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正式公布,并将于9月1日起实施。《条例》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全新要求,其中特别强调:“运营者应当优先采购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可信意味着网络产品和服务“既要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同样也要具备可信验证的能力。”
此前,“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和要求。其中,“未来网络”成为谋篇布局的关键一部分,在规划纲要中同样多次被提及,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作为未来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不仅在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样也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与数字中国建设的技术底座,更是实现上层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先决条件。
在此背景下,近日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与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共同建设的IAI-H3C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宣布全面启用,这是新华三智能网络领域首个落地并投入使用的产学研联合实验室,也标志着新华三在网络技术创新上再次迈出重要一步。
那么,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开工背后,对于新华三乃至网络产业发展,将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双方创新的合作模式,对国内前沿技术领域的“产学研”项目又会带来哪些可借鉴和参考的新价值呢?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枫和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技术战略部总裁刘新民接受了笔者的独家访问,讲述了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共建背后的合作故事,以及对于中国未来网络产业发展的所思所考。
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全面启用的背后
据了解,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于去年12月13日揭牌成立,经过8个多月的筹备和建设,于近期正式启用。实验室以服务国家ICT技术发展战略为己任,聚合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优质校企创新资源,并以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平台为依托,开展多领域、跨学科、广协同的工程应用研究,能够更好地助推我国网络产业发展。
在刘新民看来,新华三与合肥市、中科大合作的渊源已久,为了进一步加深新华三与中科大和合肥人工智能院的产学研合作,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开展联合科研课题,双方在去年决定成立联合实验室,而实验室作为一个科研实体的揭牌和启用,不仅可以更好地承载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也能对双方前期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拓展与开发。</span>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技术战略部总裁刘新民
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的定位,将会作为新华三集团重要的前沿技术研究和下一代产品的孵化基地。因此,在实验室的未来合作中,新华三扮演的是科研课题需求提供者的角色,而中科大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将会是基础科研能力的输出者以及科研任务支持者的角色。同时双方也是共同的组建者,在研究成果产生后也将会在新华三内部实现产品化落地。未来我们也希望双方能够利用各自优势,共同助力新华三实现前沿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突破。”刘新民说。
而吴枫也表示,过去几年中科大和新华三一直都在探索一种“企业、产业和学校”合作的创新之路,而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的正式启用,不仅是双方紧密合作的真实写照,更是新时期“产学研”探索与创新之路上的一次成功“结晶”,和传统实验室不同,这次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具有三个方面的新特点:
一是,起点较高。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由中科大和新华三发起,其中中科大参与合作的主体主要依托于两家中科大的相关单位,包括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这是中科大成果转化的研究院;以及合肥综合型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这个研究院是参照国家实验室体制机制建设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由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共同发起建设,中科大是研究院的依托和管理单位,在人工智能学科前沿和技术创新领域有着较强实力,这让联合实验室的科研实力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之上,也让双方未来在产品创新性和技术前瞻性上具备了很大优势。
二是,模式更新。过去不少实验室尽管也是企业和高校共建,但日常合作中更多是“各自为战”,无法做到真正的“协同创新体”,而本次中科大与新华三共同组建的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不仅是一个实体实验室,同时其参与人员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以高校老师为主,而是既有新华三的一线研发人员,也有中科大的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面向前沿技术研发的一个实验室,因此相比过去的合作模式,此次是一个非常大的模式转变。
三是,产业驱动。吴枫认为,新时代技术创新的驱动主要源于市场,源于产业和企业,因此联合实验室对参与的高校老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其所做的研究不能是“面向发文章的研究,而是解决产业技术难题的研究”。此外,联合实验室的技术成果,也很明确地要通过新华三的产品去推到市场,去商业化,这都表明联合实验室对参与人更有挑战,也对前沿技术研究的落地转化更具价值。</span>
学研融合激发网络创新力
事实上,这种“产学研”融合创新的合作模式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在双方此前合作中就有所体现。
例如,SeerBlade智能板卡,就是双方共同打造的一款跨时代产品,不仅因为它具备先进的硬件架构设计,精密的制造技术,高效的AI算法,更因为它的出现让网络设备第一次具备了智能计算的能力,摆脱了简单重复转发、逐渐脱离业务的现状,为整个网络行业的创新与智能变革奠定了强大的底层基础。
此前,新华三发布的高端交换机S12516X-AF就是适配Seerblade智能板卡的业界首款高性能AI云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通过高性能AI架构、灵活弹性扩展以及智能网络统一交付三大技术特性,这一新品为用户塑造兼具性能、灵活性和开箱即用等不同优势在内的全新网络性能体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枫
吴枫回忆说:“早在2018年12月,双方就已展开了深度合作,当时中科大承担了未来网络国家基础设施的研发任务,但如果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科研模式,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四到五年时间,显然这种创新速度就会相当漫长。当时我们同新华三讨论能不能采用联合创新的模式,把双方各自力量和优势发挥出来,尽快在科研攻关上实现突破。SeerBlade智能板卡的联合研发就在此时纳入了日程。仅仅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SeerBlade智能板卡就正式发布,实现了未来网络领域的技术突破。”
正是得益于SeerBlade智能板卡项目的成功合作,不但推动了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实体”的揭牌和启动,同时也为双方新的合作项目打下了深度合作的基础。
对此,刘新民表示,在此前双方合作的基础之上,中科大和新华三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陆续完成了实验室管理团队及科研团队的组建、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完善、未来研究方向的梳理和初步推进、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论证等工作,同时双方也联合打造了智能网络试验设施创新试验服务平台。
“回头来看,从去年正式揭牌,到经过半年多的试运营,再到今天的全面启用,可以说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的整体运转已相对成熟,这也意味着实验室接下来可全面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以及未来网络技术的研发工作。同时,作为新华三在智能网络领域落地的第一个产学研实验室,实验技术的转化工作也将大规模启动,我相信这也会为新华三在网络领域的迭代和升级奠定了更加关键的技术和实体基础。”刘新民说。
2020年“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现场
吴枫也补充表示:“双方在联合实验室中进行了大量投入,真正为实验室的研发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研发基础设施,其中既有中科大承建的国家未来网络基础设施的平台,研究人员借此可以进行更多技术创新和开发。此外,新华三也提供了一些网络基础设备以及相关仪器,因此实验室研发环境和新华三公司内部研发场地几乎也是一样的,不管是做测试、写代码还是调试都可以获得一致性的支持。”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研发方面,目前双方除了围绕包括SeerBlade智能板卡、可重构高通量智能网络检测仪等产品在内的一系列前沿研究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之外,根据双方规划,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也将持续深化产学研课题合作,并把智能边缘计算、智能网络安全和智能网络技术作为未来实验室研究的三大方向。
其中,智能边缘计算研究的重点包括智能边缘计算的核心理论与技术、边缘智能网关以及预研和探索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边缘计算应用场景,开发感知、传输、分析、决策一体化的智能边缘计算应用系统;智能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则主要是区块链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智能物联网安全以及基于新华三产品的适配研究等。
而智能网络技术的研究重点,则包括面向工业互联网高速高时效性数据传输需求,研发光通信网络的高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TSN/确定性网络关键技术等下一代网络产品关键技术;基于新华三智能计算模块SeerBlade,研发智能路由、多路径传输、超高速网络流量分析、无损网路等关键技术,并推动在新华三产品体系中落地应用;此外,基于智能网络测试仪,联合实验室还将研发网络流量智能检测、高速流量生成等关键技术,并推动行业应用示范。
另据刘新民透露,除了上述三大研发方向,双方目前还在探讨将网络芯片和光通信等方面的研究课题落入实验室。比如,针对新华三近期发布的智擎网络芯片,实验室双方团队就正在规划搭建基于这款网络处理器芯片的开发硬件平台,具体的研究课题有望在明年初落地实验室。
引领未来网络技术创新范式
众所周知,迈入“十四五”,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支撑,而网络作为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底座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中国在网络技术领域经历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因此面向未来,如何顺应未来网络发展趋势,助力各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更好的平滑演进,不仅是全行业关注的话题,同样也对产学研各方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挑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次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的全面启用,无论是在合作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网络产品及解决方案,进而推动中国网络产业的加速发展都将起到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做观察:
首先,从合作模式角度看,以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为载体,新华三通过和中科大展开深度合作,真正打通了前沿技术研发端与产业应用端的通路,同时也能以新华三产品的落地实践反哺技术研发,克服过往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难题,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的高效“双向循环”,这不仅创新了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模式,同时也以“产学研”的融合之力,共同推动中国网络智能化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其价值和意义无疑深远而重大。
刘新民强调:“双方全新的合作模式,将会解决未来整个网络产业发展的瓶颈。这是因为在联合实验室中,双方共同推进了很多个课题组来攻克技术难题,这会让产品和方案具有更多的技术先进性,同时也具备企业所需的技术差异性,对企业技术发展创新有着重要价值。因此,新华三和中科大以‘产学研’融合之力,探索未来网络技术的创新方式,应该说对国内其他企业也是有借鉴和参考意义的。这就是带着产业和技术的课题,融合双方优势和能力,便一定会产生更大的技术创新效应乃至取得更大的共同合作的社会效应。”
其次,从人才培养角度看,依托联合实验室提供的平台和舞台,双方的深度合作也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比如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项目,可以快速锻炼自身技术水平;对中科大而言,这种教育和实践的结合,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学术转化;而对新华三来说,也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提前了解学生擅长的领域和技术能力,为后续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引入提前做好评估和准备工作。
据了解,新华三已和中科大正式启动了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项目,研究生培养将按照“1+2”的全日制培养模式进行,即第一年在中科大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习,第二年和第三年在联合实验室进行实践学习。目前,首批2020级10名联合培养研究生已经入驻联合实验室开始实践学习,并分配到了新华三不同的前沿技术项目组,参与了包括人工智能算法、物联网平台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吴枫认为:“目前双方针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过去也完全不同,这些学生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不仅双方的导师都会参与指导,同时整个实验环境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好保障,此外参与的项目也是为了解决市场和产业所需要的前沿技术,因此借助联合实验室的平台,双方真正践行国家现在倡导的科教协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最后,从技术创新角度看,联合实验室也将会加速推动中国在网络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正如刘新民所言:“从全球来看,中国在网络技术上的创新其实已与部分技术领先国家齐驾并驱,目前一些新的标准正由中国主导,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技术预研的挑战,因为作为企业来讲,不可能把所有的前沿技术都要研究一遍,因此如何选择技术路线,如何更快地实现新技术的商业化都是普遍遭遇的难题。”
而新华三与中科大合作的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在技术预研、投入、试错的成本和空间,更重要的是可以汇聚此领域内的研究和研发人员的知识力量,在为前沿技术研究和下一代产品的孵化以及后续市场化落地提供保障的基础上,也会更好的激发我国在未来网络领域的创新活力,进而推动中国在下一代网络技术领域不断地保持创新和迭代。
对于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的发展,双方也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对此,吴枫表示,在安徽省的“十四五”规划中,其中有一条是要建设科大硅谷,其目标就是通过科大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的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发展,让更多产品和方案在实际产业中起到助推作用,而联合实验室也希望成为科大硅谷中的一份子,并且能把实际探索和实践经验贡献给科大硅谷,推动科大硅谷的建设和发展。
而刘新民也表示:“展望未来,新华三希望把联合实验室做成中国在网络技术创新的一个‘新标杆’,不仅能够有更加重要的技术引领地位和产业地位,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技术创新转化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应,让所有进入联合实验室工作的人员获得更多自豪感。”
总的来说,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的“应运而生”,无论是在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以及技术创新领域都展现出了“不止于眼下,更关乎未来”的崭新价值,同时也更加体现出新华三以及中科大在技术创新领域能够“注重长远布局,不被短期利益喧嚣迷了眼”的态度,由此表现出来的定力和耐力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而这也将加速推动中国在智能网络领域取得更多创新突破,奠定更为坚实的技术基础,以及提供更加肥沃的研发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