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 · 2021年03月12日

【芯视野】从Tier 3到Tier 1,科技巨头入局变革汽车产业链

(集微网报道)造车这事,正在改变当中。

我们概念中,造车与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不一样,这件事要复杂得多,两者一向是泾渭分明。可是随着汽车向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方向转变,整个产业已然进入变革的浪潮。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传统汽车市场都是相对“封闭”的,这种“封闭”也可以理解为门槛高。传统汽车市场里面的头部车企、顶级供应商拥有绝对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科技巨头的跨界入局,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悄然变化。

image

实际从2014年开始,便陆续有大量的创业者入局造车,不过来到2021年,仅存的造车新势力品牌也是寥寥无几,可见造车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情。在百度、阿里巴巴、华为、苹果等科技巨头开始纷纷布局或传闻入局汽车产业后,似乎汽车市场又火了起来。

为什么是汽车?集微网首席分析师陈跃楠认为:“汽车市场潜力很大,加上制造门槛走低和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扶植和鼓励加大,这将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蓝海市场。”

此外汽车正在走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科技巨头逐渐从应用分发向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甚至继而亲自下场,深度参与到汽车的变革大潮当中。

似乎一夜之间,科技巨头参与造车已经成为行业趋势,而对于汽车市场的竞争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化之际会对产业链有哪些启示?

科技巨头与车企的CP组合

尽管目前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概念非常火爆,在新赛道上不少企业都欲纷纷获取机会红利,可是要造一辆电动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曾说过,一家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 200 亿元,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感叹:“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 100 亿太夸张了,现在自己跳进来,才知道 200 亿都不够花。”

资金和整车技术会是两大重要因素,而对于科技巨头来说,虽然技术和资金都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可是自己单打独斗去投身造车,风险仍然很大,所以与一位有造车经验的伙伴合作是必需的,传统车企的优势会显著突出。

去年底阿里巴巴与上汽联合造起了高端电动车,今年初百度与吉利合作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亲自下场造车;近期曝出的小米造车,虽“尚未立项”,但却承认“一直就电动汽车行业态势进行评估及研究”。远在海外的苹果、亚马逊等造车项目也传闻正在积极推动当中。

BAT等科技巨头已经不满足于只争夺车联网流量入口,其也从供应商的角色走进联合造车的阶段。此外苹果的造车计划陆续浮出水面,台湾经济日报称苹果最近向和大、贸联、和勤、富田等中国台湾汽车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苹果预计将在2021年9月发布苹果汽车。

小米造车的意图也是非常明显,而雷军对汽车领域提前布局是不争的事实。对外公布的信息显示,小米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早于2013年便已启动,目前小米汽车的相关专利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6%。此外,小米涉猎汽车圈也有一定积累,与比亚迪、小鹏、蔚来、一汽轿车等多家车企都在智能汽车技术开发等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

从来造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科技公司对于参与造车也是非常谨慎,毕竟跨界造车失败的例子太多,如乐视等。过去科技公司并不会直接下场造车,而是通过投资的形式入股造车新势力,或者以轻资产的形式,围绕智能化技术,从车联网、自动驾驶等系统切入,比如百度的Apollo平台,阿里与上汽合资成立的斑马网络。

一名科技公司车联网部门的项目经理黄化腾(化名)告诉记者,科技巨头纷纷开始高度参与布局汽车产业,原因有两点:一是为了深度布局车联网、自动驾驶领域。以百度为例,虽然在智能交通、车联网、自动驾驶领域均有布局,但一直只烧钱不赚钱,如何实现“技术变现”将是百度所面临的难题。深度参与汽车产品从立项到生产完成的过程,对于系统性布局车联网和自动驾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不满足现有车联网入口和平台的定位,需要全方位软硬件通吃。如手机占据了互联网流量的入口一般,未来汽车也将会是车联网时代的流量入口,因此如果要同iPhone一样牢牢紧握着软硬件生态,要在下一轮汽车革命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公司深度参与造车似乎是最佳的选择。

有整车主机厂人士对记者表示:“科技公司在产业链资源不足,其必然需要与主机厂合作来提升,这是很多准备入汽车局的科技公司所需要衡量的成本和风险。当然随着传统汽车产业链注入更多新的科技和互联网血液,产业变革也将会慢慢开始。”

造车好时机,电气智能化转型

实际从特斯拉开始,传统造车的逻辑已经被颠覆。

在新一轮的造车浪潮下,科技巨头联手车企是看点之一。随着电动化发展及特斯拉的示范带动效应,软件定义汽车(Software Defined Vehicle)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共识。未来汽车将会在网联化基础上,将智能车辆和智能交通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完全自动化的驾驶阶段,即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驾驶渗透率和智能驾驶能力的提高将成为趋势,传统主机厂已经很难只用工厂、流水线、造车资质来“称霸”智能汽车时代。科技公司具有强大的软件技术,比如AI、大数据、操作系统,但是缺乏造车经验;传统车企又只会造车,缺乏软件技术和人才,两者的结合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对双方来说都各有裨益。

黄化腾表示:“科技公司是需要传统车企成熟生产工艺和供应链来缩短开发周期,科技公司没有现成造车能力,重新搭建造车平台耗时耗力。因此科技公司入场造车,最快最安全的方式是联合传统车厂一起做。”

科技公司如果要做整车,需要处理冗长复杂的供应链,是一个费时又费力的过程。但如果引入传统车企,即使做不到供应链的复用,也能大大降低时间成本。此外科技公司也可以依靠传统车企的工厂,保持自己轻资产运营的模式。

显然,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造车企业进入中国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其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熟。“在很多技术平台化、硬件化和规模化之后,智能电动汽车整车成本已经得到下降,特斯拉、蔚来、小鹏等一众新势力造车品牌推动了行业上下游的标准统一化。”黄化腾说道。

实际上以核心部件成本占比来看,电动汽车成本要比燃油车要高。过去的汽车市场中,一辆燃油车内核心零部件是发动机与动力总成,成本占比大概是15-20%。放在一部新能源汽车里面来看,其核心零部件变成了电池、电控和电机,也就是所谓的“三电”,成本占比达到了60%以上,其中电池能占到整车成本的40-50%。

回顾我国燃油汽车的发展,中高端的发动机技术创新发展依然没有达到国内的一流水平,而反观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电机、电池、电控,均已经在各自领域有着较好的自主创新。因此国家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试图在汽车电气化转型当中实现更大的突破。

科技巨头入局造车需要传统车企,而传统车企也需要科技巨头,毕竟“传统车企急需转型”的需求都已经喊话多年。当然传统车企也不仅仅是以“代工厂”的身份而为科技巨头造车,它也有自身更多的盘算。

以百度和吉利的合作来看,虽然外界看来会是百度找吉利代工的一个需求,但是双方实际合作的内容会是更加深入。吉利目前对外能够提供名为“SEA”浩瀚架构的纯点平台,作为汽车的基础架构,实现了硬件可插拔,软件可升级。一名汽车电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可以理解它就如同一块主板,车企可以根据需求在这块主板上定义车辆,包括电子系统架构,以及车辆总线对于车辆控制权限接口的开放。

黄化腾认为:“一般而言,车企并不会把自家平台开放。吉利这做法也是证明了其开放的态度,百度可能就是看中吉利这一点而选择与其合作。”阿里、百度等科技企业与传统主机厂的绑定,除了整合生产线和产业链资源外,还在智能研发、生态圈方面有深入合作。科技巨头负责软件和智能驾驶层面的研发,传统车企则在整车制造、供应链、质量品控等方面给予专业支持。

从Tier 3到Tier 1,产业链的机会

汽车电动化降低了进入的门槛,给予了整车生产环节的新机会。现阶段电动车已经不需要发动机、变速箱等机械传动类零部件,取而代之的是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驱动系统进一步简化。这可以绕过传统汽车巨头的技术壁垒,加上电池、电机、电控的核心技术是相通的,这样未来便可以降低供应链的难度,相信不久之后可以像手机一般进行模块化管理。

此外传统燃油车的车载电池很小,并且各个ECU(电子控制单元)都是独立的,很难支持整车级别的OTA(Over-the-Air Technology,空中下载技术)升级,这种升级就类似iPhone升级操作系统一样。

到了电动车身上却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电动车电池容量要比传统燃油汽车大很多,而且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上有革命性改变,所以从特斯拉到小鹏、理想,就像iPhone手机一样,自交付第一辆车后就开始不断地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NVIDI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曾提到,过去,汽车在销售时便已具备全部功能。一辆车的“巅峰”期就是提车那天,在未来,汽车的大部分功能将在售出后进行添加,提车那天反而是这辆车的“低谷”,这也需要具备强大的软件能力。

因此电气化、智能化将会很大程度上重塑汽车产业的价值,也必然会成为发展趋势。黄化腾认为:“随着造车成本的规模化效应越来越强,成本将会逐渐下降,未来造车这一硬件可能不是再特别赚钱。在智能网联技术变革行业之时,汽车上的流量信息、软件服务可能才会成为盈利的关键。”

目前中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技术部署。和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中国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拥抱并采用这些技术,包括网联汽车、数字座舱、自动驾驶和汽车的电气化。

随着车联网及汽车智能化、轻量化进行的如火如荼,新能源汽车正快速发展,汽车产业链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将提升至60%;而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未来汽车或集自动化、数字化、电气化为一体,成为新型智能终端载体,这也是万物互联的大势所趋。

一名接近高通的人士告诉记者:“传统汽车的产业链,高通的位置可能是Tier 2或者Tier 3,不过现在有往Tier 1的变化。以往高通一般是没有办法直接和整车厂商直接沟通,可是近年新势力汽车品牌的快速发展,加上传统汽车的智能化转变,越来越多的车厂都直接和高通方面沟通,以求获得全套的系统性平台技术提供。”

在燃油车时代,Tier 1比整车厂更赚钱,因为变速箱、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的Tier 1手中;而在电动汽车时代,核心技术变为电池、电机、电控,中国企业与国外处在同一起跑线,主机厂的地位大大提升,这也令众多技术公司有着从Tier 3到Tier 2或者Tier 1迈进的信心。

在智能汽车时代,技术、芯片公司可能会在汽车产业链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这也是科技巨头纷纷布局的原因。“提供技术和提供软件方案的公司,还有以往制造汽车硬件的OEM企业,在新时期里面,它们在生态产业链的地位必然会产生变化,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黄化腾补充。

根据集微网了解,目前部分供应链厂商均表示短期内科技巨头涉足造车,其自建供应链的可能性很低,很大可能是采用现阶段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在这以软件定义智能汽车的新阶段,存量手机市场的供应链厂商也陆续转变入局汽车供应链。

去年12月,立讯精密在互动平台表示,汽车电子是公司重要业务之一,公司已具备为客户提供高压、大电流等汽车电源解决方案以及相关汽车线束、电子模块等产品服务的能力;蓝思科技的中控组件已为特斯拉、宾利、保时捷、宝马等供货;硕贝德的智能天线业务已为多个主力车型大批量提供天线;领益智造早在2018年就完成特斯拉在内的多家新能源汽车客户认证,目前部分产品在打样,也有部分已到量产阶段并开始供货。

汽车生态系统无疑已经在发生变革,并且是以软件定义作为核心。不论是新势力汽车品牌还是传统汽车品牌,它们都在积极寻找着新的商业模式,而科技巨头此时纷纷大力入局,正是技术、产业链、政策等多重因素所推动的。

根据IDC预计,到2025年,单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约542万辆。如果按平均售价20万元人民币计算,仅在中国就是一个万亿元人民币市场。

万亿元市场的机遇要如何把握,会是产业参与者的重要课题。(校对/Andrew)

推荐阅读
关注数
4351
内容数
629
集微网隆重推出“芯视野”专题,未来将客观反映行业高管对于热点事件的观点及分析报道。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