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冰雹 · 2023年06月15日

ICC/ICC2 or INN 一点不成熟的浅见

笔者作为ICC/ICC2的深度用户(deep user),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把玩S家APR工具里的各种相关命令、配置和GUI操作种种。最近几年也有了机会使用了C家强大的ARP工具:innovus,感触颇多。人嘛,终归是感情的动物,一个新欢一个旧爱,怎么取舍,又怎么平衡,着实让笔者犯了难。不如写下浅薄的见解,让各位读者帮忙一起帮忙斟酌斟酌。(评论不周之处,还望S家/C家的金主们海涵~~)
image.png

ICC的概貌

S家ICC诞生于上世纪末的,在IC后端设计的历史上是战功显赫的一代名将!大家都知道,S家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依靠着强大的综合工具(也就是后来的DC)发迹的。这里边有两个重要的提示

  • 当时的设计规模逐渐增大,依赖人工综合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自动化逻辑综合的市场需求逐步增大
  • 静态时序分析的理论也初见成效,综合器的mapping和optimization需要同步支持

这里的基础,可以奠定S家日后多年的业务根基,那就是timing(时序分析)。

与其说ICC(IC Compiler)是一个工具,不如说它是一套工具:ICC = Milkyway + PC(Physical Compiler)+ Astro

大家各有分工,有各自牵连

  • milkyway:基于lef/gds/tf等信息创建物理库
  • PC:专注于place和place\_opt
  • Astro: 专注于CTS和route

对于用户而言,这些细节不可见也不必见,除过MW可能需要额外生成(如果库只提供LEF和GDS的时候,需要用户自己生成),其他的步骤都是可以连贯使用的。(PS:现在回望,其实MW-gen就是简单的提高壁垒,本质上并非完全必要的步骤).

ICC的GUI操作也就正常发挥,据笔者了解整个GUI是拿C++写就的,但是有异常强大的命令行系统,这个给平平的GUI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但是对于初学者有一点点不友好,前期的学习曲线比较平缓,在体味到工具的优势之前,用户需要一点点耐心。

话说回来,整个APR的流程里边,GUI的操作主要集中在FP,DRC,GUI分析几个典型步骤,主要还是依赖命令行。反过来看,拥有强大的命令行ICC,GUI更是锦上添花。

ICC的整体命令行系统的归类非常科学,其中也能看到作者的用心,命令命名系统的核心理论就是: 蛇形拼写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莅临笔者的知识星球了解一下。

因为有了蛇形拼写法的支持,从命令结构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 set\_*: 配置命令,譬如:

    • set\_host\_option:配置主机选项
    • set\_dont\_touch $OBJ: 对目标施加dont\_touch 属性
  • report\_*: 报告命令,譬如

    • report\_timing: 对时序进行报告
    • report\_qor: 生成数据库的质量报告
    • report\_clock\_tree:对时钟树进行报告打印
  • all\_*: 以集合(collection)返回目标数据。通常用户也可以使用其他命令得到等价的结果,但是此类alias的用途,在构建脚本的时候非常方便,被广大BE-er广泛使用。

    • all\_register: 返回数据库里的所有时序逻辑器件
    • all\_fanin/fanout: 返回目标的扇入/扇出
    • all\_clocks:获取数据库中的所有的clock
    • man $CMD: 获取CMD命令的手册细节(manual)
    • $CMD -h: 获取CMD命令的简短帮助

此外还有很多:create\_*,get\_*, check\_*, remove\_*等等,每个命令都有一些选项和依赖关系,需要大家逐步去学习,这一点,对于初学者而言,确实有点不容易。但是一旦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命令,后期做ARP就像用VIM,可以大大降低对鼠标的依赖,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由于ICC的设计思路和DC有很多类似,从时间上讲也是有前后关系的(现有DC),所以ICC里边的很多命令,都可以在DC中找到踪迹,对于传统的DC用户,ICC的上手也不会是零起步了。加之S家后面的Star-RC和PT工具,在鼎盛时期的S家可谓是R2G全流程的绝对霸主,仅就ICC的市占率顶峰时期就高达近80%,其统治地位可见一斑。

ICC的优缺点浅见

  • 优点

1 - 命令接口强大,归类科学:命令行就是一切,所有的GUI操作基本都可以使用命令行来复现

2 - 命令返回类型高度统一:命令的返回的默认格式是集合(collection),使用内建的foreach\_in\_collection非常容易操作,由于是指针格式,效率很高。也提供collection\_to\_list这样的命令,便于习惯TCL用户用foreac对返回的列表进行遍历。

3 - 丰富的帮助系统:拥有man help apropos三员大将,相互扶持和支撑,更得益于丰富的帮助文本内容,基本一看就会,不太用问人。甚至包括信息机制(PREFIX-NUMBER类别,譬如:SEL-005),也可以使用man 寻求帮助

4 - 丰富的接口:输入输出的文件接口丰富,支持包括但不限于netlist/DDC/ILM/UPF/SDC/MW/DB/LEF/DEF/GDS/UPF/SPEF/OASIS etc.等文件格式

5 - 与DCT/DCG的结合:得益于S家自身强大的物理感知综合工具(DCT/DCG),ICC可以得到更好的物理和时序的correlation。(PS:这点笔者曾经尝试过DDC导入,进行ICC优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可能是笔者自身流程问题,这里先不做展开)

6 - 工具普及度高,可以比较容易找到社群帮助

7 - 工具历史悠久(25年~),健壮性很强

  • 不足

1 - 运行时间(runtime):由于MW和lib分属不同的数据体,ICC也是PC和Astro的聚合体,对于这种_混搭家庭_可以工作,但是不停的访问timing db会明显增加runtime,这点在大规模,先级工艺(<28nm),高PPA要求的场景下影响非常明显。

2 - QoR收敛度:ICC也采用了分布式计算的多线程方式进行运行,可以调动多个thread/core,runtime确实有所改善,但是不清楚是不是软件之间的distribution/sync问题,同样的数据库/输入,在连续多次提交出来的QoR差距比较明显,这点会对时序/物理敏感的模块不太友好,通常需要多个并行job来提高QoR,这种运算随机性有时候,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困扰。

3 - 工具崩溃:在相对复杂的设计环境中,ICC有时候容易出现crash的情形。这种情形通常不是工具的问题,而是设计的问题,FAE经常会推荐一些比较新的版本缓解这类问题。如果是运算溢出,那么应该在软件中设置overflow的溢出机制,直接crash会让问题难以定位,这里也是会让用户苦恼的地方,但是话又说回来,没有遇到crash的BE-er,那一定不是一个老BE-er了。

4 - 先进工艺的挑战;第一代ICC的开发的时候,工艺线宽的主流还是在um级别,但是从2015年开始FinFet的工艺逐渐崛起,IC工艺确确实实已经开启了新纪元。FinFet带来了两个挑战:巨大的timing lib和异常复杂的绕线/布局约束,这些都让ICC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这个时候也是ICC2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ICC2的诞生

回望历史,T家在2013.11正式官宣第一代16nm FinFet工艺的风险量产,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拿到风险量产的晶圆代工厂(Intel的FinFet其实会稍早于,TSMC)。S家适时的在2014.3推出了面向FinFet工艺的ICC2的第一个版本。由于各种原因ICC2的第一炮并没有打响,用户报告的各种问题让S家应接不暇,这也成为了C家的Innovus顺势反扑的一个时间窗口,这些历史钩沉的往事这里先不做展开了。

无论你是不是ICC用户,ICC2看起来都是那么新鲜,除过了几个模块命令place\_opt, clock\_opt,route\_opt还能找到,但实际的内容和应用方式也已经和ICC完全不一样了。
image.png

上边对于ICC小结里的一些问题和现象,S家的开发人员一定比用户还要痛彻心扉,ICC2的转变一定是革命性的,否则要让一个上世纪末的工具来通过增量方式适应当下,这个代价和风险明显会高很多。长痛不如短痛,用户可能一下子不能适应,但是慢慢都会好起来,基础一定要改,否则根本问题不能解决。

ICC2的重要调整

  • NDM横空出世:用户对于MW的诟病一定不是一天两天了。除过操作的不方便以外,各种命令和ICC的不一致,用户的可介入性比较差,MW也是纯物理的,和日渐巨大的timing lib 渐行渐远,NDM由此诞生

1 - NDM: New Design Model. 顾名思义就是要创建一个全新的数据结构的库类型,NDM可以分为带timing lib和physical lib两种模式,但是无论哪种,ICC2对于timing lib和physical lib的访问确实加快了很多。基于此的影响,同样的case,ICC2的run time通常是ICC的5~10X的提高。

2 - NDM依然要借助于lm(library manager)来产生,这个风格和ICC时代还是保持了一致

  • 数据结构的改变:从之前的plain结构变成了面向对象(OOP)的结构方式。这样的好处对于数据归类管理会方便很多。譬如所有的对timing相关的变量和选项都是用time.(注意这里的点)做前缀,这样的好处对于用户查找和未来工具的扩展都会比较方便。对应的ICC2提供了:set\_app\_options和get\_app\_options两个命令来设置和报告app\_option.但是这个变化对于用户而言是一个双刃剑,譬如上边place\_opt命令,之前大家都是在命令后面直接加选项,就能跑,现在需要先设置app\_option,才能跑,对于ICC老用户的体验会比较差
  • 对FinFet的支持更为强大
  • 重构的place、CTS以及route引擎:据坊间传闻,ICC2的核心编写团队来自于之前的Magma团队,不知道各位能不能嗅到一种Talus的味道呢?
  • GUI重构:

1 - clock debug 更为强大

2 - 和ICV/RH的紧密结合

  • 数据收敛度和工具崩溃:这两点在ICC2都有了长足进步。

ICC2从各个方面讲,都是革命性和预言性的,在当时都应该是划时代的ICC当仁不让的接班人,S家对ICC2寄予厚望,希望把老大哥ICC的问题解决掉以后,顺势就把老大哥手里的市场份额也都承接过来,各居其位,各负其责,让APR的市场稳稳的握在自己的手上。

可是历史就是有这么一个个意外和惊喜构成的,无论S家怎么规划和补丁,都不得不感叹历史的车轮确实比他们的计划快了那么一丢丢,C家的INNOVUS横空出世,一炮而红,当仁不让的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横空出世的innovus

innovus的第一版发布于2014.12,目标市场也是FinFet,它的前身就是和ICC一直抢占市场的EDI(ICC基本占据了大部分市场,C家急需一个能打的产品来重夺市场份额),innovus临危受命,不但初战告捷,而且节节取胜,到目前为止先进工艺(FinFet)的市场里边,innovus已经占据了80%的份额,让C家回到了数字芯片后端设计老大的位置,innovus在这里确实功不可没!

innovus沿用了encouter的设计理念,并且通过一些调教,在runtime和QoR双双取得胜算,即是对前辈EDI的超越,也是对竞争对手的发起了挑战!

image.png

深而不漏的innovus

这里从一个ICC/ICC2的老用户的视角,分享一下对innovus的感觉

因为有相当长的ICC/ICC2经验,上手innovus并没感觉太多不适,过渡起来比较平滑,这里有以下一些部分需要高亮(感触)

  • 对timing和physical库的处理:从EDI时代,C家对于timing和physical的库的处理就是比较开放的。timing直接调用的是明码的lib格式,这个通常也是FAB/vendor出具的最原始的格式;physical library也是直接调用的FAB/vendor出具的原始通用格式LEF(对于物理库,APR阶段其实不需要GDS,LEF就是从GDS里边抽取出来的边界和遮挡信息,就是为了简化而存在的)。C家在这两点上积累了成熟的经验。相较而言,S家固守的timing db 文件,也是从lib在lc(library-compiler)需要转存一遍,至于物理库的MW/NDM确实是增加了用户的额外工作量,所以从这点上来讲,C家在开源和通用上一贯做的很好,在大数据(FinFet)来临的时代,数据结构的增量性演变,一定是C家占据了优势(毕竟对lef/lib的直接应用经验积累了很多)
  • 数据库初始化的策略(init):S家的数据初始化,其实是一个flow,譬如:读取网表,UPF,设定MCMM配置,基本就算完成了,C家这里使用了一套setup+trigger的方式(这个和跑innovus的其他命令有点像,先配置再运行),好处是主命令比较短,譬如这里的init\_design,前边的配置需要小心,如果哪里配置的不对,也只有在init\_design运行的时候才能报出来,但是innovus的错误会回显提示做的非常生硬,一般就是直接说文件出错了,有时候连行号都报的不准(应该是没有准确定位到错误点,程序直接跑飞的状态退出了),用户在debug的时候会比较痛苦
  • 优秀的floorplan的规划:innovus在对core、die和io三处的规划比较讨巧,首先他根据LEF里的CLASS类型,将IO类型直接单另出来,这个会严格限制IO的摆放区间就只能在IO ring 区域,但是对于flipchip的时候,又不是很好用,很多用户,会把LEF里的IO的CLASS直接变成BLOCK,这样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但是相应的,如果没有合理的IO-ring,innovus也没法给用户插入fillerIO,这里可能需要用户权衡利弊。其次,innovus对于halo的理解很优秀,这个其实就是就是S家的keepout margin(和hard placement blockage有相似性),但是C家应用的很彻底,无论是GUI显示,还是摆放,包括floorplan finish步骤的对core site的调整,都会被这个影响,个人用下来感觉很好用,因为他是基于design的,对memory/macro的周边布局非常友好;第三,对于std-cell site row的理解和应用也合理,innovus对于std-cell的摆放是一定要放到 site-row和cell-site上的,因为LEF里边这里都是定义死的,S家其实也可以这么处理,不在grid的调整和旋转完全是无意义的,这种也减少了用户犯错的几率
  • 时序库的连接和timing update:不得不说S家的时序分析确实是强项,无论你在GUI里边做了移动cell的操作,或者在命令行里调用了任何对timing有调整的命令,ICC/ICC2都会做update\_timing,这点对于debug的时候会有浪费时间的嫌疑,C家的策略很聪明,使用了类似断点(interrupt)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你在GUI里边随便操作,timing 信息只要link过,就不会改变,除非用户手动timeDesign,其次如果是需要更改时序约束,用户需要使用命令set\_interactive\_constraint\_modes来提交一个断点保护,在这个里边进行对应的命令操作,然后退出断点,这里再使用report\_timing的时候,才会触发update timing,这个方式对于大数据量的先进工艺其实是很有优势的,用户不会频繁的更改,timing lib数据量过大,update timing的时间损耗会很明显,innovus的断点方式其实有点类似于轻告警(light-warning),用户需要斟酌后再操作。
  • 时序分析:innovus为了独(免)树(遭)一(闲)帜(话),将STA分析里的各个名词(term)重新进行了定义,尽量凸显出自身的风采,这点对于熟悉S家时序分析的用户有所不便,需要再学习一下。本真的STA理论没有变化,只是名词的不同。但是初期看到时序分析报告中clock都是负值,有点不知所以然,看久了也才习惯过来,如果用户需要用tempus进行timing signoff,这套系统还是需要好好把玩一些的,如果还是PT,也不用太深究了。
  • 时序报告:在innovus的reprot\_timing时序分析里边,第一反应使用argument/option来控制打印输出,最后发现自己草率了,一定需要set\_table\_style来配置,这个又回到第一个话题:先配置,再使用的方法学。笔者理解,对于report类的快速回显命令,这样做确实有点麻烦,也很难把此类命令dump成脚本,总是要搭配set\_table\_styley一起用,稍显啰嗦
  • runtime和QoR:

1 - runtime:同样的输入,innovus还是可以快一些的,在powerplan的时候会比较明显,physical可一直都是C家的强项。

2 - QoR:工具很稳定,很少遇到crash的问题,整个数据库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非常好,即时采用了多线程多core运行,一致性非常稳定,这点体验对于ICC用户来说简直就是质的飞跃,不得不赞,赞不绝口啊!

  • 命令系统:相较于熟悉ICC/ICC2命令格式的用户来讲,innovus的命令系统就是一个字:(此处省略这个字吧)。可见的命令有如下几类系统

    单纯从命令数量上来看innovus远远超过ICC/ICC2,但是命名太分散,用户记忆和使用不是很方便,此外innovus的命令帮助系统相较S家还是有一些羸弱,这里确实需要进一步强化,还好C家有了一统江湖stylus(Common-UI),不但将工具内部的命令统一化,也将工具链上的命令统一化:geneus/innovus/quantas/tempus/voltus,大幅度降低用户学习的边际成本,提高了用户的粘度,由此可见C家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1 - dbGet=dbget :大小写不敏感

2 - Put:大写开头,和TCL原生的put以示区分

3 - 小骆驼拼写法(这类应该是EDI原始的命令命名拼写法):defIn

4 - 蛇形拼写法(能看到向S家靠拢的意味):get\_cells

5 - 其他;

时至今日,innovus在FinFet以经牢牢占据著了主动权,加之和ARM的深度合作,在PPA的推演下一路高歌猛进,甚至也带动了整个C家的数字R2G的占有率,让C家转的盆满钵满。
工艺演进的车轮从未停止,无论是3nm FinFet或者GAA工艺,还是Intel开放FAB服务,或者国内FAB的先进工艺的精进,这个巨大的市场从来不缺玩家,无论是奋起直追的S家,抑或稍有起色的C家,甚至是未来的某个横空出世的第三极,只要有技术的驱动,就不会有人甘心落后,加之国内芯片业务的高速繁荣,笔者预测未来三年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局面,各位ICer一起拭目以待吧!

作者:艾思后端设计
文章来源:艾思后端实现

推荐阅读

更多嵌入式AI干货请关注嵌入式AI专栏。欢迎添加极术小姐姐微信(id:aijishu20)加入技术交流群,请备注研究方向。
推荐阅读
关注数
19303
内容数
1296
主要交流IC以及SoC设计流程相关的技术和知识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