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冰雹 · 2022年04月08日

对CXL的一些新认识

前段时间水了两篇CXL的文章,主要是一些记录和应用设想,毕竟没有实际玩过,想法还是太过于表层。前几天看了夏老师的文章,才明白其中还有很多奥妙之处,这差距还不止是亿点点。再来回看之前写的应用设想,仅仅从减少IO传输数据考虑,多少显得有点儿戏。

01 CXL能带来什么?

  提供了可缓存Host Memory的Device Cache和可被缓存的Device Memory,进而提升了CPU和IO之间的交互性能。可缓存Host Memory的Cache,实际上收益并不大,用于在Device侧实现特殊原子操作;可被缓存的Device Memory,可能会给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交互带来巨大的收益。

  基于传统DMA的IO,需要将数据从Device Memory传到Host Memory,CPU再从Host Memory读取数据,这是属于IO push的方式。CPU无法直接从Device Memory拉取大量数据,没有类似于CXL的机制,这种数据操作只能属于non-cahce的属性,延时太大。因此,这种传输方式需要在Host Memory侧引入双倍的IO带宽。

   当然,也有一种优化思路,直接将数据发送至Cache内部,就是DDIO。但是,CPU和Device属于两个独立的角色,不可能做到很好的同步,因此需增加Cache容量,但其利用率可能并不高。另外,Transaction Ordering的机制又会增加DDIO的复杂度。

  CXL的加入,数据无需再搬运push到Host侧,仅仅写入Device Memory,Host CPU通过Pull的方式读取数据并放入其Cache缓存。此时,Cache缓存为CPU使用,从Device Memory或Host Memory拉取数据,其差别是未命中操作的延时。该IO流程其实并没有引入Host Memory,这带宽就省下来了,包括功耗。

02 实现CXL的代价

   引入Cache一致性,需要增加传输额外的信息,其实就是损失了一些带宽,这是我能想到的一个损失。将Device Memory合并到CPU Memory系统内,增大了容量;与PCIe传统设备相比,可被Cache,又降低了CPU访问Device Memory延时。增大容量,降低延时,损失IO带宽,这个TradeOff应该是合理的。

03 如何实现

   Type 3 Device仅仅是作为Memory的扩展,这是内存/存储厂家做的事情,Type 1用于存在特殊原子操作需求的场景。我理解能够引入更大价值的是Type 2 Device。

   Type 2实现了CXL.io、CXL.cache和CXL.memory。请注意,协议只是说需实现了3种传输层协议,但Device Cache是Optional。也就是说,Type 2可以仅实现其中一点,提供可被缓存的Device Memory,而不需要可缓存Host Memory的Cache。但为什么还需要CXL.cache协议?Device Memory可被Host侧缓存,需要通过CXL.cache维护其一致性。

640.png

   其实,协议内已经比较清楚的阐述了其实现方式,在Bias Based Coherency Model章节,很多概念也都写得很明白。与PCIe协议相比,CXL是比较友好的,PCIe的很多Cap仅仅是描述其定义,但具体实现和作用,显得有点云里雾里,需结合具体场景。

  在Bias Model章节的两张图,基本可以看出需要做哪些事情,如下为其截图。存在Host Managed Device Memory(HDM),位于Device侧,但是要纳入Host侧的Memory Management管理的。存在Device's Coherency Engine(DCOH),用于维护Cache一致性,Device的硬件需读取HDM,就不能直接写入或读取了,必须通过DCOH作为中介,否则会引入数据错误的问题。

640 (1).png

  若熟悉Cache一致性,对于DCOH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其实现也不会存在很大歧义的地方。但是对于HDM,隐藏着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寻址?尤其是存在虚拟化、容器的场景,寻址问题会更复杂一些。

04 地址域

   我比较喜欢这一概念,在理解系统时能够提供不少帮助。简单来说,同一地址域的两个实体(比如进程)可以直接进行通信,而不同地址域的则需要通过一些转换,而这一转换需要通过更高级别的实体协助处理,比如内核。

  在硬件虚拟化一文,提供了如下的图,其实每个方框(VMM除外)就可以看作为一个地址域,图中存在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

640 (2).png

虚拟地址都是在软件界面看到的地址,但硬件系统都必须使用物理地址进行路由。在CPU侧,MMU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在IO侧,则使用IOMMU或SMMU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然后在硬件系统总线进行路由。这一转换不仅仅在虚拟化场景存在,在物理机同样存在,进程使用的都是虚拟地址。

  再来看HDM,应该属于物理地址域,且其使用分配权属于Host系统,device必须被分配后再使用。问题来了,device侧访问HDM,其地址还是由host侧分配的,可能是虚拟地址,如果是虚拟地址,如何转换为物理地址??答案是,此时必须使用PCIe协议内的ATS,device侧维护ATC,用于转换地址。同样的,在host RC侧,也需要实现ATS机制。当然,对于仅仅实现CXL.mem,是不需要ATS的,此时device侧仅仅属于被动设备,扩展host内存空间,挂接在系统总线,直接使用物理地址。

05 软件应用模型

   加入HDM之后,host系统除了DDR空间,又多了一部分区间。个人理解,在原有的内存分配机制之外,还需增加HDM的分配机制,其调用接口存在区别,需要加入设备号等信息。

   另外,HDM是否还存在页面替换?当前对于PCIe设备访问的内存空间,是需要pin操作的,避免页表被替换,导致Page Fault,因为PCIe协议并没有很好处理Page Fault。ATS可以处理Page Fault,但当前较少支持的设备。若HDM分配出来的空间,不会存在页面替换,是否可以带来不少收益?

   还有一点,既然实现了ATS,是否可以将进程和硬件分配到相同地址域?除了在初始化阶段,业务场景完全绕过内核进行通信。当然,我理解使用PASID也可以实现,但没能解决pin的问题,收益并不大。

06 其余应用场景

   可缓存的Device Memory提供了一种扩展内存带宽和容量的能力,支持软硬件共同维护一致性,访问延时应该是可控的,同时又分散了功耗和散热。基于这些优点,结合具体业务,可以设想其应用场景。

   之前看了一些DPU的内容,我理解应该要借助于CXL,将IO语义的内容转换为host侧Load/Store,DPU侧处理一些零碎、不适合使用CPU的数据处理,而Host CPU侧直接读取数据进行高性能计算。

   另外,在CXL的应用设想一文,提到了硬件共享的想法,是否会对数据中心的硬件形态产生影响?

07 结语

   慢慢地理解了这句话,CXL是intel对计算产业的一次巨大让利。基于CXL,实现了host与device之间的高效交互,缓解了CPU与IO之间的屏障,进而将host侧的算力需求逐步释放到device侧,更好地提升硬件的利用率。还是那句话,个人认为在后续硬件形态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 End -

作者:芯工阿文
原文链接:芯工阿文

推荐阅读

更多IC设计技术干货请关注IC设计技术专栏。
推荐阅读
关注数
20608
内容数
1314
主要交流IC以及SoC设计流程相关的技术和知识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