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一份总标包1.24亿的人形机器人订单,由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斩获,如巨石投入湖面,激起涟漪。与此同时,优必选宣布其3月发布的天工行者人形机器人,在手订单已达百台。
这些信号绝非孤立事件。
图片
(图源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
被很多业内人士和媒体预言的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似乎已经带着引擎的轰鸣声,疾驰进现实里。
中国移动为何大手笔购置人形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用在哪些商业场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会威胁到人类劳动力吗?这背后是一场静水深流下的产业变革。
智元、宇树、优必选们的商业化破冰
企查查显示,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移杭州”)由中国移动100%持股,主要聚焦移动互联网及智慧家庭领域解决方案。
图片
(图源企查查)
这笔订单分为2个采购包:采购包1涉及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预算金额为7800万元(含税),由智元机器人中标;
采购包2涵盖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预算为4605万元(含税),由宇树科技中标。
即便拆开来看,超7000万和超4000万的订单也足以跻身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公开订单的前列。假设以10万一台的采购价来算,该笔订单至少要购置1000台人形机器人。
头部移动通信运营商买这么多机器人做什么?
回看中移杭州的核心,是将中国移动的通信能力转化为场景化服务,人形机器人因其拟人化交互和移动能力,无疑是连接“家庭-社区-城市”的理想载体,如果能将机器人转化为下一代智能终端,那么移动就掌握了争夺用户与数据的超级入口。
同时,人形机器人的实时传输、多机协同等需超大带宽与超低时延,移动可借此验证5G-A/6G网络在复杂场景的承载能力,机器人相当于AI实验室。
综合来看,这笔巨额订单表面是采购硬件,实则是以机器人承载其智能化野心,是基于中国移动的通信基础设施优势,向具身智能和下一代人机交互生态的战略卡位。
而聚焦智元、宇树、优必选们的落地场景,当前已经实现的有各类智能导览、各类迎宾接待、大型活动的现场服务等;企业的公开资料中,智元的机器人还有工厂货物搬运(如其全球首场机器人进厂直播)等场景,宇树、优必选的数款机器人则面向高校、科研机构和开发者,支持科学研究和场景应用创新。
我们在中国招标与采购网搜索“人形机器人”相关信息看到,仅7月就有近20条公开招标,报价为几十万~一千多万不等,涉及消防、光伏发电、科研等多个领域。
图片
(人形机器人招投标信息;图源中国招标与采购网)
尽管当前人形机器人订单多聚焦于展示和服务,但智元、宇树等几家头部厂商今年其实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据南都报道,从天眼查等渠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12日,智元在2025年至少已中标8个项目,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
宇树科技则受益于科研教育和安全巡检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的需求,在2025年以自身名义或通过代理商,已中标超70个项目。若不计入代理商差价等因素,宇树科技已从这些国内公开招标采购项目中赚取超8651万元。
从蓝图到现实,为何是2025?
那么,为什么这些订单集中出现在2025年,为什么它能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其实,这是技术、成本、资本与政策多重力量积蓄下的爆发。
高扭矩密度电机、精密的谐波减速器,以及感知世界的各类传感器,它们的成本正在经历技术红利驱动的跳水;同时,让机器人变聪明的运动控制算法、环境感知与决策AI,其成熟度也已不再是纸上谈兵,足以应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挑战。
美银(Bank of America)今年3月发布的研报预测,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成本5年内降幅或超40%,2025年出货量将达1.8万台(量产起点),2035年将达1000万台/年。
在这背后,中国供应链带来的成本优势不容小觑:中国在谐波减速器、滚珠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具备量产能力,部分供应链厂商已向海外头部机器人厂商供货。
更有意思的是,美银的预测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可参照电动汽车的发展轨迹:2020-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零部件成本下降40%-50%,推动渗透率从6%飙升至45%,人形机器人有望复制这一爆发曲线。
图片
(中国电动汽车销量与价格变化;图源美银报告)
当然,量产不是终点,它是通向商业化落地的必经之路。只有当机器人真正走入服务场所、走进工厂,其价值才算得到验证。
真实场景是技术最好的磨刀石,中国移动的巨额订单,也将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入更多场景,积累实战的海量数据,驱动算法和硬件的快速迭代与进化。这种在实战中成长的速度远超闭门造车。
此外,规模效应则是降低成本的不二法门,中国移动作为头部运营商,其巨额订单所带来的效应,可能会推动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的下降;同时,实际应用中的经验教训,也将倒逼机器人行业安全标准、伦理规范和接口协议的建立,为未来的爆发式应用和增长扫清障碍。
医护、康养等赛道的星辰大海
怎么选
从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的征途远不止工厂。在关乎人类福祉的医护、康养等领域,它们正展现出强大潜力,直面老龄化挑战与医疗革新需求。
富士康与英伟达今年就联合推出全能护理机器人Nurabot,用于分担药物、运输标本物和巡逻病房等耗时且繁琐的任务,可减少护士30%工作量,缓解全球老龄化趋势下、未来450万名护士短缺的问题。
全球头部制造业企业与全球首家市值超4万亿美元的科技企业的联合,足以证明医护、康养赛道的前景。
机器风潮,赞162
人形机器人作为灵活的具身智能载体,可以分担基础护理的重担(如辅助进食、翻身),不间断地进行健康体征监测,提供情感交流与陪伴,并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呼叫救援,这不仅是劳动力的弥补,也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尊严的解决方案之一。
如日本广泛应用的PARO治疗海豹机器人,根据日本内阁府、厚生劳动省等报告显示,自2009年将PARO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后,日本已成为全球情感辅助机器人应用最深入的国家,其成功经验也预示了情感交互型机器人的巨大空间。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开启,其意义已超越技术本身,它预示着一场深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重塑。
这场机器人革命裹挟着机遇与挑战呼啸而至,大量重复性、流程固定、环境危险的工作岗位将不可避免地被机器人接管,这要求劳动力结构必须加速向更高价值的领域,如创意创新、综合管理、深度情感服务等方向。
而对我们劳动者而言,终身学习和技能升级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然选择。如何在这场变革中实现人机共存,是全社会必须共同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部分资料参考来源:企查查、IT桔子、南方都市报、Bank of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