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完成了一次剧烈而深刻的“电动化+智能化”重构。其中芯片作为车的“神经”和“大脑”,正成为这场革新中最关键的增量引擎。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将达到11,585亿元,其中智能座舱、电驱电控、BMS、电源管理等板块将持续成为投资与技术突破的焦点。
而在这股芯片浪潮中,国产厂商的南芯表现尤为亮眼。在车规级芯片市场中,南芯不仅推出了适用于摄像头、雷达、主控MCU/SOC等应用的高可靠电源解决方案,还同步布局了带功能安全的马达驱动、高低边驱动、电源开关、CAN/LIN接口等产品矩阵。
值得关注的是,南芯在消费电子市场的长期耕耘,为其“上车”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过程中,它锤炼出快速迭代、系统整合、协议兼容等关键能力,并沉淀出一整套可迁移至车规市场的工程经验与方法论。
从车载电源应用到车身控制领域,南芯是如何在这片技术门槛高、竞争节奏快的汽车电子红海中不断突围,持续开拓新市场的呢?带着这一关键问题,我们深入对话了南芯科技汽车电子事业部市场总监殷亮和陆穗丰,从他们的专业视角和一线实践中,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高边开关:不可绕过的“上车”核心
南芯科技汽车电子事业部市场总监殷亮表示,随着汽车电气化水平及安全要求的提升,车身控制这一核心场景正愈发凸显其重要性,而作为这一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目前高边开关在每辆新能源车上的需求多达75颗以上,要做一站式汽车解决方案,势必绕不开这款产品。
“最早的车身控制,其实是模块化、分散式的,”他回忆道,“比如说车窗、座椅,每个小模块各自为政。但现在新能源汽车的趋势是——集成、协同、轻量化。”随着域控制器的引入,物理和功能相近的模块被合并进统一控制区,不仅提升了响应速度,也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与布线效率,“这对我们这些做底层功夫的电源芯片来说,其实是一个升级契机。”
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为了限速控制一个座椅电机,线束可能要拉到整车尾部,现在通过区域控制就能本地解决,不仅减重,也提高可靠性。”
但集成化并不意味着产品变得更好做了,对于高边开关而言,过去可能只需满足简单通断即可,而如今的要求是支持更多负载类型、更高的电流密度、更强的诊断能力。
“别看只是控制个座椅加热、后视镜折叠、氛围灯闪烁,每一个小功能背后,都是一个负载通路。”殷亮解释说。随着用户体验的“卷”入加剧,智能化、舒适化的功能在车身控制系统中层出不穷,也使得高边芯片的通道数、电流范围、负载兼容性都被提出更高要求。
在高边开关领域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产品矩阵的南芯科技,可以轻松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使用需求:南芯的高边产品覆盖了从1A~2A的微电机控制,到30A的高负载大电流场景需求,同时不同通道的产品可以对应不同模块灵活配置。
南芯科技SC77401Q四通道高边开关EVM板
而相较于其它竞品,南芯高边产品在性能上也有着突出的竞争力,据殷亮介绍,南芯高边产品导通电阻横跨 1.2mΩ-100mΩ,比同类产品低 10% 以上,同时还展现出了强大的浪涌电流应对能力,驱动容性负载时,能够在负载启动瞬间承受初始浪涌电流,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除了这两项外,我们的高边产品还具备卓越的过压钳位保护能力。驱动感性负载时,可有效抑制负载关断瞬间产生的电压尖峰,保护负载和自身免受损坏,在性能方面不逊色于国内外同类产品。”他说道。
从1A到30A:高边家族的进化之路
从单型号到产品家族,南芯的发展非常迅速,“我们第一颗芯片是个小电流的1A产品。”殷亮表示,“现在我们已经有20多款高边产品,最大做到30A,功率密度翻了几番。”
产品不断演进,但品质管控从未放松。从2024年开始,南芯的高边产品家族开始逐步上车,目前在多个OEM项目中完成验证,量产表现良好。
作为车规芯片的重要一环,高边产品也不可避免地被推向功能安全的前线。虽然其在整车控制系统中属于“辅助角色”,但一旦失效,可能导致整车功能瘫痪,后果不容小觑。
“所以我们加入了许多功能电路以增强保护机制的鲁棒性,应对过流、过温、短路关断等场景。”他补充道,这些安全机制都能通过引脚信息反馈到MCU,由系统做进一步整合处理。
目前南芯也已配备功能安全团队,针对ASIL-B和ASIL-D等级的要求进行产品开发与审查,力图把每一颗芯片都变成安全闭环中的可靠“哨兵”。
南芯科技可靠性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越来越多Tier1客户提出新的挑战:希望在不增加BOM成本的情况下实现更高功能集成度,比如反接保护、掉地保护等。
“我们的应对方法是——设计上做优化,封装上做减法。”殷亮指出,一方面通过功耗和占板面积的控制来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更先进的封装技术来降低整体物料成本。“不是拼配置,而是拼平衡。”
凭借其技术先进、规格齐全的高边开关器件家族,南芯已然在竞争激烈的汽车电子市场中确立了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
打通接口,车身控制版图持续扩展
值得关注的是,南芯在车身控制领域的布局正在全面开花结果。除了已经形成产品矩阵的高边开关外,去年7月南芯还发布了支持跛行模式的车规级8通道半桥驱动器,而同样是去年推出的车规级eFuse(电子保险丝)目前已经陆续装车量产,其也是国内首款实现量产的车规级eFuse产品。
而南芯在今年4月所推出的车规级高速CAN/CAN FD协议收发器,成为了其在控制领域的一项新的突破。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协议作为汽车电子系统的骨干通讯协议之一,至今仍在绝大多数车辆中广泛应用。从经典CAN、CAN FD再到正在起步的CAN XL,每一次协议演进都对收发器提出了更高的时序控制和抗干扰能力要求。
“很多客户从CAN向CAN FD过渡时,会遇到一个难题——错误帧变多。”南芯科技汽车电子事业部市场总监陆穗丰在交流中表示,这一现象源于CAN FD协议的“变速”特性,对CAN的数据采样精确度提出了挑战。
“为此我们推出的CAN收发器芯片,最核心的优势之一,就是引入了无损脉宽技术。”他说道。只有保证了每一个BIT的脉宽精度,才能在CAN FD速度切换时,保证采样数据不出错,从而显著降低错误帧概率,而这一特点是下一代CAN XL收发器所必须的。
这也正是南芯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所在:即便市场上仍有大量产品基于经典1042型号,但技术的发展已经悄然逼近下一代标准。“客户用的是一颗旧型号的价位,但享受的是新一代的体验。”陆穗丰强调。
不仅如此,振铃抑制的加入——这项用于高速多节点网络波形稳定的技术,也被南芯引入当前版本中。“哪怕目前客户应用场景并没有很高的速率,但这项技术可以让我们信号边沿更干净,使得数据传输更稳定,从而显著提升通信的可靠性。”
对于南芯而言,在车身控制市场中的多点布局,显然不会停留在单个产品之上。
“我们更愿意把CAN收发器作为整个系统方案中的‘拼图’之一。”陆穗丰表示,南芯的方向并不是单打独斗地去卷接口芯片的市场份额,而是与自身已有的电源、无线充等模块进行协同设计,构建出一个简洁、高效、低成本的整车电子方案。
“比如我们现在就有车载无线充电的整体解决方案,软硬件一体交付,客户的开发难度会大大下降。”他补充道,“CAN收发器产品的加入,使我们在平台化上更进一步。”
随着CAN收发器产品的推出,南芯在汽车电子市场的战略布局日益完善,其涵盖车载充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车身控制等应用的一站式芯片解决方案,正在吸引更多汽车电子客户的关注。
“卷”中破局,以长期主义迎战车规时代
在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口浪尖上,中国汽车电子行业正进入一个“卷”与“变”的临界点。价格战越演越烈,芯片供应商面对的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一场周期与效率的持久战。然而,正是在这种混沌初开的局面中,一些有长期主义思维的公司,正在悄然布下自己的棋局。南芯,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们是一家电源半导体公司,更是一家融合了模拟与嵌入式能力的技术公司。”在交流中,殷亮表示。尽管消费电子依然是公司坚实的基本盘,但他们早已将目光瞄准了更高门槛、更长周期、更大回报的车规级市场。
从技术路径看,车规芯片与消费类产品并非全然不同,区别只在于设计规格、制造可控性与可靠性要求被无限放大。正因为如此,南芯认为,车规不仅是挑战,更是一次打磨技术、锤炼产品线的绝佳机会。事实上,许多车规的技术成果,日后也可下沉至工业应用,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正循环。
“我们有技术的厚度,也有供应链的纵深能力,能够支撑满足客户需求的高可靠交付。”他表示,未来能生存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真正把产品做扎实的公司。
回看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从增量爆发走向深水竞速,国产车规芯片也迎来了加速替代的关键窗口期。南芯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点,选择了主动切入——为下一阶段的芯片生态重构,铺下自己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