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武汉中汉飞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汉飞龙”)在武汉扬帆起航,公司总经理汪节林是一位从基层摸爬滚打起来的创业者,彼时带着不到十人的小团队,从数据通信布线、机房设备代理做起,通过不断的资源积累和市场沉淀,逐步在湖北ICT市场站稳脚跟。
但谁也未曾料到,这家年营收仅百万级的区域ICT公司,会在几年后因一个关键的抉择,开启了“指数级”增长曲线,最终成为华为“亿元俱乐部”的一员。
01.
拥抱华为,
从百万级到“亿元俱乐部”的跨越
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汪节林力排众议选择作为华为的核心伙伴,这一判断让中汉飞龙切入数字能源“新赛道”,借力华为品牌势能快速建立差异化优势。
面对团队的疑虑以及外界认为“华为产品太高端,湖北市场难消化”的声音,汪节林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心。他回忆说:“当时我给大家算了几笔账,一是算技术账,华为有着雄厚的技术底子,做数字能源的专业性我在北京干这行时就知道;二是算品牌账,华为做事‘一定能成功’的精神,一直让我感到很钦佩;三是算未来账,跟着龙头走,一定会水涨船高!因此,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布线机柜这点微薄利润和看得到头的市场发展空间。”
然而,拥抱华为,也意味着拥抱挑战。面对湖北市场初期对华为认知的几近空白,他并没有抱怨,而是展现出草根创业者的韧劲,自掏腰包高频次举办技术培训会,租车拉着重达几百公斤的华为产品样机,深入湖北各地市巡展,用最“笨”也最扎实的“场景化”路演培育市场。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之后的2017年,中汉飞龙迎来爆发——成功交付湖北首个模块化数据中心、政企智能网络升级等标杆项目,营收也实现指数级增长,完成从百万级到千万级的跨越;2021年,公司年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跻身华为“亿元俱乐部”。
02.
深度协同,
从产品交付到客户价值创造的蜕变
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中汉飞龙始终与华为保持深度协同,生动诠释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如何转化为可感知的市场价值,如汪节林所言:“真正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产品交付,而是共同创造客户价值的过程。”
武汉某城投公司的城服云合作案例就极具代表性,该客户初期仅计划采购价值八九十万的数据通信设备,项目规模有限,中汉飞龙与华为敏锐洞察客户需求,通过深度沟通发现客户对存储、云服务及整体IT架构升级都有潜在需求。为此,华为迅速调动各种资源,并联合中汉飞龙提出涵盖企业私有云、存储、智能网络的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凭借华为品牌的信任背书与技术实力,使得项目规模成功拓展至数百万元。
无独有偶,在当地某市民之家的智慧化改造项目中,面对友商低价策略冲击,中汉飞龙则是“另辟蹊径”创新服务模式,除提供华为全线硬件产品外,主动叠加免费设备调试、系统集成部署等增值服务,并依托华为原厂技术支持体系,构建起了新的竞争优势,而客户最终也选择了该解决方案,正是看中了双方所提供的“产品安全可靠+服务细致入微”的复合价值。
“这件事给我敲了警钟!”汪节林说:“这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传统盒子销售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向解决方案转型。”为此,他积极推动团队开始转型,比如要求行业团队深入掌握医共体建设、数字病理系统等细分场景;专注教育板块中实训室的数智化改造;以及精研智能工厂的解决方案等等。
支撑这种能力的,是华为“布道师领航计划”的系统化赋能,通过定制化培训,中汉飞龙团队全面掌握了华为数通、存储、云服务等全线产品解决方案,完成从“产品销售”到“方案输出”的全面转型。
不仅如此,华为推出的“自主报备”等政策也极大地提升了中汉飞龙的交易自主性和能动性,目前中汉飞龙“自主报备”项目在业务中已占比超过60%,这一成果得益于华为与合作伙伴的深度协同——伙伴作为“地面部队”挖掘项目信息,而华为作为“空军部队”提供炮火支持,这种联合拓展模式有效提升了项目转化效率。
03.
行稳致远,
共筑区域ICT体系合作新范式
十余年和华为的合作,汪节林用“信任、专业、幸福”总结了背后行稳致远的密码。
在品牌选择上,汪节林始终坚持“从一而终”的长期主义,以“零违约”的交付在湖北树立了华为“金字招牌”,这份重信守诺的态度为双方的长期合作夯实了基石。
在专业能力建设方面,汪节林坚定地投入加上华为定制化的培训机制,最终让中汉飞龙实现了从渠道伙伴向能力型伙伴转型,在复杂项目中展现出专业价值。
在公司文化方面,汪节林最质朴也最动人的管理哲学是:“公司排面源于员工幸福!”“我情愿公司少赚,也要让大家腰杆挺直,过体面生活。小家安,大家才能旺!”这份对员工家庭的深厚责任感,以及“以人为本”的公司文化,更是中汉飞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从产品交付到能力共建,从单点合作到体系共赢,汪节林与华为的十余载“风雨同舟”,不仅谱写了区域ICT服务商的成长传奇,更为中国ICT产业演进提供了鲜活样本——当技术赋能与渠道活力深度融合,更具生命力的产业圈也正在荆楚大地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