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 · 2020年07月19日

【芯调查】高校专利转化率不足一成,“沉睡”在纸间的财富该如何唤醒?

image

(集微网/Lau) 设备和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制造工艺与国外仍有两到三代差距、大量设计企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这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不容回避的现实。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的科研水平。国际学术期刊《Nature》7月5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大学/机构学术排名中,20家中国科研机构或大学凭借高质量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跻身Top100,数量仅次于美国,远高于其他国家。英国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QS)发布的2018年电气电子工程专业Top50院校中,中国(不含台湾)独占6家,排名世界第二。

大量科研成果以论文、著作、学术成果、专利等形式“沉睡”在学校中。以专利为例,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10%,据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全国第四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B级以上大学获授权专利中,有转让记录的仅占8.37%。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副部长李士杰告诉集微网记者,当前国内高校专利转化率较低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高校专利是为学生毕业、人员落户、课题验收、学校排名等特定目的而申请的,没有转化的动力;另一方面高校专利转化的三个环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均相对薄弱,导致产学研协同发展困难。

近四成高校专利无效

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数据显示,全国第四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B级以上大学共申请435064组专利,获授权专利252145项,其中有效专利152967项,占比约60.67%。即,上述院校近四成被授权专利为无效状态,其中91.69%是因未缴年费而无效

李士杰表示,这很大程度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专利是为学生毕业、人员落户、课题验收、学校排名等特定目的而申请的,过多的政策优惠反而让高校专利背离了专利权设置的初衷。他举例说:“为了毕业、落户、课题验收申请的专利,一旦目的达成,专利也就没必要维持了,所以会有大量未缴年费的专利。还有些为了申请课题而申请的专利,如果课题没通过,就没有专利维持费用,自然就会放弃。”

即使不考虑无效专利,有效专利中真正实现转化的比例也显著偏低。高校专利转化主要有专利转让、许可、专利作价投资等形式,一般都会涉及专利权利转移和授权许可。由于并非所有许可都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所以许可数据较难取得,故此处仅以权利转移数据管窥高校专利转化现状。以全国第四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B级以上大学(不含军事类院校)为例,据集微网统计,上述院校60.67%有效专利中,有权利转移记录的仅21127项专利,占上述院校获授权专利的8.38%,占有效专利的13.81%。而相关统计显示,美国高水平大学专利转化率约为40%。

技术产出端的改革与探索

高校专利转化涉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三个环节。李士杰表示,目前三个环节均较为薄弱,这是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偏低的根本原因。以高校为例,作为技术的产出端,虽然我国高校科研水平逐年提高,但能够持续性产出原创成果的人才仍是少数,大量重复、低质量专利充斥其中,少有真正有巨大价值的专利产出。

对于上述现状,李士杰认为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是提高高校专利转化率的有效途径。他说:“当前高校专利补贴多采取‘前补贴’方式,即专利申请或授权即获得补贴,但这种‘免费的午餐’并不能真正达到鼓励创新的目的。应该以‘后补贴’取代‘前补贴’,从而让高校专利申请回归创新初衷。如果专利的维持和转化需要资金,可以按市场规律,找投资机构融资。真正有市场价值的技术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经过投资机构把关,技术转化也更容易成功。”

事实上,在今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可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或团队予以奖励。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转化的弊端显然非短时间可扭转,正如李士杰所说,“中国高校体量大,高校老师队伍规模大,导致惯性较大,所以即使已有相关政策出台,高校专利转化真正走上正轨仍然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

同时,也有人担心,一刀切的取消高校专利申请资助可能不利于前沿技术布局,毕竟许多前沿技术专利的布局往往进行得很早,比如德国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不少专利申请于90年代,而真正大规模应用是却2010年以后的事。

这种担心并非全无根据。北京元芯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创始人之一、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张志勇对此深有体会。张志勇长期致力于半导体碳纳米管集成电路研究,就在今年5月,他所在的团队对高密度半导体碳纳米管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该团队正在推动碳基集成电路产业化。作为一个学术团队走上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之路实属无奈之举。

据张志勇介绍,碳纳米管技术产业化困难有其客观原因。毕竟集成电路产业链很长,涉及设备、材料、设计、制造、封测等各个环节,对团队人才专业、数量、质量、经费等要求极高。对于技术挑战极大的高性能数字集成电路而言,尤其如此。

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也是影响碳纳米管产业化的因素之一。张志勇说:“碳基集成电路是非常前沿的技术,对加工工艺要求非常高,且一般只有行业龙头企业才会考虑行业未来。而国内半导体企业仍是行业跟随者,没有探索前沿技术的需求和能力。”

张志勇团队思考碳纳米管电子器件这项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路径已有数年时间,经过长期实践与思考,他认为先从较容易出成果的角度切入,或许是破解前沿技术产业化较为可行的方案。“一步到位做出高性能碳基数字集成电路,工程难度太高,很难实现。不妨分阶段进行,比如第一步做一些对材料、平台、技术等要求相对较低的传感器,证明碳纳米管的市场价值。第二步慢慢拓展,做出射频产品。待射频产品进入应用阶段,市场对碳纳米管和我们团队就会有一定信任。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技术、资金,培养人才,此时拿更多资源和精力去推动高性能数字集成电路就更容易成功了。”

中介服务机构的借鉴与创新

当然,高校专利转化其余两个环节同样存在缺陷。作为转化中介,国内多数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足。作为技术承接端,国内企业缺乏一批能将先进技术理论产品化的“能工巧匠”。不过,三个环节中,技术产出端和承接端的短板是“硬”科技实力的不足,补足短板难度非常大且非短期内可建功。只能从科技转化中介端入手,推动高校专利转化

近年来,我国各地已建立了一定数量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机构、产权交易平台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不过,此前天津大学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的问卷调查显示,82.6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技术转化的综合服务平台,66.4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介机构服务力度不够。目前存在的中介服务机构中,综合性机构多,专业性机构少。多数中介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并不懂技术,机构几乎只能起到资源推介作用。

一位资深工科学者向集微网表示:“这方面国外有一些非常优秀的模式可以借鉴。比如,斯坦福大学会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专门负责配合科研团队进行产业转化。这个团队由一些熟悉政策、了解技术且对新技术的产业化感兴趣的毕业生组成。由这样一批有专业背景的人来支持产业化,效果自然远胜于依靠不懂技术的后勤、行政人员。”

此外,国内也已经出现一些创新性中介服务机构。据李士杰介绍,近年来部分北大、清华等院校理工科毕业留学归来的人才开始从事知识产权运营,先寻找国内外有价值专利技术进行孵化,再转移到国内企业中,为企业开拓市场保驾护航,用市场化方式真正让专利有了价值。

除了市场化专利运营机构,高校知识产权运营模式与手段也在不断创新。比如,据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王小绪介绍,利用互联网+高校知识产权大数据挖掘的平台工具,通过探索对技术供需双方的专业标引,实现高校专利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并通过在先进焊接、生物材料等技术领域开展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并构建专利池,较大幅度提升了专利成果的转移转化率,成果转化收益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不过,在李士杰看来,提高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终究只能“治标”,若想“治本”,还需从技术产出端和承接端着力,提升高校平均科研水平和企业工艺水平,辅以中介服务创新,推动产研一体协调发展。(校对/Humphrey)

推荐阅读
关注数
7317
内容数
81
深入挖掘、原创报告,让产业人读懂产业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