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是业界讨论的“热词”。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时代,数字能源已经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必选项,上海率先开拔。
01
上海,做全国减碳排头兵
碳中和关乎人类未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主动担起了重任,全国各省市先后公布了减碳计划,其中上海尤为引人注目。今年年初,上海表示将制定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比全国时间表提前了整整五年。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上海坚持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天然气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光伏、风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不断发展,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减少碳排放打下了良好基础。
面向未来,上海提出了多方面的减碳工作计划,包括开发全国首个碳交易市场,加强顶层设计,抓紧与“十四五”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抓紧出台本市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达峰的目标和技术路线,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以及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等举措。
不得不提的是,上海在能源数字化方面的举措。
02
能源数字化,树绿色标杆
上海交通信息产业中心项目以大数据赋能交通行业为核心,打造高品质“交通云”产业园区。项目一期投产约2400余机柜,未来规划完成5000机架布局。
对 “交通云”来说,探索匹配自身需求与发展的“降碳路径”至关重要。在建设阶段,交通云选择华为一体化电力模块+锂电解决方案,通过全链融合、母排预制,节省占地面积750㎡,节省电力电缆16000米,同时将供配电系统效率提升至97%以上,大幅降低供配电系统能源损耗。
在运维阶段,“交通云”将携手华为,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冷冻水系统调优研究,预计整体暖通系统能耗下降8%。除了用能侧的节能降耗,供能侧的绿电替代,包括智能光伏与储能系统应用,也已纳入“交通云”整体降碳规划路径之中,预期在一期项目投产后逐步开展。
面向未来,“交通云”将持续创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长三角高品质数据中心产业园区。
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华为新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也取得了成功实践:复旦大学高端计算中心是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校级HPC平台,于2020年迁入江湾校区,新建数据中心共规划137柜以匹配高速增长的超算业务需求。
华为智能微模块+锂电UPS,实现数据中心一站式按需部署,业务快速上线,分期柔性扩容;AI加持DCIM,实现数据中心看诊调优,有效降低PUE 8% ,助力复旦大学打造极简、绿色、智能、安全的超算底座体积小,三层BMS安全可靠;AI使能DCIM,实现数据中心预测性维护,提高运维效率。
在光伏领域,以上海龙阳路地铁站为例,该项目采用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建设光伏电站,总容量为3.66MW,车库屋顶光伏项目总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相当于五六个足球场大小,而通过该光伏电站一年的发电量,大约可供8节编组的一辆2号线列车跑20万公里,相当于行驶1560多个来回。
此外,该项目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年平均发电量达340万度,年平均节约标准煤1200吨,所发电量可在地铁基地就近消纳,开启了绿色+地铁的典范。
目前,上海地铁已有川杨河、治北、金桥、龙阳路、三林、富锦路、中春路、北翟路、陈太路、浦江镇等10个车辆基地完成了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总装机容量合计约24兆瓦,年均发电量约2300万度。后续仍有大量地铁停车基地将要进行光伏项目建设,届时,上海地铁自持的光伏电站保有量将持续增加,为上海地铁庞大的运营网线持续增添绿色动能,助力上海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03
共建绿色生态,加速碳中和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华为数字能源深耕多年,将发挥数字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两大领域优势,将瓦特技术、热技术、储能技术、云与AI等技术创新融合,聚焦清洁发电、能源数字化、交通电动化、绿色ICT基础设施、综合智慧能源等领域,携手产业伙伴共同为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之下,上海如何更好的推进能源数字化转型,为其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9月9日,华为将在上海举办以“能源数字化,助力碳中和”为主题的论坛,产学研专家、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共聚一堂,探讨通过融合创新能源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引领能源产业智能化转型,共建绿色低碳家园的宏大目标。
碳中和时代,上海如何实现能源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