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5 日,Beats 正式发布了第二款真无线耳塞——Beats Studio Buds,也是 Beats 的首款主动降噪真无线耳塞,售价为 149.99 美元,有红色、黑色或白色可供选择。
功能上,Beats Studio Buds 支持单耳独立使用,并首次增加了主动降噪。它还具备 IPX4 防水和防汗功能,一次充电可持续使用长达 5 个小时。如果关闭降噪功能,则可以连续播放 8 小时。但没有无线充电。
特别强调的是,苹果首次通过 Beats Studio Buds 实现了对 iOS 和 Android 双平台的兼容。在 iPhone 上,通过 AirPods 的设置和控制中心,可以轻松操控耳机。此外还支持 Siri 语音助手,以及苹果的「查找」网络。而在 Android 上,Beats 则支持 Fast Pair 和 Google 的「查找我的设备」功能。
声学设计上,Beats Studio Buds 采用了 8.2 毫米发声单元的全新的声学架构设计。
外观
从外观上来看,Beats Studio Buds 的触控区域像极了深圳湾在今年 1 月报道过的一款「世界上最小的 TWS 耳机 Earin 启动众筹,开放式耳塞,佩戴不分左右耳」,只是 Beats 的色彩更加绚丽,更 Beats,但相比 PowerBeats Pro 又不那么 Beats。
Beats Studio Buds 的兼容性成为各家评测的重点。我们知道,Beats 前代的耳机 Powerbeats Pro、Powerbeats、以及颈挂式的 Beats Flex 都采用了苹果芯片(H1 或 W1),耳机就可以实现与苹果设备之间的自动配对和音频共享,但这一体验只限在苹果生态中享用,需要与 iPhone 配对、共享 iPhone 的 iCloud 账号。
兼容性
最初的新品预测,人们也都押宝 Beats Studio Buds 将同样内置 H1 芯片,但是它并没有。它又是如何做到同时与 iOS 和 Android 双平台兼容的呢?
在 The Verge 的首发评测里,我们看到,Studio Buds 通过软件复制了 AirPods 的一些功能,看起来与使用苹果嫡系的耳机没有差别。具体体现:
当你首次在 iPhone 附近打开外壳时,能够看到熟悉的设置弹窗。Studio Buds 甚至在控制中心中进行了特殊集成,直接在这里实现降噪和透明模式之间切换,而不必另外安装 app, 就像我们使用 AirPods 与 iPhone 配对一样,或在华为手机上使用 FreeBuds 一样。
更深入的集成还体现在 Studio Buds 对 Apple Music 的杜比全景声空间音频的支持。苹果于今年 5 月实现了 Apple Music 对空间音频和无损音乐的支持,并于近日面向 Apple Music 订阅用户,推出了首批歌单。
空间音频轨道在 Studio Buds 上听起来不错,具有良好的分离度,以及沉浸式的体验。但 Studio Buds 不支持空间音频的动态头部跟踪。
此外,Studio Buds 还支持语音直接唤醒的 Siri 语音助理,这一点和 AirPods 无差,而大多数耳机只能做到触控唤醒。
但也恰恰因为没有 H1 芯片的支持,Studio Buds 并不支持苹果设备间的自由切换,这无疑是一种在取舍和平衡中的遗憾。
但从另一个方面,Studio Buds 因此也可以更好地与 Android 兼容。
与 AirPods 和 Beats 以往的耳机相比,Studio Buds 首当其冲的优势就是支持 USB-C 充电,这对于 Android 用户实在是再友好不过了。
Studio Buds 同样支持与 Android 手机的快速配对(Fast Pair),耳塞和充电仓都将出现在 Android 的蓝牙设置中,在那里可以查看电池状态。
在初始设置后,Studio Buds 会自动链接到 Google 帐户,所以,也同样支持 Google Assistant 语音助手的调用,但不能像用 iPhone 手机一样,直接语音唤醒。
有意思的是,Studio Buds 同时支持 iOS 和 Android 的「查找」网络,可以查看上一次打开它的位置,兼具「防丢」功能。
参数对比
其他方面,9to5Mac 对 Studio Buds 和两代 AirPods 进行了横评,读者可以从以相关参数的变化,了解苹果的产品策略:
总的来说,作为 Beats 的首款真无线降噪耳机,Studio Buds 好的地方:小巧、紧凑和时尚的设计,续航延长,对 iPhone 和 Android 用户都有吸引力。不好的地方,主动降噪很一般,没有无线充电。
设计背后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在上个月与 Beats Studio Buds 一起「被曝光」的,还有负责 Beats 产品设计的 Scott Croyle。尽管 Beats 的产品设计实际仍由设计公司 Ammunition 操刀,但 Scott Croyle 被誉为是 Beats 的 Jony Ive,可见其地位。
在 LinkedIn 的主页上我们可以发现,Scott Croyle 曾担任 HTC 设计总管,主导设计了 HTC 热门产品 HTC One M7 和 M8。后来离开 HTC 创业,推出过一款名为 Robin 的颇有设计感的智能手机。2020 年 4 月,Scott Croyle 加入苹果。
从 2016 年开始,Beats 陆续发布了多款集成苹果技术的耳机,包括 Powerbeats 3、 Beats Solo 3 和 BeatsX。每个产品都共享新推出的 AirPods 内部使用的技术。
而回到开篇我们提到苹果的产品策略,我们从 Studio Buds 身上可见一斑:更加独立,更好的兼容性,以及体现在苹果生态之外的更多的竞争力。
微信号:深圳湾 / shenzhenware
来源:深圳湾官网 / shenzhenware.com
版权声明:本文为深圳湾原创文章,极术社区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