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卢纶,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中的慷慨激昂,热血炙烈,千年来让无数国人心魂激荡。
一个科技初创公司,能否凭借科创成果及时获得信贷准入?一个农民兄弟能否在春播时,获得精准的无抵押贷款;秋收时,通过银行App找到性价比最高的买家?一家企业,能否通过其生产及交易信息获取线上融资、保险等一站式金融服务?这些问题的肯定回答,是我们对现代金融服务的共同期盼。总书记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擘画时...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在中国古建筑中,有个重要概念,叫做“栋梁”。其中“栋”是指房屋的东西向正梁,起到承担房屋荷载的作用;“梁”则是支撑楼板和其他承重结构的南北向竖梁,起到构筑受重面,支撑屋顶飞檐斗拱的作用。
刚刚过去的五月,是一个炙热的AI之夏。前有2023谷歌 I/O开发者大会“炸场”,开建AI全宇宙,后有2023微软Build大会,一切都与AI相关。
2013年,程序员Matt Stine提出“CloudNative”概念,后来他又将这项技术的特点归纳为模块化、可观察、可部署、可测试、可替换、可处理6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云原生。
《怪诞关系学》一书中讲到,人生来会与他人做比较,对比是天性,竞争是必然。用高深点的话讲,人是通过对比身边的事物和同类来定位自身的,只有对比才知道差距有多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对比石头,知道自己是有情感有血肉的活物;对比高山大川、洪荒宇宙,知道自己身体渺小认知也渺小。
1991年,科学家Mark Weiser发表了一片文章《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其中有一句名言:
5月30日,在2023中关村论坛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正式发布。《实施方案》要求,支持创新主体重点突破分布式高效深度学习框架、大模型新型基础架构等技术,着力推动大模型相关技术创新。
金融在深圳扮演着关键角色,金融产业的配套数字化基础设施地位也自然也非常重要。深圳的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普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重视数字化建设,并且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表率。
AI大模型作为最新的通用技术,今年以来,发展如火如荼。也有很多从业者和专家注意到,AI模型训练和应用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网络的升级与适配。
办公室的空调自动调温?办公楼中电梯自动报修?办公楼门口有隐形保安?这些办公室中的神秘事件将会慢慢变成普遍现象。家、办公楼、学校、医院……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楼宇。随着科技的发展,由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凝结而成的智慧楼宇,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逐步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智慧建筑,而楼宇的智慧化、可持续化的...
前不久,我们报道过一家净水器品牌易开得,将“航母展台”搬到了家电行业展的事情。不仅现场观众纷纷前去打卡,网络读者们也都倍感神奇直呼666。
想聊聊这个问题,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很早之前我在测试ChatGPT的时候,突然想问他个刁钻问题,于是就问它:“希尔伯特旅馆悖论,对现实世界有什么影响?”
大家好,我是脑极体的风辞远。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写大块文章,很少有机会跟大家聊天。时间长了,总觉得这种方式有一点冷漠感,不够轻松,加上往往每篇文章只聚焦一个话题,而我们产能有限,就会有很多值得聊的话题被错过了,多少有点遗憾。
不得不承认,全球经济前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和挑战。全球经济疲软、地缘政治逆风、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压力让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寒意。
每个人可能都想过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地球,能够承载多少人口?地球上的石油和煤炭能用多久?碳排放的极限在哪里?
《打卡智能中国》系列更新了几期,有读者表示,很爱看这类接地气的真实故事,也有读者反映,不是电工,就是文员、农民、治沙人,人工智能不是高精尖学科吗?那些学历很高的博士都去哪儿了?
办公智慧化已成必然,大量智力工作正在被自动化。一个普遍共识是:AI能力范围之内的职业岌岌可危,AI 能力范围之外的职业欣欣向荣。
在日前举办的“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3”上,华为面向政企市场提出了建设“伙伴+华为”体系的发展方向。可想而知,接下来会有更多伙伴加入这一体系,也会有更多客户可以借由这个体系加速完成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而产品与技术,是一切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的核心支撑,是伙伴与华为合作的最大期待,是客户价值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