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计算社区 · 2021年07月07日

MEC用例协议导读:从SD-WAN到边缘计算

转自:边缘计算社区
作者:牧之

1 前言

image.png

原本说好的是MEC用例协议导读,怎么又给整到SD-WAN去了。别急,这正是协议导读的开篇。几个考量:

  • _ETSI GS MEC 002_ 协议的用例部分,是由3大类36个相对独立的用例组成,不容易组织成阅读文体,所以索性就导读得彻底一些:从相关行业的视角,来试图串联这些用例。
  • SD-WAN从业者,大多会往边缘计算演进。抛开各种愿景和口号,一个直接的现实问题是:SD-WAN五花八门的功能特性,哪些是值得长期投入做深壁垒,可以在边缘计算中得到最大的投资复用?等等。
  • 此外,从平时交流可知,熟悉边缘计算的人,可能并不熟悉SD-WAN及其发展趋势,所以也可以从“网络演进”的视角,来看看对“计算演进”的支撑,最终融合到边缘计算之中——即:物联网不再是纯粹的网络,边缘计算也不再是纯粹的计算。

全文逻辑: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从SD-WAN演进的视角,来看看对边缘计算的支撑。
  • 为什么群雄会扎堆在一个40-60亿美金的市场?为何会对端到端管控如此痴迷?
  • 相关MEC用例梳理分类。

2 SD-WAN的生前身后名

经历过18-19年SD-WAN会议的疯狂,以为这个领域已经退火,与包括投资咨询在内的交流来看,似乎大家兴趣还在,不过已经更为理性。其中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SD-WAN的演进趋势。

趋势应该是由底层逻辑来推动的,所以可以从历史角度来看一下演进逻辑。一个更为原始的问题:为什么需要SD(Software Defined)?一堆理由,经受时间检验的靠谱的大概有两个:

  • 一方面,转控分离,软件定义,是在范式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必需,具体可参考 《深入理解SASE(五):新的安全范式》 第4.3.3章;SD-WAN理念在这方面的价值无可撼动,不做架构变革就没有未来。
  • 另一个,就是为了应用,应用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性能越来越夸张,需求越来越多元。这样的趋势,使得传统的孤立封闭的网络系统,越来越难以适应。所以,与其说“用软件来重新定义网络”,不如说“用软件来重新定义网络应用”,进而衍生出按场景所需的云网融合;现代应用基本都是网络应用,所以,这也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趋势。

在这个大逻辑下,SDN是比SD-WAN起的更早的一波。遗憾的是,2019年,带头大哥Gartner官宣SDN社死(Obsolete before plateau),悼词有些悲壮:SDN is Dead; Long Live SDN. 大意是:“SDN挂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阿门”。

image.png

SDN为什么给社死了?悼词写得很明白:并不是SDN不好,而是SDN已经深入人心了。该用SDN的,都已经用上了;用不上SDN的,再跟他们去掰扯,也是乌龟壳上找毛——白费劲。既然接下来没啥直接的新市场可以去拱拱了,那带头大哥再不宣布它社死,岂不是容易被居心叵测的小人利用,坑害无辜的创业者和投资者继续掉坑么。

image.png

所以,SDN的社死,并非技术理念原因,而是产品形态原因。SDN的主要落地产品形态是DCN(Data Center Network,数据中心网络)和DCI(Data Center Interconnect,数据中心互连网络),离用户远,离应用远。

带头大哥在官宣SDN社死的同时,鼎力支持SD-WAN再升一级,甚至在2020年,更是让其跨界到网络安全领域,宣称它是在未来两年会被采纳的高价值领域(high benefit and less than two years to adopt category),这个评价甚至高于IPS和WAF(moderate benefit and less than two years to adopt category)。
image.png
继承SDN精神的SD-WAN,可以摆脱SDN类产品的机房限制,飞入寻常百姓家,离用户更近,离应用更近。

SD-WAN凭什么比SDN更接近用户,更接近应用?一个直接的答案就在于SD-WAN的CPE。
image.png
CPE又是个什么?有些问题,可能会被平时的“太熟悉”消磨殆尽,然后就被脑回路直接忽视掉。

CPE全称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直译“客户前置设备”,这个名字,跟SD-WAN就没半毛钱关系!

这种东西可以叫CPE——这可能是SD-WAN从业者司空见惯的最熟悉的。
image.png
这种东西也可以叫CPE,就是运营商放在各家各户,然后平时就在那默默吃灰的。
image.png
这种东西也可以叫CPE,可以放在各种工业场合——这里贴先进一点的图片,因为丑一点的可能只有亲妈才能认出来。
image.png
还有,猜猜,它扪想不想当CPE?反正作者觉得它们正是为了抢入口而来。额,是不是有点不敢接着往下想。
image.png
图2-8:智能音箱

既然CPE不是SD-WAN特有的,也就说明CPE其实也不是SD-WAN所必需的。CPE是帮了你,但她没和你领证,她是你朋友,不是你配偶啊,所以,如果一个SD-WAN产品,非要一厢情愿去缠着CPE,那就是单相思是孽缘了,容易产生一些悲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印证了进化论对疾病的观点:疾病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即,进化只是让利益和风险在特定的环境下达到了某种适应和平衡。任何一种平衡,都会随着物种自身的发展被打破——很多疾病的根源,其实正是上一次进化时留下来的优势。CPE在早期帮助SD-WAN取代SDN的同时,也在后期成为了一个隐隐发作的病灶。

其实,带头大哥在明升SD-WAN的同时,也在悄悄安排他的后事了,就是在2019-2020成熟度曲线图中那个迅速崛起的SASE,一下子从Innovation Trigger窜升到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

SASE的全称是Secure Access Service Edge,直译“安全访问服务边缘”,是带头大哥明示的“面向物联网和边缘计算的演进”,可以离用户更近,离应用更近,离边缘更近,更贴心,更安全,基本满足了当下对未来生产网络的所有幻想。

这里直接偷懒,如需了解SASE的演进逻辑,可以参考:

我们可以看到:

3 SD-WAN之于边缘计算

从趋势分析来看,不知是否会冒出一个问题:把产品触点,或者说的再low一点,把某种CPE,往用户&应用&边缘侧推近一些就真的更好了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相对诡异的现象:设备商、运营商、云厂商、网络服务商、还有大量的创业公司,一股脑儿蜂拥在一个被Gartner以及IDC号称有40-60亿美金的SD-WAN市场,他们是炒概念炒疯了么?!

解答一个事件的疑惑,或者在开骂之前,得先花点时间去了解他。所以,让我们先来看一下SD-WAN的典型架构。

以下是主流SD-WAN产品的典型系统架构。

image.png

  • Subscriber Web Potal:基于Web的自服务门户,一般会与供应商的BSS/OSS系统打通,形成与商务层面的联动。
  • Service Orchestrator:编排器,负责将用户在自服务门户上输入的业务意图,编排成一系列的网络服务。服务编排器与自服务门户之间的接口,就是通常所说的北向接口。它相当于是连接了产品和系统。
  • SD-WAN Controller:控制器,负责将各种网络服务,进一步翻译成网络设备可懂的设备语言。控制器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就是通常所说的南向接口。它相当于是连接了系统和设备。
  • SD-WAN Edge:网络边缘设备,即俗称的CPE,执行具体网络策略的设备。在有些设备商的方案中,会有专门的强大一些的CPE,可以放到POP端做局端设备。注意,这里更为官方的名字是叫Edge,正是边缘计算的Edge

以下是主流SD-WAN产品的典型网络架构。

image.png

  • 接入侧:CPE-POP之间的网络部分,属于供应商的弱管控范围,底层承载的质量通常不可控。这也是在边缘计算时代,尤其是在MEC场景中,会发生巨变的一段。为了能在MEC场景中去理解它,我们甚至不得不再去拆分它。
  • 骨干侧:POP-POP之间的网络部分,属于供应商的强管控范围,底层承载的质量通常可控(例如Aryaka的全球二层骨干网)。当然,理论而言,骨干侧并不是必须的,不过如果考虑的大背景是面向物联网和边缘计算的应用场景,有骨干资源的供应商,会有极大优势。
  • 端到端隧道:CPE-CPE之间的逻辑连接,通常这是overlay隧道。基本原理如下:在一对CPE之间,基于用户在自服务门户上输入的业务意图(例如连接两个业务站点),通过编排器和控制器的编排翻译,向目标CPE下发设备配置,建立起支撑客户业务意图的一条条端到端隧道。

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正是这一条条的端到端管控的隧道。所有的花样,也就开始在这上面展开来玩。花样的复杂性,取决于各自的技术功底了,有些是擅长网络的、有些是擅长存储的、有些是擅长计算的;底层支撑的技术能力越多,可以玩出的花样就越多,当然前提还是要与目标场景相契合,即与自己的目标市场相接轨。绝对不要去羡慕巨头设备商五花八门的功能,更不要去直接抄作业;人家可能正在为自己的肥胖而苦恼,正在寻思着该怎么瘦身呢

现在就可以来回答段首的疑问了?蜂拥进入一个“40-60亿美金市场”的巨头们是疯了吗?没有,人家可能都精着呢。SD-WAN意味着空前强大的端到端管控能力——而巨头对端到端管控这么痴迷,也是有原因的:

  1. 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生产要素不是煤、不是石油、不是电力、而是过渡到了对数据的挖掘和使用。可以理解,这句话很多人听得都已耳朵起茧,不够直观;别急,下一篇会补上实际一例,直观显示由数据迸发出的无与伦比的生产力,以及以数据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会对包括网络在内的基础设施有着什么样的不同需求。
  1. 据IDC预测,2025年超过70%的数据和应用将在边缘产生和处理。

image.png

矛盾在哪?海量的数据在边缘,庞大的算力在中心。

幸运在哪?无论数据也好,算力也罢,都不再是煤、石油类似的具体实物,而是虚拟形态的生产要素,是有机会灵活“瞬移”的——这是以往的生产方式,想都不敢想的。

再直白一些,边缘的海量数据,需要的不是为它搬来一套庞大的基础设施,而是为其匹配适宜行业场景的算力即可

端到端管控的网络,正如当下石油航道一般重要。所以,巨头对端到端管控能力的痴迷,跟海军对不停下饺子的痴迷,其逻辑是一样一样的。即,边缘计算是一种系统能力,只有建立在端到端管控的网络能力之上的那个边缘,才是真正的边缘;脱离网络能力孤悬海外的边缘,那叫飞地,迟早会失守

这也正是SD-WAN之于边缘计算的意义

  • 采集企业数据/知识的入口;
  • 分发厂商算力/智能的出口。

直接一些的,浅显一些的理解是,SD-WAN可以把流量拐走。这个层面的理解,可能还是在名义市场层面。

如果结合MEC协议中,对边缘计算时代里应用程序架构的构想,那就可以再宏观一些,即:如果整个网络都是云网融合的计算网络,那么SD-WAN拐走的就不仅仅是所谓的流量,而是决定着计算网络中的总线调度,那就会成为某种分布式操作系统类似进程/线程/IO调度器的一部分。脑子是个好东西,大家都想要,这可能是分布式大脑的一部分。

4 MEC用例协议导读

做完了以上铺垫,直接的导读部分就可以开始了。

_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MEC); Phase 2: Use Cases and Requirements_ 描述的是一些高阶需求,离产品落地还较远,不过它是所有其它协议的起点,可以用于导出参考框架、架构、实现等所有后续。

Use Cases,即用例,是源自通信行业的一种常用的工程方法,它从使用场景的视角出发,重新梳理汇总需求,可以帮助提升需求理解的完备性和一致性。

所以,为了开发适当的MEC架构和API,用例协议描述了许多用例,以便得出一致的要求集,推导出MEC系统为支持 上述特性 而需要具备的能力。

协议将用例划分成了三个类别:

  • 面向消费者的服务(Consumer-oriented services):这些通常是创新服务,而且可以使最终用户直接受益;最终用户(end-user)是指使用UE的用户。包括:
  • 游戏
  • 远程桌面应用程序
  • 增强和辅助现实(augmented and assisted reality)
  • 认知协助(cognitive assistance)
  • 等等
  • 运营商和第三方服务(Operator and third party services):这些通常是创新服务,但不是使最终用户直接受益,而是充分利用了运营商网络边缘附近的计算和存储设施,与第三方公司的服务一起运行。包括:
  • 主动设备位置跟踪(active device location tracking)
  • 大数据
  • 安防安全(security, safety)
  • 企业服务
  • 等等
  • 网络性能和QoE改进(Network performance and QoE improvements):这些并不是面向最终用户的创新性服务;这些服务一般会通过特定应用程序,或者常规的改进来提升网络性能,通常可以改善用户体验。包括:
  • 内容缓存/DNS缓存
  • 性能优化
  • 视频优化
  • 等等
牧之注:注意security和safety这两个表示“安全”的英文,含义是不同的,如果全都翻译成“安全”之后不容易区分。大致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主观故意:safety主要是指针对非恶意或非故意操作的保护措施;security主要是指针对恶意或故意操作的保护措施。所以全文将security翻译成“安防”,将safety翻译成“安全”。

个人觉得这个用例分类可能会有点混淆(好在分类不会影响推导),原因在于:这个分类标准比较依赖于“是否需要联合第三方来一起提供服务”,“是否是面向最终用户的服务”、“是否是创新服务”,而实际情况是:

  • 不同国家的运营商的边界不同,例如,中国的三大运营商都还保留着云业务,而绝大多数海外运营商,尤其是北美运营商,其实是放弃云业务而在转售公有云的(在写文章时,刚刚发生:AT&T宣布将5G核心网全部迁移至Azure;微软同时宣布收购AT&T的网络云平台技术及相关人才,关系就更凌乱了,哇哈哈),欧洲运营商又会有些不同。这样,就没法准确区分“是否需要联合第三方来一起提供服务”了。
  • 业务范围不同,也就进一步很难准确界定“是否面向最终用户”,“是否需要与第三方一起提供服务”,“是否是创新服务”了。

此外,由于原文并未对所有用例都标明类别,所以以下会基于自己的理解,将未标明类别的用例也归入三类之一:

  • 面向消费者的服务(Consumer-oriented services)
  • 5 增强现实,辅助现实,虚拟现实,认知辅助(Augmented reality, assisted reality, virtual reality, cognitive assistance)
  • 6 游戏和低延迟云应用(Gaming and low latency cloud applications)
  • 15 基于位置的服务推荐(Location-based service recommendation)
  • 22 统一企业通信(Unified enterprise communications)
  • 23 应用程序计算卸载(Application computation off-loading)
  • 运营商和第三方服务(Operator and third party services)
  • 4 安保、安全和数据分析(Security, safety, data analytics)
  • 7 活跃设备位置跟踪(Active device location tracking)
  • 8 应用程序可移植性(Application portability)
  • 9 SLA管理(SLA management)
  • 10 MEC边缘视频编排(MEC edge video orchestration)
  • 12 与MEC应用程序的直接交互(Direct interaction with MEC application)
  • 14 车辆对基础设施通信(Vehicle-to-infrastructure communication)
  • 17 MEC平台使用来自运营商信任的MEC应用程序的信息(MEC platform consuming information from operator trusted MEC application)
  • 21 聚合点中的无线网络信息生成(Radio network information generation in aggregation point)
  • 25 摄像头即服务(Camera as a service)
  • 26 在体育场馆环境中的视频制作和分发(Video production and delivery in a stadium environment)
  • 28 未来工厂(Factories of the Future)
  • 29 基于容器的灵活部署(Flexible development with Containers)
  • 31 多用户多网络应用(Multi user, multi network applications)
  • 36 车载MEC主机可支持汽车工作负载(In-vehicle MEC hosts supporting automotive workloads)
  • 网络性能和QoE改进(Network performance and QoE improvements)
  • 2 基于TCP吞吐指引的移动视频分发优化(Mobile video delivery optimization using throughput guidance for TCP)
  • 3 移动边缘缓存本地内容(Local content caching at the mobile edge)
  • 11 移动回传优化(Mobile backhaul optimization)
  • 13 流量去重(Traffic deduplication)
  • 16 应用程序带宽分配管理(Bandwidth allocation manager for applications)
  • 18 视频缓存压缩和分析服务链(Video caching, compression and analytics service chaining)
  • 19 无线接入承载监控(Radio access bearer monitoring)
  • 20 密集网络环境中的MEC主机部署(MEC host deployment in dense-network environment)
  • 24 多接入网络中的QoE和资源利用率优化(Optimizing Qo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multi-access network)
  • 27 边缘媒体分发优化(Media Delivery Optimizations at the Edge)
  • 30 第三方云提供商(Third Party Cloud Provider)
  • 32 室内精确定位和内容推送(Indoor Precise Positioning and Content Pushing)
  • 33 多无线接入技术应用程序计算卸载(Multi-RAT application computation offloading)
  • 34 IPTV over WTTx
  • 35 在5G环境中部署MEC系统(MEC System deployment in 5G environment)
  • 37 受运营商信任的MEC应用程序(Operator trusted MEC applications)

以上,起始数字代表原文章节,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当作目录,直接回溯感兴趣的用例。

既然它们值得写入协议文档,所以每个用例都认真看了一遍整理了一遍。稍后就会按照类别,选取部分用例分篇叙述。

作者会尽可能将相关用例在干什么,用这个铺垫里的语言,转述给有兴趣的同行;如果对哪部分特别感兴趣,就可以直接根据索引去查阅原文内容了。

精力有限,会结合反馈来安排节奏和顺序;毕竟,如果只有少部分人有兴趣,更有价值的精力分配方式是直接交流——将协议文体写成普通文体,有点太费心力。

5 附录

为了保证文章主体顺畅,部分逻辑存在跳跃,故用附注方式说明。如读者未发现,可略过本章,不影响阅读。

第2章中,对于CPE病灶的解法,理论上可能有两种:

  • 一种是往SASE,往边缘计算方向进行云化演进,即脱离硬件形态,脱离Capex形态,按场景所需,形成服务场景的逻辑CPE实体,用更大的产品架构来粘合,比如下图型态。如有兴趣,具体可参考《SD-WAN的生前身后名》
  • 另一种是创造一个实体,南向兼容各家设备。作者觉得兼容各家的SDN设备,这是有可能的,也仅仅是有可能,因为这还是在干线侧;而妄想去兼容不同厂家的Edge设备,敬你是一条汉子,想法很宏大,反正作者真不太看好。所以,直接跳过这个逻辑分支,是想尽早堵上这个取巧的想法。
    image.png

第3章的推导,按严格逻辑,应该基于SASE来推导。不过交流下来,包括运营商在内,对SASE的理解程度,还是偏早期的,所以当前还是继续拿SD-WAN来分析推导。

推荐阅读

注: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任何组织机构无关,如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欢迎在留言中批评指正。
尊重知识,转载时请保留全文,并包括本行及如下二维码。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推荐阅读
关注数
12081
内容数
208
关于边缘计算的一切。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