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光年 · 2021年03月17日

“混合云第一股”登陆科创板,谁在鏖战云计算下一个战场?| 甲子光年

1.jpg
2021年云计算的新战场,就在混合云。

作者 | 王学琛、高雅
编辑 | 杨杨

混合云已经成为云计算市场绕不开的热词。全球主要的云服务商,近两年纷纷推出了混合云产品。

百年巨头IBM在2018年以334亿美元收购云计算开源软件提供商红帽,成为开放式混合云的推动者。2020年10月,IBM又宣布将年营收190亿美元的传统技术服务业务剥离出去,以便更专注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相关业务。

除此之外,亚马逊AWS、微软Azure、Google Anthos、VMware Tanzu纷纷发力投入混合云,思科在2020年初也宣布以2.6亿美元收购混合云环境应用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CliQr,发力混合云赛道。

中国云服务商也不甘示弱。巨头纷纷发力此领域,阿里云在2020年宣布升级全球混合云战略,并启动“混合云合作伙伴计划”;腾讯云、华为云等巨头也纷纷推出混合云解决方案。

已经于科创板上市的独立云计算厂商UCloud(优刻得),也在2020年发布了新一代混合云2.0;而在云端耕耘九年的青云科技(688316.SH)在2021年3月16日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在国内上市的第二家独立云计算企业,「甲子光年」在文章《拆解青云:你想知道的都在这了 | 甲子光年》中曾对青云科技招股书做过拆解。因青云产品方向与UCloud不同,被业界称为“混合云第一股”。

据Flexera的《2020年云计算现状报告》,87%的企业表示有混合云战略。这可能是企业启动云计算的一个好方法,可以让用户合规并控制云成本。

混合云是云计算下一个战场吗?在青云科技上市之后,「甲子光年」第一时间采访了青云科技最早的机构投资者、最大机构股东蓝驰创投的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1.云计算已经来到下半场。传统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开始向云迁移、中国的新基建与政府上云的趋势、供给侧技术的成熟,成为混合云趋势的重要推手。

2.采用公有云和私有云“拼装“的形式,不能真正实现数据无缝迁移。自主研发、真正做到架构统一、体验一致的混合云服务才能经得住行业检验。

3.云计算是持久战,当前这个节点需求还远未见顶。

1. 2021,争夺混合云

为什么混合云在近几年大热?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看整个云计算市场的大趋势——从2006年AWS诞生以来,走过15个年头的云计算市场正在迎来一个新变量,主流客户群从互联网公司渗透至传统行业企业,客户的上云需求发生变化。

这也是各家公司口中的“云计算下半场”。

站在当下时间点回溯,从2006年-2018十余年的时间里,“上半场”的最大特点是,上云企业主要集中在像亚马逊、淘宝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或互联网场景。这也是为什么,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期与中国公有云市场的爆发期时间上相重合。在2018年,互联网企业在云计算中占比达高60.3%。

而“下半场”,随着互联网头部企业和其体系内公司几乎已全部上云,公有云增速下降——据Gartner公布的数据,从2017年至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增速由26.77%下降至23.01%。

图片

互联网之后的数字化转型关键是,传统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开始向云迁移。以金融、制造业为代表的大型传统企业和政务市场成为各个云厂商争夺的焦点。

而取决于传统企业客户的业务属性和习惯,以及其基于合规、议价权、数据安全、削减成本等多重考虑,多云战略和混合云成为必然。

一个特征是,传统政企客户对数据安全和私密性有更高的要求。比如金融行业或者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系统,一旦出现网络安全事故则会产生严重后果。也因此,传统企业通常有自己开发部署的系统,有传统软件供应商的私有化产品,也有云厂商的私有云和托管云。

另一个特征是,与互联网企业的爆发性不同,传统企业的用量也相对稳定且可预测。

投资了青云科技的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告诉「甲子光年」,“看整个云计算的发展历程,最开始上云的是互联网企业,它们刚开始用量很少且不可预测,因为很难预测明天哪个企业会爆发,这种情况下使用的是公有云。但一旦使用量足够大,且相对来说用量可预测,企业就会将一部分流量或者计算转至私有云。”

全球独立咨询和调研机构Everest Group主要负责数字、云计算和应用实践的副总裁Yugal Joshi表示,在Everest Group 2020年对2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中,近75%的受访者表示会采用混合云优先或私有云优先的云计算战略。而根据 RightScale2019 年调查报告,受访的123691名用户中,84%的受访者使用了4个以上的云平台,58%的用户喜欢混合云部署方式,相较于2018年的51%提升了 7 个百分点。

中国的新基建与政府上云的趋势,也是混合云的市场机会。

2018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行业结构中互联网企业份额占比达 60.3%,包括政府在内的传统企业份额占比仅 39.7%,传统行业中交通物流行业占比最高,但也不足 10%。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预计至 2023 年政府和大型企业上云率将超过 60%,上云深度将有较大提升。政府部门有很多核心数据,以及“数据不出省”“数据不出机房”等监管要求,混合云会成为优先选择。

“2019年至今,业界逐渐发现不管是私有云还是公有云,都没办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云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青云科技CEO黄允松告诉「甲子光年」。

不仅是需求侧的助推,从供给侧看,技术的成熟也成为混合云市场的推手。

首先是容器技术的便捷性、高效性,扩大了混合云的优势。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告诉「甲子光年」,容器技术让企业的运维成本更低,进一步推动了混合云市场。

此外,统一化的云管平台为混合云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性,超融合基础架构的强大性能、可扩展性和采购、运维成本降低等特点更是实现“云的超融合”的重要推手。

无外乎,2020年以来,几乎各大公有云厂商都在发力投入混合云。

2. 蹊径与抉择

实际上,青云科技早在创业之初就开始投入混合云。

2012年前后,蓝驰创投就已在中国市场看云计算。当年初,蓝驰创投在市场上听到有团队宣称自己能打败亚马逊的AWS。

那个时候蓝驰创投已经对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做了不少研究,听到这样的言辞,陈维广还是很吃惊。之后,陈维广找到黄允松,深聊了2个小时。一周之后,蓝驰确定了A轮投资,也是青云科技的第一个机构投资人。此后蓝驰持续加注,青云科技上市前已经是其最大外部股东。

2.png

对早期投资而言,云计算并不是一个具有市场共识的领域——这个领域门槛高、周期长,且已经巨头云集。AWS、阿里云纷纷斥巨资入局,同时腾讯百度也投入了不少钱,加大云计算建设。无论是基础设施投入还是用户获取等方面,创业公司看起来都不具备优势。

蓝驰创投在当时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调研。陈维广发现,很多大的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银行、保险类客户有很多老的IT系统,长年累月积累了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很难立刻迁移至云计算平台。

“上云”的第一步,需要确保新的云计算平台和老的IT系统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陈维广看来,从IBM出来的青云科技创始团队,对传统金融客户正在使用的系统非常了解。

青云科技的创始人黄允松在IBM中国软件开发实验室工作了9年多,有大半的时间在做与云计算相关的业务,是IBM SmartCloud初创组成员及架构师;其他两位创始人甘泉曾在IBM与黄允松共事,林源曾在IBM参与Hadoop相关研究和优化。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青云科技走出了一条与其他云厂商不同的路径——突破行业认知,在创业初期就开始布局一体化架构的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从2012年成立到2014年之间,青云科技在公有云上,推出了完整IaaS组件: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同时推出100%二层隔离的基础网络,成为国内首家实现SDN商用的云服务商,也是全球首家实现资源秒级响应和按秒计费的云服务商。

2014年开始,青云科技开始加速混合云进程。

同一年,云计算市场经过1.0发展,也终于迎来公有云的“价格战”。

当时,云计算已迅速普及,市场进入厮杀阶段。2014年,AppZero首席执行官Greg O’Connor提出一个观点:云计算时代,曾经主导信息产业的摩尔定律,将让位给“贝佐斯定律”。按照这个定律,云计算单位计算能力的价格,每隔3年将下降50%。

有分析机构统计,亚马逊AWS在2014年前的市场拓荒期,累计降价42次。微软和谷歌也在这一年加入价格战。Google把每GB每月的价格降至8.5美分,微软也不得不把Azure的服务价格降至与两家竞争对手相当的水平。

硝烟同样弥散至起步不久的中国云计算市场。阿里云2014年第一季度下调了云服务器价格,最高降幅达30%,其中,用户使用较多的0-500G云储存(OSS)直减42%,几乎比国内同行便宜一半。腾讯云随后掀起一波更猛烈的降价风潮,云数据库降幅最高达53%,云服务器更是一降到底,以3折惊爆市场。在当年年底,云计算更是加入了消费互联网的狂欢节“双十一”。「甲子光年」近期在《十二年了,阿里云终于盈利了》一文中也讨论了全球云计算市场中的价格战。

不可否认,价格战通常是一个产业初期时的必然产物。而随着产业发展,决定市场的关键还是在于企业所能提供的价值。

青云科技因为更早突破行业认知,在Day One就坚持“公有+私有”一体化云计算架构的路径,没有卷入公有云价格战,而是更加明确了混合云的战略。

一个绕不开的原因是,独立云计算企业面对大厂,价格战并不具备优势。公有云的特点好比一项巨大的工程,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将这项工程建起,然后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收回成本。以此来看,独立云计算企业其实并没有太多降价空间。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服务传统企业客户时,黄允松和青云团队创业之初清晰看到,私有云和混合云会更契合企业需求。

陈维广告诉「甲子光年」,2015年,微软的市场份额已经逐渐追赶AWS,当时他和黄允松已经很清晰地判断了私有云确实会如预期呈现后来居上的趋势。

2014年,青云科技的私有云开始在企业落地,并且在金融行业收获了两大客户。这一时期,黄允松和青云团队看到,有IT基础、有能力、有意愿接受云计算的传统企业,一般都有相应的行业合规性要求;同时,传统行业也希望计算和存储更加可控。因此,相比公有云,传统行业企业更需要私有云。

金融是典型的双模IT,核心生产业务基于传统架构或者私有云,消费类金融产品可以把前端直接部署在公有云上。同时,中小金融机构还可以基于金融行业云来建设容灾中心。

在这之后,2016年银监会就《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提出了金融业的上云目标,也重点提及了“私有云”“行业云”等模式。

黄允松告诉「甲子光年」,2014年,美国公有云市场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云计算厂商的目光还是聚焦在公有云的发展上。但中美国情不同,中国的企业更喜欢拥有资产,而不是购买资源。当时,青云科技布局私有云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布局公私一体的混合云战略。

之后,围绕混合云,青云科技打造了领先行业的完整的混合云产品线,例如:基于SD-WAN打通公、私网络,实现云网一体;借助QingCloud IoT平台和EdgeWize边缘计算套件,实现混合云向边、端场景的无缝延展;借助iFCloud多云管理平台和OpenPitrix多云应用管理平台,实现混合多云的高效管理。

2017年开始,青云科技开始布局容器市场,推出基于Kubernetes的KubeSphere容器平台,进而实现容器混合云和云原生布局。

2019年,青云科技实现以云网边端一体化的能力提供混合云服务,同时iFCloud统一多云管理平台、OpenPitrix多云应用管理平台、KubeSphere容器平台、EdgeWize边缘计算走向成熟,进入了广义混合云阶段。

最新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度,青云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2,861.09万元,较2019年同期收入同比上升13.74%。其中,公司的软件定义存储产品与战略软件产品逐渐上量,与2019年相比分别收入同比增加65.61%与95.66%。而公司超融合系统产品与服务收入稳步上升,与2019年相比分别收入同比增加19.67%与18.01%。

640.png
近年青云营业收入及同比升降情况

不过,传统行业市场虽然很大,但也是难啃的骨头。

除了技术能力,青云QingCloud在中国云计算市场上能够一路过关斩将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提供了架构统一、体验一致的混合云服务。

陈维广介绍,这也是混合云的“刚需”——混合云不等于多云管理,并不是不同 IT 形态、不同技术类型、不同架构之间简单的拼接与堆砌,而是真正重视和理解客户需求,以简单一致的方式帮助其管理所有的IT基础架构。其中关键在于从架构层面统一,最终实现为不同应用负载提供最佳运行平台,支持应用的自由部署与运行。

微软Azure是全球最早布局混合云领域的厂商,2014年提出了"统一架构和统一体验"的混合云核心主张。同年,在大洋彼岸的中国,青云科技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统一架构混合云体系的技术主张。

黄允松告诉「甲子光年」,从纯公有云或是纯私有云切入混合云服务市场,为了追上企业混合云的发展需求,往往采用“拼装“的形式。这样并不能真正实现数据无缝迁移,在问题逐渐暴露之后,再去做开发,是很耗费时间的。这也是青云很早就坚持一致性的原因。

例如,国内大多数私有云是基于开源代码打造,由于系统频繁升级、组件持续叠加,在混合云复杂的业务环境里,其研发和运维就会显得更加吃力。有的厂商则是因为早期技术路线选择的问题,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产品上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架构,导致混合云推出时无法做到一致管理、一致体验。

在2021年回过头来看,如今行业内已经认识到公有云和私有云一体化的架构才是混合云的未来。因此,即便是在混合云激战的关头,华为云这样的巨头也不得不痛下决心关闭私有云,重新开发以其公有云架构为基础的混合云。

技术问题,尤其是底层技术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也不是大力投入就可以解决的。企业级商用产品的成熟,需要技术积累和实践积累。陈维广认为,敏锐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前瞻性做产品布局,这就是青云科技的优势。

3. 远未至未来

云计算看起来是想象空间巨大、但又极其考验耐力的赛道。

想象空间来自于整体市场的高增长——调研机构Mordor Intelligence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混合云基础设施市场价值为457亿美元。该机构预计,到2025年全球混合云基础设施市场价值达到1280.1亿美元。这意味着,混合云基础设施的市场价值在此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8.73%。

但同时,这个领域竞争激烈,回报周期长——招股书显示,同样成立于2012年的优刻得和青云科技,在狂奔了九年之后产品线均趋于完善,但盈利仍需资本市场给予更多耐心。

3.jpg

1997年,网络通讯协议TCP/IP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掀起巨大风潮,但在国内却很罕见。正在读大二的黄允松花了半年时间和同学一起把学校几栋宿舍楼联网,从筹钱、布线到交换、路由,都自己动手,组建了基于WindowsNT和当时还不成熟的Linux的TCP/IP网络。

“当时的感觉是,如果没有基础设施一切都玩完了”,黄允松在此前的采访中提及。也是这段经历,让他坚定了以后向基础设施领域深挖的决心。

创立青云科技之前,黄允松在IBM工作了近10年。“当时的IBM并不重视云计算业务,我主导的SmartCloud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我很快承认了这次失败,离开IBM,但坚定看好云计算,于是创立了青云科技。”

陈维广告诉「甲子光年」,黄允松的极客精神非常强,也因此吸引很多技术人才。“青云科技的投入主要在技术研发上,营销成本很低,运维成本更低——运维团队不到十人,员工的工资虽不高,但其他公司也挖不走。”

而云计算是持久战,且竞争激烈,各个科技巨头都在此发力布局,不少创业公司也通过接受投资的方式“选边站”。美国云计算市场中, VMware 被 EMC 收购,后来 EMC 整体加入 Dell,而红帽被 IBM 收购,看似也是“背靠巨头”的道路。

时至今日,直面巨头的云服务商已经不多。相比阿里云,腾讯云,青云科技形单影只,并没有巨头傍身。从投资机构来说,已在科创板上市的UCloud已经引入了中国移动这支“国家队”,而青云科技目前尚未有国有资本入场。不过,云计算是持久战。上市之后,如何平衡投资者对尽快盈利的关切与持续在云领域的投入,是青云科技之后要面临的挑战。

“云市场上需要中立的云服务商。”黄允松告诉「甲子光年」,未来云市场垄断格局的可能性比较小,“云市场还是蓝海市场,尤其是传统企业上云,有很多个性化需求,可能是行业性的,也可能是场景化的,这恰恰也是青云科技擅长、有长期积累的领域。”

云计算市场水大鱼大,需求远未见顶。传统企业上云率提升和上云程度的不断深化,将是中国云计算未来高增长主要的逻辑。

2020年以来的疫情也带来了在线办公、远程教育、在线游戏、视频流媒体等需求的井喷——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5月起,中国移动互联网单月接入流量稳定在 1,000,000万GB 以上,而疫情期间,2020年3月当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历史最高 2,560,160万GB,为平时的两倍以上。数字化整体趋势为云计算带来强劲动能。

整体来看,混合云的市场才刚刚开始。耐心不仅仅是针对创业者的,对投资人与科技巨头来说亦然。

同样,因为未到来,所以一切皆有机会。

推荐阅读
关注数
4537
内容数
184
精品科技产业服务机构,致力于推动科技落地 修改信息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