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 13 小时前

啃最硬的骨头:一家国产EDA公司如何赢得市场

在半导体产业链中,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被誉为“芯片设计的生产力工具”,而其中Signoff(签核)更是芯片设计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环节,却构筑起了半导体行业最高的技术壁垒之一——它需要对工艺、设计、制造全流程的深度理解,更需要与晶圆厂工艺库的精确匹配。长期以来,这个关键领域几乎被国际巨头完全垄断。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任何一家试图进入EDA签核领域的中国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客户的信任、技术的积累、生态的建立——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然而,在国际巨头垄断的EDA赛道上,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中国企业——行芯科技,却在被称为EDA“最难赛道”的签核领域撕开了一道口子,成为连接国产晶圆厂与芯片设计公司的关键桥梁。在昨天结束的IDAS 2025设计自动化产业峰会上,行芯科技完全自主研发的GloryEX全芯片RC参数提取解决方案斩获 “产品革新奖”,展现了其在EDA领域的卓越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

啃最硬的骨头

对于行芯科技创始人贺青来说,选择切入EDA的Signoff签核领域,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种清醒且坚定的战略选择。在芯片设计流程中,Signoff是最终的背书:一旦通过,标志着设计阶段所有环节已全面完成并达到交付晶圆厂的标准。而从制造的角度,它又是第一道门槛,只有通过Signoff的设计数据才能进入晶圆厂的生产环节。换句话说,它既是设计的终点,也是制造的起点。

“不管是数字、模拟、还是射频,每一颗芯片都必须经过Signoff签核才能进入制造流程。”贺青提到,“这要求我们既要熟练掌握芯片设计标准,又要适配每一代工艺和Fab机台的PIE流程,确保签核工具的仿真数据与硅数据达到高度一致,也就是硅精度。”这也意味着,Signoff工具的难度在于“既难又全”。它既要覆盖所有芯片类型,又要匹配所有工艺变迁,还要保证数据与实际硅片高度一致。所以Signoff EDA成为EDA产业中最有价值、最难被替换的环节,一旦稳定下来,就会成为产业长期依赖的基石。

行芯正是着眼于此,在头部设计企业与头部晶圆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不断研发,逐步构建起完整的Signoff产品线和解决方案。目前已推出了包括GloryEX、GloryEX3D、GloryPolaris、GloryBolt、PhyBolt、GloryEye、GloryWatt等在内的7款产品,覆盖了寄生参数提取、电源/信号完整性、功耗分析、时序分析、多物理域耦合分析等多个关键环节。据了解,不同于部分依赖海外技术的方案,行芯坚持100%自主研发,从单点突破到全流程覆盖,走出了一条摆脱既有路径依赖、彻底国产化的路线。

得益于这种自主可控的发展模式,行芯对国内市场需求有了更为精准的把握。相较于国外EDA厂商的标准化解决方案,行芯能够更敏锐地洞察本土晶圆工艺的发展脉络,快速适应技术迭代节奏,为客户提供深度定制的专业服务。这一差异化优势不仅让行芯在国产EDA市场中独树一帜,更使其逐步成为保障芯片成功流片的关键支撑力量。

在外界看来,行芯科技“啃最硬的骨头”的选择,不仅是一次技术挑战,更是一种长期战略——通过在最核心、最难攻克的环节建立壁垒,构建出属于国产EDA的独特价值。

以口碑赢得客户

在讲到为什么行芯科技会从单点工具走向签核全流程时,贺青回溯道,企业初期因资源受限,仅能从单点工具切入;在验证其可靠性后,客户会立即提出更高要求——亟需一体化方案而非零散工具的简单拼接。毕竟,芯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任意环节瑕疵,都将影响“能否顺利流片”的终极命题。

目前,行芯已能够在签核环节提供一体化工具链,形成一份全面、可验证的“芯片设计健康报告”。通过全流程协同,单点间的电学耦合关系被系统性纳入考量,很多在单点工具下难以捕捉的现象得以显现。同时这种整合也显著加快了迭代效率,增强了客户对流片成功的信心。

据悉,行芯的客户群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在晶圆厂端,涵盖国内高端工艺代工厂、部分特色工艺厂以及一些存储IDM巨头,帮助它们实现设计与制造的深度协同;二是在设计公司端,客户主要集中于高性能芯片领域,包括手机SoC、AI芯片、CPU、GPU、高速模拟芯片以及各种高端IP。

不过,EDA签核环节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难替换的“闸门”,稳定性要求极高,因而工具迁移成本成为了EDA签核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这种成本不仅在效率或资金层面,更在于工具信任,设计与制造两端的用户都担心更换工具后会带来不确定风险,这种心理障碍有时比技术门槛更难跨越。

面对这种情况,行芯科技选择了一条耐心的道路:不强推、不灌输,而是通过严苛的验证、详实的案例、透明的数据,和最重要的——各类型高端芯片一次次的流片成功,逐步赢得市场信任。贺青说,“我们能做的,就是确保客户一旦选择,就能看到越来越大的价值,不会再想走回国外的老路。”

在无人区里寻找答案

从过往的发展轨迹来看,“国产EDA崛起”这一口号已经响彻多年。虽然国产EDA企业一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能够真正撼动国外巨头垄断格局的企业,却屈指可数。

行芯科技选择的答案,是与国产头部晶圆厂展开深度协同,为其提供可持续演进的解决方案。不同于简单复制国际EDA巨头与台积电的合作模式,行芯科技在构建签核全流程生态时,更多考虑本土工艺的现状以及设计公司的差异化需求。

但在EDA签核这一关键环节上,赢得客户信任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步入后摩尔时代之后,先进工艺节点与 3DIC 封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更高密度的晶体管、更复杂的器件结构,以及多物理场的耦合,都让EDA签核变得异常艰难。

“过去几年,我们都是顶着非常大的压力向前行,”贺青说道,“面对关键技术难题,现有文献无法提供现成答案,团队进入技术无人区。但正是这种极限压力,反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团队潜力。”

据了解,行芯之所以能在行业内迅速站稳脚跟,是因为在多家头部芯片设计企业那里接受了全方位考验。历经多元复杂场景的严苛淬炼后,行芯科技产品已沉淀出可复用、可扩展的核心能力,其适用边界也随之拓宽。贺青比喻说,如同建造高楼,过去是建造一栋楼,如今是规划整座城市。焦点不再局限于单体建筑,而在于让基础设施高效协同。对应到EDA,工具必须跳出单颗芯片的边界,直面多芯片互连与耦合所衍生的系统性挑战。

对团队,贺青常常这样勉励:“我们目前取得的进展,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辛勤付出。行芯的技术已经融入应用于多款高端芯片之中,助力诸多电子设备的实现,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但我们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起点。”

未来:从工具整合到生态重构

谈及未来规划,贺青坦言“兴奋与敬畏并存”。“EDA必须站在五年后甚至十年后的工艺节点回望当下,而工艺迭代周期常以两三年计。若缺乏前置布局,技术路线将迅速偏离主流赛道。这种时间差的挑战,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超前的战略眼光。”

目前,行芯在签核领域的工具链已基本覆盖完整,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平台化整合。贺青描绘了一个理想场景:客户只需启动单一指令,即可由平台自动完成所有签核流程,最终直接反馈可否安全投片的结果。这种“一键式”服务背后,是对技术深度和系统整合能力的极高要求。

另外,更重要的是“左移”策略。作为设计流程的最后守门员,行芯希望将问题发现提前到设计早期。“如果‘楼栋’都建好了才发现问题,‘维修’成本太高。”目前,公司正通过GloryGrid产品在物理设计早期与客户共同推动“左移”战略的实施。

从行业角度看,行芯的布局颇具前瞻性。在国产EDA普遍聚焦单点突破的当下,行芯科技已开始思考平台化整合和生态构建。这种转向标准化服务的企业管理理念升级,或许预示着国产EDA行业正走向成熟。然而,从工具提供商转向生态构建者,行芯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更多的客户、更难的技术、更大的人才需求,这些都考验着成长型企业的综合能力。

行芯科技的积极探索,不仅勾勒出国产EDA发展的新路径,更预示着整个行业正在实现从追赶走向引领、从产品到生态的全方位升级。

推荐阅读
关注数
11481
内容数
2105
最有深度的半导体新媒体,实讯、专业、原创、深度,50万半导体精英关注。专注观察全球半导体最新资讯、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