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 · 2022年03月30日

轨物范世:华为手机的影像哲学

轨回顾历史会发现,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引领者,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及其产品化,推动行业进入一场不可逆的深远变局。

比如电话时代,AT&T就通过领先的技术和成功的商业模式,扫平了竞争对手,成为电话业的代名词。

移动时代,从2007年第一款iPhone推出后大获成功,此后的苹果产品迭代,以及App Store第三方软件开发生态的建立,让苹果在近十年里,始终在高端市场引领潮头。

2017年,变革的接力棒来到了华为手里。在此之前的几年时间里,高端机在拍照能力上的同质化竞争,已经十分白热化,即使是领军的苹果,在摄像头、画面处理方面的提升也举步维艰。

移动影像亟需一场技术变革,而华为则率先把握住了赛点。

2017年9月,华为推出了全球首款具备专项AI处理单元NPU的移动芯片麒麟970,并在随后搭载麒麟970的Mate10系列中首次提出了AI摄影概念。苹果、谷歌紧随其后,纷纷推出了移动AI芯片、AI摄影机型……自此高端机们齐齐拥抱AI,将手机和移动摄影拉升到了新的竞争空间。作为领军者的华为,品牌认知和出货量也一度赶超苹果,成为AI手机的头名。

不难发现,每一代术革新的推动者,都有着“轨物范世”的胆魄和能量:以令人振奋的技术革新,持续输出前所未有的产品和功能,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打开全新的市场空间,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及生态的成熟,在一段时间内,引领行业向其学习、共同进化。

那么,如何轨物,才能范世?

正如《颜氏家训》中所说,理重事复,递相模斅,犹如屋下架屋,床上施床,非敢轨物范世也。只一味模仿和重复前人走过的路,是不可能做到“轨物范世”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率先迈进了AI摄影的领域,在移动影像上引发了业界跟随,无疑为全行业树立了一个榜样,起到了“范世”的作用。如今,几乎每一部高端旗舰手机,都将AI影像方案作为新品发布会中的重头戏,AI正贯穿在移动影像的升级方向,并影响着高端手机市场的格局。

图片1.png
华为为移动影像所铺设的三条全新轨道,也为接下来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本方向。

技术之轨:科技枕木上的变革通道

“轨物范世”的科技公司,无不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以先进的技术突破、引领着自己所在的产业。移动影像也不例外,华为在扎实的技术“枕木”上,修建出一条高速的创新轨道。

第一根技术“枕木”:光学系统。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光学系统,想让手机摄影的表现更加出色,需要运用计算光学技术,实现多项摄像头融合的系统设计。

图片2.png
华为影像也经历了从单摄像系统、双摄像系统到多摄像系统,到现在HUAWEI P50系列搭载了超级影像单元的多个阶段,为行业探索出一条多摄影像之路。得益于在技术创新上的长期持续投入,华为在光学计算上形成了独有的护城河,引领了多摄、超广角、长焦等技术的发展。

2018年HUAWEI Mate20系列,就是业界第一个引入超广角概念,在矩阵多焦相机系统中添加了一颗16mm超广角镜头。

一度被业内视为“黑科技”的潜望式变焦,也是华为最早开发并使用的。通过这种新形态的模组设计/机械结构,HUAWEI P30 Pro在手机的有限空间内折叠光路,让光的轨迹发生90°转折,并巧妙地与超级变焦镜头相融合,实现了5倍光学变焦、10倍混合变焦、以及50倍数码变焦。HUAWEI P40 Pro则进一步突破,通过“多反射潜望式长焦设计”,首创了100倍双目变焦。在最新的HUAWEI P50系列中,一颗6400万像素潜望式长焦镜头,使3.5倍光学变焦实现了不亚于10倍物理光学变焦的成像效果。
图片3.png

不断改进计算光学技术的可用性、应用性和稳定性,使得同样的摄像头、同样的焦距,华为手机拍出来的图像更加清晰。这是华为的秘籍所在,也是移动影像接下来向前演进的技术方向之一。

第二根技术“枕木”:成像技术。

手机摄像头不可能无止境地增加,提升成像技术就成为新的突破口。在这方面,华为不断引领并刷新着行业认知。

一方面,扩大感光面积,不断提升传感器尺寸,更高的像素让画质更细腻。

很多用户感受到“底大一级压死人”的效果,就来自于HUAWEI P20 Pro开创性地采用1/1.7英寸传感器,这是当时智能手机市场最大的影像传感器。在HUAWEI P30系列中,华为更是革命性地将传统CMOS采用的RGGB像素排列方式替换为RYYB阵列,极大提升了进光效率。随后推出的HUAWEI P40系列,更搭载了当时智能手机中最大尺寸的传感器,拥有高达1/1.28英寸的感光面积。

图片4.png
另一方面,提高像素精度,通过计算光学发现并还原更多细节。比如华为P50 Pocket搭载的超光谱传感器,可以感知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的综合图像信息,叠加AI AWB(自动白平衡)算法,让摄像头模拟人眼看到光的过程,让图像的色彩与分辨率也更加的精准、真实。

跨时代的“计算光学”理念,打破了手机的物理极限,开启了移动影像的新篇章。

第三根技术“枕木”:图像处理。

计算摄影之所以成为移动影像的发展趋势,原因之一是能够降低普通用户的使用门槛,轻松拍出专业级图像。最大限度发挥AI优势,需要底层系统、计算硬件等的深度结合。

一方面,充分发挥AI潜力。利用AI的识别、分析、生成等能力,对拍照效果进行全面提升。

2018年,HUAWEI P20系列就以“AI影像大师”为口号,首次集成了NPU专用硬件处理单元,让手机可以处理AI任务,在图像识别速度上大幅提升。

随后XD Fusion图像引擎被引入P40系列,让影像细节、色彩和动态范围得到提升,让拍出来的图像更加细腻,色彩也更加真实还原。HUAWEI P50系列全新升级的XD Fusion Pro,更是无限接近自然界的光谱,按下快门 “所见即所得”。

图片5.png
另外,扩大AI应用范围。AI算法既能在软件系统发挥作用,也能够与硬件协同作用。

在最新的HUAWEI P50中,华为的AI摄影能力进一步融合,建立了从光学镜头到传感器链路的数学模型,能够从现实拍摄场景这一步开始,就调用AI算法能力,测算标定一系列器件的物理参数,推算出被像差退化前的光信号,对光电转化的全过程进行优化,呈现出原汁原味的视觉效果。

从2017年首次推出AI摄影,多年来华为不断探索AI在移动影像领域的场景与能力,不断有新的算法面世,把整个计算摄影的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一直引领着AI摄影的潮头。

光学系统、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构成了华为影像技术的基本框架,也成为未来计算摄影的产业技术规范,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移动影像技术体系。

下一阶段的移动影像,会在计算光学上有更大的突破、具备更高程度的集成性,以及软硬件协同带来的更多可能。

体验之轨:技术突破与用户美学的谐调

黑科技虽好,可不能贪杯,智能消费电子市场,最终拼杀的是用户体验和直接价值。

细数那些“出圈”的华为手机摄影新闻,让普通消费者也能津津乐道的是:超级夜景的“超夜”、原色引擎的“原色”、长焦拍月亮的“望月”等,这些都不是什么深奥技术概念,而是具象化、场景化的体验感。

用体验之轨,来规范和明确技术落地应用的场景和需求,是华为影像“轨物”的第二步。

场景一:真实色彩VS原色引擎。

在高端手机市场,高级感=更真实的色彩呈现,一直是一个颠破不灭的规律。如何定义和还原色彩之美,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就像莫奈笔下的睡莲并非现实中的色彩,依然令人心动。为此,华为对内与全球研究所和高校联合开发,对外邀请心理学专家、美妆博主、影视工作者等加入,打造出原色引擎技术。

HUAWEI P50系列就通过原色影像的引入,再结合其他光学、AI等技术能力,让创作者们能够拍出所见即所得的影像色彩,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色彩误差,或许正在此刻消融。
图片6.png

场景二:明暗感知VS感光技术。

一直以来,手机摄影被吐槽的就是无法呈现出人眼看到的丰富细节,在拍摄银河、星空之类的画面时,不得不依赖专业单反。或许你第一次知道手机也可以拍月亮,就是因为华为的“超级月亮”。

作为业界最早开发夜景模式的厂商,在提升亮度和对比度上,华为一直在努力,通过传感器滤光技术的变革,让移动影像能够在暗光环境下能够捕捉到更多信息。

从RYYB传感器,到超光谱超级影像单元、超动态范围技术的持续提升,都在不断刷新着用户的夜拍体验。

场景三:人像摄影VS移动变焦。

手机拍照离不开自拍和拍人,然而相比专业相机镜头的“长枪短炮”,早期的手机镜头在人像摄影上确实有点被碾压。作为业界最早关注人像摄影的厂商之一,华为最早提出了利用不同的摄像头、不同的视场角(FOV),进行多摄像头切换的变焦解决方案,2017年推出的HUAWEI P10系列,就搭载了人像大师模式,用一颗等效焦距的镜头,结合内置的深度ISP芯片,去精准展现人像轮廓。此后又在业界首次采用了全新的ToF摄像头,实现画面纵深的测距;HUAWEI P40系列则以专业且多层次的感光元件和镜头组合,攻克了更复杂的人像环境;到HUAWEI P50系列时,潜望式长焦镜头可以让人像口红不同色号的细微区别都跃然画中……用更好的变焦体验,满足人像摄影乃至野外摄影、星空摄影等特殊场景的需求,原本需要专业相机设备完成的记录,也可以为普通人轻松获得,这也让移动影像的价值进一步放大。

图片7.png
场景四:瞬间抓拍VS智能工具。

快速抓拍是生活中常见的拍摄场景,亲子活动、宠物游戏、朋友聚会、运动舞蹈等等动态场景,往往也蕴含着丰富的情绪与情感,怎样避免连拍中产生的运动模糊,也考验着手机场上的能力。

以HUAWEI P50 系列的疾速闪拍模式为例,就通过快门零延时、智能降曝光和运动模糊减少等技术,定格住一些决定性瞬间的画面。再结合AI微动瞬间的算法,把静态的图片跟动态瞬间的视频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动态画面更清晰。

可以发现,华为所有的技术创新都不在于炫技,而在于如何在特定的拍摄场景中,选择最恰当的自研技术,巧妙地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

也正是因为把用户价值放在核心,才能放心大胆地探索技术的“无人区”,孕育出用户为之赞叹的惊艳时刻。

文化之轨:通往创造力的无尽想象

解决了底层技术、场景功能的前提后,修筑一条文化之轨,将不同的个体集聚在一起,释放脑洞和创造力,召唤出创作者精神,是华为影像“轨物”的第三步。

第一步:搭建平台。打造一个属于大多数人的影像创作平台,让摄影不再是小众狂欢,激活普通人的创作欲望,是建立移动影像文化的前提。

2017年华为举办了第一届新影像大赛,到2021年吸引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参与活动,作品投稿累计数量高达300万件,成为最大的影像赛事IP……可以发现,只有移动影像的持续提升,以及摄影手机产品的技术民主化落地,才能让普通人也可以用手机拍出媲美专业级别的图像,进而产生创作和分享的欲望,华为影像文化也随之而生。

图片8.png
第二步:激活社区。当然,仅有平台还是不够接地气。有创作经验的朋友应该会知道,坚持不下去的原因不是缺少创作灵感,而是缺少一个可以随时随地交流分享的“同温层”社区,得不到鼓励和支持。为此,华为新影像社区在2019年11月上线,包含图片社交、赛事活动与专业教程等功能,让手机摄影爱好者可以沟通分享,也可以相互学习、一起进步,甚至找到新的事业机遇,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步:提高上限。圈层的上限是由金字塔尖的群体决定的,这就需要平台看到更多专业群体的需求,通过多种赋能方式,将技术要求高、创作上限高的作者吸引到移动摄影的殿堂。

华为携手金鸡百花电影节,共同将“华为新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打造成为电影节的独立单元,开创了电影创作史上的一大先河。

号召更多专业电影人和用户使用手机进行影像创作,能够打破手机影像创作的上限,赋予手机电影更大的想象空间。目前,华为新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已经吸引了北影、中传、上戏等专业院校老师和学生的参与,这些“专业用户”的要求往往也更高,对手机视频拍摄中涉及分辨率、帧率、剪辑工具、协同交互等进行反馈,驱动华为影像的持续升级与专业引领。

说到底,手机只是工具,拍摄也只是第一步,而影像创作之后的故事,比如一张图片的社交分享、一个短视频的商业变现、一部电影的文化交流……这些文化层面的建构,对中国智能手机厂商来说是最难的一步,却也是构建高端品牌圈层所必不可少的。

华为所做的正是用技术的手段,解决用户与摄影的距离感。当大多数人都感受到移动创作的便捷,习惯了用影像记录生活当中的美好瞬间,那么无声无色的世界就会显得那么索然无味,这会开辟出一个更广大的创新空间。当创作者文化逐步成形,品牌向心力也就初见规模了。

在移动影像文化的多年建树,也让华为成为目前唯一能与苹果影像比肩的智能消费品牌。

在很多手机品牌的发布会中,消费者没少看到各种参数对比、样张PK、镜头数量等评判角度,而跨时代的影像技术、体验和文化之变,似乎更多是由华为带来的。

成为第一象限的王者,华为靠的不是一城一池的“碾压”,而是在移动影像上清晰的战略定位,以及体系化、集成化、持续性的创新能力。如此才能在手机市场进入同质化竞争的瓶颈期,为整个行业引领创新方向,构建出更宽广的产业空间。

以新“轨物”,方能范世。华为影像的自成一派,背后隐藏着的是长期投入与耐力,也将成为支撑下一代影像技术的力量之源。

推荐阅读
关注数
6392
内容数
1541
写让你脑洞大开且能看懂的人工智能、流媒体、海外科技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