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人 · 2021年12月06日

科创人·微软中国CTO韦青:数智时代创业得跳下巨人肩膀,还需掌握基础知识和逻辑能力

9caf134da8252946047142b2b80abc92.jpg
韦青 微软(中国)CTO

投身亚洲移动通信、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等领域三十余年,2003年加入微软,如今主要负责将微软的产业愿景、创新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切身体会介绍给中国的行业伙伴与业界领导者,著有《万物重构-智能社会来临前夜的思索》。


文 | babayage
编辑 | 笑 笑

《科创人·认知源代码》专题,以专访嘉宾第一人称口吻,完整分享其认知体系、思维模式及价值观念。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微软(中国)CTO韦青,分享数智时代创业者需要建立的思维模式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动念期之一:
风口上的猪是警示而非榜样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数智时代的来临,我们已经迈入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个人认为元宇宙是一个被粗暴翻译、过度炒作的概念,首先,它不是突然出现的,也不会突然成功,如同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董事长萨提亚·纳德拉在《刷新》一书中所言,由它的英文原意Metaverse所代表的未来社会愿景早在1992年就得到当时计算机行业的热烈追捧,激发了众多工程师为此目标而努力;其次,即便在当时描述Metaverse的《雪崩》科幻小说中,作者尼尔·斯蒂芬森也在警示人类过度追求虚拟空间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我想用另一个词汇来引导大家对数智时代的理解: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信息物理系统,它的核心要义在于将物理世界建模进入赛博空间,但更重要的是第二步,在赛博空间进行优化和计算——赛博空间的计算除了电力以外没有成本——再反馈回物理空间,赋能人的肉身皮囊,帮助人类在现实世界创造更多的价值,享受更多美好。

站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入口,如果能对数据、算法、基础理论有一定了解,对于选择业务、选择项目会有巨大帮助,我要提醒创业者的是,抓住潮流,绝对不是追求风口,“风口”这些词,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明显的“幸存者偏差”,即某种决策和行为在事后被证明是正确后的反向总结,通常被笑话为“打哪指哪”;如果说有任何人可以拍胸脯信誓旦旦地判断出未来的“风口”,我相信说的人自己都不信。当初说这句“风口上猪都飞起来”本意是做一个警示,这明显是反常识的,飞起来的猪想一想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被营销号、不负责的媒体一传播反而成了创业金科玉律,误导了不少诚心诚意希望向成功者努力学习的创业者。我所接触到的终有心得的创业者,无论成功失败,真正的心声是“活下去”,活着就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一味追求风口效应,或许有可能获得暂时的侥幸,但人类有许多先天的认知偏差,一旦有了侥幸的成功,很难认知到侥幸的局限,往往道路越走越偏,直到最终陷入不可收拾的地步。

眼下的元宇宙风潮又长成了“风口“的样子,如何判断一个热潮是真正的趋势还是断章取义的“风口”?还是要深挖第一性原理,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多了解一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了解一下数字技术的发展逻辑,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我分享一个简单一些的判断方法:看过去这几十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趋势,那是骗不了人的。

动念期之二:
复杂系统论时代应关注幂律
过去这几年诺贝尔奖关注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今年则是将过去50年的一门科学显性化了,就是复杂性科学。我观察到诺贝尔奖有一个规律,它通常会等某一个新的科学酝酿发展数十年之后,颁发给这门科学的代表科学家,将过去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具象化,从隐学变成显学,随后有可能是商业领域的发扬光大。当然,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指标,但对于创业的选题已经有足够的指导意义。

有兴趣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费根鲍姆常数(4.6692......),很多看似数学的知识,本质是用数学手段解决世界上存在的某个具体问题,大家不妨多多了解。当复杂系统理论成为显学,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提醒我们创业者将面临更复杂、更新奇的挑战,也就使得我们需要开始了解并掌握复杂性科学原理,但问题是,这门学问刚刚开始成为显学,还没有开始融入基础教学大纲之中,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下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人类基础知识范式改变的时代,每个人保持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了。

在2021年,如果还在寻找互联网业务模式,说实话,互联网业务模式、互联网知识,只是整个科学大厦里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公平来讲,过去这20年的时代英雄确实大都诞生自互联网领域,但互联网的威力实际上源于麦特卡尔夫定律,即网络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个连接能够创造“N×N”的效益。同样的,也不是开一个网店,转型为电商,或者用了云计算就成了互联网企业。互联网精神的本质是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精神,所以现在有种说法,叫做“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创新的传统企业”。指的就是哪怕是所谓的互联网企业,只要思想一守旧,开始惧怕新鲜事物,即成为自己当初最痛恨的样子;而所谓的传统企业,一旦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勇于以尽量小的试错成本,追求最大化的创新回报,反倒成为了“互联网”企业,此时用不用互联网,上不上云,只属于“因势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具体业务决策,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多少必然联系了。

接下来的数智时代,大家要研究的是指数定律和幂律,尤其是幂律,在复杂性科学里幂律现在还是隐学,但我相信它会成为显学并成为下一个伟大的万物互联商业时代的理论基础。

筹备期:
跳下巨人的肩膀,脚踏泥地摸清基础知识
过去几十年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一个褒义的表达,但要注意:这句话是表达对前人的尊重,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代表着一大类创业者,他们的创业基础是经验主义的、归纳法得出的甚至模仿跟风的,面对数智技术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巨人的肩膀、经验主义为创业基础,失败的概率很大,因为这个基础本身就是被变革打碎的对象。

建议大家从巨人的肩膀上跳下去,尽量去摸清事情的本质,很多成功的创业者都会说一句话:面朝黄土、脸贴地面干活,这句话在科技创业领域一样有效,比如算法的应用,即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朋友,也不妨用计算器实际操作一下最基础的深度学习算法,甚至可以用笔和纸来写——原理并不复杂,机器比人强的只是算力和不知疲倦以及不容易忘事,而对基础知识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大大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

巨人的肩膀不仅脆弱,它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可以被你站,就可以被别人站,这种创业模式几乎没有壁垒。必须要回到地上,把楼重新造一遍,实际上以我了解目前全世界都明显存在着一股知识复古的潮流,很多人都在向过去几百年间诞生的伟大智慧求教,而对基于这些智慧的具体方法进行重构。

之所以再三强调脚踏实地的研究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因为我认为创新、创业就是两大要素:一是技术知识,二是行业知识,大家都应当在“知识”层面摸清、摸透,才有更高的概率走向成功。

启动期之一:
创业需以史为鉴,向兵法学习
管理和创新绝对不是新的话题,我们不要在这个时代把自己当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前面有一堆古人,学会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成功率会高一点。

“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创业要向兵法学习,兵法骗不了人,上战场和创业一样,每一个选择都不会让你重来,你的现金流断了就是断了,客户不满意流失了就是流失了,《孙子兵法》、《战争论》都该读一读,日本商界受《孙子兵法》影响非常深,松下幸之助就是代表。

“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这句话,蕴含着世界的本源性原理,也就是概率论,创业的精妙就在于它首先是你存活的几率,而不是一上来就是成功的概率,因此大家需要了解贝叶斯定理,它的思想方式是用新的证据去修正你先验的理念,比如:我估计我的业务有60%的可能性会活下去,我要不断采集新的信息,如果新信息符合这个主观判断,就提高主观判断的可信度(更有可能活下去),如果不符合就降低主观判断的可信度(活下去的可能性变低)。活下去才有可能成功。

对概率理解得足够深刻,就会知道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创业也是如此,它注定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它就是一个概率事件,大家自己在网上找一些概率论的课程学习一下,一定受益匪浅。理解完这些,你就会知道“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的背后,是这个世界的本源性原理。

启动期之二:
“开卷考试”的时代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试错和快速纠错
“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这是歌手何勇《钟鼓楼》里的一句歌词,这首二十多年前的歌写出了眼下的时代特征:这就是一个遍地都是正确答案的时代,科学知识就在那,逻辑演绎就在那,各种行业、知识、方法论四处都是,我们随时都有书看、有课上——只要我们具有基本的甄别信息能力,那么你学到的东西基本也都是对的、有效的。

问题在于:哪些对我有用?

很多创业者、尤其是初次创业者,愿意用对错来评价事情,这是典型的“做题家”思维,答对、答错泾渭分明,可这是个开卷考试的时代,开卷比闭卷难就难在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就谈不上严格的对错。

面对一个问题,世界上可能有成千上万种解法,你招募到的人才可能确实是水平很高的工程师、科学家,一切都是对的,但不一定对你有用。怎么能知道?没办法,只有尝试起来,保证自己别试死了,然后快速试错、快速纠错,以最小的成本最快速度的学习。

这年头人老怕犯错,殊不知“犯小错”可以避免“犯大错”,这其实是VUCA时代还能够保持最大程度稳定可靠的“最优解”。除非你认为人可以不犯错,那就免谈了。“怕犯错”的价值判断原则就是“我可以不犯错,犯错是不应该的”,这种观念才是最大的错误,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绝对不犯错的人。

成长期之一:
没有大师,只有learning of learning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个很有年头的笑话:国王重赏,奖励勇者游过一个满是鳄鱼的水塘,有个人玩命游过去了,围观者掌声雷动,国王大大赞赏了他的勇气,可他说的第一句话却是:谁把我踢下去的?

小时候我们把它当乐子,现在却发现,这就是所谓创业的本质,每个人都为游过水塘的人欢呼、膜拜,但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创业这个过程有多少艰辛,以及水下有多少骸骨。

要做游池子的人,首先要摒弃围观者只看表面就得出粗糙结论的思维方法。其次,即便是大师的思维方法,对你也未必有用,盖茨、马斯克、芒格的思维方法随时都可以看到,但真正到用的时候还是要脚踏实地,打个比方就是:世界上最顶级的登山队员把他攀登珠峰的经验完全传授给你,可你要爬的是K2,你还是要重新学习、亲自摸索。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的作者最近出了本新书,叫《噪声》,推荐大家看一下,一旦你的思维方式正确了,大概率就会更加谦虚的学习,判断自己是否真正进入到学习状态的标志是:你不再急于获取知识,而是不慌不忙地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learning of learning,这时你会深刻理解single loop(单环学习)、double loop(双环学习)、triple loop(三环学习)。

单环学习反思的是:如何改变我们的行动(方法)?

双环学习反思的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是不是需要改变?

三环学习反思的是:什么心智模式让我们设定了这样的目标和方向,以及选择了这样的行动和方法?我们是否需要改变我们的心智模式?

我和很多有一定成就的创始人交流时发现,大家谈到自己获取的成就时,往往是后怕的、一身冷汗的,认为能活下来是侥幸的,同时感慨当初自己胆子真大。大家都认为如果自己能带着眼下的认知回到过去再来一遍,会更稳妥、不那么累,开玩笑地说就是“站着把钱赚了”。通过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认知、改变心智,能够增加创业成功的概率。

成长期之二:
跟随创业失败的人学习“不死”的经验,才能更大概率活着
已故的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曾经请教过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一个问题:“你是更渴望成功,还是更憎恨失败?”乔丹回答说:“我十分痛恨失败,但我知道,失败中孕育着成功,所以我接受失败”。爱迪生则采取另一种思维模型,他只承认自己犯了无数错误,也因此找到了成功之路,但错误不等同于失败,因此他一直“犯错误”,从没“失败”过,因此“成功”了。

表层对立、底层统一,越本质越统一。真正趟过创业尸山血海的创始人,不会避讳失败,然而成功学却成了传道受业解惑的主力军,这是有问题的。我建议创业者有机会去向创业前辈请教的话,一定要询问他失败的经历、失败的过程、失败的原因,成功学没有营养,失败学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科学。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幸存者偏差,成功学最大的问题就是以偏概全、对失败的部分视而不见,并且从逻辑层面无视了几率的存在,将不相关的强行建立关联,将相关关系强行升级为因果关系。

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学习失败。学习失败要搭配逆向思维能力,2000年前孙子总结的“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跟查理芒格总结的“inverse always inverse”以及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研究的都是同一件事:在不确定性时代,提升自己的生存概率。

查理芒格就是逆向思维的受益者,他的经典名言是“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那我一辈子都不会去那”。创业是一件没有上限的事,只要上了路永远都没有一个足够称为“成功”的终点,其实我们只是“没有死”。

所以,去学习别人的失败,然后“一辈子都不去那”。

推荐阅读
关注数
1408
内容数
65
专访科技创业者的小媒体,专注分享粘皮带肉、有血有泪的创业经验。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