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峰 · 2020年03月25日

新手也能彻底搞懂的目标检测Anchor是什么?怎么科学设置?[附代码]

本文笔者将详细介绍在基于anchor的目标检测网络(Faster RCNN、SSD、YOLO v2&v3等)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科学的设置anchor。
作者:元峰

可以说,Anchor设置的合理与否,极大的影响着最终模型检测性能的好坏。本文,我们将以质朴的语言介绍Anchor导致是什么,以及如何科学的设置anchor。

对于目标检测新手来说,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就是拿到模型,直接无修改的在自己的数据集上训练,最终可能导致模型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mAP指标可能低于别人的十几个点,这里很有可能就是anchor设置的不合理。笔者记得在之前面试应届生的时候,也有不少学生不能清晰的表达anchor是什么,以及怎么科学的设置。笔者开源人脸口罩检测模型和数据后,也有不少同行和学生在自己的网络上训练,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发现很多人都遇到了不知道anchor怎么设置,或者设置不科学的问题。

今天,我们讲解一下anchor,因为这篇文章面向新手,所以笔者争取用质朴(讲人话)的语言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我们也将相关代码上传到了Github,大家可以在自己的数据集上可视化数据分布(链接见文末)。

在介绍Anchor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传统的人脸识别算法,是怎么检测出图片中的人脸的。以下图为例,如果我们要检测图中小女孩的人脸位置,一个比较简单暴力的方法就是滑窗,我们使用不同大小、不同长宽比的候选框在整幅图像上进行穷尽式的滑窗,然后提取窗口内的特征(例如Haar、LBP、Hog等特征),再送入分类器(SVM、Adaboost等)判断该窗口内包含的是否为人脸。这种方法简单易理解,但是这类方法受限于手动设计的特征,召回率和准确率通常不是很高。

1.jpg

在深度学习时代,大名鼎鼎的RCNN和Fast RCNN依旧依赖滑窗来产生候选框,也就是Selective Search算法,该算法优化了候选框的生成策略,但仍旧会产生大量的候选框,导致即使Fast RCNN算法,在GPU上的速度也只有三、四帧每秒。直到Faster RCNN的出现,提出了RPN网络,使用RPN直接预测出候选框的位置。RPN网络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anchor,启发了后面的SSD和YOLOv2等算法,虽然SSD算法称之为default box,也有算法叫做prior box,其实都是同一个概念,他们都是anchor的别称。

01 什么是Anchor

那么,anchor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图像上预设好的不同大小,不同长宽比的参照框。(其实非常类似于上面的滑窗法所设置的窗口大小)

下图来自《动手学深度学习》中的例子,假设一个256x256大小的图片,经过64、128和256倍下采样,会产生4x4、2x2、1x1大小的特征图,我们在这三个特征图上每个点上都设置三个不同大小的anchor。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实际的SSD模型,在300x300的输入下,anchor数量也特别多,其在38x38、19x19、10x10、5x5、3x3、1x1的六个特征图上,每个点分别设置4、6、6、6、6、4个不同大小和长宽比的anchor,所以一共有38x38x4+ 19x19x6+ 10x10x6+ 5x5x6+ 3x3x4+ 1x1x4= 8732个anchor。

2.jpg

借助神经网络强大的拟合能力,我们不再需要计算Haar、Hog等特征,直接让神经网络输出,**每个anchor是否包含(或者说与物体有较大重叠,也就是IoU较大)物体,以及被检测物体相对本anchor的中心点偏移以及长宽比例。**以下图为例:

3.jpg

一般的目标检测网络可能有成千上万个anchor,例如标准SSD在300x300输入下有8732个anchor,在500x500下anchor数量过万。我们拿上图中的三个anchor举例,神经网络的输出,也就是每个anchor认为自己是否含有物体的概率,物体中心点与anchor自身的中心点位置的偏移量,以及相对于anchor宽高的比例。因为anchor的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就可以很容易的换算出来实际物体的位置。以图中的小猫为例,红色的anchor就以99%的概率认为它是一只猫,并同时给出了猫的实际位置相对于该anchor的偏移量,这样,我们将输出解码后就得到了实际猫的位置,如果它能通过NMS(非最大抑制)筛选,它就能顺利的输出来。但是,绿色的anchor就认为它是猫的概率就很小,紫色的anchor虽然与猫有重叠,但是概率只有26%。

其实SSD的推理很简单,就是根据anchor进行位置解码,然后进行NMS过程,就完成了(更详细的推理介绍,请查看我们这篇文章 如何在浏览器运行深度神经网络?以人脸口罩识别为例进行讲解)。在训练的时候,也就是给每张图片的物体的Bounding Box,相对于anchor进行编码,如果物体的Bounding Box与某个anchor的IoU较大,例如大于0.5就认为是正样本,否则是负样本(当然,也有算法将大于0.7的设为正样本,小于0.3的算负样本,中间的不计算损失)。

以SSD作者给出的示例图为例,图中有一只猫和一只狗,这只猫在8x8的特征图上所设置anchor中,有两个(蓝色部分)与猫的IoU较大,可以认为是正样本,而对于狗,在4x4的特征图上的设置的anchor,有一个(红色部分)与狗的IoU较大,可以认为是正样本。其他的,都算作负样本。在实际中,因为anchor非常密集,所以SSD算法中,会有多个anchor与物体的IoU大于阈值,所以可能多个anchor都是对应同一个物体的正样本(例如这只猫,就可能有不止2个匹配的正样本)。

4.jpg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比较明白了,在训练的时候,需要anchor的大小和长宽比与待检测的物体尺度基本一致,才可能让anchor与物体的IoU为正样本,否则,可能anchor为正样本的数目特别少,就会导致漏检很多。

5.jpg

我们举个例子,如果您要检测道路两边的电线杆,电线杆的宽高比可能不止1:10,而且特别细。如果您设置的anchor长宽比为1:1、1:2、 2:1、 1:3、 3:1这五个不同的长宽比,那可能到导致在训练的时候,没有哪个anchor与电线杆的IoU大于0.5,导致全部为负样本,那么,这样的anchor设置,模型怎么可能检测出来电线杆呢?(虽然我们在实现SSD算法的时候,即使某个物体与所有anchor的IoU都不大于0.5的阈值,**也会可怜可怜它,给它强行分配一个IoU最大的anchor,即使IoU只有0.3,**但是这样,每个物体只能分配一个,而且宽高偏移量还比较大,导致回归不准。

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了,对于目标检测,anchor合理设置大小和宽高比,可以说非常重要。那么,如何科学的设置anchor呢?

02如何科学的设置Anchor

在FasterRCNN的RPN网络部分,anchor为三个尺度{128, 256, 512},三个比例{1:1, 1:2, 2:1},所以一共9组anchor。

在SSD论文中,作者使用6组定位层,每个定位层分别有6个anchor(不过第一和最后一个定位层只有4个)。一个尺度,分别有1:1、1:2、2:1、1:3、3:1五个不同宽高比,再加一个后面特征图的anchor尺度与该特征图的尺度相乘再开根号,也就是:

6.png

同样是1:1比例,所以一共5+1=6组anchor。

关于anchor的宽度,是尺度(scale,简写为s)乘以长宽比(aspect ratio,简写为ar)的根方,而高度,则是除以ar的根方。

7.png
640.png
在SSD中,作者提到了anchor尺度大小(scale)的计算方法,也就是从最小的0.2,到最大的0.9,中间四个定位层的大小是等间隔采样得到的。
8.png



但是,大家查看SSD开源的代码,作者给出的得anchor大小并不是这么计算得到的。而是30、60、111、162、213、264(再加一个315)这7个尺度。我想,这应该是作者根据数据集的物体框大小的分布而设置的。因为上面我们介绍了,anchor只有跟你要检测的物体的大小和长宽比更贴近,才能让模型的效果更好。

YOLOv3在三个不同尺度,每个尺度三个不同大小的anchor,一共九组。这位退出CV圈的Joseph Redmon大神则是在YOLOv2版本开始使用kmeans方法聚类得到合适的anchor。

可见,三大框架的作者,在实际的公开数据集上,都是根据数据的实际分布来设置的,所以,我们在自己的数据集上训练目标检测网络时,一定!不要!拿到开源代码就是一顿跑,拿起键盘就是干


03代码示例

我们将代码开源放到了Github上。以人脸检测数据集Wider Face为例,因为人脸从下巴到额头,宽高比大约为1:1.4左右。在我们的开源代码中,将example.py 开头设置文件路径和要聚类的簇,以及是否将物体坐标相对于图像宽高尺度归一化。

b85e5a9631b9f31ec46aaa5e063558b.png

然后代码会自动读取所有的xml文件中的物体坐标,然后运行kmeans聚类,并将结果画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数据分布如下:

9.png

其中黑色点是随机选的2000个物体框的大小,红色三角为聚类结果,可能太密集了,不易查看,但代码会输出建议的25组anchor大小:

7865a47f3b26de55e1c91f8bc4ba06f.png
可以看到,建议的anchor高宽比都是1.3左右,另外,还有数据框的分布统计图如下:

10.png

可以看到人脸高宽比例多数都在1.4 : 1左右。所以,对于Wider Face人脸检测,可以将anchor 设置为1:1、1.4:1、 1.7:1,而没必要设置3:1、1:3这种明显不合适的比例(毕竟,脸再长,也很少是3:1这么夸张的比例吧)。对于anchor的大小,可以查看上图的宽度和高度统计,参考聚类结果,设置合理的大小。

注意事项:



对于检测网络,有的实现,是用没有归一化的坐标,例如anchor设置为(30, 42)这种尺度大小,但是,有的算法实现,是将坐标和物体框的宽高比,除以图片的宽和高。这里,就需要注意了。如果您的图片都是正方形的,那归一化后宽高比没有变化,如果是1080P这种分辨率的摄像头,那么长宽比是16:9了。本来就小的宽度,再除以1920,而高度除以1080,会导致归一化后的人脸高度是宽度的2倍左右。例如下图,图片宽度约为高度的两倍,归一化后,人脸宽度相比高度要更小很多。

11.jpg

我们将代码中归一化选项打开:

BBOX_NORMALIZE = True

再次运行,可以看到统计的高宽比如下图,可以看到高宽比最集中的是2:1(未归一化时是1.4:1),因为WiderFace数据,多数图片也是宽度大于高度的宽图。

12.png

归一化的建议anchor大小如下,可以看到高宽比相比上面未归一化的,明显要更大一些。
22b6a0c1a34af8463707a0cf2e218ed.png

所以,如果是使用归一化的anchor大小,需要考虑图片的宽高比例问题。

同样,即使您使用的是未归一化的anchor大小,但是如果您将图像直接resize成正方形大小,对于宽幅的图像,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将上面的图resize成500x500的正方形,如下,可以看到高宽比进一步加大。当然,如果您的做法是将短边通过padding补零的方式,使图像为正方形,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的。

13.jpg



好了,总结一下,对于目标检测的anchor 设置,一定要根据您的数据分布设置合理的anchor,另外,也要考虑是否是归一化的anchor大小,或者是否做了改变图像长宽比的resize。

我们的Github代码地址:

https://github.com/AIZOOTech/...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笔者元峰的微信交流。
WX20200219-104846.png



☆ END ☆

推荐阅读

关于作者

我是元峰,互联网+AI领域的创业者,欢迎在微信搜索“AIZOO”关注我们的公众号AIZOO。

如果您是有算法需求,例如目标检测、人脸识别、缺陷检测、行人检测的算法需求,欢迎添加我们的微信号AIZOOTech与我们交流,我们团队是一群算法工程师的创业团队,会以高效、稳定、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您的需求。

如果您是算法或者开发工程师,也可以添加我们的微信号AIXZOOTech,请备注学校or公司名称-研究方向-昵称,例如“西电-图像算法-元峰”,元峰会拉您进我们的算法交流群,一起交流算法和开发的知识,以及对接项目。

更多算法模型相关请关注AIZOO专栏
推荐阅读
关注数
225
内容数
48
AIZOO.com 致力于搭建AI开发者、AI公司与需求方的桥梁,打造中国最大的算法和产品商城。传播AI领域资讯和技术,展示AI算法和产品。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