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圆桌派第六场,主题是『中后端』,讨论的内容涵盖:
- 中后端技术问题讨论
- 后仿讨论
- HLS 的应用及价值
- DV 多语言讨论
- 工程效率
- 国产 EDA
- EDA 算法培训
- 国内开EDA 课程的高校
- ML 在EDA 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 暗硅
- IC 设计中的多种语言
- 谷歌黑科技
那些高价值问答
- -
那些故事
那些没有答案的优质问题
- 今天的主题是后端啊,后端我提个问题,物理实现的本质是什么?PPAC 四个领域及对应的物理验证,八个domain, 他们所对应的流程代码是碎片化的切割组织还是混在一起无法割裂?
- Implementation 的人缺少设计模块的知识,如果一个有中后端经验的人去做中端甚至RTL coding,可以有哪些好的反馈,就是如何做到后端到前端的闭环?
- 同样是一个电路,做后端看到的是一堆通用的电路,前端看到的是电路里的功能,怎么能让后端的人更好地理解功能呢?
- 一般怎么评估芯片die size? 后端的利用率有经验值吗?
那些有价值的参考
IC中常用的几种语言,对ICer而言也是通用的:
https://my.oschina.net/liyanqing/blog/2988998。
暗硅:
https://www.jianshu.com/p/2f6aa8adac7a
老驴胡说综合工具的更新
咱们撇开工具,先聊一下为什么需要更新综合工具,都更新了哪些?
- 更新了软件自己的并行能力,是因为设计越变越大,一个block 就有3-10M instance count,需要工具的胃口变大,还要求工具不能变慢;
- 更新了physical综合部分,physical 综合完全是工艺进步推动的,都要求correlation。
对于第一部分,对eda 应用的人基本是个黑盒子,都是软件端的事,用的人能看到的是,一个跑得很快的大胖子。
对于第二部分,看到的就比较多了,physical 综合从40开始就提就用了,但是综合工具里的placement 引擎,都是PR 工具placement 引擎的小子集,应对28之前的工艺没问题,因为管子本来就大,place 的rule 也没那么多。但是到了16之后,rule多了许多许多,而且设计也变得复杂了许多,老工具的correlation 已经靠不上了,这里说的correlation 包括两方面timing 跟congestion. 所以又一次推动eda 去谋出路,大家都折腾了很久,发现想要更好的correlation 只能把pr 用的真实的placement 引擎拿进来,但是拿进来之后由于placement rule 太多,runtime 对于前端的迭代实在不友好,于是有了大家看到的这两个东西。就是把整个流程合起来,在中间某个点人为切开出中间数据,即保证correlation 又保证runtime 可接受。如果不是顾及当前的使用习惯,我觉得就一个DB 传到底,说白了,到最后还是要看placement 做得怎样。
那些开放性讨论
- 不是top黑科技工具都是inhouse 的么?
- 有些东西或者idea 真的很好,但是eda 一琢磨,客户可能少,算了吧。
- 说不定做出来还没有人买这个账,有些人对新鲜的概念特别排斥,老说你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不就和那个xxx差不多么这种话。
- 不过有高手能够明确了需求,而且把智能因素和非智能的逻辑因素分析好,再有inhouse eda 支持,那说不定真能搞出一个比较好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爽的那种。
- 同样一个用途的工具,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是不同的,在了解这种差异后,我们可以更好的利用工具的本身优势。
- 差不多就说明差一点,有时候那一点挺关键的
- 有些工具是法拉利,有些工具是特斯拉
- 曾经有专门的inhouse tool 做xbar 可以在16 做到85-90的utilization, 7做到80左右,有需求就有动力。
- 我一直在想是人和人差距大还是工具和工具差距大?
- 主要是人了,需要把设计做成工具可以理解,比较容易步的才可以。
- 谷歌招和许多人在做EDA 黑科技。
那些忠告
驴犯了一个工程师经常会犯的错误,混淆了难度和作用,你总觉得牛逼的东西一定是很难的!
作者:陌上风骑驴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bqKllwO4FRxM4emImFNcIg
作者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IC设计技术干货请关注IC设计技术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