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框架
鸿蒙是一套完整的、普通人可以直接使用的操作系统,跟Windows、安卓、IOS类似。 常见的错误观点是把鸿蒙跟Linux放在一起来对比,这不对:
Linux只是一个内核,普通人无法使用
○还需要在Linux之上安装各类程序
○比如Ubuntu等发行版,它们在Linux内核之上,还有桌面、各类办公软件
鸿蒙支持多种内核:Linux、Liteos(又分为Liteos-a、Liteos-m)
在内核之上,鸿蒙还有各种子系统,在子系统之上又有桌面等软件
2. 嵌入式软件系统的组成
我们可以把内核之上的软件,简单称为APP(实际上还可以细分,比如各类子系统、桌面等APP)。 启动内核,并不复杂,使用U-boot即可。
3. 移植最小系统要做的几件事
串口相关
○打印(只是打印调试信息)
○串口驱动(可发可收,APP执行printf时可以从串口打印,所以需要驱动)
MMU(Memory Management Unit,内存管理单元)的设置: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
完善中断子系统
○提供系统tick时钟
○为串口驱动实现基于中断的读取字符函数
实现存储设备驱动程序
在存储设备上烧录文件系统
3.1 串口相关
与Linux的串口驱动相比,鸿蒙的串口驱动极大简化了。 对于输出:不使用中断,直接使用查询方式输出。 对于输入:使用中断,我们只需要提供底层硬件相关的代码。 要注意:使用的是虚拟地址。
3.2 MMU设置
MMU有2大功能:
3.2.1 权限管理
比如可以把进程A、B的地址空间完全隔离开,它们互不影响
写得差的进程、有恶意的进程,不能影响到其他进程
用户程序、内核地址空间完全隔离开:不允许用户直接访问硬件
示例如下
3.2.2 地址映射
使能MMU后,CPU发出的地址被称为"虚拟地址",它不是直接发送给硬件,而是发给MMU
MMU根据页表
○进行权限判定
○转换为物理地址,发给外设
运行app1时,CPU发出的addr,通过MMU映射到paddr1;
运行app2时,CPU发出的同一个addr,通过MMU映射到paddr2;
虽然app1、app2使用的地址相同,但是对应的内存不同,如下图:
在移植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关注“权限”,只需要关注“地址映射”
3.3 中断子系统
操作系统跟单片机程序最大的区别,就是多任务,也就是同时运行多个程序。 同时,对人类来说是这样的,多个程序好像可以同时运行,实际上它们是轮流运行。
3.3.1 操作系统"同时"运行多个任务
轮流运行:
3.3.2 串口接收数据的中断
使用串口接收数据时,如果使用"查询"方式,低效并且费电。 一般都使用中断方式。
3.4 存储设备的驱动程序
板子上一般都有EMMC、SD/TF卡、Nor Flash、Nand Flash等存储设备。 Nor Flash、Nand Flash的驱动程序相对简单,但是这些设备比较少见了。 而EMMC、SD/TF卡的驱动程序又太复杂,足够出一个专题了。 我们聚焦在最小系统的移植,先把流程走通:用内存来模拟Flash。
3.5 根文件系统
光有存储设备还不行,上面需要有文件:这就是根文件系统。 一个程序要能运行,出了你写出的程序本身,还需要其他库,比如printf就不是你写的,它在库文件里。 根文件系统里会有这些内容:
程序
库
配置文件
用户数据(可选)
驱动程序(可选)
4. 想做更多
为有更好的人机交互可以移植LCD、触摸屏驱动
为了方便开发,移植EMMC驱动、网卡驱动
要接各类外设,还需要I2C、SPI、GPIO、UART驱动
摄像头、声卡驱动
作者:韦东山
想了解更多内容,请访问:
51CTO和华为官方战略合作共建的鸿蒙技术社区
https://harmonyos.51cto.com?js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