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报道 当电池像石油一样重要时,关于其的立法便也呼之欲出了。
最近,欧盟正在酝酿要将施行了十多年的“电池指令”升级为法规,按照目前的推进进度,这部《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电池法规”)预计将在明年落地。届时,有了法规的强制统一执行,在欧盟市场投放的电池都将遵从更严格的规范,确保整个生命周期中可持续、高性能、高安全特性。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国,我国目前在针对单一商品电池的立法方面还很不足,欧盟电池法规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另外,欧盟电池法规的落地实施,必将对出口欧洲的电池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国内电池产业链及相关厂商需早做应对之策。
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立法
欧盟对电池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就制定了电池指令,旨在规范有关电池和蓄电池的规则,减少有害电池的产量,提高旧电池和电池废弃物的回收率、处理率。
2020 年 12 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新电池法规立法草案,以期取代之前的电池指令。今年3月,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也都针对电池法规给出了自己的方案,接下来,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三方就此进行协商谈判,以确定最终的文本。
从目前披露的内容上来看,欧盟电池法规比之前的指令更完善、更量化、更严格,涉及到电池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例如,原料来源尽调、使用再生原料、碳足迹、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护照、标识、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都有相应的管理细则。
原料来源尽调:要求企业在原料采购阶段就要建立供应链的调查机制,防止采购劳动力滥用企业生产的原料。
使用再生原料:要求电池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原材料,规定预计到2030年,再生钴占比要达到12%,再生锂和再生镍的占比要达到4%,到2035年,再生钴占比要达到20%,再生锂和再生镍的占比要分别达到10%和12%。
电池护照:欧盟电池法规新提出了电池护照概念,就是要给每一块电池设立电子身份证,并且可以联网。
碳足迹:欧盟电池法规确定了电池碳足迹统一的计算方法、碳足迹性能分级方法以及最大碳足迹限值,碳足迹的要求分三阶段实施:2024年,强制企业进行碳足迹声明;2026年,强制实施碳足迹标签;2027年,强制实施最大碳足迹限值,禁止超过这一限值的电池在欧盟市场售卖。
回收率:欧盟电池法规对回收率的规定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到2026年钴、铜回收率从90%提升至95%,锂回收率从35%提升至70%;2030年,钴、铜回收率从95%提升至98%,锂回收率从70%提升至90%,镍回收率从90%提升至95%。
电池管理系统:欧盟电池法规还对电池管理系统提出新要求,它要求电池厂商要开放电池管理系统BMS信息,从而让电池回收企业可以评估电池的健康状况和剩余寿命,以利于下一步的拆解再利用。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海华永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必轩认为,按照目前的进度,实际上已处于临门一脚的时刻了,这部电池法规预计将从2023年开始实施。
构筑绿色门槛 剑指全球电池主导权
任何一个法律的出台都有着其背后的深意,欧盟热切推进电池法规落地,与其长期推行的欧洲绿色新政以及高度重视的欧盟电池战略行动计划分不开。
欧盟所推出的碳市场改革、碳关税、循环经济行动计划都属欧洲绿色新政范围,电池法规就是欧盟“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政策框架下非常重要的立法举措。在吴必轩看来,“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就是要编织一个规则网,筑起欧洲市场的产品绿色门槛,电池是欧盟最重视的产品领域之一,电池法规会最先落地。
新能源时代,锂电池的重要性堪比石油。没有能源的独立,也就没有安全可言。各国对电池供应的重视程度达到新高度。美国能源部发布了国家电池战略蓝图,欧盟也推出了电池战略行动计划。分析机构波士顿咨询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欧美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40-60%,会驱动欧美市场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
按照欧盟电池战略行动计划,2030年前90%市场需求将采用成员国生产的电池产品。但从现阶段来看,作为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欧洲市场动力电池供应严重不足,高度依赖进口。
就像要重振电动汽车产业一样,欧盟在电池领域也在多管齐下加快推进。目前,欧洲有十多家大型电池工厂正在建设中,例如,瑞典公司Northvolt在瑞典和德国的工厂、宁德时代在德国的工厂、韩国公司SK Innovation在匈牙利的第二家工厂以及特斯拉在德国的4680电池工厂。
波士顿咨询预测,在市场需求、供给策略、政策法规的推动下,全球电池产能接下来会向欧美市场转移,预计到2030年,欧洲电池产能将提升到全球的26%。
业内人士指出,欧盟电池法规对碳足迹的门槛设定,或可加速推进更多电池产能在欧洲布局,另外,通过制定碳足迹和材料回收利用的计算方法与计算规则,帮助欧盟在全球电池产业的标准争夺战中取得先机,改变中国及亚洲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链的支配地位,进而争夺全球电动汽车与电池市场主导权。
量化指标对产业链影响深远
尽管欧盟电池法规的具体文本细则还有待最终协商,但大致框架条例已基本确定,新增加的一些规定项目值得国内产业链企业关注。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吴必轩认为有两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一是由2006“电池指令”升级为“电池法规”,意味着欧盟各成员国将在同一时间点开始执行统一的规则,不再各自为政。二是要求电池做CE认证标识,从欧盟电池法规实施开始,就要强制电池进行CE认证标识,还必须要做conformity assessment(合规评定),意味着将引入第三方机构。
相比之前的电池指令,欧盟电池法规中新增了一些量化指标,例如,对于碳足迹的声明及分级认定、对于再生原材料利用占比的规定,对于原材料回收率的规定等,电池产业链企业已经感受到了这些强制性量化指标所带来的潜在压力。
“我国在电池技术、制造和产业链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但在电池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论方面存在空白。”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认为,应尽快启动电池碳足迹标准和方法论的研究,建立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参与到全球碳中和规则制定中,并推动与欧盟建立电池碳足迹管理互认机制。
电池厂商对法规规则的压力甚至已传递到了上游材料厂商。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鲍伟透露,“欧盟电池法规对再生材料占比要求时间最早是2030年,但实际上,当下客户已经开始提出要求,‘我的占比要达到多少’,远超欧盟的规定力度。”
另一方面,对于欧盟电池法规所设立的量化回收目标,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规范标准,国内是否效仿推出更精细化的回收管理规范,这是有关管理部门与产业链企业接下来要面对的新问题。电池回收业内人士认为,强制量化回收目标很有必要,有助于建立更规范的回收网络。但涉及到量化,就会出现一个新问题:“是企业自说自话,还是靠第三方的检测方法来判定?”这就必须有一套行业公允的考核机制,要结合国内当下的发展现状具体而定。“另外,对于镍和钴,应用领域不仅仅是动力电池,从其他领域再生的镍、钴等是不是也可以计算到里面,怎样来计算,这些都需要一个统一的计算指标、计算规则。”该业内人士指出。
可以预见,欧盟电池法规对电池循环利用的新规定,势必刺激电池回收和再生利用市场,同时,回收材料的再利用与金属等原料的价格波动将共同影响电池的最终成本;从原材料尽调以及电源管理系统的新规定来看,这一点或助推企业加强垂直整合,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协同共享。
在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制造已上升为各国战略高度的当下,标准及法规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保驾护航”利器,面对欧盟电池法规的即将落地,国内电池产业链企业宜早做筹谋。
(校对/张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