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半导体行业观察 · 2023年01月04日 · 安徽

从Linux on arm到Windows on arm

构建新的通用计算架构生态是个世界级难题,技术本身不是最难的部分,最难的点有两个:一个是得有丰富的应用生态,用户才能获得较好的用户体验;另一个是要有很大的出货量,这样才有成本优势。这两个条件互锁,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那要如何破局呢?

ARM是一个擅长做生态,且有成功记录的公司。它最擅长耐心,日拱一卒,以5年,10年为节奏,去完成听起来朴实低调,但其实特别宏大,以至于像吹牛一样的目标,例如,Linux on arm, Works on arm, Windows on arm。

Linux on arm

Linux是什么时候开始支持arm的?

第一次把Linux移植到ARM上是在1994,ARM成立之前。ARM的前身Acorn计划把1.0.x的linux kernel移植到Acorn A5000上。当时的目标是在A5000上得到一个类Unix的操作系统, 而且没有想过把结果返回到Linus的kernel tree上,因此只是一次移植,并不算Linux支持arm。

移植过程跟现在的应用移植区别也不大,把源码包解压缩,配置kernel,编译。不过整个过程是非常曲折的。当时没有配置脚本,需要手工编辑makefiles, 编辑头文件,比较费时费力。kernel是分段编译的,文件系统,kernel,ipc等都是单独编译。内存管理(mm)系统需要重写,因为物理页和逻辑地址空间的映射关系反了。幸好那时的A5000相对简单,因此驱动就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汇编相关的所有内容都需要重写。所有模块都编译通过之后,就需要把它们链接为完整的kernel。第一次链接不出意料的失败了,返回了一长串的未定义字符。经过一个月的修补, 终于Linux启动了。随后根盘(root disk),文件系统,shell程序,C库等等,没有一项是一次性通过,都是需要一番修补调试或者重写才能正常工作。

最早支持ARM的正式发行版是Debian。2000年8月15日,Debian2.2 (Potato)支持了Intel i386,Motorola 68000 series, alpha, SUN Sparc, PowerPC 和ARM 架构(多么百花齐放的2000年),其中 PowerPC和ARM都是新移植的。这个版本由450个Debian开发者,维护了3900多个二进制文件和2600多个源码包。在那个时候,就有近上千个应用,需要测试。而且在2000年,还没有平板,chrome books 或者现在的智能手机。一些工程师用康柏的iPaqs(还有多少人,记得康柏?)进行测试。

但是从此之后,Linux 与arm就一帆风顺了么?并没有,2011年3月Linus Torvalds那封著名“the whole ARM thing is a f*ck pain in the ass”邮件,震惊了这个Linux社区,对ARM软件团队也是一个很大的触动。本来ARM是属于佛系努力派的,就是虽然努力,但是也很佛系,能做则做,能支持则支持,力所不能及的就随缘了,最后总有需要的这项工作的一个或者几个ARM系公司把它做了。但是这封要求arm加强控制的社区邮件,其实指出了由于ARM的IP授权模式,会出现多个不同的SOC提供商需要修改相同的Linux文件来支持自己的硬件的问题。重复工作效率低虽然是问题,但彼此之间有冲突,才是致命。没有人管理的冲突,最终的结局是分裂。

其实arm已经意识到存在生态分裂到问题,在这份“F”开头的邮件之前的一年,就成了了Linaro,这个独立的非盈利的工程师组织。Arm希望Linaro以中立的身份,组织 arm阵营的所有合作伙伴,解决Linux Kernel 和GNU工具链方面问题,形成合力夯实软件生态。Linaro也确实做到了,仅仅一年的时间,就让怼天怼地地Linus Torvalds换了赞许的态度。

歪一句,那封“Fx”邮件是回复OMAP团队的一个pull请求,现在读起来唏嘘OMAP今何在?有人说ARM幸运地搭上Androids的车, 可是如果当年Symbian赢(诺基亚的),Symbian的车上也是ARM。大家以为ARM是移动计算市场的幸运者,其实是尸横遍野之后的幸存者。

如果说移动计算市场,arm还是有先发优势的,那么2011年才发布64位的ARMv8,才开始的数据中心生态建设,才真正是教科书一般的生态建设路线(一场硬仗)。

企业版Linux on ARM

其实数据中心市场和移动计算市场非常不一样。数据中心市场是标准驱动的, 从系统该如何启动到软件如何大规模部署。更要命的是,数据中心发行版需要硬件提前upstream所需的代码和改动,然后才能在部署中实现对新硬件的支持。而且数据中心的架构也在不停的演进着,从Open Stack到K8s … …。因此ARM联合自己阵营的生态伙伴们组队制定标准,移植测试,保证互操作性,配合多种编排软件,甚至推动开源软件社区的多指令架构的软件架构策略… 做了很多事情以确保在数据中心中所需要的海量开源软件,在ARM架构上既可用也性能良好。

红帽在2015年的峰会上,展示了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6月,红帽团队为ARM生态而做的重要事件里程碑。这4年多的时间里,红帽开始移植OpenJDK的工作,和Linaro一起成立了Linaro企业组(后来更名为Linaro数据中心组LDCG,把网络分离出来成为另外一个工作组),制定SBSA/SBBR标准,发布Fedora社区版加速upstream活动,最终完成OpenJDK的移植任务,发布RHEL预览版。红帽的参与,集成,稳定三步走策略也是非常经典,每个参与ARM生态的开源软件社区基本都经历了这三步曲。

不仅仅是红帽,Canonical(Ubuntu),SUSE,OpenEuler,FreeBSD对于AArch64的支持,都是按年来进行工作计划的。而这仅仅是操作系统层而已。

有了基础的标准SBSA/SBBR,基础的编译工具GCC,LLVM(其实在编译工具上,ARM还曾经走过一段弯路,前瞻性的全力以赴LLVM,阶段性放弃了GCC,然后发现软件世界的长尾效应非常长),还有了操作系统,但是这离繁荣的生态还有一大段距离呢。

生态,某种程度是开发者的生态。开发者的最低要求,是要有开发的环境,但是人手一台服务器,这个属实有点“钞”难度。但是云上的生态,可以云上解决部分。

Works on ARM

从2017年开始, Packet(Equinix公司)和ARM一起启动Works on ARM这个项目,提供免费的ARM云主机的访问,以此为起点撬动更多的开源软件社区在arm64架构上进行开发测试工作。

到2022年年末的现在,可以申请免费云主机资源的可不仅仅是Packet,还有AWS, Google cloud,微软的Azure, 拿树莓派做服务器的MiniNode,俄勒冈州立大学的OSL,甲骨文云和国内的腾讯云。

但是Works on ARM的主要成果,并不仅仅是它的免费硬件资源,也不是这个项目支持了50多个著名的开源软件项目。而是在这个项目的撬动下,CI/CD工具完全打通。

本来CI/CD的最流行工具是Jenkins,Drone.IO作为后入者,也有一个要扩大生态的问题,同时受到Docker提倡的多指令集架构的鼓舞,Drone.IO团队把支持arm架构作为一个重要突破方向,2018年8月正式宣布支持arm架构。Drone.IO对arm的支持是双赢的,在宣布支持arm的支持之后,其服务业务有10倍速的增长。

在Drone.IO的带动下,其它几个主要CI/CD的玩家也纷纷行动。2019年10月 Travis CI 在其支持的多CPU架构列表中正式加入了arm。几乎在相同时间, Gitlab宣布其64-bit Runner可以在Packet和AWS的arm实例上运行。2021年3月 CircleCI宣布支持arm架构。2021年5月Jenkins 和甲骨文的OCI团队一起合作,实现对arm实例的支持。

复盘一下整个CI/CD生态都很好的支持了arm服务器的过程,这是一个长达5年的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迁移努力,也是天时加人和的结果:ARM一方面推动开源社区支持的多CPU架构策略,另一方面顺利搭上built in the cloud快车,把arm云实例带到云原生的产品迭代流程中。对于软件来说,特别是云原生软件, 可移植的架构无关的软件会有更好的生命力。一个原生的支持多架构的CI/CD流程,也能保证其上的软件产品的稳定性和可移植性,CI/CD on ARM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到目前为止,Works on ARM的成果,除了CI/CD平台之外,语言和编译器也非常丰富,包括Eclipse Adoptium (之前的Adopt OpenJDK), GNU的工具链, GoLang, LLVM, Node.JS, OpenJ9, Python, Rust 和Swift;操作系统和虚拟化软件有Alpine Linux, CentOS, Cloud Hypervisor, Debian, Gentoo, KVM, OpenEmbedded (之前的 Yocto)。数据库ScyllaDB也利用项目的硬件系统来样子性能和程序的正确性。

如果再看看AWS, 谷歌云,微软Azure,甲骨文OCI,上跑在ARM实例上的软件应用,可以很中肯的说,ARM在数据中心上的生态已经可以打A算是优等生了。

不过一直非常能整活的大神Linus说“在一个ISA推广的初期,可供软件工程师测试的硬件平台是一个关键门槛。一个几个人的小团队,小公司也可以负担得起的小PC盒子,工程师可以把自己的代码运行在上面,自由测试,然后这样的应用如果得到高速发展,在数据中心中心中落地,这就是真正的服务器应用。”,他的结论是,如果没有ARM PC,也就没有ARM服务器的未来。从历史上看,Intel也确实是先拿下PC市场,然后再把一众经典RISC处理器挤出了数据中心。

那么问题来了,是ARM不喜欢PC市场,才没有大举进攻PC市场么?

(在这个问题上,让我们跳过苹果这一章,苹果的生态做得好,但是一般人学不来)

Windows on ARM (WOA)

把Windows生态移植到arm上的努力,开始的很早,第一个成果就是2012年的微软Surface Window RT。但在2012年,抛开硬件性能拉垮之外,生态方面差距太大,ARM的系统只能运行部分已经预先编译过的应用,哪怕是Chrome、Photoshop都不能安装… …

2018年微软再次尝试Windows on ARM时,已经完全吸取前次教训。正式发布的Window10 for ARM,可以支持arm设备跑任何存在的Windows应用。Windows 10操作系统是完全重新编译的, DLL(也就是多数的Windows 库)也都是重新编译过的,部分应用已经是编译过的原生arm应用,其它应用则采用动态二进制翻译技术,将应用代码转换为ARM64代码执行。

二进制翻译是Windows on ARM的答案么?不,这仅仅是博一个开端而已。微软和ARM的策略都是支持Windows on ARM的原生应用开发,从赢得开发者的心开始, 从端到端的工具链开始构建一个强壮的生态系统。

微软团队自己动手移植Visual Studio 2022, VSCode, VC++ toolchain, classic .NET Framework, modern .NET 和Java的工具链,同时和arm,开源社区一起移植通用工具,运行时,框架和库。微软Azure提供arm的虚拟机和CI/CD工具,同时还提供Windows Dev Kit 2023 (Project Volterra)硬件小盒子给开发者。

2019年11月发布的Electron 6.0.8 算是一个开端, 2022年10月发布的原生的Visual Studio 2022 version 17.4才是大菜一盘。

而且微软2022年2月加入Linaro,对就是Linaro,不知道Linaro会不会把自己的口号从Linux On arm改成all on arm … … 。Linaro的WOA项目页,非常朴素,有介绍有项目列表,还有一张已经徐徐展开的路标图,每一页,每个标注都是软件生态的一次迁徙。

我不知道别人看好Windows on ARM笔记本的哪里,是电池待机时间长,5G一直在线,方便与手机同步,还是超薄超轻无风扇设计?我希望windows on ARM在PC市场上迅速成功,以带动ARM 服务器进入一个新高度。

推荐阅读
关注数
11094
内容数
1800
最有深度的半导体新媒体,实讯、专业、原创、深度,50万半导体精英关注。专注观察全球半导体最新资讯、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