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 · 2021年08月13日

在科技圈流行的冥想,为什么没有全民推广?

一项在互联网圈和科技圈很受欢迎的活动——冥想,被很多人追捧。冥想源起与印度教、佛教有关。唯物主义至上的科技人去接触宗教的精神训练法,表面上来看多少都有点违和。

这个群体接触冥想的渊源来自商界精英群体与互联网巨头的推崇,最被人知的就是苹果之父乔布斯。在乔布斯传记中,冥想禅修一直是其多年坚持修习的活动,乔布斯与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也经常一起参与冥想活动。

图片10.png
乔布斯的办公室有两百多平方米,室内几乎没有其他装饰与摆设,房间中央只有个打坐垫。大多数决策都是在这里进行。乔布斯决策前会先将相关的方案和设计放在垫子四周,然后闭目静坐,等待思绪沉淀直觉会变得清晰和敏锐,决策应运而生。

《原则》的作者桥水基金的CEO瑞·达利欧,也是深度冥想的爱好者,坚持冥想四十年,并将自己的成功归于这个兴趣爱好。

这些大佬不仅自己修习而且也将这些活动带到了创办的公司,苹果、桥水基金都有专门的冥想培训,而一众企业也纷纷跟随,亚马逊、Facebook、高盛、麦肯锡、埃森哲等等,这些大公司都设有冥想相关的培训或者冥想空间。硅谷的精英生活工作的新元素也逐渐风靡,冥想成为了流行的风尚。这些聪明的大脑们愿意每天花费时间去练习冥想,可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瞎玩,而是因为冥想确实能够有效的减压,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这个结论不仅是众多参与者【体认】的结果,也是科学研究通过科学手段测得的论断。

冥想与大脑的科学研究

打坐冥想的作用得到了大量科学证据的检验。冥想一般是通过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神经调节,二是心理调整。神经调节主要表现在改变呼吸频率、能量代谢、脑电波等神经指标;心理调节则主要表现在控制注意力改变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萨拉·拉扎尔(Sara Lazar)多年对于冥想和静坐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哈佛医学院神经研究打坐与冥想如何改变大脑》表示,发现冥想与减轻压力、抑郁、焦虑、疼痛和失眠有关,冥想让生活质量提高。
图片11.png

研究人员分别做了两项试验,第一项科学研究针对长期正念冥想者与从未冥想的对照组。通过扫描脑电波发现静坐组在胰岛和感觉区域、听觉和感觉皮质中的灰质量比对照组更多。研究人员还发现长期静坐者,在额叶皮质中有更多的灰质,而医学研究发现,人类的皮质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缩小。经过对大脑扫描,发现在前额叶皮层的这一区域,50岁的冥想者与25岁的人有相同的灰质。这些大脑的灰质组织与工作记忆和执行决策有关。

第二个研究通过一个为期八周的正念冥想减轻压力的计划来跟踪调查以前从未冥想过的人。研究人员发现两组对照测试者中,大脑五个不同区域,在八周后脑体积有了差异。在正念冥想的小组中,在大脑的四个区域发现了增厚:后扣带回、左侧海马体、颞叶交界处或TPJ、脑干区域调节性神经递质。而这些位置都与认知、学习、记忆和情绪调节相关,其中杏仁核,这个对焦虑、恐惧和压力等情绪的调节组织有了大小的变化。通过正念冥想的减压计划,小组中的实验者杏仁核区域减小,而这也意味着压力减少了。

哈佛大学医学教授赫伯特·本森对冥想功能的解释是:它可以带来身体的放松反应,把人从应对高压环境的【战斗-逃跑】反应中解放出来,在此过程中,不但令肌肉和器官放慢节奏,恢复应激之前的状态,也让心理状态变得更平静和理性。

而诺奖获得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博士通过研究发现,冥想能使染色体的端粒酶活性增加43%,而这说明了冥想能够使得压力诱发的衰老大有改善。
图片12.png

她的研究邀请了239名有着相似生活习惯、年龄在40~70岁的志愿者,一同前往科罗拉多州的香巴拉山脉进行为期3个月的冥想实验。三个月后,研究人员测量了志愿者们的端粒,结果显示:83%受试者的端粒长度延长了超30%,同时身体中ROS也显著降低,减少了氧化应激,身体细胞整体水平相当于回到20年前。现代科学认为,端粒长度是判断生物体生存周期的重要标识,冥想能够使得细胞的活性大大增强,对压力引发的衰老有很好的改善。

在临床中,冥想也被作为抗抑郁的治疗手段使用,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已发表的47例临床实例,涉及超过3500名病人,病症涵盖压力、毒瘾、抑郁、焦虑、糖尿病、心脏病、癌症及慢性疼痛等的各种病症。研究人员在这些案例中发现冥想作为有效医疗措施的治疗方法例证,分析结果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医学》上发表。他们发现这些病例中每天进行30分钟的冥想会显著减少焦虑及抑郁症状。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临床验证,冥想的实际疗效在减缓焦虑、抑郁等症状中都有良好的效果,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也专门开设了冥想课程,牛津大学专门成立冥想研究中心,西点军校、斯坦福大学也建造自己的冥想中心,鼓励教师和学生前去放松心灵,以提高创造力。

冥想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乔布斯传记中有一段作者与乔布斯关于冥想的对话,很能概括冥想的感受与心理过程。

“如果你坐下来去观察,你就会感受到你的大脑是多么不安,如果你试图让它冷静下来,它反而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乔布斯告诉艾萨克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平静下来。当它平静下来后,你会有空间去听到更微妙的事情——那就是当你的直觉开始绽放,你开始更清楚地看待事物,并更多地去关注当下。你的思维慢下来,而你在当下看到一个巨大的延伸。你看到的要比你以前看到的多得多!”

图片13.png
冥想的过程感受正如乔布斯所述,静坐观察呼吸,或者觉察自己的意识流,将注意力放在当下等方式,来训练大脑转变成更有序的脑电波模式,帮助我们放松呼吸,增强对于当下的觉察力。让我们识别并管理情绪,也能更好地放松减压,使人们从过度关注自我、执迷欲望等负面状态,转变为更为开放,放松、着眼当下、有创造性的状态。

冥想的过程可以觉察到念头和情绪的产生,感受我们如何被情绪、欲望裹挟和操控,觉察到的这个停顿的空间,就是我们可以产生干预的时候。让我们从之前自动反应的状态中转换为可以停顿思考再选择的情形,事情的转机也就有了新的可能。

冥想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随着练习的反复训练,也会逐渐体现在日常的行为方式中。很多长期练习的冥想者都有明显的感受,心态比较平和,个人的情绪以及状态都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也容易拥有健康稳定的心境。

目前关于冥想对大脑活动以及心理机制的影响,我们的观察与理解仍然有限,也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数据进一步验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理论数据的支持,有关冥想背后大脑神经活动的面纱终将揭开。

冥想为什么没有被全民推广?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学生,在中国的大地上,生存与竞争的焦虑一直伴随我们。按理说,这片焦虑的大地,更适合冥想这种减压工具的生存,但是冥想参与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至今还是个小众的圈子。为什么冥想没有被全民推广呢?笔者试着总结了三点冥想不被一些人所接受的原因。

第一种是部分人群不相信、不信任,担心冥想是披着宗教外衣的洗脑术。国外适合其生长的土壤是因为冥想对于西方来说是东方精神训练的舶来品,冥想这个新奇的事物适合在白纸般的西方国家成长发育,西方国家人群本身也有宗教信仰,不会那么抵触涉及宗教的活动。而对于国人来说冥想本身与宗教挂钩,有点玄学特征,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无神论教育,对于很多人来说,去接触冥想有点内心的抗拒抵触情绪。反宗教化是刻在骨子里的一些情愫不容易被改变,他们也就不容易接受冥想这项活动。
图片14.png

第二种是对于冥想认知有限,常见的误区就是把冥想活动当成自我反省的思考工具。市面上的冥想种类繁杂,一些人被错误的冥想方式蒙蔽双眼,将冥想当成了复盘的工具,冥想的过程中思维还在飞驰,靠逻辑和智力去解决头脑的问题,但是冥想强调的是觉知和感受,需要收回头脑的思维,错误的方式也就没有那种放松与减压的效果,让一部分试水的人远离。

第三种是速成的焦虑与冥想效果的缓慢特质难以平衡。这也是一种有意思的悖论,冥想的活动为了减少焦虑压抑的感受,但是因为冥想本身的特质,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才会有好的效果。冥想本身比较简单,学习的过程不需要很久,但是效果的展现需要时间,一些希望速成的人,容易掉进功利的怪圈,无法长期坚持。

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干坐在垫子上这件事情本身就足够让他们焦虑,长期习惯思维的奔驰与注意力的跳跃,坚持坐半个小时很难。再加上冥想的感受发生在大脑,难以感知,非常个人化,这种感受层面的集体分享,也会让一些人产生比较的心态,为什么他有那种体验而我没有呢?我是哪里做错了吗?冥想成为了新的增压工具。

无论是认知层面的局限和不够开放还是心理特质的攀比心态,都让一些需要冥想的人远离了冥想,冥想活动也是一个需要全面准备的系统工程。在生活中有很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运动、复盘、冥想,都是知易行难。学习与练习跟健身、减肥一样,需要不断地坚持打磨。这种寻找内心平静的方法,对于心灵的要求比较严格,不是看似坐在垫子是轻松发呆的活动,一丝丝对心灵的欺骗和隐藏都躲不过心理的试炼,不然的话,打坐也就成为了浪费时间的干坐。

这是个需要逐渐练习的过程,就跟咱们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一样,当你真正准备好了的时候,真正需要的时候,冥想也就准备好了和你一起。如果选择了冥想去减压,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期待大家能够在这一方净土中,体验到觉察的乐趣,洞悉内在,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开阔。

推荐阅读
关注数
6399
内容数
1554
写让你脑洞大开且能看懂的人工智能、流媒体、海外科技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