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政策面层层推进,新基建的发布,让数字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底座”;数据被列入第五类生产要素,数据成为了数字经济时代最有价值的资源;再有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开启,所有这些趋势都必然与云有关。
因为云本身就是平台属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甚至是5G和区块链这些新技术,越来越难以独立存在,它们都会逐渐融入云中,变成一种能力化的组件,成为产业数字化的生产力。
毫无疑问,产业数字化提速,也有赖云的赋能。
区域产业数字化要迈过三道“坎”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全球经济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轨期,数字经济象征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十四五”规划专门提到要“加快数字化发展”,这将创造更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的新机遇。
对于很多地方政府而言,要抓住数字化的机遇,驱动区域数字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迈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缺乏创新融通机制。有能力创新,和掌握了技术能力的大企业,无法将这些经验和能力向中小企业传导,就无法尽快推动区域内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道“坎”,数字化对中小企业而言,并不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中小企业对数字化需求尽管澎湃,但却担心因为数字化的试错成本高,对业务发展造成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大多望而却步。
第三道“坎”,本地具备了创新能力的创新公司,因为局限于本地化市场,缺少向更大市场前进的通路,尤其是当中的佼佼者如“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等等。
梳理清楚需求之后,政府也就更容易应对这些问题。
第一,可以打造一个创新融通平台,赋能本地化的企业、生态协调发展。尤其是建立更多创新融通机制,大企业将技术共性化、普惠化给到中小企业,落地创新融通平台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
第二,面对中小企业转型试错成本高,害怕转型,和数字化顶层设计能力欠缺的问题。应该降低技术门槛,打造普惠的云。同时要加数字化人才生态的建设投入,为本地企业的长期数字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三,要基于本地运营服务,聚合并优化创新要素,构建适配区域产业需求的服务平台。推动具备开发创新能力的企业,特别是软件类、人工智能类的企业,打通面向全球的商业转化通道。
这就是“因云而动”,以云能力赋能产业数字化的发展。
驱动区域产业升级,华为云有何良策?
无疑,今天的产业数字化,已经从过去的浅层需求,逐步进入到深层需求。从过去解决单点的信息化问题,提升到解决全局化的数字化问题,从过去独立的行业数字化企业,演进到以普惠科技打造产业数字化生态。
当然,普惠的数字化技术,显然不是政府和中小企业的强项,政府的优势在于管理,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业务场景,这就需要出色的数字化能力提供商,帮助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能够从容地面对产业数字化深水区的挑战。
华为云给出的思路是,携手政府、中小企业和生态,构建“1+2+3”创新融通赋能体系:一个创新融通平台,两大赋能服务,构建三大中心。
首先,一个平台,指的就是通过平台盘活数字生态的各个要素环节,比如需求、技术、资金、人才等的流转。
其次,两大赋能,指的是通过技术赋能和商业赋能的双轮驱动,赋能产业及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与开发者。
在技术赋能方面:华为云赋能云依托落地在各个区域的华为云创新中心,着力解决企业不敢转,行业不能转;平台不普惠,创新不融通;人才能力差,人才供需差;技术不创新,行业不突破四大问题。
在商业赋能方面:借助华为云云应用商店全球市场和全国150+创新中心的商业联合拓展,依托华为云初创扶持计划、沃土云创计划等生态支持计划,为包括能力型生态伙伴、开发者生态提供技术、商业、人才赋能,解决产业生态不发展、人才生态不聚集、商业生态缺渠道、技术生态缺支持的四大难题。
第三,三大中心,指的是华为云为区域政府构建面向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能力中心、生态中心和服务中心。发展本地生态,构建数字化转型能力,以本地化服务,共同促进创新融通,加速数字经济新发展。
其中,能力中心,将基于创新融通平台,为区域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栈普惠技术服务。生态中心致力于培养本地开发者,并为生态企业应用构建和业务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生态伙伴提供联合营销、市场开放等商业赋能服务,帮助伙伴成长;此外,生态中心也为区域产业导入全国生态资源,服务本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在区域建设本地团队,为企业提供各类本地化服务适配,通过本地化服务来促进区域数字化转型升级。针对区域数字化发展需求,服务中心策划和举办各类峰会论坛、开发者大赛、人才双选会等活动,提升本地数字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环境和氛围。
总体来说,“1+2+3”模式,是以创新融通平台为“心脏”,以两大赋能为“四肢”,以三大中心为“骨架”的“人形结构”。也充分做到了以实际情况为本,以企业降本增效、开发者最佳体验为驱动,推动区域产业数字化生态加速成长。
产业各方协同,迈向产业数字化的星辰大海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叠加,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数据显示:2020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达80.9%,占GDP比重为31.2%,2021年则进一步迎来增长。
面向产业数字化的星辰大海,每一家企业都不应该缺席。数字化程度领先的企业可以贡献经验和能力,数字化程度稍稍落后的企业可以通过创新融通平台获得赋能。
换言之,正确的产业数字化生态,应该有共享、共建、共创等特征,它是一次区域产业的整体性升级,是整个产业的效率提升。当然关键是,政府、企业和平台服务商能够真正的协同起来。
比如在福州,星云股份联合华为云,将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应用数据全流程打通,推动了能源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应用,完成了鸿蒙生态适配,打开了4亿+终端用户市场空间。星云电子家用充电桩也在不久前,成功入选华为智慧出行品类资源池,产品完成鸿蒙智联适配,就此打通了面向全国的市场路径。华为鸿蒙车机系统车型(问界M5、极狐等)与星云股份合作,助力星云实现商业成长,每年带来千万级市场空间。
星云股份的案例,证明了企业与平台服务商之间的化学反应,深度挖掘出企业的价值,并激发出企业潜能,迅速做强做大市场。
再比如在肥城,为破解“投入难”,肥城把政策扶持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器”,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的工业互联网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并筛选了石横特钢、泰鹏集团、农大肥业等10家数字化基础好、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先行试点,定制个性化转型升级资源服务包,通过试点企业“数字”应用前后效益对比,用看得见的“实惠”凝聚更广泛的共识,做到数字化遍地开花。
借助华为公司在工业互联网端边云全栈技术和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智能服务全场景覆盖的优势,肥城规划推动工业互联网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一年起势、三年引领、五年跨越”的“三步走”战略,着力做好“三个一”文章,计划到2025年,50家以上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打造10家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培养100名以上信息通信工程师。
很明显,这是政府搭好台子,用资金和政策,引导创新融通平台的建立,并做好服务及监管;科技公司与生态伙伴提供技术能力+落地服务,借助联合创新,打通供需资源有效对接,技术赋能企业,助力创新要素在融通平台的流转;中小企业提供场景、需求,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实体经济,在实现企业自身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同时,助力产业数字化的蓬勃发展。华为引发“鲶鱼效应”,激活了肥城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的“一池春水”,企业主动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聚焦聚力产业培育、智能制造,全面提升当地产业数字化水平。
客观地说,地方数字经济转型一直难度重重,最核心的问题,就在于资源匹配的失调。而创新融通平台最关键就是“融通”二字。切实拉通需求,技术普惠,做到对不同企业创新需求的合理匹配,拉动每个角色,共同奔赴产业数字化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