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报道(文/李延、Lau、张浩、James)随着AI技术的进步,人类可能进入一个最好的时代,“经济问题将不再是人类的永恒问题”的预言可能很快成真;人类也可能进入一个最坏的时代,索洛悖论将再现,AI引发的失业大潮和收入分配失调将撕裂整个社会。
技术前进的步伐不会顾虑这些争执,迈向AI技术奇点的速度仍在加快。几天之前,AI语言模型GPT-3横空出世,引发热议。“GPT-3有效吸收了互联网上的所有文本,并从海量数据集中提取出‘惊人的见解’,远远超出了人类大脑的识别能力。”《福布斯》杂志毫不吝惜溢美之词。
支撑这个AI模型的是强大的算法、算力和数据,而提供算力的芯片,则成为了整个体系的基石,得到产业界的绝对关注和投入。从2017年开始,整体AI芯片市场规模就达到62.7亿美元,而到2022年,整体AI芯片市场规模将会达到596.2亿美元。
在国内,AI芯片同样受到热捧。7月20日,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上市首日涨幅近230%,其股价一度推高至295元,市值也瞬间超过千亿元。
不过,伴随行业持续火热、资金流不断涌入而来的是各种行业乱象,项目良莠不齐,同质化竞争严重,夸大、造假屡见不鲜……即便是拥有相对领先的算法或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如何走向大规模商业化,让技术发挥应有的价值,仍是个难题。
在一味追捧和理性看待之间,AI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更需厘清几个重要问题:国内外AI产业的发展现状究竟如何?全球化竞争中,中国AI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展望未来,国内AI能否实现超越发展?
围绕这些话题,在7月31日的第十一期集微龙门阵上,以“AI芯片如何摆脱同质竞争”为主题,集微网邀请燧原科技创始人兼CEO赵立东、壁仞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文、酷芯微电子创始人兼董事长姚海平、华登国际合伙人王林进行分析探讨,由集微网投融资业务总经理杨建荣线上主持。近23000人次通过爱集微APP、腾讯视频会议、新浪微博、百度视频、西瓜视频、bilibili等渠道观看直播并参与互动。
国内外AI产业的发展现状究竟如何?
燧原科技创始人兼CEO赵立东:有几个点值得大家注意。首先,英伟达的市值超过了英特尔,这是一个半导体产业界的标志性事件。过去四、五十年,都是英特尔做老大,现在无论营收还是利润,英特尔依然是英伟达的好几倍,但是为什么英伟达的市值会超过了英特尔?
原因是英伟达定位数据中心加AI的方向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这也说明AI是一个全球性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燧原科技从一开始就面向数据中心做AI训练和推断加速卡,现在证明了选择的正确性。
第二,数据分析显示,到2022年云端推断的市场规模会超过云端训练。说明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训练出来的AI模型越来越成熟,效果越来越好。现在已经到了AI技术大面积落地的时候,体现在云端AI推断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
第三,到今天为止,英伟达还是一家独大,特别是在AI训练端。而且,英伟达的AI推断产品也开始发力,销售额不断上升。因此,燧原科技正在通过努力打破这样的垄断局面,让这个市场实现开放。
壁仞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文: AI产业链包括上游算法平台、中游AI芯片和下游应用。从上游来看,美国及欧洲部分国家的发展领先于中国,比如,中国AI人才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中游目前是英伟达一家独大,中国与国外差距同样巨大,不过这也为中国AI芯片发展创造了机遇;在应用层,中国不少领域有海量的数据,庞大的数据推动AI发展,而应用的发展会加速AI算法的迭代,这也造就了一批以计算机视觉为落地场景的应用公司。
酷芯微电子创始人兼董事长姚海平:在AI领域,从云端开始发展,而端侧的比例在逐步增加。据统计显示,在2017年云端占了80%的应用,预计到2024年,端侧会到60%,云端会降到40%。
为什么会有端侧?主要是四个原因:一是很多应用需要立刻做出反应的互动性操作,这就需要端侧的一些AI应用;二是很多时候需要有多传感器信息的融合,适合在端侧来做,比如一些活体检测等;三是出于隐私保护,用户希望尽量少的把原始数据放到云端;最后一个是节约成本,节约流量。
目前国际上有英伟达这样的巨无霸,还有高通、MTK、安霸、英特尔等公司。
在国内,做端侧的公司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就是华为的海思。在整个AI领域,海思在产业链上有比较全的产品线;第二类是几家上市公司,包括瑞芯微和全志科技等。这些公司的优势在于有客户基础,并且有很多的应用场景,同时也有很成熟的生态圈,但是在核心IP上做的比较少一点。第三类是包括酷芯在内的芯片新势力,比较注重于自研的IP,注重于给客户创造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和价值。最后还有一类也是在端侧,比如车载领域,包括地平线等公司。整体来说在端侧比起云端,其实玩家会更多,而且确实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位置和特点。
华登国际合伙人王林:AI是新时代的“电力”。从投资角度来看,过去几年国内对AI的投资从热情到谨慎,如今投资更看重AI的实际落地,例如,在安防、视觉处理、语音处理等方面,华登国际目前都有投资。在语音、视觉处理方面,类似小米智能音箱、苹果手机的Siri等AI应用更实际。安防方面,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国内巨头让AI成功落地。
除了这些应用,汽车、医疗、工业互联网等方面也有AI的应用。而在半导体领域,晶圆检测等方面有了AI的加持能更准确,为行业带来了更好的提升效果。不管是在传输、计算,还是存储等不同细分领域,AI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投资机会。
从投入和研究深度来看,国内外对AI产业的发展都有坚定的信心,不会质疑它是个伪命题或假需求。AI目前已实实在在落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全球化竞争中,中国AI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燧原科技创始人兼CEO赵立东:中国现在处于做AI芯片的黄金时代。AI的发展有三个支柱:数据、算法和算力。因为人口红利,互联网发达,获取数据比较容易,所以中国有数据的优势。同时,在算法领域,国内多样的应用场景市场,譬如从最早的安防监控到现在的短视频,从图像,语音,语义识别,到现在的内容理解和决策等,不断推动算法的更新迭代。高端AI芯片用于数据中心算力加速,属硬科技,在这个层面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比是落后的。燧原科技努力在这个领域实现突破,助力中国AI产业发展。
第二就是中国对集成电路和AI非常重视,提高到国家的战略层面。相应的财政支持,资本市场支持,更重要的是证券市场的开放,使得创业公司或者奋斗很久的公司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挑战方面,在高端芯片这个领域,中国还是落后于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的。不过,经过二十年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地区,集成电路的产业环境非常好,人才和相关项目实战经验的积累,都为做高端芯片打下很重要的基础。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英伟达在产业链顶端形成垄断,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普惠的算力,降低AI进入的门槛,让科研院校和创业的公司能不断地开发应用模型。与此同时将属于下游的推断市场也释放出来。
壁仞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文:中国AI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国际大形势的不确定性,给整个AI产业带来一些危机;第二个挑战来自AI本身,首先是AI算法理论有待大的突破,同时要在数学模型上有突破,然后过渡到物理模型,最后到生物模型的突破,才能把AI真正全方位融入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当前正是中国数十年来做芯片最好的时代。做芯片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第一要素是资本密集,现在包括商业资本在内的各类资金都愿意投大型芯片;第二要素是人才密集,以前中国高端半导体人才不多且大部分都集中在国外,但现在得益于国际环境和国内产业资本的推动,很多人才愿意回到国内做芯片;第三要素是大规模的场景应用,英伟达全球销售中,有50%是来自大中华地区,如此巨大的市场必然可以培育出中国的“英伟达”。当前芯片发展的黄金期将持续至少5-10年,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巨大的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需要多方面配合,包括政策引导、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等,如此才能培养健康的半导体产业环境。
酷芯微电子创始人兼董事长姚海平: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云端,英伟达的垄断是一个蛮大的挑战,短期内优势是相当明显的。第二个挑战在端侧,安卓这些系统本身都是控制在国外手里,如果要做一些非安卓的应用,国内每个厂商都自成一体,任何厂商想要去打通整个生态,都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第三个是算法原理上的挑战,现在人工智能基于深度学习的这些方法原理还不为人所完全理解。目前国内的创新也很多,但原理性创新比国外还少一点。如果这个领域又有一些原理性的重大突破,还需要国内的企业也能跟得上,这也是一种可能性的挑战。最后一个是技术性的挑战,如果不让国内企业用这些先进工艺、先进软件以及一些核心IP,也将面临挑战。
机遇也主要分四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中美脱钩,只有在这个场景下,中国才有了超越英伟达的能力。因为中美脱钩,能够赋予这些相关的企业巨大的初始投资,去超越那些领先的企业。第二个是人才环境,海外华人开始回国,国内人才的培养,都让国内的人才越来越多。第三个是资本市场,其赋予AI这样一个需要大投入,长时间积累的行业很大的机会。第四个是落地环境,由于文化的差异,国内普遍对于方便性的关注超过了隐私,所以相对容易收集数据。
华登国际合伙人王林:AI芯片最大机遇在于所服务客户的变化。从家电时代到PC、智能手机,芯片厂商服务的客户都是终端,在这些方面,国内终端厂商落后于其他国家,一直处于追赶国外企业的状态,国外芯片厂家有先发优势,从现实来看,抛开地缘政治的因素,在这些领域国产替代难度较大。但AI芯片不同,由于服务的场景主要是在互联网、安防、语音识别等方面,目前在这些AI应用端的国内客户跟国外的差不多,在电商、短视频等领域甚至超过国外,这些应用的背后需要大量AI芯片的支撑。国内的高端客户和国外客户处于同一起跑线,这对于国内做AI芯片而言,是最大的机遇。因为它服务的客户就是最顶尖的客户,服务好这些客户就能站在行业的前列。
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
燧原科技创始人兼CEO赵立东:魏少军教授在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上专门提到这一点,强调国产替代没错,但是瞄准的水平不能太低,否则都聚在同一个层次,最后拼的是成本和价格。无法积累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技术创新,企业发展不能够持续,所以要瞄准高端,拼技术水平。况且中国在半导体产业,无论是AI或其他的领域,很多高端的技术都是落后国际水平的。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去做高端的创新。
第二点就是中国的产业环境要能够鼓励创新。目前,很多的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所以政府有很大的责任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公司脱颖而出。现在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比较灵活,所以引入了更多的资本,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壁仞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文:十年前发展LED芯片的时候,中国大概有80家LED芯片企业,总投资有800多亿。但是当时没有核心技术,低端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导致两年后70%的企业关门,浪费大量的资源。如果当时拿出其中的400亿,就可以并购世界最领先的两家LED芯片公司。创新式的竞争有利于产业发展,但是低端竞争白热化甚至可能毁了整个产业,LED产业就是前车之鉴。AI芯片产业有其独特性,比如门槛相对较高,但是必须保持不断创新才能走的很远,良性的竞争会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中国人足够聪明,世界顶级的半导体公司和大学都不乏华人的身影,但要保持创新一件很重要的事是一定要尊重IP。中国一直没能出现世界级的软件公司,很大程度上就是对IP不够尊重。只有尊重IP,中国半导体行业才能起来。
酷芯微电子创始人兼董事长姚海平:从两个角度来说,一个是从企业的角度,一个是从投资机构角度。
从企业角度,创业企业怎么样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关键是找到核心优势,差异化的定位。今天大量的企业都是一些低端的同质化竞争,客观来说差异化定位是要在中高端的定位。关于差异化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点是不同的技术特点,从架构设计上就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以酷芯来说,坚持完全自研的异构架构,正是这种差异化的定位,使得酷芯在这个领域里面没有看到太多的竞争者。第二点是目标市场的定位不同,定位在不同的赛道可以避免一些同质化竞争。第三点是不同的商业模式,比如说车载,有很多中小规模的企业希望算法芯片一体化,而一些领先的头部厂商可能希望自己有一定的掌控力。
从投资机构角度,目前很多投资机构还是非常看重销售和讲故事,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看团队,看技术的是比较少的。令人高兴的是,随着的国家的发展,风险投资机构越来越多,现在很多投资机构也在避免同质化竞争,也在找不同的投资逻辑,这样每一种类型的企业找到相应风格的投资机构的机会更大了。
华登国际合伙人王林:从创业、投资的角度来看,国内每个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非常多,前三名企业没有中国公司的行业都值得去挖掘国内的投资机会。AI是一种技术,不是一种场景,因此不能把所有的AI芯片都归为一种产品或应用。
从细分领域来看,视频、语音等AI场景国内的AI公司已经很多了,一方面说明了国内创业氛围很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同质化竞争情况。虽然中国市场很大,但同质化竞争严重会导致在细分行业的挤压,对行业和企业都不好。
避免同质化竞争,对创业企业而言,应该对细分场景进行精确定义,在SoC方面做差异化。对投资而言,也是一样,要找出有差异化的、对细分场景有深入理解的公司。
从边缘计算、云端、端侧三方面来看,端侧要求企业对细分场景的理解很深入,拼的不仅是做芯片,还有系统,行业know how等方面,壁垒相对比较高。边缘计算、云端有很大机会,云端方面,国内有很多巨头,主要拼企业的技术,服务好巨头企业,相对而言更有市场前景。边缘计算方面,分布式处理、工业互联网带来更多的创业和投资机会,工业4.0的发展对边缘计算服务器的芯片也有很大的需求。
展望未来,国内AI能否实现超越发展?
燧原科技创始人兼CEO赵立东:要看如何定义实现超越发展,比如说在AI算力方面,高端芯片、高端的工具,高端工艺,任何一项都可以实现超越。
从市场和应用的角度来说,我们有非常大的机会。国内有很多大型互联网企业会推动AI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再者,无论资本市场还是政策层面,都为产业实现超越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
硬科技不会像软科技互联网一样,一夜之间凭借着商业模式获得巨大利润。硬科技没有捷径可走。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和特性,不能心存侥幸。这个过程当中,很重要的就是技术和产品要不断创新,同时要有盈利的能力,这两点要同时驱动企业的发展。只看技术创新和产品的迭代而不考虑业务的盈利,企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壁仞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文: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在上游基础理论、平台、算法方面,中国想短期超越比较难,这是个长期工程。不过,在中游AI芯片方面,中国还是有机会的,毕竟AI芯片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其架构和理论还在探索过程中。中国巨大的应用市场有机会催生出适合中国发展的AI芯片,因为英伟达需要考虑到以前很多代的兼容性,有不少历史的包袱,而中国AI芯片企业可以更倾向中国地区需求。在下游AI应用方面,中国则有太多的机会。比如安防、无人驾驶、医疗等应用场景,AI都可以有超越机会。而应用领域的超越,可以反向促进中游和上游的发展。也许需要10-20年时间,但中国AI有机会在多领域,横跨整个产业链超越国外。
酷芯微电子创始人兼董事长姚海平:主要分三个层面来说:第一,从人工智能的应用角度来讲,中国已经领先了。第二层是人工智能的芯片、核心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现有技术来说,国内肯定可以超越。在第三层面,就是在我们所想象的真正的泛AI研究方面,和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做这方面研究的人似乎不太多,所以这点可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华登国际合伙人王林:国内企业做产业能力很强,以中国人的刻苦精神和韧性,国内AI肯定会超越,只是时间问题。但不能用赶超的心态做AI和半导体,应该以创新的心态去做。要做未来大方向的基础研究,这样能更好促进产业发展。
一年一度的“寻找中国好项目,汇聚中国芯力量”活动初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芯力量”是由中国半导体投资联盟、集微网打造的评选活动,旨在挖掘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创新势力,助推全行业实现迭代升级。
注: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活动主办方所有。
(校对/ 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