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芯教育 · 2020年05月29日

政策速递 | 两会关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总理@874万高校毕业生

对重点人群就业我们有重点扶持的政策,像今年大学毕业生创新高,达到874万人,要让他们成为不断线的风筝,今明两年都要持续提供就业服务。

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李克强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

为了稳住现有就业岗位,可以说政策是能用尽用,投入的钱是最多的。我们的规模性政策资金,允许基层用于减税降费,而且允许用于为企业减房租、贴利息。采取的措施就是要把企业稳下来,岗位保得住,但要公平合理。而且我们还要采取资助企业以训稳岗的政策,今明两年将有3500万人次通过失业保险结存来进行岗位培训,给他们缓冲的机会。即便失业了,也要短时期内有再就业的机会。

李克强说,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image.png

“云招聘”如何助力大学生就业?如何更好挖掘毕业生就业潜力?抗疫常态化如何做到高质量就业?近日,《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多位代表委员。

“云招聘”如何助力大学生就业?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招主要在线上进行,给毕业生和高校都带来一定挑战。早在2月底,教育部就推出了“24365”网络招聘服务平台,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各高校积极应对,采取诸多措施搭建“云招聘”平台,开展“云就业”辅导,进行“云手续”办理等,努力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疫情之下,传统招聘模式受到挑战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副校长王训练看来,高校要改变以往等待用人单位入校的工作模式,主动“走出去”,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同时要加强资源的分类、筛选与整合,实现高效精准指导。毕业生方面,则要主动适应用人单位招聘模式的转变,从以往等待用人单位入校、参加线下招聘会,转变为积极参与线上各类招聘活动并结合自身需求,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取舍。

“就业的根在经济,疫情过去后经济会复苏,就业率会上升,让我充满信心的是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出和快速推进。”赵继说,新基建囊括了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和产业衍生领域,就像是修建了一条“高速路”,肯定会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商业模式诞生,他对新基建将要带来的新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岗位充满信心和期待。

疫情过后,“云就业”或成新常态

疫情之下,就业市场“云”招聘平台、就业指导“云”服务平台、手续办理“云”管理平台、就业反馈“云”数据平台等成为各个高校建设的重点。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云就业”是未来的趋势。

“传统的就业招聘方式人力物力成本高、招聘信息覆盖面小、招聘方式单一、受时间和空间等限制较多,‘云就业’可以很好地破解这些问题,并成为未来就业的主渠道。”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张荣说,厦门大学充分认识到这种趋势和变化,在就业工作中加强“云端”顶层设计,落实“云课”帮扶指导,拓展“云上”求职渠道,为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架设“云梯”。

“这次出现的‘云就业’和全面铺开的线上教学一样,都是疫情倒逼和工作应急的产物,但都抓住了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机遇,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对教学、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也必然对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产生积极影响。”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说,疫情终将过去,但“云就业”必然会保留下来,除了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更重要的是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好做法和好模式巩固下来,成为统筹推进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这为高校全面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服务机制、流程和模式提供了契机。

“对我们这样的西部高校,积极推进‘云就业’,绝不能满足于把它仅仅作为应急之举,解决当前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工作,而是要作为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的常态化战略措施持续推进和不断提升。”吴普特说,近年来,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明确提出并全力实施信息化战略,“云就业”就是从就业领域推进信息化战略落地的切入点,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强化“云就业”平台服务功能,提高“云就业”的精准度、拓展“云就业”的覆盖面,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就业工作必须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

“从深层次看,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促进学生积极适应和掌握包括‘云就业’在内的各种‘云端模式’,增强学生借助‘云端’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他们利用信息、驾驭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张荣说。

在吴普特看来,更深层次上,要认识到就业工作必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业、毕业、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这“三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把毕业生输送到合适的岗位上,更要重视从就业上研究和剖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短板和深层问题,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王焰新认为,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就业创业新格局,帮助学生成功就业、满意就业,一方面要持续推动双创带动就业,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校企协同育人,把学生的就业择业、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社会大系统,实现供求匹配同频共振。此外,还要进一步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不断提升就业工作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反馈作用。

赵继认为,疫情倒逼下,大学的学科设置、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和知识体系创新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必须改革培养方式,启迪学生智慧,训练学生思维,以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为着力点,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升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本领,培养未来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如何更好挖掘毕业生就业潜力?

“难是真难,我们学校今年也一样,但都在积极想办法。”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告诉记者。和他一样,不少教育界政协委员今年两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就业。

5月初,教育部等6部门共同主办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其主旨就是汇聚政府、企业等各方资源,千方百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充分发掘毕业生的就业潜力。如何深入挖掘就业潜力?

想方设法创造新岗位

“目前的一大困难是岗位不足。”全国政协委员、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坦言。他建议,出台政策,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设置毕业生社区和基层公益岗位,让更多大学毕业生进社区下基层,可以每个月提供津贴。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注意到,“百日冲刺”行动中有两个专项提到基层,他呼吁毕业生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目前,仍有不少毕业生对离开大城市赴基层就业还存在观望和犹豫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看来,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很好地挖掘毕业生就业潜力。他建议支持养老、托幼、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制定发布新产业新业态培训工种目录,建立培训体系,为新产业新业态从业大学生提供免费培训。

杜惠平建议,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人才库(人才池),根据项目需要设立一些短聘期、实践性、开发性的工作,对项目来说可以解决技术攻关问题,对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就业缓冲期。重庆理工大学今年计划在重点科研平台、科研项目中留出部分短聘期岗位,专门给具备能力的本科、硕士毕业生。杜惠平同时强调这些岗位是“选拔性的,不会是救济性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感叹,今年是一个特殊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通过鼓励企业吸纳毕业生稳定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走创业之路、以重点建设项目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多管齐下的办法,深挖潜力扩大就业。

各界合作是必然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张力表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仅靠某一个部门是行不通的,四川省人社厅目前正积极会商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十几个部门,从若干方面出台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举措。比如对中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招用高校毕业生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

“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社会各界必须联合发力。”苏华建议,企业应进一步优化自身资本结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增加更多工作岗位,并尽可能地提供实习机会。此外,企业可以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辅助培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帮助大学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顺利对接。

合作还发生在高校与高校之间。根据教育部要求,为帮扶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上百所高校达成了特殊时期的一对一帮扶合作关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帮扶对象武汉工程大学积极沟通,已经举办联合双选会3场,参会企业500余家,提供职位近万个。该校还与兄弟院校联合举办了“地矿油三校联合空中双选会”“全国石油高校网络联合招聘会”等,收到了良好效果。“2020届我校4100名毕业生,已有75%落实了就业去向。”张来斌说。

“如果我们的政策再推一把、高校再帮一把、相关企业再拉一把,不但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能进一步助推新兴产业、行业的发展。”姜耀东说。

就业工作应有前瞻性

多位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就业工作虽困难,但落实过程中一定要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顺应教育改革的方向。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事关国家发展大计,社会和家长期望值也高,应该有前瞻性、基础性的安排和部署。”张力建议,各级政府应建立制度,定期公开发布人力资源需求状况,高校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调整相关专业,家长、学生可以根据各自情况报考相应学校和专业;中央及地方在制定各项发展计划时,应分析计划涉及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和相应来源渠道,并向社会公布,为社会、家长及学生未来就业提供引导。

张来斌从高校自身建设出发,建议不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高校都要牢牢把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关键点。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作出预判和调整,“让学校教育在学生择业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实现国家战略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理想志趣和能力素质最大程度契合”。

抗疫常态化如何做到高质量就业?

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同比增加40万,创历史新高,这使得疫情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今年4月,面对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中央提出“六保”,将保就业放在首位。疫情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话题,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和专家关注的热点。

提高就业能力,实现量质并举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中国就业市场本就面临着经济增速下行、人口老龄化、新技术革命、结构性矛盾等多种因素挑战。其中,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他建议高校毕业生首先要强化自身就业能力,降低薪酬预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疫情下的线上招聘模式也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次考验。”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线上面试技巧,不排除线上面试影响部分学生正常发挥的可能。对此,南通大学利用教育部“24365”就业创业公益直播课程、“智慧树”就业创业课程等线上平台,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培训,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表示,能否顺利就业,考验的不只是毕业生,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高校应尽力弥合学校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提高竞争力。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建议,高校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提高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人才市场的契合度。“从长远来看,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高校对此责无旁贷。”

强化就业服务,实现稳中有促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面临着既要确保学生健康安全,又要保障学生尽快择业就业的双重压力。施卫东认为,高校稳中有促,强化特殊时期的就业服务,是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的另一个发力点。

他指出,在当前疫情和经济下行叠加影响下,社会用人需求不确定性增大,地区、行业、专业、学历层次间的就业不平衡加剧。因此,他建议高校建立平台信息充分及时流动机制,提升就业市场效率。高校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积极收集岗位需求信息,及时、精准推送给毕业生,加大动员组织力度,切实提升学生参与线上招聘、咨询、培训的积极性,把因疫情影响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疫情影响下,还应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疏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说,突发的疫情打乱原有就业节奏后,不少高校毕业生心理状态不稳定,难免会影响到就业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介绍,学校目前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组织有经验的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咨询师、生涯咨询师,提供线上教学指导视频课程;组建由就业指导专家、骨干辅导员、专任教师、企业高管、优秀校友构成的讲师团,开发云上微讲座;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求职技巧、考研复试、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指导文章,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成功率。

优化就业环境,实现各尽所能

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受疫情影响,此前占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大比例的中小企业,出现了减招、不招的情况。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释放出了利好消息。《意见》明确对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稳定扩大就业岗位是促进就业最重要的举措。”张来斌表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很多央企国企都追加了用人计划,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基层公职、事业单位招聘等能够进一步吸纳更多毕业生。

高质量就业不仅体现在就业率上,还体现在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上。“人职相互匹配,才可以保证高就业率和高满意度,而这需要社会与高校共同努力。高校做好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社会创造符合学生就业期望的就业机会,单靠高校一方是无法实现的。”赵继说。

各尽所能是就业市场的理想状态,也是高质量就业的一个指标。管培俊呼吁,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都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使用,不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例行公事,甚至是负担。“仅仅说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民生工程是不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是人才工程。”


原标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总理@874万高校毕业生,要让他们成为不断线的风筝 | 两会关注》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https://mp.weixin.qq.com/s/bE...
(原文有删改)
推荐阅读
关注数
2265
文章数
72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