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至22日,2025新域新质创新大赛决赛在青岛成功举办。大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部署,由赛迪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与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是国内首个专注于新域新质领域的专业赛事。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单忠德,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尹浩代表评审专家组发言,大赛组委会主任、赛迪研究院院长张立报告了大赛进展情况。
新域新质创新大赛收获满满
本届大赛以“智聚新域、慧集新质”为主题,重点围绕高端仪器和制造设备、人工智能、网信、无人系统、航空航天等五大领域,设置“自由探索”与“需求命题”双赛道,分设“高校师生组”和“创新企业组”两个参赛组别,着力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产业—金融—政府”六位一体融合平台。赛事旨在发掘一批新域新质前沿技术与产品,促进成果转化落地,精准遴选高水平人才团队,实现“以赛促创、以赛促转、以赛促融”,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支撑。
在赛事组织上,大赛依托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43所“双一流”高校开展预选推荐,最终770项创新成果入围决赛。通过广泛征集用户单位需求,累计发布三批共63项命题,推动多个项目成功揭榜并进入研发阶段。
相关政府机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部属单位与高校、中国工商银行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相关活动。
大赛推动生产力“创、转、融”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李宏伟表示,举办本届大赛,主要基于“创、转、融”三方面考虑:
一是以赛促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大国竞争制高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网络信息、空天等技术集群突破,已成为推动生产力跃升和塑造发展新动能的核心力量,也是大国博弈的焦点。大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域新质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智聚新域、慧集新质”为主题,旨在快速发掘和培育一批具备颠覆性创新能力与高成长潜力的科技项目和人才团队,加速新域新质领域创新发展。
二是以赛促转,打通成果转化瓶颈,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新域新质领域创新常面临需求不明、供给不准、转化不畅等问题,许多成果难以跨越“死亡之谷”。大赛通过“需求命题+自由探索”双赛道机制,精准对接真实需求与有效供给,搭建从“赛场”到“市场”的快速通道。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大赛适时组织合作对接会,促进供需直接对话,破除互联互通障碍,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是以赛促融,汇聚多元主体,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新域新质竞争已转向体系化、生态化较量,需推进技术、体制、机制全方位融合。大赛通过搭建“教育—科技—人才—产业—金融—政府”六位一体平台,集聚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团队同台竞技,形成支撑新型工业化的系统优势。
国家级新区提供坚实底座
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海舰表示,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实力雄厚,具备办好大赛的坚实基础。作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其综合实力位列全国新区前三,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173家,并培育了多个国家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赛事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区产业发展与大赛方向高度契合。青岛市“10+1”产业体系中近半数细分赛道由新区承接,与大赛聚焦的五大领域紧密对接。同时,新区集聚高校17所、各类创新平台404家,人才总量超92万人,为创新成果转化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丰富场景。
新区办赛经验丰富,能力突出。作为中国最佳会展名区,每年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约400场,具备承办国家级赛事的成熟配套与国际影响力。
下一步,新区将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优化人才服务与营商环境,加速赛事成果转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跨越“市场鸿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倪义坤表示,在项目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跨越从“技术优越”到“市场适用”的鸿沟。实验室原型在成本、稳定性和用户习惯等方面常出现“水土不服”。为此,我们主动与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将研发重点从追求性能转向提升产品的稳定性、易用性和成本优势,并通过“产学研用”联合机制在实际场景中迭代优化,最终成功实现产品从样机到批量生产的突破。
“最大的挑战在于转变行业资深专家的观念,使其从怀疑转向认可。”给武汉市天将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习赵军留下深刻印象的挑战来自于“转变”。
习赵军介绍道,团队采取分阶段策略:通过详实实验数据邀请专家参与关键验证环节,引导其发现原有理论的盲区,并借助权威背书消除代际隔阂。这种从验证到对话、从背应用到推广的系统方法,逐步化解了质疑,加速了产品应用。
在航空研发领域,最艰巨的挑战来自时间、数据与安全的多重压力。面对一年内完成特情数据采集的硬指标,团队构建三维预演机制,模拟2000+种特情组合,设计模块化试验架构,并执行双盲验证流程,最终实现连续200次空投试验100%成功,所有数据达到军用级精度标准。
在创新道路上铸就的辉煌
赛事评选方面,大赛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初赛评审组、决赛评审组,共计邀请杰出科学家、需求方骨干、企业首席专家在内的220余人次专家审议评审方案、开展项目评审,遴选233项优秀成果进行现场决赛,相关成果形成《新域新质创新大赛优秀成果汇编(2025)》。
按照大赛评审工作规程,经专家组评审和专家委员会审议,决赛共评选出72项获奖项目。
西北工业大学“孪生动力:组合发动机多场感知与数智孪生平台”等10项成果获得“高校师生组”特等奖,青岛高端轴承研究院“P2级高精密轴承国产化替代技术”等10项成果获得“创新企业组”特等奖。西安交通大学“复杂构件增减复合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等10项成果获得“高校师生组”一等奖,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AI赋能生物流化床污水处理集约低碳解决方案”等10项成果获得“创新企业组”一等奖;厦门大学“芯片级药物安全评估微系统与装备”等10项成果获得“高校师生组”二等奖,湖南天羿领航科技有限公司“微半球陀螺仪”等10项成果获得“创新企业组”二等奖。
专项奖方面,北京中宇万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控系统内生安全密码防护技术及应用”、北京理工大学“无人机密码安全防护”获得揭榜优胜奖。青岛华芯晶电科技有限公司“空天装备和关键部件用蓝宝石单晶防护窗口研制”等5项成果获得“中国工商银行专项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面向边缘计算的轻量化多模态大模型推理框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5项成果获得“润扬科创专项奖”。
此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个预选推荐组织单位获得“高校师生组”最佳组织奖,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2个预选推荐组织单位获得“创新企业组”最佳组织奖。
大赛决赛期间同步举办优秀成果展示、合作对接会、投融资对接会等亮点活动。共展出236项成果,吸引数千人次观展;邀请34家需求单位,深度服务52个参赛团队,促成21个项目与需求方达成合作意向;收集13.1亿融资需求,吸引40家投融资机构参加,引导73个优质项目开展对接,达成40余项初步合作意向。
“未来,我们将充分运用大赛提供的平台资源:一方面借助慧眼行动的渠道拓展国防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利用青岛市的政策支持建立区域运营中心。我们将持续与大赛平台保持互动,将对接的各类资源转化为项目发展的持续动力,加快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落地。”谈到未来,倪义坤高度赞赏了此次大会提供的平台资源及开拓性创新。
后续政府、企业、高校等单位将快速融入大赛提供的生态圈,与诸多新域新质创新团队携手共进,持续探索创新应用场景,为推动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届新域新质创新大赛的成功举办,有效汇聚了全国顶尖创新力量,展现了前沿领域蓬勃的创新活力。展望未来,以大赛为纽带,必将进一步打通创新链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