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企研究院 · 1 天前

容量与性能并重: 标杆存储服务器的自我修养

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中,数据已成为推动各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随着《“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落地和“东数西算”工程推进,国内算力与存储建设迎来重大机遇。AI 与大模型的兴起,为数据中心带来新挑战与机遇,也推动了对高密度、高性能存储服务器的强劲需求。

调研显示,软件定义存储市场快速增长,全闪阵列已占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约四分之一,混闪阵列份额也超过50%。

然而存储服务器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存储分层需求、硬件架构与自主创新等问题,对IT设备供应商提出了新要求。

存力全场景覆盖:满足多样化需求

从数据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数据在生产后会经历由热至温、由温至冷的转变,大约6个月后,绝大多数数据都会变成冷数据。这一过程对存储系统提出了分层存储的需求,要求企业、数据中心的存储系统规划必须具备完善的硬件层次和管理策略。

对于设备供应商而言,构建完善的存储服务器产品线以实现全场景覆盖,需要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深刻的市场洞察。

近日,业内多品牌发布搭载海光 C86 处理器的存储服务器产品,标志着存储领域在算力、数据传输链路、管理系统三大核心环节实现全面国产化,同时构建起覆盖 “全闪(热数据)- 混闪(温数据)- 大容量归档(冷数据)” 的完整解决方案,可精准匹配不同数据生命周期阶段的存储需求,凭借差异化定位与场景适配能力,成为国产化存储落地的典型代表。

微信图片_2025-09-12_162833_535.jpg

对市面上搭载海光的主流存储服务器进行了分类,具体产品特性如下:

1. 2U 均衡型服务器,适配企业级通用部署作为面向企业日常业务的基础款存储服务器,采用 2U 标准机架设计,核心配置双路海光中端处理器,实现“计算+ 存储”功能的一体化集成——单一节点既能满足企业常规数据处理需求。
2. 2U 计算型服务器,支撑高负载计算任务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企业中的深度应用,“存储+高性能计算”的协同需求显著提升。针对这一痛点,2U 计算型服务器以“强算力+高扩展”为核心设计:

  • 算力端:搭载双路海光新一代处理器,相比上一代产品性能大幅提升,可高效处理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训练等复杂计算任务;
  • 存储端:提供灵活扩展方案——既支持通过前窗与后置仓位配置 16 个 3.5 英寸硬盘,满足大容量存储需求;也可在前窗部署 24 个SSD,构建高性能全闪存储架构,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 “算力-存储”协同支撑。

3. 4U 通用存储服务器,保障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行

在大规模数据中心场景中,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对“存储容量+ 基础算力”的协同性要求更高。作为 4U 机架式通用存储服务器,重点强化“容量与算力的平衡适配”:

  • 在算力方面,CPU 支持16核到64核,灵活满足不同场景,带宽最大为32GT/s,比上一代提升25%;单盘IOPS性能最高可达2000K,满足频繁读写,如小文件存储、OLTP 数据库需求;
  • 存储扩展上,整机最高支持44块硬盘,单机存储容量约1PB,最大可支持16个 U.2 SSD,支持 M.2 SSD,满足额外存储容量提升需求;既可为中小规模数据中心提供高性价比算力支撑,也能匹配大型数据中心的基础计算需求,实现“大容量存储 + 稳定算力”的集成化部署,为数据中心高效运行筑牢底层基础。

4. 4U 大容量存储服务器,针对 AI 等新兴场景优化

作为四款产品中最具创新性的型号,该服务器专为 AI、高并发业务、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等新兴场景开发,在存储密度、性能、安全可控性三大维度实现突破。

4U 大容量存储服务器,AI时代的混合存储标杆

  1. 模块化设计:性能与可靠性的双重突破

在 4U 空间内实现了高算力密度、高存储密度的集成,需要清晰、紧凑的模块设计。采用创新的模块化架构,该类服务器在4U空间内实现高算力密度与高存储密度的完美平衡。

其计算仓位于服务器的最上层,仅占用 1U 空间,支持三种主板配置(单路/双路高端系列、双路中端系列)。在双路海光高端系列处理器配置下,整机支持 3TB DDR5 内存(5200MT/s)的强劲算力,配合8组 4056 高压对旋风扇散热系统,轻松应对AI训练、大数据分析等高负载场景。

这种高性能的计算仓配置,能够满足企业在处理复杂计算任务时对计算性能的要求,如 AI 训练、大数据分析等。

  • 扩展能力:计算仓最大可提供 9 个 PCIe 5.0 槽位,支持2张 OCP 网卡+3块高性能存储控制卡,配合48口 Expander 扩展,为存储性能提供硬件级保障。能够满足企业在存储容量和性能方面的扩展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大容量存储配置:存储仓前部主要空间是3U高度的存储抽屉,支持60个3.5 英寸热插拔盘位。相对传统 4U 存储服务器常见的36盘配置,最新大容量存储服务器的3.5 英寸盘数量增加了近 70%。以配置 24TB 硬盘为例,整机硬盘存储空间可达 1.44PB。

这种大容量存储配置,能够满足企业在大规模数据中心中对存储容量的要求,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存储空间。

存储仓后部分为上下两个区域,底部 1U 空间为 CRPS 电源模组和后置扩展模组。后置扩展模组可以配置为4个2.5英寸 SATA/SAS/NVMe 盘位,也可以替换为2个电源模组,从而构成 1+1 或 2+2 冗余供电。冗余供电的设计,能够提高存储系统的可靠性,确保存储系统在电源故障等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为企业数据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大语言模型应用日趋广泛的背景下,企业的数据价值明显提升,访问频次显著增加,传统存储的温数据更多地向热数据转化。因此,新一代的存储服务器越来越强调 SSD 的数量、密度,以及性能。

搭载海光的4U大容量存储服务器的前窗加后窗可配置多达 14 个 NVMe SSD。这在已经上市的大容量存储服务器当中是独树一帜的存在。远超同类产品4-8个的标配水平。这一设计显著提升缓存比,保障热数据低延迟响应,同时支持分层存储策略优化。

在硬盘数量(多达 60 个)、单盘容量(30TB 已进入市场)均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充足的高性能 SSD 可以保持较好的缓存比,确保热数据的良好响应。

4U大容量存储服务器定位于分布式、云存储、温冷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备份归档等场景,相较于市场上传统存储服务器提供了更高的存储容量,并实现了核心部件的完全自主可控,可覆盖运营商、政府、金融、能源等多个关键行业的存储需求。

2. 大容量、高性能、强拓展:满足各类专业存储场景需求

在当前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数据量激增、数据类型多样化等挑战。基于海光的 4U 存储服务器通过提供大容量存储和高性能计算能力,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例如,在分布式、云存储场景中,企业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存储和管理任务,整机的高性能和大容量存储配置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对于新兴的 AI 场景,这类存储服务器也展现了极强的适配能力。以训练数据预处理为例,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混闪存储发挥的场景,需要大容量、高 IOPS,操作模式以混合读写为主。其可以在单节点内提供1.5PB以上的裸存储容量,以及数量充足、配置灵活的 SSD 应对高 IOPS 需求。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对存储容量和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存储服务器的高性能和大容量存储配置,使其能够满足 AI 训练场景中对存储的高要求,为 AI 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推理阶段,对于日益受到重视的 RAG 应用模式,将多模态、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向量数据库,企业数据库的容量面临数倍的增加,访问频次也有数量级的提升。这要求企业加大热存储、温存储层的规模,并通过热数据分层技术和智能数据调度功能,实现动态优化存储资源的分配、跨形态热温冷数据无感流动,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率。基于海光的 4U 存储服务器提供了充足的热、冷存储配置,以及软硬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用户化解大语言模型应用中数据价值与存储成本难以平衡的痛点。

在当前数据价值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更加高效地管理和利用数据。这类服务器  通过提供灵活的存储配置和智能的数据管理功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数据管理的挑战。例如,通过热数据分层技术和智能数据调度功能,企业可以实现动态优化存储资源的分配,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在保证数据价值的同时,降低存储成本。

微信图片_2025-09-12_162840_366.jpg

3. 核心部件全国产:从硬件到算法的安全可控

值得注意的是,4U存储服务器子系统可支持直通、RAID0/1/10/5/50/6/60 等多种存储方案,还有一个关键的亮点是存储控制卡已实现国产化。

其搭载的控制卡通过了工信部的自主可控评级认证,业内首创 10/18 口下联通道规格,突破传统存储拓扑限制。卡上集成智能超级电容灾备供电系统,可实现毫秒级掉电数据回写保护。优化了 RAID5/6 校验算法,多盘性能表现突出。支持 SM2/SM3 国密算法,防止固件篡改,确保设备从启动到运行全周期可信。

从处理器到控制卡,核心厂商基于海光推出的4U 大容量存储服务器实现了整机核心部件(处理器、控制卡、网卡、BMC)全国产,硬件国产可信、软件国产可靠,确保数据处理核心链条的安全无忧。为金融、政府、电力等关键行业客户提供安全、稳定、自主可控的专业存储解决方案。

推荐阅读
关注数
5087
文章数
481
对数据中心、云计算、5G、AIoT 等科技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应用的信息交流、新产品新技术的引导、技术创新与品牌打造,降低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成本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