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风 · 2021年01月14日

大牛访谈:飞越重洋的小蜜蜂

WeChat Image_20210114104535.jpg

跟小蜜蜂认识已有十年之久,他有江南才子温润儒雅的气质,从了工科的小蜜蜂,是那种特别专注于技术的人,就是高老师描述中的那种『极客』。小蜜蜂是技术的、钻研的、简洁的、聪明的、脑子里有五彩缤纷点子的。他从张江到硅谷,从IC工程师到CAD工程师,对一些问题都有独到的体验跟见解。来,尽情享受这些独到吧。

WeChat Image_20210114104545.jpg

从张江到硅谷

1、从张江到硅谷,你所感受到两个地方的行业文化、公司文化、工程师文化之间的差别?

硅谷的整个行业也好,生活也好,是多元化的,各种族的人带来了各种文化,不管大家表面客气的背后有什么,但是能很明显感觉到各种文化的人做事风格以及对结果的理解。公司文化我说不好,我并没有体会过不同的公司文化,一直在外企,无论在哪里,都是global support。说说我所见所闻吧,硅谷的管理者,感觉更像是一种背后努力下表面上的水到渠成,而国内感觉是大家以结果导向的。工程师文化在硅谷我觉得可以用几个词来诠释:贡献、自由、效率。

贡献:在硅谷退休时候带着工程师头衔的人很多,当然是比较高的工程师头衔,而国内很多人都走向管理,即使是技术管理,这个是工程师文化的不同。

自由:硅谷的工程师每周有work from home 的配额,当家人不舒服,孩子放假,CEO 放两周假也是正常的,工程师也不例外。自由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高效,自由不仅是工作时间,有时候还表现在工作内容上。

效率:时间上自由了,工作效率相对来说就高了,工作之外很多人都会做一些自己的事儿,看书也好,刷题也好,github上码代码也罢,而自由时间的保证来源于目标的定量和高效完成率。

2、就你个人的感觉,如今半导体核心是否仍在硅谷?

抛开各种行业数据,各种吹捧,我个人认为,核心分为两种,商业核心和技术核心。商业核心的驱动力来自于市场,来自于资本,当然它和技术核心是分不开的,但是我分开讲的原因是这两个正在同一片土地上分离。商业核心正在向中国,亚洲移动,美国依然有着庞大的市场,以及资本,从比例来看,正在逐步减少,这方面美国总统正在行动。

技术核心,我觉得无疑还是在硅谷,美国有着很好的产学研分工,一个技术的成功多方得益,很多学校里的教授到各大公司去任顾问,也有很多行业大牛回学校教书。而且各大公司对于研发的投入也是很惊人的,研发不仅是开发新技术,更重要的是怎么落地这些技术,这一点我觉得硅谷这边的氛围,文化,支持都做得比较好。

3、就半导体行业而言,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在技术上会走在公司之前,整个知识链条是先有理论支撑、再有实验室验证、再是产业/商业孵化,而国内似乎没有这一链条。你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知识产权可能是关键所在,知识产权的作用不仅是预防盗版,更重要的应该是形成一个学术氛围,鼓励企业创新,将知识变成私有财产,产生价值。知识产权也将知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起来,参与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国内现在也很重视这个了,但情况有点像先污染后治理,难度要比一开始就重视来得大很多。

4、硅谷有哪些张江没有的特质?

硅谷资源的完整性,以及持续性是其他地方没有的,以创业为例,你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几乎在硅谷都可以找到,这个需要多年的积累。硅谷文化氛围,公司内部有大大小小的讲座,公司外面也有大大小小的讲座,交流,课程。IC 咖啡似乎是中国比较早看到这个点的,我理解IC 咖啡是文化氛围的发扬者,但是还需要更多,更加开放普及。

5、正如你所说,国内确实少有分享的氛围,大部分人都认为知识或经验应该私藏,就这一点而言硅谷工程师是如何看待的?

我觉得硅谷工程师也不例外,但是有更多的咨询公司,行业分析公司,大公司的推动,让很多人愿意分享一部分,就算20%的人愿意分享,无论是什么level的,底层技术也好,上层想法也好,这个分享的氛围就很浓厚了。

6、张江有哪些可能超越硅谷的可能?

这个问题还是大了点,就我个人理解,张江缺少本土壮大的企业,好多是外资企业的中国分舵,所以我觉得超越的可能性比较小。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可穿戴等)正在强势直追,但这个并不是张江的强项,而张江可以依托互联网发展,为互联网提供硬件支持。做云服务,区块链,智慧城市等等的底层支持。

7、你认为未来十年半导体产业将如何分布?张江跟硅谷各扮演何种角色?

我等工程师对这种问题只能呵呵。随便说说,半导体行业将逐渐固定,龙头企业的固定,从业人员的固定,工艺的固定,技术的成熟。

WeChat Image_20210114104550.jpg

行业趋势

1、你认为AI的发展会替代半导体行业的哪些工种?顺序是什么?为什么?

AI 的发展首先替代的是重复性高的工种,你也许会说我们的脚本已经在做这个事情了,但是AI 会做得更深入,更彻底。 我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工作畅想:对于简单的芯片,SPEC描述好了以后,工具(AI 我还是称之为工具)会自动生成RTL, 或者我们已经不叫RTL了,而是某种中间件,用RTL可能只是方便Debug而已,自动根据目标挑选IP进行综合,工程师根据工具做出来的若干方案,进行第一次约束干预,再进行优化,重复几次以后,进入物理实现,工具已经将前面的物理实现基本都尝试过了,同样进行迭代尝试和人为干预,人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实现,并由工具获取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修正人为的一些不足。人和工具互相配合,互相进步。我想说以后的孩子阅读理解很重要,读图能力很重要,基本的编程能力很重要。替代貌似还过早,但是个体需求会变少,个体效率会变高,工作模式会变化。 但IC实现方面人员我觉得不一定会变少,但是个体效率会变高很多。

2、EDA,IP,生产,测试,生产设备这些关键技术大陆仍远远落后?你认为有无追赶上的可能?有无追赶的必要?如今是否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路已经在那里?而只是时间的问题?

你说的这些,我个人感觉是落后的,尤其生产技术是落后的,对于精密仪器方面,生产线最大依赖比如光刻机,国内有很大的一个不足。当然有必要去追赶,我们每颗芯片被各个环节抽取的利润还是挺可观的。如果都能全部中国制造,那竞争力一下就上来了。软件和IP方面国内已经有很多布局,很多东西都受限于专利技术,如果有新兴技术,我觉得国内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如果还是用的传统方法,我觉得追赶不一定有必要。新的工艺发明,新的技术出现,国内不一定能造出来,这是个大问题,没有最先进的研究设备。虽然软件可以仿真,但是制造要靠基础建设,这个不是时间能解决的问题。

3、就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势头看?有没有可能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如果可能最先会在哪个领域发生?

国内半导体发展,从商业趋势来看,很有可能变成领跑者,而技术方面,可能会铺开,但是最顶尖的技术估计还是需要很多年的积累才行。最有可能突破的应该是半导体软件业。

4、为什么国内没有好的工业电子跟汽车电子公司?

对这个领域不是很了解,但我觉得这两个市场很大,虽然汽车和工业控制等周期比较长,但是其需求也很大,一个工业自动化流水线可能要用几十年,汽车也是可能要十几二十年,但是单位需求很大,慢慢会由纯硬件转向硬件加服务的模式。

5、就汽车电子跟工业电子,如你提及到的研发周期太长,所以在国内很难生长,是不是因为国内整个大环境都处在“快销”模式,没有企业可以承担得起这样的研发压力,而研究机构又不具这样的实力,所以基本看不到希望?

国家支持还可以,如果靠企业自己去预测市场并且投入,企业很容易就做死掉了。我觉得这个要靠国家,像美国很多州都对电动车高额补贴,电动车生产企业也出售碳排放,这些都是政府支持。

6、近几年由于国家对半导体行业的支撑,这个行业吸引了很多的关注,时有媒体报道某个本土公司或机构在某项技术或产品上有重大突破,其实行业老鸟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水分在,但对非本行业的群众而言,都会信以为真,为什么国内会被这种虚妄的不真实引导?在硅谷是否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少,假新闻经常有,但是科技界的虚假新闻相对来说要少,对普通用户,反而科普性的东西大公司做得很多,比如很多做教育的,从孩子开始就进行品牌“殖民”,就像Mickey和Frozen,家喻户晓,科技公司一样的道理。

WeChat Image_20210114104554.jpg

个人职业

1、从实现工程师到cad工程师,就两个工种而言,你个人体验的最大不同是?

设计实现和CAD 最大不同是Role的转变,从一个直接输出Design结果的角色转变为提供Design方案支持的人,这个是工作内容带给我的最大不同。而体验上的最大不同来自于Tapeout压力,CAD 的压力是一条直线,压力值中等,偶尔有工具上线的压力,就像短脉冲,而Tapeout的压力起伏很大,大的时候很大,小的时候基本没有,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相对来说长一点。刚开始我喜欢前者,成长迅速,我把它看作张弛有道,而现在我更喜欢当前的状态,相信CAD 是可以帮助Tapeout将压力从时间上进行均衡,而不是波峰波谷

2、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是否对自己的目标清晰可见?是否已在路上?

我自己并没有特别大的职业规划,曾经有想过几年以后会当Manager,技术路线在那里,但是现实无情的打脸,我也反思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可以。正在挣扎的时候,有个去硅谷的机会就来了这边,规划又要重新考虑。我的工作目标是能够贡献价值,将贡献最大化。职业规划也是开放的,做自己喜欢的,我的做法是给自己的技能画个圈,从技能上去找职业的突破点,多关注交叉工种。目标是清晰可见的,在不断的短期目标变化中,不变的是最大化自己的值,获得心目中认为的最大化回报吧。

3、对新入行者有何建议?

还没完全入行的,如果有能力转软件,建议去学CS。如果已经入行的,紧跟趋势,做Top10,行业再不景气,Top10总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回报的。

4、你的理想职业或理想工作状态是什么?

这个还在思考,貌似没到马云爸爸的那个位置,这个问题思考起来都有点早。但是目前而言,应该还不是最最理想的,但也在向理想靠近。

5、对目前的工作状态是否满意?有没有颠覆认知的经历?是哪些?

对现在的工作状态满意,我觉得从IC实现到CAD的转变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前的交付是对某个设计的,很有成就感。现在的交付是对一系列设计的,甚至是整个Infrastructure的,貌似眼界在扩大。 以前觉得IC CAD做的事情很小,我自己也可以写写脚本做做CAD,现在觉得不可小觑。具体来说比如一个流程中的参数或者步骤的确定,不是简单看看文档比较一下就得出的,一个流程你觉得不好的地方,不是只为你一个人考虑的,后面可能会有更大的考虑,当然也不排除是流程设计中用户体验的欠考虑。

6、一直以来工作跟理想之间是否有距离?如何弥合以使内心平静?

理想之所以称之为理想,是因为它不可达到,如果你达到了,必定会找新的理想。所以我总是将大的理想,目标定的稍微模糊一些,然后做一些小的目标细化,多与自己的经理或者Mentor谈谈心,多看看行业的发展,适当调整自己的理想。

7、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这几天国内一条悲催的新闻,武汉某大学研究生陶某因为不堪导师的欺凌,而跳楼自杀,其实这类事件近几年还不少,你对这类问题怎么看?在美国是否有类似导师欺凌事件?为什么国内高校会有这么多无德之师?

很气愤,在导师手下出问题导师需要承担责任。尤其是和华人相关的报道,导师压榨博士生经常有,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少,我觉得对于受过传统美国教育的导师应该很少有这样的吧。在美国法律相对规定的很细,比较健全,各个机构比较小心,也有不少灰色操作,但是相对来说几率小一些,而透明度要好一些。

WeChat Image_20210114104559.jpg

作者:陌上风骑驴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AJ27mWZiwFZakBoy0A5VhA
作者微信公众号
Capture.PNG

相关文章推荐

专题|后摩尔时代,SignOff 挑战及解决方案
翩如惊鸿,宛若游龙,RC网络如此深:STA之RC网

更多IC设计技术干货请关注IC设计技术专栏。
推荐阅读
关注数
20200
内容数
1307
主要交流IC以及SoC设计流程相关的技术和知识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