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博睿数据发布数据链DNA(DEM:用户数字化体验管理,NPM:网络性能管理,APM:应用性能管理),帮助客户打通“云管边端”,构建一套全新的IT管理、治理、运维的指标体系,实现从代码到用户全数据链过程的每一部分数据采集能力。
实时数据采集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5月20日,博睿数据正式推出了一体化智能可观测平台。
依托这个一体化、智能化、面向业务与用户体验的统一运维平台平台,客户可以构建一套从“以应用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运维逻辑,去实现自动化运维、实现业务洞察。
博睿数据COO吴静涛
如同博睿数据COO吴静涛所说,“一体化智能可观测ONE平台的发布是博睿数据引领整体IT运维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博睿数据的整体战略正式进入了数据链DNA+的时代。”
01
IT运维新需求:从监控到可观测性
去年底,工信部印发《关于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规划》,提出“四新”发展目标,其中构建数字经济的业务连续性为目标的能力。
当客户业务模式和IT架构发生变化时,智能运维作为业务连续性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变得更越来越重要。
首先客户业务模式发生了变化。以银行业为例,在业务模式上,以支持三农、支持“双碳”为主导的ToB、ToVIP用户的新的业务模型出现;从技术平台角度,在向国产化迁移的进程中,如何保证克服性能、稳定性方面的挑战,需要从打通“云管边端”的角度管理和运维,
第二,各行业企业的IT架构从原来的传统结构转向虚拟化、转云计算,现在云原生、微服务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过去20年里以应用为中心构建的IT体系,面对前所未有的变革挑战,一方面,企业的视角发生变化,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业务;另一方面,用户的职责开始发生变化,更多地转向DevOps与SRE,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化用户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可观测解决方案成为云原生架构下非常重要的课题。
第三,新冠疫情出现以来后,为了保证安全,用户的数据中心管理和运维体系发生变了,外部专家和工程师不能驻场,新的云原生和无服务器为主导的业务模型、架构模型出现。
在吴静涛看来,有了“数据链DNA+ONE平台”之后,博睿数据可以帮助客户把IT从成本中心转型成业务运维中心,从监控中心转向到应用运维的Commandcenter(管理中心),帮助客户在“十四五”转型过程中,从以前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实现IT运营、用户运营、业务运营。
同时,一体化智能可观测平台可以将新老平台融合,我不仅仅支持公有云,也支持私有云和云原生环境,是个一体化智能可观测平台。
从用户可操作性角度,ONE平台的免学习、几乎零代码体系,通过一致界面给客户带来一致性体验,可帮助客户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
02
三大战略升级全局角度洞察数据
在博睿数据CTO孟曦东看来,“企业对于可观测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应用程序,而是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洞察混合IT基础设施、数据源、网络、云和边缘端的应用状况,更加主动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地提升企业运维的效率。企业不仅仅需要应用的高可用,更需要数字化转型发展所带来的用户体验升级。”
博睿数据CTO孟曦东
具体来说,ONE平台从四个应用场景出发,帮助客户走出数据中心,打通云管边端,通过代码到客户的全数据链DNA采集能力。
1、Allin ONE:从孤立的工具走向统一的能力
ONE平台包含两个统一,即统一运维监控技术栈和统一运维数据治理体系。满足了所有监控需求,即开即用,随时扩展,提升了系统可观测性广度与深度,同时面向业务与用户体验运维,囊括了系统的所有观测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并提供丰富的集成扩展,解决因竖井式的监控带来的数据割裂、重复建设、可观测性差的问题。
2、关联性:系统实现真正融合
新一代可观测平台能完整复刻出数字化系统的数字孪生,内置CMDB引擎在保证全面可观测的同时也能掌握监控实体间的关系及其属性信息,实现关联追踪,解决排障难,检索追查难,现场还原不全面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排障效率,实现了系统之间的真正融合。
3、从人工的分析走向智能的见解
ONE平台具备信息、经验、智能决策融合的智能见解能力,能够基于AI和规则自动发现问题,实现根因分析——智能见解——故障预测——故障修复等一系列智能分析过程,预置经验规则和AI共同提出见解,发现问题并给出根因,解决虚假问题扰乱运维、告警风暴、根因定位效率低的问题,助力运维人员快速排障,提出解决办法,进而提高运维效率。
功能方面,ONE平台具备指标分析、统一告警、全局拓补、问题事件分析、开放集成、一来和影响分析等多个功能集成。
在一体化、智能化的大势下,博睿数据推出的从代码到用户,全面可观测的数据采集能力的一体化智能可观测平台,聚焦业务与用户体验的运维体系,开箱即用,运维、研发、业务均可在一个平台上沟通,为企业在双碳时代、“数字经济”时代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