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 · 2020年05月02日

“庆俞年”后传:拿区块链拯救你,我的公章

最近本狐忙得像一只在瓜田里上蹿下跳的猹,李国庆抢当当公章的大戏,当然也没有错过。即使在硕果累累的瓜田里,“庆俞年”(李国庆和俞渝)也是那么的独树一帜。

不仅剧情诡谲:仅用十几分钟就上演了抢公章、控制公司、挂失报警等现代企业治理的神奇剧情。

而且发展奇特:公章丢失后,李国庆与当当(实际控制人俞渝),又上演了“公章挂失”“挂失无效”“无效你的无效”这样的套娃情节。

公章的作用堪比玉玺,李国庆就用公章发表了一份“罢黜百官”的公文,悉数更换/降级了当当现任的“俞党”高管们。还很不计前嫌地,为俞渝安排了个管理当当公益基金的职位,堪称“正道之光”。

而“庆帝当政”的结果,就是当当网的公章、财务章,需要每天定时定点去找其办公室盖章。

如此重要的“玉玺”,自然也被李国庆妥善保管着,“白天绑在裤腰带,晚上放被窝里”,就快变成“原味公章”了……

图片1.png

接下来,到底公章被抢算不算大事儿,挂失补办可不可行,当当究竟还能不能正常办理签章了?恐怕才是员工、顾客、合作伙伴心里真正犯嘀咕的吧。

在此,我们建议当当“收复失地”之后,考虑一下引进高科技,比如“区块链签章”什么的。毕竟请几个抢章的大汉容易,但能搞掉云端服务器的黑客还是挺难找的。

硬核吃瓜,区块链签章为什么能救当当?

言归正传,我们建议当当引入区块链签章并不是什么突发奇想,毕竟区块链技术与电子合同相结合,早就在诸多移动互联网公司中开始应用了。

比如在网上与房产中介签订的电子合同,电商平台上购物开具的发票,安装新App时跟平台达成的隐私合约等等,许多都已经“上链”了,甚至企业内部的审批、采购、供应链等环节,往常需要层层盖章的流程也开始采用了电子化管理。

很显然,区块链签章与我们之前熟知的电子邮件、电子合同等都不太一样,是采用整个身份认证、签署、存证、司法落地等合同全流程都上链的方式,来鉴别并维护交易活动。

图片2.png

当然,做实现这一切就需要三个前提:

1.技术上的可行性。

其实智能合同这一概念,早在1996年就由尼克·萨博教授提出了。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也有一部分合同改为了线上授权(即个人电子签名)的形式来达成。但让公章在线上具备法律效益,大规模走进产业化,还是等到了区块链技术被认可和推广之后才开始。

认证签署是智能合同必须解决的首要环节。为什么区块链能够让电子签章效力得以发挥?核心原因就在于其技术本身的特性。每一个“区块”里都包括一个时间戳、一个唯一的散列和事务数据,以及整个区块链的历史交易记录,这就使得被合同关联的任何“块”都不能被更改,因此签章的可靠性也就得到了保障。

此外,区块链中对双方的身份和数据等都进行了多级加密,只有拥有密钥的双方才能够获取相关内容,极大地增强了智能合同的安全性。

图片3.png

2.法律上的有效性。

前面我们说到,智能合约的兴起必须要让认证签署“合法”。我们知道,纸质合同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公章所代表的公司意志能够在司法中得到认可,可以作为纠纷时发生的依据,也因此有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这次当当公章被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公司业务带来了阻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区块链盖章能够起到这个效果吗?18年前,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就将“计算机数据”定位为“视听资料”,也就是说,只能作为间接证据,不能在发生纠纷时作为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万一某方违约了,另一方必须提供其他证据才能定案,没有约束力的合同,还签个毛线呢。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电子签章才开始以采用传统的软件交付方式推行。

伴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司法的不断完善,比如2019年4月30日,《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实施,就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法律力。在涉及电子合同纠纷时,数据信息可以从区块链取证,这些都不断推动了区块链签章时代。

图片4.png

3.服务上的产业化。

但是,究竟怎么上链,如何运维,存证与司法落地又如何实现,这些都够企业们头大的。所以我们看到,智能合同往往都采用联盟链的方式,即由多方机构联合建立的分布式区块链,来完成上链。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私有部署(即部署在私有云和独立服务器上),企业可以自主修改,无法达成信任共识。而联盟链往往由多个第三方平台组成中心节点,与权威司法机构对接,联盟中的司法鉴定机构、仲裁机构、审计机构可以随时从链上取证。

在这一前提下,任何人想要单方面地对合同加以修改或者删除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旦在合同交互过程中存在违规、失信行为,其他节点也都知道了,让存证数据的权威性得到认可,也进一步规范了营商环境。

比如目前比较主流的联盟区块链“法链”,其成员就包括了Onchain、微软(中国)、法大大等;“中国区块链基础保障联盟”则有众签、存证云、广州仲裁委、瑞宏网等。这些产业链单位共同来维护生态环境,自然也进一步催化了电子签章的进程。

如果早点“上链”,大家觉得李国庆还能“挟公章以令当当”吗?

除了防抢,区块链签章还能做什么?

除了防止被N个大汉就陷入被动,其实区块链签章之于现代经济生活的价值也还蛮多的。

比如,可以提升办公效率。

即使公章就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家公司的柜子里,但频繁地申请盖章,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尤其是对于大规模的互联网业务来说,电商、MCN机构、金融等等,开展业务都需要与规模庞大的个人和企业处理协议。

据统计,中国每年要签署大约100亿份的纸质合同,每份合同产生的相关附件凭证,快递垃圾更是数倍。所以,与企业业务系统、管理软件集成的全流程印章智能管理,自然就能够提高不少效率。

尼克·萨博教授在提出智能合同时,就称之为“自动售货机”模式。一旦买家投入硬币,就等于接受合同,而自动售货机就会自动交付货物,而无须卖方再为履行。这就大大降低了运输、找零、调解、仲裁等等的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而智能合同也同样如此。

区块链技术可以将智能合同从签署、归档、管理等各个环节所有的操作数据和元数据融合成一个整体,来提升效率。

图片5.png

除此之外,区块链签章也能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比如连一向追求稳健的政府机关也在智慧政务的趋势下,开始推动电子签约了。

去年9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就正式上链,成为全球首家用区块链审判的法院。通过线上入口,完成线上提交电子证据,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CA/RA 机构、法院、蚂蚁金服等链上节点来共同见证、共同背书。

不用再实地跑法院,各种交材料,这种一站式服务,就问你是不是很人性。当然,还是希望大家不要有机会去维权打官司了哈哈哈。

前不久因为疫情,区块链签约也借助无接触办公火了一把。无论是在线办公、沟通交易、复工备案还是人事招聘,其中涉及到的盖章、签字等,都可以通过链上的电子合同来完成,避免了公章调用不便的麻烦,为HR、财务、老总们解了燃眉之急。

一些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可以通过线上签约,来快速转型,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有数据显示,法大大平台在疫情期间的日均用户注册量就达到了平时的8倍,峰值更可达20倍。

而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市场教育,智能合同显然不会因为复工复产而消失,反而会随着用户业务联系的增多,不断扩展自己的蓄水池。

图片6.png

当然,区块链签章并非十全十美。甚至作为新事物,它的普及目前还存在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

比如增加了市场监管的难度。由于智能合同是自动履行的,也就是线上完成签章后执行,如果买卖过程中存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会让监督机构难以介入。

再比如合同链上往往保留着双方的数据和隐私信息,对于许多不需要这些信息就能正常履行的合约来说,不必要的过度“授权”也会让一些人和企业的信心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是否在不经意中就授权某个App读取你的某些手机记录了呢?

另一个风险就是,如果传统公章滥用/丢失/被盗,可以通过明显的权责归属来完成法理上的追责。但智能合同是利用计算机、云服务来完成的。如果出现了意外情况,比如程序失误、技术升级、缔约人过失等等,就可能造成纠纷。早在2016年,就发生过一名黑客利用投资基金机构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DAO)智能合同中的编码漏洞,将5000 万美元定向转移至其账户中的事故。正如纽约时报评论员Richard·Lumb 所说:“即使是最聪明的合同,也容易受到人为等各种错误的影响。”

那么在当前法条不全面、法务人员相关技术不熟悉的情况下,损失如何界定与追责,就成了一盘糊涂账。

图片7.png

这账有多糊涂呢?技术的演变必然会缔造许多新的法律问题。最直接的就是你可能都找不到纠纷到底该归谁管,向哪里的法院起诉。

因为传统的纸质合同,往往都会选择一方的所在地作为解决地,但智能合同的签署在区块链平台上,交易时各当事人可能提供包括住所地在内的具体信息,也可能不提供,甚至可以使用匿名。

就算管辖地明确了,如何准备证据?律师可能不仅仅要会看合同,还会懂技术、懂代码,才能专业正确地处理相关协议问题,这显然是不小的职业挑战啊。

所以说,虽然智能合同看起来很美,但不要怪大家“不敢吃螃蟹”,它的成熟应用需要整个生态中各个单元的联动与升级,才能说服相对谨慎的潜在客户大胆改革了。

今日的区块链签约市场,暗礁重重,机遇重重

旭日初升的区块链,为何没能催熟电子签约市场的头部“独角兽”?其实目前赛道上的选手并不少,美国的电子签名独角兽 DocuSign也已于2018年4月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不过我们并没有看到大规模上链和爆发。其中除了市场本身还处在教育培养期之外,还有许多行业本身的特性值得细细琢磨。

目前看来,电子签约是三种游戏:

1.巨头的游戏。

4月24日,字节跳动上线电子牵平台的消息,被视为其参与竞跑的信号。而在此之前,腾讯与阿里巴巴等巨头也有布局。2018年的云栖大会上,蚂蚁金服与e签宝联合发布了“蚂蚁区块合约”;腾讯则投资了法大大的C 轮。

数字化办公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巨头,眼馋B端企业服务市场的巨头,都参与到了市场当中。他们强大的技术能力与云服务基础,以及对网络安防、企业服务的市场经验,以及上下游供应链的庞大业务存量,与互联网法院、公证机构、鉴定机构等合作方的资源整合能力等等……这些都决定了他们的“嫡系”选手能够更快更好地展开争夺。

2.马太的游戏。

电子签约市场快速“从萌芽到垄断”的另一个原因,则是“马太效应”。合同协议等的特殊之处在于,如果客户、合作伙伴都在A平台上,其他关联人员也最终都会迁移。

这种“强者恒强”的规模效应和网络辐射,让电子签约很快就度过了“百家争鸣”的窗口期,整合进入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分野,对于新创业团队来说,“气候”可能并不舒适。

图片8.png

3.本土的游戏。

比较好的消息是,国内外商业环境、安全考量的不同,在监管层面与公安、工商、司法机构的深度连接,也会直接带动国内电子签约服务的本土化。比如国内不少平台已经引入了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对签署人的身份和意愿真实性进行核实,在技术程度上远远超过国外同行DocuSign。

伴随着“新基建”的脚步,其中也有不少富矿值得被押注和挖掘。

当然,从巨头口中抢食并不是一件容易且有必要的事,没有“背靠大树”的电子签约平台如何锻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呢?

一方面是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积累优质的征信数据资源。即使是大平台,想要在现阶段对签订合同的用户身份进行验证,依然十分困难。因为很多征信机构才刚刚起步,需要与各行业、各企业合作才能整合到高质量、多类型的身份信息,进而杜绝身份造假。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合同是否有效,必然离不开可靠的电子签章,所以做身份验证的数据“送水人”,或许也是不错的曲线救国。

图片9.png

另一方面则是垂直差异化的产业服务能力。各个行业在签章场景中的具体痛点,互联网巨头们显然无法事无巨细地区开发针对性的产品或应用,也无此必要。做巨头不愿意做的生意,可能会成为新的创业良机。比如互联网金融更希望拥有可靠的存证服务,房地产中介更倾向于签约效率,当当这样的企业会更在乎公章的安全性……这些都需要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垂直化也能够帮助电签平台摆脱服务和功能的雷同,从价格战模式向服务广度与智能化方向探索,进入价值增长周期。

目前来看,电子合同的潜在市场规模至少百亿级别,而行业渗透率还不到5%。没有人知道,当当网的“公章风云”会不会引发电子化狂潮,但可以肯定的是,时代往前的脚步,从不迟延。

推荐阅读
关注数
6399
内容数
1555
写让你脑洞大开且能看懂的人工智能、流媒体、海外科技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