的车都跑在同样一条路上。

那就是谁的车快,谁的车好,或者谁的车性能高,就可以走得更快。

这就很可能造成拥挤,甚至拥塞。

因此我们运营商和设备厂商共同研发出来了网络切片的技术,它可以把网络端到端地,按标签的方式去进行切片。

比如一个游戏的切片,游戏的VIP用户订阅了切片之后,就可以通过终端上的芯片和预留的无线资源,在传输上打了一个隧道,在核心网上做一个专有的SLA、QoS的保障,最后拥有比其他用户更好的游戏体验。

image.png

网络切片技术可以让不同的应用按需使用网络,

就像将各个应用分置于飞机的不同舱位一样

另外一个新的探索就是边缘计算

现在我们都是办公上云、内容上云、文件上云、照片上云……而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些业务也是需要就近去计算的。

比如我们在演唱会体育场馆的时候,有时候会感觉到流量不够用,或者是连不上网这种情况,这就是一种网络拥塞的情况。

如果在体育馆附近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就可以缓解这一点。同时还可以在上面部署社交类的应用,让场馆内的用户进行交互。

再比如,我们可以为工业类的用户,把核心网的网元的功能和边缘计算结合在一起,下沉到工业园区,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数据不出厂区的安全的5G的操作。

03

无所不在的通信,最终还是为了人**

有了这些行业需求驱动的新模式,5G便能更好地为人服务,为行业赋能。

通过结合不同的硬件、不同的技术和场景,5G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应用,进而赋能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image.png

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数据采集与感知、

远程控制与辅助、产业协同、AI机器视觉

比如,我曾接触过一个项目,是一个与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结合的工业相机——PLC控制工业相机的机械臂移动,每一个设备过来之后,工业相机去进行拍照——这本来已经是一个可以运转很好的场景,但是为了节省成本,我们还可以把PLC跟工业相机进行解耦。

因为PLC本身是可以一对多的,它如果就在本地一对一地控制工业相机,就是一种浪费。而通过5G把它这两个环节解耦,就可以实现PLC远程一对多的控制操作。

再比如在煤炭领域,各种传感器可以采集井下的信息,并通过5G的网络传到井上来,只要让井上的人戴着眼镜,就能看见井下的情况了。

image.png

5G+文物修复、5G+电竞比赛、5G+BRT车路协同

在文旅方面,景区的管理,景区VR内容、AR内容的传播,以及一些文物的修复方面,都可以用到5G。

电竞上的应用就更显而易见了,利用5G游戏加速的场景,我们可以搭建远程的电竞平台,让不同场地的运动员可以在同样一个平台上进行比赛、直播和解说。

交通物流方面,厦门已经有一条远程移动、远程驾驶的BRT路线,它可以通过GPS、V2X、红外和雷达的各种传感,结合5G,实现车路协同。

可以看到,通信行业的技术演进和需求升级,是一个互相作用、迭代攀升的过程,最终就会形成我们对信息社会数字化演进的新的需求,引领我们走向新的未来。

image.png

eSIM卡的概念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现多用于智能手表

未来的泛在通信其实已经离我们很近了,与其相关的一项技术就是5G+eSIM。

一个电子设备开通通信功能,其实背后隐藏了从终端到网络到运营商的,后台设施端到端的开通能力,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而通过前一段时间的研究,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已经推出了和eSIM相关的国际标准,现在已经广泛地用于了智能手表里面。

未来它可能还会应用于工业互联网的终端、三防的终端、汽车的终端等等,在这些场景里面,就可以直接把eSIM的物理实体做到终端里面去,形成5G+eSIM的一体化模组,让终端开机之后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具备5G通信的能力,甚至以后基于SIM卡可以开展更多应用和安全能力。

image.png

6G将打造泛在的智能通信

而5G之后,我们还有6G。

现在提6G可能有一点点远,因为5G我们刚刚商用,但6G的标准已经在需求在征集过程中了。

5G的三大场景存在着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既大带宽又低时延,同时还广连接,它可能只能占一边、或两边。

而这就是6G要解决的问题。

6G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还将让覆盖更广阔,通过天地一体化、卫星互联网等手段连接每个人,再加上区块链等技术,连接工业、连接价值等各种元素,从而包络更多的行业应用和内容。

6G还会提出一个叫“灵”的概念,就是更加智能——网络上面的人、设备、器具,包括网络本身都是更加智能,更加为人着想。

所以,通信最终还是为人,并且为此构建起一个无所不在的场景。

编辑 | 柴朝宸;视频 | 天仔

版面 | 田晓娜


边缘计算社区长期致力于促进边缘计算领域内容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边缘计算。从5月份开始耗时半年筹办全球边缘计算大会,邀请行业主流玩家边缘计算负责人分享,如果您对5G、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感兴趣,那么我们诚挚诚恳邀请您参加,门票有限,希望您尽早报名。

image.png

感谢阅读,欢迎扩散传播!感谢!

推荐阅读

移动边缘计算(MEC)的新玩家
边缘计算在智慧制造领域的应用

本文转载自边缘计算社区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点这里
注: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任何组织机构无关,如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欢迎在留言中批评指正。
尊重知识,转载时请保留全文,并包括本行及如下二维码。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边缘计算社区:促进边缘计算领域知识传播,中立,客观,如果您对边缘计算、5G、物联网、云原生等领域感兴趣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也欢迎关注边缘计算社区极术专栏,定期更新。
推荐阅读
关注数
12098
内容数
208
关于边缘计算的一切。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