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宏正名】for的妙用你想不到

【说在前面的话】

通过本系列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宏的基本语法和使用规则,讽刺的是这些所谓的“基本语法和规则”却恰恰是正规C语言教育中所缺失的。本文的内容将建立在前面构筑的基础之上,以for功能的挖掘和封装为契机,手把手的教会你如何正确使用宏来简化日常开发增强C语言的可读性降低应用开发的难度同时还尽可能避免宏对日常代码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开始本文的内容之前,如果你还没有阅读过前面两篇文章,可以单击下面的链接:

基础必修1【为宏正名】本应写入教科书的“世界设定”

基础必修2:【为宏正名】什么?我忘了去上“数学必修课”!

应用范例1:【为宏正名】99%人都不知道的"##"里用法

【被低估的价值】


想必大家对C语言中的 for 循环结构并不陌生。根据C/C++语法网站cppreference.com 的介绍,for 的语法结构如下:


for ( init_clause ;
      cond_expression ; 
      iteration_expression ) {
    loop_statement 
}

这里,我并不想假设大家对 for 结构一无所知,并介绍一堆教科书上已有的内容。然而,在 for 的语法结构中有几个大家容易忽视的地方,而它们恰恰是本文后续各种“展开”的基础:

  • for 循环中的 cond\_expression 和 interation\_expression 都必须是表达式,而不能是直接的语句。
  • for 循环中第一个部分 init\_clause 一开始是用来放置给变量赋值的表达式;但从ANSI-C99开始,init\_clause 可以被用来建立局部变量;而局部变量的生命周期覆盖且仅覆盖整个for循环——这一点非常有利用价值,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地方。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首先在C99标准之前,如果你要在 for 循环中使用一个循环变量,你只能在进入 for 之前将其定义好:

int i = 0;
...
for (i = 0; i < 100; i++) {
    ...
}

如你所见,虽然我们可以在 init\_clause 的位置对变量赋值,但它并不是必须的——多少一点鸡肋是不是?也许更鸡肋的是,你可以在 init\_clause 这里完成更多的赋值操作,比如:

int i = 0, j,k;
...
for (i = 0, j = 100, k = 1; i < 100; i++) {
    ...
}

实际上,明眼人都可以看出,init\_clause 中所作的事情完全可以放置到 for 循环之前去完成,还可以避免“使用逗号进行分隔” 这样让人不那么习惯的使用方式。也许是意识到这一点,C99允许在 init\_clause 里定义局部变量,而正是这一点,完全改变了 for 的命运(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随后的内容中详细介绍)。现在,上述代码可以等效的改写为:

for (int i = 0, j = 100, k = 1; i < 100; i++) {
    ...
}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仍然有一个小小的限制,即:init\_clause 里虽然可以定义局部变量,但这些变量只能是同一类型的,或者是指向这一类型的指针。因此下面的写法是非法的:

for (int i = 0, short j = 100; i < 100; i++) {
     ...
}

而这样的写法是合法的:

for (int i = 0, *p = NULL; i < 100; i++) {
     ...
}

请大家务必留意这里的语法细节,我们将在后面的封装中大规模使用


  •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 for 的执行顺序,它可以用下面的流程图来表示:

image.png

容易发现,经过必要的“构造”,我们可以恰好实现一个如同 do { } while(0) 一样的效果:

image.png
图中灰色的部分为原本实际的执行流程,而纯黑色的线条以及最下方的虚线箭头则为等效的运行流程。与do {} while(0) 相比,在我们眼中 for 循环的几个关键部分就有了新的意义:

  • 在执行用户代码之前(灰色部分),有能力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Before部分);
  • 在执行用户代码之后,有能力执行一定的“收尾工作”(After部分)
  • 在init\_clause阶段有能力定义一个“仅仅只覆盖” for 循环的,并且只对 User Code可见的局部变量——换句话说,这些局部变量是不会污染 for 循环以外的地方的。

image.png

【构造using结构】


上面所提到的结构,在C#中有一个类似的语法,叫做 using(),其典型的用法如下:

using (StreamReader tReader = File.OpenText(m_InputTextFilePath))
{
    while (!tReader.EndOfStream)
    {
        ...
    }
}

以上述代码为例进行讲解:

  • 在 using 圆括号内定义的变量,其生命周期仅覆盖 using 紧随其后的花括号内部;
  • 当用于代码离开 using 结构的时候,using 会自动执行一个“扫尾工作”,而这个扫尾工作是对应的类事先定义好的。在上述例子中,所谓的扫尾工作就是关闭 与 类StreamReader的实例tReader 所关联的文件——简单说就是using会自动把文件关闭,而不必用户亲自动手

是不是闻到了熟悉的味道?不要搞错因果关系——我们正是对C#中的using结构“甚是眼馋”才决定自己动手,用 for 来创造一个——现有C#的using结构才有我们后面的尝试。下图是using所等校流程图,可以看到他比我们此前的结构还少了一个“Before”部分:

image.png

要实现类似using的结构,首先要考虑如何构造一个"至执行一次"的for循环结构。要做到这一点,毫无难度:


for (int i = 1; i > 0; i++) {
    ...
}

以此为起点,对比我们的“蓝图”,发现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

  • 如何实现 before和after的部分?
  • 现在用的变量 i 固定是 int 类型的,如何允许用户在 init\_clause 定义自己的局部变量,并允许使用自己的类型?

问题一:如何实现 before 和 after 部分

对比前面的图例,我们知道 before 和 after 的部分实际上分别对应 for 循环的 cond\_expression 和 iteration\_expression;同时,这两个部分都必须是表达式——由于表达式的限制,能插入在 before 和 after 部分的内容实际上就只能是“普通表达式”或者是“函数”。

由于我们还必须至少借助 cond\_expression 来实现 “只运行一次” 的功能,如何见缝插针的实现 before 的功能呢?不绕弯子,看代码:


//! 假设用户要插入的内容我们都放在叫做 before 和after的函数里
extern void before(void);
extern void after(void);

for (int i = 1;           //!< init_clause
     i--?(before(),1):0;  //!< cond_expression
     after())             //!< iteration_expression
{
     ...
}

我们知道,cond\_expression 只在乎用户表达式的返回值是0还是非0,因此,这里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本体是 "i--"——第一次判断的时候返回值是1,由于自减操作,第二次判断的时候就是0了——这就完成了让 for 运行且只运行一次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借助一个问好表达式,尝试给 i-- 的结果做一个等效“解释”,即:

(i--) ? 1 : 0

用人话说就是,如果 (i--)值是非0的,我们就返回1,反之返回0。这么做的意义是为了进一步通过逗号表达式对 "1" 所在的部分进行扩展:


(i--) ? 
      (before(), 1)       //!< 使用逗哈表达式进行扩展
:     0

由于逗号表达式只管 最右边的结果,忽略所有左边的返回值,因此,哪怕before()函数没有实际返回值对C编译器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同理,由于我们在cond\_expression部分已经完成了所有功能,因此 iteration\_expression 就任由我们宰割了——编译器原本就对此处表达式所产生的数值并不感兴——我们直接放下 after() 函数即可。

至此,插入 before() 和 after() 的问题圆满解决。

问题二:如何允许用户定义自己的局部变量,并且拥有自己的类型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打破定势思维,即:for循环只能用整型变量。实际并非如此,对for来说真正起作用的只有  cond\_expression 的返回值,而它只关心用户的表达式返回的 布尔量 是什么——换句话说,有无数种方法来产生 cond\_expression,而使用普通的整形计数器,并对其进行判断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

打破了这一定势思维后,我们就从问题本身出发考虑:允许用户用自己的类型定义自己的变量——虽然看似我们并不能知道用户会用什么类型来定义变量,因而就无法写出通用的 cond\_expression 来实现“让for执行且执行一次”的功能,然而,你们也许忘记了 init\_clause 的一个特点:它还可以定义指针——换句话说,无论用户定义了什么类型,我们都可以在最后定义一个指向该类型的指针

#define using(__declare, __on_enter_expr, __on_leave_expr)   \
            for (__declare, *_ptr = NULL;                    \
                 _ptr++ == NULL ?                            \
                    ((__on_enter_expr),1) : 0;               \
                 __on_leave_expr                             \
                )

为了验证我们的结果,不妨写一个简单的代码:


using(int a = 0,printf("========= On Enter =======\r\n"), 
                printf("========= On Leave =======\r\n")) 
{
    printf("\t In Body a=%d \r\n", ++a);
} 

这是对应的执行效果:

image.png

我们不妨将上述的宏进行展开,一个可能的结果是:


for (int a = 0, *_ptr = NULL; 
     _ptr++ == NULL ? ((printf("========= On Enter =======\r\n")),1) : 0; 
     printf("========= On Leave =======\r\n") ) 
{
    printf("\t In Body a=%d \r\n", ++a);
}

从 init\_clause 的展开结果来看,完全符合要求:

int a = 0, *_ptr = NULL;

接下来,为了提高宏的鲁棒性,我们可以继续做一些改良,比如给指针一个唯一的名字:


#define using(__declare, __on_enter_expr, __on_leave_expr)                   \
            for (__declare, *CONNECT3(__using_, __LINE__,_ptr) = NULL;          \
                 CONNECT3(__using_, __LINE__,_ptr)++ == NULL ?                  \
                    ((__on_enter_expr),1) : 0;                                  \
                 __on_leave_expr                                                \
                )

这里,实际上是使用了前面文章中介绍的宏 CONNECT3() 将 “\_\_using\_”,\_\_LINE\_\_所表示的当前行号,以及 "\_ptr" 粘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唯一的局部变量名:

CONNECT3(__using_, __LINE__,_ptr)

如果你对 CONNECT() 宏的来龙去脉感兴趣,可以单击这里

更进一步,如果用户有不同的需求:比如想定义两个以上的局部变量,或是想省确 \_\_on\_enter\_expr 或者是 \_\_on\_leave\_expr ——我们完全可以定义多个不同版本的 using:




#define __using1(__declare)                                                     \
            for (__declare, *CONNECT3(__using_, __LINE__,_ptr) = NULL;          \
                 CONNECT3(__using_, __LINE__,_ptr)++ == NULL;                   \
                )

#define __using2(__declare, __on_leave_expr)                                    \
            for (__declare, *CONNECT3(__using_, __LINE__,_ptr) = NULL;          \
                 CONNECT3(__using_, __LINE__,_ptr)++ == NULL;                   \
                 (__on_leave_expr)                                              \
                )

#define __using3(__declare, __on_enter_expr, __on_leave_expr)                   \
            for (__declare, *CONNECT3(__using_, __LINE__,_ptr) = NULL;          \
                 CONNECT3(__using_, __LINE__,_ptr)++ == NULL ?                  \
                    ((__on_enter_expr),1) : 0;                                  \
                 (__on_leave_expr)                                              \
                )

#define __using4(__dcl1, __dcl2, __on_enter_expr, __on_leave_expr)              \
            for (__dcl1, __dcl2, *CONNECT3(__using_, __LINE__,_ptr) = NULL;     \
                 CONNECT3(__using_, __LINE__,_ptr)++ == NULL ?                  \
                    ((__on_enter_expr),1) : 0;                                  \
                 (__on_leave_expr)                                              \
                )

借助宏的重载技术,我们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参数数量自动选择正确的版本:


#define using(...)  \
    CONNECT2(__using, __PLOOC_VA_NUM_ARGS(__VA_ARGS__))(__VA_ARGS__)

至此,我们完成了对 for 的改造,并提出了\_\_using1, \_\_using2, \_\_using3 和 \_\_using4 四个版本变体。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分别有什么用处呢?

【提供不阻碍调试的代码封装】


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曾有意无意的提供过一个实现原子操作的封装:即在代码的开始阶段关闭全局中断并记录此前的中断状态;执行用户代码后,恢复关闭中断前的状态。其代码如下:

#define __IRQ_SAFE(...)                                   \
{                                                         \
    uint32_t CONNECT2(temp, __LINE__) = __disable_irq();  \
    __VA_ARGS__                                           \
    __set_PRIMASK((CONNECT2(temp, __LINE__)));            \
}

因此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如下的代码来保护关键的寄存器操作:


/**
  \fn          void wr_dat (uint16_t dat)
  \brief       Write data to the LCD controller
  \param[in]   dat  Data to write
*/
static __inline void wr_dat (uint_fast16_t dat) 
{
    __IRQ_SAFE (
        LCD_CS(0);
        GLCD_PORT->DAT = (dat >>   8);   /* Write D8..D15 */
        GLCD_PORT->DAT = (dat & 0xFF);   /* Write D0..D7 */
        LCD_CS(1);
    )
}

唯一的问题是,这样的写法,在调试时完全没法在用户代码处添加断点(编译器会认为宏内所有的内容都写在了同一行),这是大多数人不喜欢使用宏来封装代码结构的最大原因。借助 \_\_using2,我们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

#define __IRQ_SAFE \
            __using2(uint32_t CONNECT2(temp,__LINE__) = __disable_irq(),      \
                    __set_PRIMASK(CONNECT2(temp,__LINE__)))

image.png
修改上述的代码为:


static __inline void wr_dat (uint_fast16_t dat) 
{
    __IRQ_SAFE {
        LCD_CS(0);
        GLCD_PORT->DAT = (dat >>   8);   /* Write D8..D15 */
        GLCD_PORT->DAT = (dat & 0xFF);   /* Write D0..D7 */
        LCD_CS(1);
    }
}

由于using的本质是 for 循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花括号的形式来包裹用户代码,因此,可以很方便的在用户代码中添加断点,单步执行。至于原子保护的功能,我们不妨将上述代码进行宏展开:

static __inline void wr_dat (uint_fast16_t dat)
{
    for (uint32_t temp154 = __disable_irq(), *__using_154_ptr = NULL; 
         __using_154_ptr++ == NULL ? ((temp154 = temp154),1) : 0; 
         __set_PRIMASK(temp154) ) 
    {
        LCD_CS(0);
        GLCD_PORT->DAT = (dat >> 8);
        GLCD_PORT->DAT = (dat & 0xFF);
        LCD_CS(1);
    }
}

通过观察,容易发现,这里巧妙使用 init\_clause 给 temp154 变量进行赋值——在关闭中断的同时保存了此前的状态;并在原本 after 的位置放置了 恢复中断的语句 \_\_set\_PRIMASK(temp154)。

举一反三,此类方法除了用来开关中断以外,还可以用在以下的场合:

  • 在OOPC中自动创建类,并使用 before 部分来执行构造函数;在 after 部分完成 类的析构。
  • 在外设操作中,在 init\_clause 部分定义指向外设的指针;在 before部分 Enable或者Open外设;在after部分Disable或者Close外设。
  • 在RTOS中,在 before 部分尝试进入临界区;在 after 部分释放临界区
  • 在文件操作中,在 init\_clause 部分尝试打开文件,并获得句柄;在 after 部分自动 close 文件句柄。
  • 在有MPU进行内存保护的场合,在 before 部分,重新配置MPU获取目标地址的访问权限;在 after部分再次配置MPU,关闭对目标地址范围的访问权限。
  • ……

【构造with块】


不知道你们在实际应用中有没有遇到一连串指针访问的情形——说起来就好比是:


你邻居的->朋友的->亲戚家的->一个狗的->保姆的->手机

如果我们要操作这里的“手机”,实在是不想每次都写这么一长串“恶心”的东西,为了应对这一问题,Visual Basic(其实最早是Quick Basic)引入了一个叫做 WITH 块的概念,它的用法如下:


WITH 你邻居的->朋友的->亲戚家的->一个狗的->保姆的->手机 
    # 这里可以直接访问手机的各项属性,用 “.” 开头就行
    . 手机壳颜色 = xxxxx
    . 贴膜 = 玻璃膜
END WITH

不光是Visual Basic,我们使用C语言进行大规模的应用开发时,或多或少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比如,配置 STM32 外设时,填写外设配置结构体的时候,每一行都要重新写一遍结构体变量的名字,也是在是很繁琐:


 static UART_HandleTypeDef s_UARTHandle = UART_HandleTypeDef();
 s_UARTHandle.Instance        = USART2;
 s_UARTHandle.Init.BaudRate   = 115200;
 s_UARTHandle.Init.WordLength = UART_WORDLENGTH_8B;
 s_UARTHandle.Init.StopBits   = UART_STOPBITS_1;
 s_UARTHandle.Init.Parity     = UART_PARITY_NONE;
 s_UARTHandle.Init.HwFlowCtl  = UART_HWCONTROL_NONE;
 s_UARTHandle.Init.Mode       = UART_MODE_TX_RX;

入股有了with块的帮助,上述代码可能就会变得更加清爽,比如:

static UART_HandleTypeDef s_UARTHandle = UART_HandleTypeDef();
with(s_UARTHandle) {
    .Instance        = USART2;
    .Init.BaudRate   = 115200;
    .Init.WordLength = UART_WORDLENGTH_8B;
    .Init.StopBits   = UART_STOPBITS_1;
    .Init.Parity     = UART_PARITY_NONE;
    .Init.HwFlowCtl  = UART_HWCONTROL_NONE;
    .Init.Mode       = UART_MODE_TX_RX;
}

遗憾的是,如果要完全实现上述的结构,在C语言中是不可能的,但借助我们的 using() 结构,我们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模拟:


#define with(__type, __addr)  using(__type *_p=(__addr))
#define _ (*_p)

在这里,我们要至少提供目标对象的类型,以及目标对象的地址:


static UART_HandleTypeDef s_UARTHandle = UART_HandleTypeDef();
with(UART_HandleTypeDef, &s_UARTHandle) {
    _.Instance        = USART2;
    _.Init.BaudRate   = 115200;
    _.Init.WordLength = UART_WORDLENGTH_8B;
    _.Init.StopBits   = UART_STOPBITS_1;
    _.Init.Parity     = UART_PARITY_NONE;
    _.Init.HwFlowCtl  = UART_HWCONTROL_NONE;
    _.Init.Mode       = UART_MODE_TX_RX;
}

注意到,这里“\_”实际上被用来替代 s\_UARTHandle——虽然感觉有点不够完美,但考虑到脚本语言 perl 有长期使用 "\_" 表示本地对象的传统,这样一看,似乎"\_" 就是一个对 "perl" 的完美致敬了。

【回归本职 foreach】


很多高级语言都有专门的 foreach 语句,用来实现对数组(或是链表)中的元素进行逐一访问。原生态C语言并没有这种奢侈,即便如此,Linux也定义了一个“野生”的 foreach 来实现类似的功能。为了演示如何使用 using 结构来构造 foreach,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

typedef struct example_lv0_t {
    uint32_t    wA;
    uint16_t    hwB;
    uint8_t     chC;
    uint8_t     chID;
} example_lv0_t;

example_lv0_t s_tItem[8] = {
    {.chID = 0},
    {.chID = 1},
    {.chID = 2},
    {.chID = 3},
    {.chID = 4},
    {.chID = 5},
    {.chID = 6},
    {.chID = 7},
};

我们希望实现一个函数,能通过 foreach 自动的访问数组 s\_tItem 的所有成员,比如:


foreach(example_lv0_t, s_tItem) {
    printf("Processing item with ID = %d\r\n", _.chID);
}

跟With块一样,这里我们仍然“致敬” perl——使用 "\_" 表示当前循环下的元素。在这个例子中,为了使用 foreach,我们需要提供至少两个信息:目标数组元素的类型(example\_lv0\_t)和目标数组(s\_tItem)。

这里的难点在于,如何定义一个局部的指针,并且它的作用范围仅仅只覆盖 foreach 的循环体。此时,坐在角落里的 \_\_with1() 按耐不住了,高高的举起了双手——是的,它仅有的功能就是允许用户定义一个局部变量,并覆盖由第三方所编写的、由 {} 包裹的区域:

#define dimof(__array)          (sizeof(__array)/sizeof(__array[0]))

#define foreach(__type, __array)                                               \
            __using1(__type *_p = __array)                                         \
            for (   uint_fast32_t CONNECT2(count,__LINE__) = dimof(__array);    \
                    CONNECT2(count,__LINE__) > 0;                               \
                    _p++, CONNECT2(count,__LINE__)--                            \
                )

上述的宏并不复杂,大家完全可以自己看懂,唯一需要强调的是,using() 的本质是一个for,因此\_\_using1() 下方的for 实际上是位于由 \_\_using1() 所提供的循环体内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局部变量\_p其作用域也覆盖 下面的for 循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借助:

#define _    (*_p)

的巧妙代换,通过 “\_” 来完成对指针“\_p”的使用。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不妨将前面的例子代码进行宏展开:

for (example_lv0_t *_p = s_tItem, *__using_177_ptr = NULL; 
     __using_177_ptr++ == NULL ? ((_p = _p),1) : 0;
     ) 
     for ( uint_fast32_t count177 = (sizeof(s_tItem)/sizeof(s_tItem[0])); 
           count177 > 0; 
           _p = _p+1, count177-- ) 
     {
        printf("Processing item with ID = %d\r\n", (*_p).chID);
     }

其执行结果为:

image.png

foreach目前的用法看起来“岁月静好”,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惜的是,一旦进行实际的代码编写,我们会发现,假如我们要在 foreach 结构中再用一个foreach,或是在foreach中使用 with 块,就会出现 “\_” 被覆盖的问题——也就是在里层的 foreach或是 with 无法通过 “\_” 来访问外层"\_" 所代表的对象。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对 foreach 进行一个小小的改造——允许用户再指定一个专门的局部变量,用于替代"\_" 表示当前循环下的对象:

#define foreach2(__type, __array)                                               \
            using(__type *_ = __array)                                          \
            for (   uint_fast32_t PERFC_SAFE_NAME(count) = dimof(__array);      \
                    PERFC_SAFE_NAME(count) > 0;                                 \
                    _++, PERFC_SAFE_NAME(count)--                               \
                )

#define foreach3(__type, __array, __item)                                       \
            using(__type *_ = __array, *__item = _, _ = _, _ = _ )              \
            for (   uint_fast32_t PERFC_SAFE_NAME(count) = dimof(__array);      \
                    PERFC_SAFE_NAME(count) > 0;                                 \
                    _++, __item = _, PERFC_SAFE_NAME(count)--                   \
                )

这里的 foreach3 提供了3个参数,其中最后一个参数就是用来由用户“额外”指定新的指针的;与之相对,老版本的foreach我们称之为 foreach2,因为它只需要两个参数,只能使用"\_"作为对象的指代。进一步的,我们可以使用宏的重载来简化用户的使用:


#define foreach(...)   \
            CONNECT2(foreach, __PLOOC_VA_NUM_ARGS(__VA_ARGS__))(__VA_ARGS__)

经过这样的改造,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为我们的循环指定一个叫做"ptItem"的指针:   


foreach(example_lv0_t, s_tItem, ptItem) {
    printf("Processing item with ID = %d\r\n", ptItem->chID);
}

展开后的形式如下:

for (example_lv0_t *_p = s_tItem, ptItem = _p, *__using_177_ptr = NULL; 
     __using_177_ptr++ == NULL ? ((_p = _p),1) : 0;
     )
     for ( uint_fast32_t count177 = (sizeof(s_tItem)/sizeof(s_tItem[0])); 
           count177 > 0; 
           _p = _p+1, ptItem = _p, count177-- ) 
     {
           printf("Processing item with ID = %d\r\n", ptItem->chID);
     }

代码已经做了适当的展开和缩进,这里就不作进一步的分析了。

更进一步的,现代大部分编译器都支持一个GNU扩展\_\_typeof\_\_(),它的作用是获取括号内变量的类型,然后我们可以用获取的类型去定义新的变量。借助它的帮助,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新的变体:

           \

#define foreach1(__array)                                                       \
            using(__typeof__(__array[0]) *_ = __array)                          \
            for (   uint_fast32_t PERFC_SAFE_NAME(count) = dimof(__array);      \
                    PERFC_SAFE_NAME(count) > 0;                                 \
                    _++, PERFC_SAFE_NAME(count)--                               \
                )

这样,原本的例子可以简单的改写为:


foreach(s_tItem) {
    printf("Processing item with ID = %d\r\n", _.chID);
}

是不是更加优雅了?注意,要支持这种形式,必须要开启编译器的GNU扩展。

【后记】


本文的目的,算是对【为宏正名】系列所介绍的知识进行一次示范——告诉大家如何正确的使用宏,配合已有的老的语法结构来“固化”一个新的模板,并以这个模板为起点,理解它的语法意义和用户,简化我们的日常开发。在这篇文章中,老的语法结构就是 for,它是由C语言原生支持的,借助宏,我们封装了一个新的语法结构 using(), 借助它的4种不同形式、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又分别封装了非常实用的\_\_IRQ\_SAFEwith块foreach语法结构——他们的存在至少证明了以下几点:

  • 宏不是奇技淫巧
  • 宏可以封装出其它高级语言所提供的“基础设施”
  • 设计良好的宏可以提升代码的可读性,而不是破坏它
  • 设计良好的宏并不会影响调试
  • 宏可以用来固化某些模板,避免每次都重新编写复杂的语法结构,在这里,using() 模板的出现,避免了我们每次都重复通过原始的 for 语句来构造所需的语法结构,极大的避免了重复劳动,以及由重复劳动所带来的出错风险

END

原文:裸机思维

专栏推荐文章

如果你喜欢我的思维,欢迎订阅裸机思维欢迎添加极术小姐姐微信(id:aijishu20)加入技术交流群,请备注研究方向。
推荐阅读
关注数
1481
内容数
120
探讨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相关思维、方法、技巧。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