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正能量 · 2021年01月28日

上市一周年,聊聊UCloud的发展空间

一年前的1月20日,科创板诞生了中国首支云计算股票代码:688158。UCloud即将迎来上市一周年。

40b40d31dbaf41f6af92fd8ccf79ed5f (1).png

UCloud从巨头环伺的云计算市场脱颖而出,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无论是季昕华、华琨和莫显峰三位创始人的技术流背景,还是UCloud自身选择的“中立派”的成长路线,亦或是UCloud踩上了互联网云计算崛起最早的风口。这些技术、战略与市场机遇的累积,让UCloud不断夯实了金字塔的地基,并在2020年初成功在上交所敲钟上市。

有人说,这是UCloud成立以来的高光时刻,也有人说这是UCloud在与巨头的对弈中,杀出的唯一一条血路,但其实无论是上市,还是以中国云计算第一股的身份亮相,这对于UCloud来说,不过是刚刚起步。

更大,更有价值,更明确的方向,正摆在UCloud的面前,那就是------产业互联网的崛起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公有云只是一个起点

云计算产业已经走过了整整14年,起初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爆发式需求,直接驱动了云计算的高速增长。

UCloud也恰是借助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云,当初UCloud以“UCloud,最懂游戏的云”,在短短两年间享誉游戏圈,凭借着对游戏行业的理解以及云计算核心地带的技术创新能力,UCloud迅速奠定了其在中国云计算行业的市场地位。

互联网为公有云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给市场带来了两个非常积极的变化。第一,推动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公有云是典型的技术驱动,比如AWS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技术面世。第二,随着公有云企业和选择公有云的客户在商业上的成功,导致更多和更大的客户开始选择公有云。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云计算版图中,所有顶尖的玩家都具备这两个相似的特征:走向公有云路线和坚持技术创新。

所以对UCloud而言,从公有云入局这本身就是必由之路,并不涉及市场路线的选择。换言之,公有云是云计算市场最初的互联网用户需求驱动的,UCloud选择走的路始终是用户需要的云,而非公有云本身。

事实上,随着云计算模式的普及,几乎所有的行业和企业都已经开始接受云计算,并享受云计算带来的红利。当企业上云成为了未来云计算市场的市场潜力,一个新的观点逐渐开始形成:当企业从业务需求的角度,重新衡量云与业务的关系之后,企业发现上云并不是目的,而是提升业务创新和效率的方式,上云也并不是万能的,用合理的方式上云,才是一条正确的路径。

因此,作为企业上云更为合理的路线混合云开始在2018年大行其道。如在2018年,IBM收购了Red hat,并将混合云作为百年历史当中的第四大平台;AWS在2018年推出私有云Outposts,这种所谓的“混合模式”,其实就是AWS试水混合云的路径。

亦如季昕华的说法,2021年也将是UCloud重点投入混合云的一年。UCloud变了吗?并没有。云这个关键词,其实对客户来说只是一个选择的起点。在上云之后,还有非常长线的云化旅途,还需要云厂商给予长期的产品、解决方案、运维、服务等支持。

而这些服务的模式,对于传统公有云厂商其实是陌生的。换言之,企业上云的市场不存在巨头,只存在行业需求,和能够服务好行业客户的云。

这是UCloud跳出所谓巨头环伺的公有云赛道,走向更符合长期成长需求的新赛道的必然。

主航道是新基建

新的赛道是什么?答案其实特别简单:新基建,以及新基建所涵盖的政企用户上云

过去十年,不仅是云计算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云计算模式普惠发展的十年。在2020年,新基建、数字经济、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因素推动政企用户上云得到的大幅的提速。

从新基建的视角,云其实并不局限于“云”本身,它已经成为了数字化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实际上政企用户所需要的云,也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组成的能力集。而从市场规模来看,《新基建》一书的预测:新基建的投资是1.7万亿,撬动35.8万亿的GDP增长。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也远非云计算这一个行业所能比拟的。

但一个关键点是,云尽管不是新基建的全部,但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另一个侧面,云其实也是新基建的“基建”,是最基本的元素。而对于UCloud来说,8年时间走到上市,恰好完成了对云上能力的整合与归集,这让UCloud具备投入新基建的基础。

新基建还存在一种辐射效应,过去被互联网验证过的包括云在内的数字化技术,都会成为政企用户的普惠能力,变成它们数字化转型的“水”和“电”。

所以,为了成为新基建的“水”和“电”,云计算产业也会发生“破圈”和融合,例如过去重在IaaS的公有云厂商,都会转向IaaS、PaaS和SaaS的融合发展,同时随着传统政企客户的比重越来越高,产品形态也会向上演进。

甚至于“云”的理念会逐渐弱化,UCloud终究会从一家云计算公司,变成一家聚焦新基建的技术和平台服务商。

可以肯定,新基建不断深入的过程,亦是千行百业走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在云逐渐“能力化”的同时,政企用户对云的需求也会发生两个明确的变化。

其一,对传统公有云的选择,会走向多云形态。一方面,企业不希望过分依赖于某家云计算提供商的服务,避免被锁定,另一方面,在产品相对趋同的当下,多云也会带来更好的成本结构。所以,在公有云领域是不是有巨头背景,是不是排名第一,已经不是最核心的因素。UCloud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技术能力,足以胜任多云当中的一个选项。甚至,由于“中立性”的特点,UCloud经常可以作为多云中最无法替代的一朵云。

其二,政企用户多数已经在信息化上走过了几十年,它们有很重的数据和架构资产,混合云是政企用户眼下最适合的在保证稳定的同时走向业务创新的路径。而UCloud因为早期就没有阿里和腾讯那样的互联网业务背景,得以更早专注企业需求,也 更早的通过混合云走向企业服务。早在2014年,UCloud就推出了混合云服务,这在业界也是最早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将视野超过云本身,放在政企用户的数字化转型,放在新基建,这是更适合UCloud发展和再次飞跃的航道。

从爆发力到与耐力并重

对任何创业公司来说,要实现从0到1,爆发力都是不可或缺的,UCloud用8年时间走到上市,已经证明了自己并不缺少爆发力。

如今对UCloud来说,眼前更大的赛道,仅有从0到1的爆发力显然是不足够的。要走向新基建,服务于政企用户的数字化转型,是从产品技术能力,走向行业know-how,深入场景,深化服务和解决方案,这也是从1到100的新格局。

政企市场其实是一个不存在巨头效应的新格局,千行百业当中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用户都具有个性化的需求,传统公有云标准化的产品无法直接满足用户,结合行业需求以及长线的运维服务会形成“水滴石穿”的效果,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口碑相传,聚沙成塔之后,会从量变形成质变,这是一个考验耐力的竞争,笔者认为这才是UCloud应该追求和长期耕耘的未来。

事实上,从UCloud这一年的布局看,也正朝着这一方向在不断前行。

在产品多元化方面,UCloud不断夯实产品组成,核心产品快杰云主机以3+1的形态全新发布,自研的新一代对象存储引擎US3目标高性能,加上混合云2.0整体解决方案和私有云产品UCloudStack2.0,形成了完善的产品线组合,可以满足各类用户的数字化选择。

在政企行业深入方面,UCloud在政府行业投入大数据开放PaaS平台安全屋,未来会往上探索各类数据应用场景;高校科研目前是UCloud在教育领域的重要突破点;此外,中国移动是UCloud的战略股东,运营商本身是UCloud客户,也在帮助其扩展更多的政企客户;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传统企业需要工业互联网完整的应用解决方案,包含IaaS、PaaS和SaaS全套能力,UCloud也正在丰富工业互联网能力。

当然,产品与行业也并非独立存在,反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针对数字政府对数据拉通和安全顾虑等难题,UCloud推出了安全屋,由于数据开放平台安全屋将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使数据可用不可见,促进数据自由流动。得以广泛应用在政务决策、普惠金融、商业选址、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等各多个场景。在上海大数据中心、厦门、青岛市政府都有很好的落地。

我们知道,数字政府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也是建设智慧城市重要一环。从2015年,各地方政府就开始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推动数据的安全开放。而大部分的大数据产品都侧重于单个数据源内部的数据处理,不能支持数据源之间的共享和对外开放,缺乏通用的平台性解决方案。同时涉及到数据安全,政府又希望有中立的云服务商能够承担这一职责,所以定位数据可信流通平台的安全屋显然是最佳的选择。

事实上,UCloud作为一家纯内资云服务商,可以更好地与国内企业、央企和政府行业用户的需求相结合,作为中立性的云服务商,在互联网领域只专注帮助用户做云转型,而不会存在任何竞争关系,更不会做数据变现。目前,在需求足够丰富,又足够分散的传统互联网市场中,留给UCloud的市场足够广,足够深,可以作为传统企业和大型互联网的第二多云,也有机会成为企业的第一朵云。

据悉,为了更好地服务政企用户,UCloud自建的两大数据中心都将于2021年正式开始运营,兼具爆发力和耐力,且走向新基建主航道的UCloud的体量,还应该有5-10倍的成长空间。

推荐阅读
关注数
2834
内容数
255
新基建、云计算、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