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备受关注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超过7万字的草案文本中,有一处马上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新提法。那就是规划纲要草案将“加快数字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来呈现。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强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以数字化推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与宜居度。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为社会各界提供智慧便捷的服务,尤其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同时要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与模式优化;同时,还要推动消费、旅游、居住、交通等社会主要场景的数字化升级。
可以说,十四五新阶段的数字中国之路上,智慧城市将史无前例承载大量责任与目标。为此,在十四五阶段的重大历史变局中,科技创新与城市治理、城市发展、城市经济结合将成为实现发展目标的必选项。
如同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继承与发展同样重要的新阶段,城市发展也是如此。经过十余年努力,中国在智慧城市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而今天我们不仅要在以往成绩基础上稳固前进,更要进行深刻的变革与加速。从技术逻辑、产业现实与社会期望三条线索的交点上来看,智能体或许就是中国城市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之路中,在十四五阶段的“标准答案”。
从两会,见未来
有媒体统计,在今年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一词的出现频率最高,达到了140次之多。而社会的高质量、高水准发展,数字化科技创新与城市场景结合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两会中的另一条信息,是2021年重点工作中着重强调了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
这一发展方向,首先将体现在智慧城市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中。
在十四五阶段,城市发展与科技发展的交织将史无前例地加以扩大。城市是新型基础建设的最直接受益者与使用者,因此城市本身也必然是千行百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表率。结合两会相关信息,能看到十四五阶段,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历史必然。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不仅在于与新技术、新解决方案的结合,同时还体现在三个城市智能化升级的主要驱动力上:
1、面向新目标:智慧城市的能力边界必须极大打开,市民和产业应该成为城市智能的受益主体。
2、克服新挑战: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数据孤岛、能看不能动、智慧城市业务模块单一等问题也显著浮现,形成了新的发展瓶颈。面向十四五,这些挑战必须被快速有效克服。
3、进入新速度:城市智能化必须进入加速态,在既往速度上持续增强,尤其要增强非一线城市的智慧化发展速度,增强新技术的普及速率,推动城市智能化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这三个全新驱动力,促使新型智慧城市必须进行又一次的升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城市的三个阶段,即信息可视化为主的第一阶段;到智慧化项目(城市大脑)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必须迈入城市高度智能化、既有大脑又有四肢躯干的第三阶段。
从两会见未来,我们能发现智慧城市的成长的必然性,那么这种必然是否有实然的参考案例呢?
这可能要去深圳寻找答案。
由鹏城,见全域
在深圳,我们能看到什么?不仅是高度繁荣的产业经济、活跃的创新氛围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看到新型智慧城市目前最具参考价值、最有迭代意义的落地实践:鹏城智能体。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将深圳定义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城市的结合,显然也是深圳这座城市“先行示范”的重要题中之义。
紧接着,在9月华为全联接大会2020上,深圳市政府和华为发布共建鹏城智能体,创建全国数字经济样板城市。今年1月,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深圳将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鹏城智能体,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
半年左右的时间里,鹏城智能体毫无疑问诞生在一个极其关键的历史契机中,并且其战略意义得到了不断升级。2021年3月8日,《中国新闻周刊》发布了名为《新型智慧城市的深圳模式》深度报道,详细讨论了鹏城智能体的发展经历与社会价值。
基于这些报道,以及更多案例、数据,我们能够看到深圳智慧城市建设与智能体的结合,已经打造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样板间”,其受益者并不仅仅是深圳居民与政府、产业各界,同时还有亟待完成城市智能化突破、新型智慧城市迭代的更多中国城市。
基于智能体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参考架构,深圳成长起了一系列创新型的城市智能化能力,打破了以往智慧城市2.0阶段的业务与能力上限。具体来看,鹏城智能体具有三大显著特征:
1、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全场景智慧深圳。
在深圳,智慧化已经不再是单轨车道,而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在全国率先推出政务工作“秒批”改革后,深圳创造性地实现了无人工干预自动审批。居民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只需要网上提交申请后,系统按照既定规则,通过数据共享实时比对核验,自动作出审批决定,并将审批结果及时主动告知申请人。目前,“秒批”模式已经在深圳人才引进、高龄老人津贴申请等260个民生密切相关事项上成功实现。
“秒报秒批”的背后,是对政务系统与数据的全面打通与融合,从而实现惠及全体市民的全流程不见面、零跑动、全自动的智慧政务模式。可以说是将十四五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与模式优化”目标进行了最好的观察与实现。
2、实现精准服务,构建了市民为中心、以体验为出发点的城市智能化。
城市智慧化要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以市民为中心。在深圳市的众多智慧城市细节中都体现出这一点。比如说学位申报一直是大城市的难题。从2018年开始,深圳市福田区建立了“学位供需智能预警系统”,通过对人口结构、增长趋势、学位分布等情况的综合分析,进行数据碰撞和模型分析,对辖区各个学校各个学区的学位压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预测和预警,可预测到6年后辖区小一和初一学位需求,提前3年规划学位供给,提前1年保障学位落实。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能力,家长将可以不再为抢一个学位而焦头烂额,实现了纲要草案中“为社会各界提供智慧便捷的服务,尤其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
3、建立一系列前瞻性智能能力,以智能技术为抓手打破业务极限,实现了价值突破。
再以往的智慧城市发展中,我们始终认为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主要能够提升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但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也可以打破业务能力上限,带来全新的治理能力。比如深圳在交通领域,打造了灯控一张网,实时优化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策略。广泛部署了人工智能“看路指挥灯”的应用,在试点应用的200个路口,初步实现了高峰期路口通行能力提升约10%。未来还将推广到全市2000多个路口,实现统一协同控制。而在交通执法领域,通过开展人工智能+非现场执法方案,深圳路面上大货车违法数量减少约90%。这些智能能力明显打破了以往人工城市治理的天花板,真正实现了对重点领域与市民生活的全新支持。
从深圳的案例与发展轨迹中,我们能够看到未来全国城市乃至乡村的“先行示范”与发展样本。而从这个优质样本深挖下去,会发现鹏城智能体广泛魅力的底层,是在技术与产业逻辑中,智能体本身正在熠熠生辉。
由智能体,见城市飞跃
从两会上确立的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纵向;从深圳到全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借鉴、参考价值,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城市发展的横向。二者结合,我们已经可以定位出中国城市的下一次智慧飞跃究竟该如何出发。
《新型智慧城市的深圳模式》中提出:“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蝶变,既是技术渐进的过程,也是认识不断成熟的过程。自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出现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建系统’到‘建城市大脑’的发展,进入到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
深圳市的智慧城市发展新阶段,从顶层设计与产业区位上看,最大的飞跃在于新型智慧城市不仅部署了“智慧大脑”,同时还以智能联接作为“躯干”、以及智能交互这样的“五官”和“手脚”,共同构建覆盖城市的“感、传、知、用”等系统,再加上贯穿城市的全域数据跑到云平台上,这才构成了完整的智能体架构。
不难看出,在深圳完成的关键飞跃中,智能体可以被视作目前最具代表性与可行性的参考架构抓手。智能体是由华为提出的政企智能升级参考架构,以云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旨在构建一个立体感之、全域协同、精确判断、持续进化、开放的智能系统。在城与智的结合中,智能体展现出三大特殊优势:
1、以智兴城:以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能应用的体系架构,智能体可以极大程度满足城市的智能化发展所需,直接作用于城市核心需求。将智慧城市升级与城市发展需求深度对接。
2、量城定智:智能体具有弹性化、模块化,量体裁衣的特征,可以与城市发展需求、区位特征深度结合,在最新技术成果与城市根本需求间建立桥梁。5G、云、人工智能等技术协同价值可以与城市个性需求融合,避免了削足适履的发展尴尬。
3、挥智入城:智能体具有广泛的可参考、可规模化复制性,可以成为城市智慧化发展底座,加快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速度,将智慧城市推向标准化、规模化的新发展阶段。深圳的蓝本可以快速在更多城市复制,真正起到“先行示范”的价值。
综合来看,鹏城智能体通过融合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城市数字底座,打造城市智能中枢,推进业务一体化融合,实现全域感知、全网协同和全场景智慧,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一系列价值构筑了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路途中全新的飞跃契机。
有人认为,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读到了数字中国的觉醒。而如果我们去深圳看看,去鹏城智能体中思考和洞察,会发现数字中国已经在路上。智能体,在让鹏城的智慧启航,变为无数中国城市的鹏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