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 · 2023年08月25日 · 天津市南开区

智慧县城,乍暖还寒风起时

提起中国的区域数字化,我们大概率会关注两个维度。一个是北上广深为代表的超大城市,这里的智慧城市落地是风向标、排头兵;另一个是乡村的数字化、智能化,作为区域智能升级的最小单位,乡村的典型性更强,也符合“乡村振兴”的号召。

有没有发现,在这样的视角下,有一个地方似乎被“折叠”起来了?那就是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县城和乡镇。
图片 1.png

大多数县城,往往缺乏非常有特色、有力度的支柱型产业,很难从产业升级中攫取数字化的价值。同时其本身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投入有限,不能进行过多的超前投资。加上人才、服务商,以及过往数字化基础方面的限制,县城的智能化更需要精雕细琢,花小钱办大事。

前两年,大家经常讨论小镇青年之类的话题,仿佛可以和在北上广打拼的年轻人形成对照。那么我们就从走访过的一些县域智能化案例出发,聊聊智慧县城这个冉冉升起的新市场。

县城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构成了智能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面,构成了数字化、智能化成果得以规模化复制的可能性。

攫取这个机遇,需要从了解智慧县城的独特性开始。

智慧县域,风再起时

时至如今,智慧城市产业在中国已经历了20年的发展。中国所有地级市都已有智慧城市项目。在超大型一线城市,智慧城市项目更是数以千计。在这种趋势下,智慧城市从大城市向县、乡、镇一级渗透是在所难免的。

2020年可以看作一个明显的分解。在这一年,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牵引县域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比如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水平打造“智慧县域”新形象,有序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社区、智慧生态等重点场景建设。

以政策为导向,智慧城市项目的代理商、集成商、设备供应商也纷纷开始将市场拓展到县城。同时将一些比较新的城市智能化技术,比如云网协同、一网统管、城市数字孪生带到了县级市场。一些县城也开始兴建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在20年前的智慧城市风口后,今天的智慧县城可以说是“风再起时”。

总体来说,县城的数字化、智能化的需求是对照大城市而来的。但具体需求则相对大城市更加简单、灵活,同时单体项目的投入更低,在供应商选择上更加考虑报价因素而非技术的先进性。一般情况下,智慧县城项目主要有三方面的建设目的:

图片 2.png
1.通过智能化技术,推进城域的安平、政务、环境监管等方面能力提升。雪亮工程、智慧交通等数字化项目,已经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县城得到了比较好的普及。

2.以智能化技术赋能特色产业,实现产业走出去,人才留下来的目标。很多中西部县城,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养殖业+智能光伏的模式,都可以看作原本产业区位的数字化叠加。

3.把握智能化带来的商业机遇,发展出新的产业样态,尤其是希望分担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由于土地成本高昂而无法容纳的智能化产业区位。这一趋势下,数据中心、数字化产业基地开始落户县城。

但在目前阶段,县域的智慧城市推进,还是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必须做”与“如何用”之间

在目前阶段,智慧县城的发展还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各大数字化供应商已经纷纷将服务网络与销售渠道铺设到县级市场,但整体市场反馈还不够清晰。相对而言,很多县城数字化项目推进节奏较慢、遴选机制不明、资金回流能力不强等问题纷纷暴露了出来。

这些表面问题的背后是县城的数字化、智能化项目,很多需要面对基础设施包袱重,软件能力和运维能力较弱。

举例来说,有一些我们走访过的县城数字化项目,总投入中超过一半都用于算力购置成本。这导致能够留给产品采购、集成、施工方面的成本非常有限,进而导致中后段的项目推进效率被不断放缓。

还有一种情况,很多智慧县城项目的需求定位不够明确,从而导致项目成果很容易通过验收。我们曾经采访过一位东部某省级数字化项目的负责人,他们在回溯全省数字化建设成果时,发现县级项目参差不齐的状况。甚至一些数字化系统仅能支撑几人使用,访问量达到两位数就会出现宕机。

图片 3.png
算力贵,人才少已经成为了智慧县城市场发展的主要挑战。

整体而言,目前县城的数字化、智能化项目,处在紧跟着国家政策的“必须做”与很多项目做了只为参观上报的“如何用”之间。

县城的数字化项目,需要的是精打细算、节约成本,同时要能够直接简练地为当地带来价值,不能进行过度超前投资与长远规划。这样才能降低执行成本,推动数字化项目在县城规模复制,同时产生比较清晰的验收、招投标标准,尽量减少数字化当中的寻租空间。

智能交通,适合从县城开始

与刚刚起步的产业阶段相对应,中国在县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上已经积累了很多独特的领先经验。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探访经验,说几个在中国县城数字化市场中具有较大潜力的项目。

首先是智慧交通。

在交通智能化产业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整区智能化”。其技术逻辑是通过AI与红绿灯、卡口、交通摄像头进行配合,在一整片区域内进行协同化、联动化的智能交通指挥。

这种技术能力,如果只用在几个路口、一两条接到中很难释放较大价值,但如果进行整片区域的整体智能化,效果则会极大提升。

在大城市当中,整片区的交通改造成本很大,难点很多,而且容易在城市中出现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而县城则往往没有这样的包袱,可以发挥出整区交通智能化的最大效果。

图片 4.png
在一个我们采访过的中部县城中,通过AI摄像头、AI红绿灯改造,搭配交通指挥大厅的搭建,县城可以实现超过5万路视频资源的汇总和实时反馈。从而极大程度提升了交通效率,并且加强了违停检查、水域入侵与违法倾倒等问题的监管能力。

智能交通,属于做了很多年但雷声大雨点小,其中很重要的阻碍是大城市复杂的交通网络与改造环境。县城,却正好可以成为一个智能交通大展身手的舞台。

光下万物

县城的数字化、智能化,往往不是各个产业的协同发展,而是先把一个点做出特色。

对于大部分县城来说,农业、畜牧业、养殖业都是核心产业。这些产业目前在中国最具特色,也最能够得到相关支持的数字化改造,就是与智能光伏的结合。

在今天的中国,到处旅游一圈,能看到光伏板下藏着各种第一产业生态。大西北光下种沙棘、种枸杞;江南水乡光伏板下养虾养螃蟹;华南地区光下种蘑菇,种药材……可以说,今天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光伏板下弄不出来的。

图片 5.png
光伏与第一产业结合,既符合双碳政策,推动光伏电站、光伏储能等产业的兴起,也可以加速农业的工厂化、园区化,形成多产业的联动措施。

结合光伏下乡的“整县推进”政策,智能光伏在中国县城的数字化进程里,正在不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成为智能链上的一环

AI行业有个说法,你下午训练模型用的数据,说不定是上午在哪个县、哪个村里清洗出来的。

这种大城市与乡镇、农村之间的数字化产业协作,其实也是智慧县城发展的独特机遇。目前,中国具备产业影响力的数字化企业与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特大城市。此前有个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90%的AI算力都被排名前列的科技公司消耗了。这些公司则大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但大城市土地、能源、人才成本高昂,因此将数字化链条种的算力、产品生产线、软件外包、大数据清洗等产业区位移到县城一级,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东数西算工程,也正是为解决类似问题而诞生。

针对数字中国推进中产生的大城市产业外溢效应,很多县城都在抓住机遇,推进数据中心、超算、数字化产品生产线、黑灯工厂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分流大城市的数字化产业区位,将自己纳为智能链上的一环。

真正优秀的数字化项目,应该是可以帮助县城振兴产业、聚拢人才、创造就业的。以这些目标为导向,也是数字化产业深入县城的尚佳方法。

总体来看,智慧县城在今天的中国大有发展。其具备清晰的政策导向,也积累了一系列大城市智慧项目的经验和供应链,并且探索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中国智慧县城”模式。更好克服相关项目中的模糊地带与形式主义后,中国县城的数字化发展值得期待。

推荐阅读
关注数
6399
内容数
1553
写让你脑洞大开且能看懂的人工智能、流媒体、海外科技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