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界的“红米”来了。
近日,宇树科技在WAIC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前夕,发布了新款双足人形机器人R1,售价3.99万元起,再度将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卷至新高度。
图片
(图源宇树官网)
要知道,波士顿动力的Spot机器狗基础款售价为7.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3万),而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预估售价为2~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万起),为宇树人形机器人的3.5~10倍多。
图片
(图源波士顿动力官网)
据宇树介绍,R1全身共26个关节,集成语音和图像多模态大模型,重约25KG。更重要的是,支持自行开发/改制。
在视频中,R1机器人展示了翻跟头、拳击、奔跑下坡等运动能力,并打出“先运动再干活”的标语,强调“运动的多样性是干活的先决必要条件”。
与追求大而全的路径不同,宇树R1选择了极具魄力的减法:
舍弃灵巧手:暂不挑战抓取操作的复杂世界,专注于身体本体的运动控制。
轻量化负载:不堆砌重型模块,追求更轻盈、更敏捷、更节能的运动表现。
弱化“稳定操作”:不急于展示工业级精度操作,而是强调动态环境下的适应性和互动性。
这款没有灵巧复杂的双手、不追求高负重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其核心卖点显而易见:运动能力。它不是一台准备立即投入生产线的“打工机器人”,而是一个敏捷、互动性强、开放开发的机器人硬件平台。
宇树R1正在用一种颠覆性策略,重新定义人形机器人的演进——不追求一步登天的全能,而是发动一场从运动开始的变革,让具备专业运动能力的人形机器人不只是实验室和企业的专属,而是飞入寻常开发者、甚至科技爱好者的手中。
图片
(图源宇树官网)
这种“先运动再干活”的理念,是对机器人发展底层逻辑的深刻洞察。
运动能力是机器人在物理世界存在和行动的基础,没有稳定、灵活、可适应的身体运动,再精巧的手也无法有效工作。宇树R1选择先练好身法,把身体基础打牢,为未来搭载更复杂的“手”和“脑”提供坚实的移动平台。
宇树提供了一个高度灵活的“机器人身体”,其最大的核心价值在于开放性与可塑性。它鼓励所有对机器人感兴趣的个人、企业和机构:这是一个基础平台,能力有限但潜力无限,你可以来定义和赋予机器人灵魂。
这种人人可开发的低门槛姿态和“养成系机器人”的愿景,是最能推动行业变革的特质。R1的成功与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成功吸引并激活这个开发者生态。
对行业来说,这种生态策略也是有利的。宇树提供肥沃的土壤(硬件平台)和基础工具(开发环境),吸引无数园丁(开发者)来播种、培育,最终期望收获一片繁茂的森林(丰富的应用和成熟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R1机器人能做到3.99万起的售价?
其底气源于宇树在四足机器人和G1、H1两款人形机器人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与供应链优势。如高性能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自研,宇树Go系列四足机器人/机器狗的量产经验,在消费级和轻工业级机器人供应链上的深耕,都为其人形机器人的生产爬坡和成本优化铺平了道路。
由此可见,宇树的商业逻辑也非常清晰,利用技术和供应链优势打造极致性价比,以低价迅速切入市场、获取大量用户(开发者),通过构建活跃的开发者生态和初步应用场景,反哺技术迭代,并探索机器人未来在服务、教育、轻工业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和盈利模式。
然而,这条看似光明的道路也布满荆棘。
吸引大量开发者并形成有价值的产出,这种生态构建的难度极高,非一朝一夕之功。此外,如果灵巧手等关键技术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且价格下降,R1这类基础运动机器人的价值可能会被迅速稀释。
最为实际的是,如果长时间未能孵化出有说服力的实用场景,R1可能被市场视为昂贵的玩具,其生态平台的定位将遭受质疑。
但无论如何,R1“运动先行”的策略,为机器人行业展示了一条务实的发展之道,类似R1这种专注于基础运动能力的机器人“身体”平台可能成为一类标准产品,它可以灵活搭载不同厂商或开发者自研的“手”、“脑”和传感器模块;实用的、有价值的场景,更可能由庞大的开发者社区在实践中探索和验证出来,而非仅靠巨头、明星企业去摸索。
随着宇树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和使用门槛降低,机器人的技术红利将惠及更广泛的群体和更多元化的领域。当人形机器人从远离人群的实验室走下,进入万千开发者的车库、家里,机器人更广阔的可能性也因此开启。
值得一提的是,据科创板日报7月27日消息,特斯拉相关人士透露,特斯拉第三代机器人预计2025年推出,2026年实现量产,计划5年内年产100万台——让人好奇的是,在宇树3.99万的R1机器人和9.9万起的G1机器人面前,特斯拉机器人能在什么方面有独特优势?
R1机器人已经先跑起来,而它最终能跑向何方,答案掌握在每一位敢于触碰它的开发者手中。这场始于运动的变革,终将重塑人形机器人与人类世界的互动方式。
部分资料参考来源:宇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