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zen AI 300商用笔记本评测 & Zen5+Zen5c多核效率分析

接前文《“迟来”的 AMD 商用笔记本:Dell Pro Plus 深度解析

做为面向办公需求为主的商用本,其性能往往不见得有高端游戏本和移动工作站那样出色,相关的评测文章被追捧的亮点通常也不太多。而我则希望本文能给读者朋友带来一点新鲜的视角。

毕竟过去这些年,我接触 Intel 平台硬件比较多。此次一方面是借机了解下 AMD CPU 笔记本的实力;同时也看看 Dell 第一次基于 AMD 平台打造 AI PC,能否延续好 Latitude 家族的传统。(注:还记得数年前有过一款 Latitude 5495 商用本,都没怎么太宣传)

image.png

Dell Pro 14 Plus PB14255 商用笔记本

测试平台

在《从 Qwen3 MoE & 稠密模型性能测试-看 CPU/GPU 算力需求》中,我使用的就是这台 Dell Pro 14 Plus 笔记本,之前也介绍过它的一些配置:

- CPU:AMD Ryzen AI 7 PRO 350
-  集成显卡:AMD Radeon 860M
-  内存:32GB LPDDR5 8000MT/s,双通道(或称 4x32bit),实际工作频率 7500MT/s

这次我没有去找更多的测试机,也没有刻意去找非 AMD 平台做对比。正好看到网上有朋友翻译过国外权威网站 notebookcheck 的评测文章,就引用了 2 款接近机型的跑分,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评估 Ryzen AI 300 系列 APU。

image.png

如上表,Ryzen AI 7 PRO 360 和 Ryzen AI 9 365 集成的显卡都是较高一点的 Radeon 880M。前者型号中带“PRO”字样,代表也支持 AMD PRO 管理功能,以及商用平台的 Memory Guard(类似 Intel 的全内存加密,在 BIOS 里有开关)等特性。

我拿到这台 Dell 测试机,SSD 配置是相对高性价比的 1TB QLC NVMe M.2 2230 型号,不过上一篇中我也提到了 Dell Pro 14 Plus 支持 M.2 2280(含 TLC 闪存)的高性能 SSD。我并没有对这台笔记本特意改配(想改很容易),同时存储子系统性能也不作为测试的重点。

图片

AMD Ryzen AI 300 系列处理器为 Zen 5+Zen 5c 核心的混合架构,高密度核心也支持超线程。以 Ryzen AI 7 PRO 350 为例,两种核心的基础频率都是 2GHz,Zen5(标准核)的最高频率可达 5GHz,Zen5c 最高频率为 3.5GHz。这种设计的性能特点,我会在下文的测试中进行验证。

CPU 功率释放&散热简测

性能跑分,并不是商用笔记本体验的全部。但既然要测试,提前了解一下 CPU 的 cTDP 功率设定,对同一型号/架构下的性能发挥,可以作为一个辅助的判断条件。

图片

上图中有个“核心性能顺序(CPPC)”,具体到这款 AMD APU,在 Windows 下的排序为 1/3/5/7 Zen5 标准核、2/4/6/8 Zen5c 高密度核。后面也有测试中的截图可以验证。

上一篇中我列出过 Dell 官方资料——Pro 14 Plus PB14255 在默认优化/Ultra Performance(疾速)模式下的标称 CPU 性能释放是 17/19W,不过用检测软件读到的 PL1 为设定为 25W——在 BIOS 的最大性能模式下。下图是用 AIDA 64 压测的表现,Ryzen AI 7 PRO 350 在这款笔记本上的功耗释放,是周期性地在 25W 和 19W 之间切换。这样做的目的,我猜可能是控制 CPU 的温度不超过 70℃ 左右。要知道,商用笔记本客户对表面温度特别是 C、D 面的温度要求较高,同时风扇噪音不能太大。

图片

我是在 20 多度的室温下测试;如果运行在较高的 30-35℃ 时,Dell Pro 14 Plus PB14255 的 CPU 能跑到 25W 的时间也许会减少?所以,我们会看到文档里的数字写得较为保守。

PCMark 10:集显商用本的现代办公优异表现

图片

关于 PCMark 10 测试软件许多朋友应该不陌生了,我还是想引用一段官方的简介:

PCMark 10  是针对现代办公室所设计的基准测试。对于正在评估提供给员工们不同  PC  性能需求的组织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测试。

常用基本功能测试组合涵盖人们使用电脑最常见的方式。测试工作负载包括网页浏览,视频会议和应用程序启动(测量启动一系列应用程序所需的时间)。

生产力测试组合测量系统性能与日常办公应用程序。测试工作负载包括文档编写和电子表格。

数位内容创作测试组合反映了操作数位内容和媒体的工作需求。测试工作负载包括照片编辑,视频编辑和渲染与视觉化。

图片

根据我的经验,“常用基本功能”和“生产力”这 2 部分测试,对 CPU 的负载倾向于单线程性能;而在“数位内容创作”中,则有发挥 CPU 全核性能的渲染(多线程)和显卡性能的视觉化等具体测试项目。

图片

按照我在 PCMark 测试软件上的经验,同一台机器每次运行的结果可能会有 1-2%的偏差,这属于正常范围。看到当前集成显卡的商用笔记本——Dell Pro 14 Plus PB14255 的 PCMark 10 总分超过 7000 的水平,比前几年的同级产品是有提高的。

图片

具体到 Ryzen AI 7 PRO 350 和 360 这 2 款 CPU 哪个好?如上面图表中的文字描述,看上去确实有点微妙,我只能试着解释下:CPU Core 方面 350 是 4x Zen5+4x Zen5c,360 是 3x Zen5+5x Zen5c(后者高密度核心最高频率低一点为 3.3GHz),看上去 350 略好?但集显性能则反过来——Radeon 860M 的 Graphics Core 数量为 8,880M 达到 12——PCMark 的测试结果也反映出这一点,Ryzen AI 7 PRO 360 在“数位内容创作”上领先,很可能就是受益于 iGPU。

至于表现更好的 Ryzen AI 9 365,不只是多了 2 个 CPU 核心(4x Zen5+6x Zen5c),还要看其所在机型(Yoga Pro 7 14ASP G9)54W 的功耗释放。当然单一 Die 封装的 APU 毕竟有其架构的限制,有些方面性能无法与  Chiplet 架构 Ryzen AI MAX 300 系列以及中高端独显笔记本相比。还有一点,就是 PCMark 侧重于反映办公性能,所以多核性能的差异,在前 2 大项测试中基本反映不出来。

Cinebench 2024:Zen5+Zen5c 多核架构效率分析

图片

上图为 8 核/16 线程的 Ryzen AI 7 PRO 350 测试结果,其“多核加速比”达到 6.51x,这在 TDP 不算太高的商用笔记本上应该说不错了。

与综合全面的 PCMark 相比,Cinebench 渲染测试对于商用本可能不太有代表性,但其特点是简单易用,而且能够以真实的浮点计算负载把 CPU 持续压满(默认测试不短于 10 分钟)。

图片

上面图表我来解读一下:首先,这 3 款 CPU 单核性能的差距不太明显,与前面 PCMark 10 测试的排名类似,Ryzen AI 7 PRO 360 还是略低一些——不过毕竟是从网上引用的数据,我也不能完全确定是否与具体的笔记本机型有关?

重点看我实测的 Ryzen AI 7 PRO 350(Dell Pro 14 Plus PB14255),由于其功耗释放有在 25W 和 19W 之间切换的情况,我有必要承认 Cinebench 2024 测试这个 745 多核得分是表现较好的一次。

图片

上图为 Ryzen AI 7 PRO 350 在 Cinebench 多核测试中的频率截图(某一时间点,也不是完全恒定的)。由于是从 Core 0-7 的排序,实际上 0、2、4、7 在这里对应 Zen5 标准核——满载频率达到 3.5GHz 左右;1、3、5、7 对应 Zen5c 高密度核——也有 2.5GHz。

这里我产生了一点好奇心:如果把负载只跑在 Zen5 或者 Zen5c 核心上,人为限制测试运行在这种情况,能看出什么样的效果?

图片

-强制使用 4 个 Zen5 核心测试(频率约为 4 GHz 左右),Cinebench 2024 得分 475,达到默认 8 核跑分的 61%;
-强制使用 4 个 Zen5c 核心测试(频率为 3.x GHz),Cinebench 2024 得分 396,达到默认 8 核跑分的 53%;

上面这部分我没多次反复验证,仅供大家做个初步参考。可以看出除了主频、Cache 容量不同之外,Zen5c 的核心效率确实不比 Zen5 低。

另外一点,在运行 Cinebench 单核测试时,Ryzen AI 7 PRO 350 会优先使用 Zen5 标准核心(因为可以 Turbo 的频率较高)。而 4 个 Zen5 Core 测试的得分 475 只比“单核”114 的 4 倍多一点。我还在 Cinebench 数据库里看到过超过物理核心数的加速比,真的有这么理想的多核效率吗?

我就是想借此澄清一点,Cinebench 所谓的单核测试其实是单线程(用不上 SMT),我也尝试了 Ryzen AI 7 PRO 350 单核/双线程可以跑到 152——可见超线程技术对渲染类应用的友好吧。

接下来一个思考题,在触碰 TDP 功耗封顶的情况下,开启和禁用 SMT 哪个效率更高呢?这点估计大家看了也不难回答:今天绝大多数并发多线程应用对 SMT 是友好的;尽管在禁用 SMT 的情况下,CPU Core 的主频可能会跑得稍微高一点。

cTDP 功耗释放只影响多核性能吗?

图片

与上文中相仿,Ryzen AI 7 PRO 350(Dell Pro 14 Plus PB14255)是我实测的数据。

在本文最后,我再补充一张 Cinebench R23 老版本测试的成绩,一方面是给感兴趣的朋友用于参考对比。

另一方面,大家观察出什么区别了吗?这一次 Ryzen AI 7 PRO 350 的跑分要低于 360,不知是否与所在机型 cTDP 有时会降低到 19W 有关?同时我也想借此再说明下:这个功耗释放的波动对多核性能是有影响的,但基本不会限制单核/单线程应用的效率。

除了 PCMark 和 Cinebench 之外,我也跑了另外 2 个测试软件,只是不见得还有时间和精力继续写出来了。先看看本文的反馈吧,喜欢或者想吐槽的朋友,都可以跟我互动下:)

参考内容 & 鸣谢

鸮点均衡:ThinkPad T14s AI 2024 锐龙版评测 https://zhuanlan.zhihu.com/p/...

最新 Zen 5 加高刷 OLED 屏:联想 YOGA Pro 14 锐龙 AI 元启版评测 https://zhuanlan.zhihu.com/p/...

扩展阅读:《企业存储技术》文章分类索引更新(微信公众号合集标签)

END

作者:唐僧huangliang
原文:企业存储技术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企业存储技术极术专栏,欢迎添加极术小姐姐微信(id:aijishu20)加入技术交流群,请备注研究方向。
推荐阅读
关注数
5626
内容数
288
关注存储、服务器、图形工作站、AI硬件等方面技术。WeChat:490834312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