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落后液晶产能转向中国,地方政府该接盘吗?(上)梳理中国引进日韩二手产线发展现状之后发现至今没有一条真正实现盈利,但是目前仍有大量的地方政府考虑引进二手产线,希望通过二手产线带动当地面板产业及其配套的发展,这样靠谱吗?
二手产线的那些坑
从短期来看,引进日韩旧产线的初期成本比建新产线的更低,但是旧设备存在软硬件问题,运营成本较高,从长期来看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旧设备硬件部分通常会遇到三大问题。第一,旧设备因常年运行,硬件部分或者配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耗,特别是部分核心设备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损耗,需要花费不少维修费用。第二,设备像汽车一样,保养时可能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更换一些受损的零部件等,而旧设备机型可能已经停产,没有专门的配件供应商,需要厂商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其他供应商,或者支付高昂的费用进行定制开发。一位行业人士透露,曾有一家引进二手产线的厂商虽然缺少一些零部件,但是仍希望按照原计划投产,不得不用手动方式更换相邻设备的同类型零部件。第三,旧设备可能缺失一些关键零部件,而配套厂商可能已经倒闭或者被收购,旧设备很可能无法复原。
与硬件相比,旧设备软件部分存在更大的隐患。因为硬件部分可以更换或者定制,例如,厂商可以拆解一些没有办法修复的控制板或者线路板,然后进行反向工程并复刻,但是软件或者控制系统存在问题或者缺失很难恢复,除非找到当时开发该软件或者系统的工程师。嘉泰电子原工程师指出,研发旧设备的软件工程师可能已经离职,很难找到;或者即使找到旧设备原厂工程师,但是原厂相关业务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实际上,旧设备软硬件问题只是冰山一角,设备的更新迭代速度很快,旧设备的精度、良率以及材料利用率等可能都不高,难以与新设备相比,所以旧设备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一般处于劣势。一位行业人士指出,如果要提升二手产线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对旧产线翻新或者对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例如,信利今年曾试图为眉山5代线采购最新的曝光机。
此外,旧设备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问题,所以二手产线一般不是像京东方、TCL华星等成熟面板厂商的选择,目前购买二手产线的主要是新晋厂商。这些厂商平台相对较小,很难招到能够驾驭得了这些旧设备的资深工程师团队,而且即使侥幸招到了一些人才恐怕也留不住,像嘉泰电子在疫情期间流失了不少资深工程师。一位行业人士指出,旧产线翻新,产线优化,以及保证二手产线良好运行等,都需要大量经验丰富的人才,如果人才缺失,旧产线的低成本优势就难以发挥出来,这也是信利二手产线难以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像芯恩董事长张汝京在半导体旧设备翻新项目中屡试不爽的关键之一就是能在全球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人才,并将旧设备的成本竞争力发挥出来。
如果新晋厂商仍然要冒险引进旧设备,首先要引进专业的设备团队,并对二手产线进行专业的尽调。嘉泰电子团队成员建议,第一,买旧设备的厂商在招聘过程中要筛选出拥有丰富设备经验的人才,有利于保证后续的旧线翻新、升级改造以及产线运行。第二,买旧设备的厂商在购买设备之前需要组建一个对设备、工艺、市场等比较熟悉的团队,对旧产线的生产成本、产品规格等进行专业评估,甚至要将未来市场趋势、产线规划等考虑在内;否则,很容易买到一堆不能用或者残缺不全的旧设备,生产成本更高,产品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该不该引进旧产线?
当前,日韩不少液晶面板产线正在关闭或者计划关闭,中国厂商接下来将有大量引进旧产线的机会,该不该引进呢?
信利工程师表示,现在全球液晶面板产业格局已定,未来几年内基本没有新的液晶面板产线投资,新设备供应不紧张,而且成本与过去相比有所下降,建新产线的周期大大缩短,引进日韩旧产线还不如建新产线。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副秘书长胡春明也不主张引进国外落后产能。胡春明指出,第一,国内已经引进过多条旧产线,没有成功的案例;第二,显示技术进步很快,市场对产品有新的要求,旧产线生产的产品未必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第三,旧产线主要生产低端产品,可能会对现有的市场带来不必要的价格冲击。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新清认为,当前,中国大陆已经具有巨大的液晶面板产能,现有的应用恐怕都难以完全消化,如果再增加日韩的落后产能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国内厂商引进韩国领先面板厂商的旧产线,某种程度上是助推韩国厂商加码投资先进显示技术,使韩国厂商技术更加先进,而接收落后产能的中国厂商相对来说将更加落后,不利于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升级。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呼吁,各地方政府和企业要注意市场、技术的风险,要慎重对待日韩厂商的落后产能,面板产线的投资和建设要遵从国家窗口指导制度,引进先进技术,进行集中化投资,严格控制落后产能向中国转移。(校对/邝伟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