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 · 2022年06月27日

云厂商为什么都在冲这个KPI?

Q2最后一个月,各个云厂商似乎都在冲KPI,扎堆开会、发新概念、展望未来。有的针对数据中心算力基础设施推出云服务平台,有的一口气推出N个行业aPaaS,有的三大平台+九大解决方案,还有的开始在通讯即服务(UCaaS)、联络中心即服务(CaaS)、技术即服务(API开发)等领域参与竞争。总之,看得人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百花齐放的背后,一言以蔽之,都在加强PaaS能力,从技术流转变为服务流。

图片1.png
记性好一点的同学,一定还记得几年前各家都在讲做厚中台、增强中台的盛况。而这个夏天,我们看到服务的能力被前所未有地强调,中台从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变得具象、专业、细分,以各种服务的形式跟大家见面,在云市场形成趋势。

从强调“我们的技术更炸裂、云基础设施更强大”到“我们的工具更多样、服务更细致贴心”,大家都没提中台了,但中台能力似乎无处不在。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

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密切关注云厂商最近的动向,会发现各家都在强调行业应用、行业解决方案、开发接口、平台化服务……都属于PaaS的一部分。根据Gartner对PaaS平台的定义,既包括应用部署和运行的aPaaS(application platform as a service),也包括集成了企业服务、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活动监控等组件的IPaaS(integration as a service)。

PaaS平台位于云架构的中间层,向下联接基础设施IaaS,向上承载软件应用SaaS。而众所周知,中国企业在数字化上的一个特点就是,更喜欢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付费,而不是为虚拟性的服务付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统计,IaaS占据了公有云市场的主导地位,2018年比重达到61.82%。这也导致了中国一直没有诞生出像salesforce这样的PaaS软件巨头。

图片2.png
坦率地说,近年来我们采访过的很多数字化转型案例,只有一些行业内处于头部的标杆性企业,会在上云采购IaaS的同时尝试引入一些PaaS平台,一是因为有钱有人,组织架构庞大,在集团层面有流程再造、业务再造的数字化战略,一些PaaS中台产品在理论上能够产生一定的价值;二是出于其他层面的考量,比如希望经由中台合作而引入云厂商背后的某些生态资源。总的来说,不具备很强的可复制性。

而变化正在发生。

一是数字化的对象变了。随着AI、大数据、云服务的普及,大量中小企业、实体组织开始加入到上云用数获智的行列,业务场景也催生了个性化的SaaS应用需求,进而带动了对aPaaS的需要;

二是对云服务的预期变了。以往使用云服务的传统企业以头部中大型为主,本身就有成熟的IT架构、人才和设施,上云以IaaS需求为主,即使是PaaS、SaaS也多强调自研,而大量中小微型经济组织上云,开发能力、人才资源、部署敏捷性、扩展性等综合考虑之下,更愿意直接为应用和服务付费,也推动云厂商的核心竞争发生了从产到用的变化;

三是上云的方式变了。大部分组织都采用混合云、多云部署,这就要求数据、服务、业务在云间的穿透能力要增强,能够统一提供部署所需的所有元素,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在不同的系统和云之间协调,更集成的平台开始受到关注。

自然而然地,作为桥接的PaaS平台也发生了相应的演进。

全新的云市场竞争力

曾几何时,中台建设和上云被联系到一起,成为行业潮流。就像打一次全身麻醉,把剖腹产手术和输卵管手术一起做了。听上去非常美好,但真正跟产业交流的时候,会发现很少有企业愿意直接砸钱上一个“XX中台”,一些标杆性数字化案例,在落地中台时也是挑战重重:

1.业务难度大。中台需要梳理大量业务场景、打通多个部门的流程和数据,需要分阶段、分周期进行的,十分依赖企业的战略耐心,也被称作“一把手工程”。同时,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背景下,企业都在优先保现金流,中台产品越来越不好卖,业务开展的难度很大。

图片3.png
2.效果不明确。真实的业务场景往往是具体而琐碎的,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需求,比如有一家饮料公司,就希望在自家品牌的冰柜上,快速识别出便利店有没有按规则摆放,以及市场上新出现了哪些口味的产品,这种需要快速开发、快速上线的应用才是真正能够产生价值的。

3.重复建设存隐患。在实际上云过程中,很多企业都不想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尤其是一些业务遍布全球的企业,往往会采用混合多云,而很多云厂商的中台,只打通了局部数据和业务,比如某猫的云中台就无法接入某狗的经营数据,而重复建设又必然带来资源的浪费。

这种情况下,“中台”这门生意自然也就被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在数字化推进的过程当中,敏捷开发、定制化应用、集成服务、集约化运营等刚需又切切实实地等待被满足。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云厂商们今天开始将aPaaS和IPaaS作为主基调,来打开云市场的下一阶段。

首先,通过行业aPaaS的解决方案,构建一款商业应用程序的门槛被大大降低。根据Garter的调研,使用aPaaS工具节省的人力费用可高达350%。六月以来,包括AWS、华为云、联想等都推出了行业aPaaS解决方案,将垂直行业的数字化经验与能力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客户,直接在云上构建并部署、更新应用。如果aPaaS的“能力池”不够广,自然也就难以支持千行百业的开发需求。

图片4.png
其次,借助iPaaS平台可以快速将复杂的程序、架构、数据、流程和服务集成在一起,更轻松地实施管理和运维。云厂商提供开箱即用的iPaaS工具和服务,可以与其他软件集成,提供更强大、统一、一致性的解决方案,从而解决混合多云带来的数据孤岛、效率、安全、互操作性等挑战,变得重要起来。今年3月,谷歌云就扩展了其联络中心AI(CCAI)服务,能够与CRM(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程序集成,提供实时洞察和数据分析。

另外,创建更友好的生态体系,避免与软件开发者、ISV服务商争利。数字化过程中,中国SaaS服务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云厂商要构建生态,需要与行业伙伴建立良好而可持续的关系,此前AWS在Amazon Connect联络中心服务中添加了一项新的案例管理功能 Amazon Cases,就有海外分析师提出,这将让AWS从Salesforce等第三方公司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变为竞争对手。提供一个PaaS平台,支持开发者和ISV在云中快速自主开发,无疑是更长远的战略选择。

可以发现,云市场已经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分水岭,将应用和集成服务作为数字化转型时期的核心竞争力。

沿着炒作曲线攀爬

为什么说“从技到用”的变化,代表着云市场进入下一阶段?

研究公司Gartner曾提出新兴技术的“炒作周期”Gartner Hype Cycle,按照技术成熟度、采用率和应用性等指标,分为五个阶段:触发期、膨胀高峰期、幻灭低谷期、启蒙斜坡、生产力高原。

如果没有认识到云交付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未能提供适当的培训、工具和服务,满足产业对云上能力的期望,通常就会出现“幻灭的低谷”,进而导致上云速度减慢。要避免低谷的情况出现,快速地进入阶段4和阶段5,意味着新兴技术开始被主流采用并稳定发展。

图片5.png
那么如何让产业上云的曲线尽可能平滑上扬、避免跌入低谷呢?

Gartner在《云计算炒作周期》(Hype Cycle for Cloud Computing )中也提出,那些将所有精力集中在一个非常具体的战略上并使用基于云的技术以加速其表现的公司会取得最佳效果。从这个角度看,云市场接下来要攀爬向生产力高原,一是建立标准化、可重复、共享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另一个重要的就是在一个具体的需求上,尽可能减少落地失误,快速安全地部署云端应用,避免“承诺的是太阳,交付的是月亮”。

“中台”概念之所以容易被误解,因为它营造了一种“为每个组织解决数字化所有问题”的幻想。而这种期望和实践之间显然是存在巨大鸿沟的。真正把云的价值交付到用户手中,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用一个又一个具体的能力来抵达,这正是云厂商们在六月酝酿的未来。

推荐阅读
关注数
6399
内容数
1553
写让你脑洞大开且能看懂的人工智能、流媒体、海外科技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