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技术的发展让商业的边界正在消失。那么,从城市的维度看,随着数据和云的不断交汇,行业的边界也正在消失。而随着行业间的数据壁垒逐渐打破,应用不断地融合,这些趋势为一座城市走向智慧化提供了理论可能。
智慧的城市,其实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条路我们走过了几十年,诞生过很多个相似的形态,之所以今天这个时代,能够真正让我们感受到智慧在城市中不断衍生,实则是得益于云、数、智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
当一座城市充满智慧,数据像血液一样可以遍及每一处角落,每个应用都操作顺滑,如指臂使,这种近乎“拟人”的智慧感受,也必然要通过一个中枢来进操控,这就是数字大脑存在的意义。
数字大脑并不只是概念,而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交汇而生的真实逻辑。
第一个阶段,是由技术驱动的项目模式,主要以政府单条线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主,但并不注重数据的横向打通和共享,解决的问题,也偏重于单点式,缺乏整体设计。
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成熟,数据得以汇聚并走向融合。例如“互联网+”政务就是这个阶段典型的产物,它打通了多个委办局的业务数据,将多个业务部门负责的事务集合到一个场景中进行解决,这个阶段的智慧城市已初具雏形。
第三个阶段,城市治理也上升到决策层,因为海量的政务数据、社会数据被实时的汇聚、共享和在线计算,从而衍生出大量新的需求,催生大量智慧应用,也进一步推进了智能应用创新和业务融合,智慧城市开始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因为大部分城市都处在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路径中,需要数据在更安全的环境下汇聚并支撑智能化的应用和运营。
信创数字大脑的安全并不代表保守,相反会更加注重协同。因为智慧城市的第三阶段,在改变城市管理者的深度治理和指挥决策,信创数字大脑恰好可以服务于这些新的需求和新的场景的构建,同时也离不开与原有业务系统的协同和对接。
其次,从数字大脑的角度,业界往往有个误区,认为“大脑”偏重于AI应用,所以业界很多的“大脑”都过分强调了AI能力,而忽略了整体性本身。
其实,任何大脑都不是一个单点的黑科技,无论是能够解决特定问题的人工智能的算法还是模型都不是重点。整个体系的在线化以及在线化构建的业务协同,围绕业务协同构建的流程优化和智能的研判,才是大脑的核心价值。打个比方,大脑也是收集全身神经的信号,通过数据的输入产生了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世界观、业务能力,所以数字大脑应该要重在逻辑本身,而不是谋一个简单的单点技术、单点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