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大星 · 2022年09月23日 · 北京市

深度学习框架MegEngine CUDA INT4推理方案学习

前阵子旷视的技术分享有个直播讲到其CUDA INT4的推理,这两天有了录播学习一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P411H7D2 。分享中提到:整个模型哪个部分应该被量化为INT8,取决于模型开发者本身对精度和速度的平衡,这里及后文所说的INT4指的是int4_t(4bit),而非vector数据类型里4个int32t,需要注意。

image.png

图1 整个模型的量化方案

其实在硬件上也有有一些经验供模型开发者参考。在CUDA上会使用Tensor Core加速,对同一个计算任务,带宽总量是一定的前提下,数据类型不同那么每秒钟传输的数据量是不同的,如下图右边 Roofline Model,相同计算密度I的计算任务,理论最大带宽高低依次是INT4、INT8和FP32
image.png
图2 软硬件结合经验

因此,Tensor Core可以用int4_t这种类型来实现相比32bit数据类型的加速,但要求其数据排布要遵循NCHW64的存储格式,即相同宽高位置、连续的64个数排列在一起,即要求输入输出的通道数能被64整除,这是NVIDIA的要求。但作为MegEngine框架,内部会对数据数据检查是否对齐到64,不满足则会补齐的倍数

0. Tensor Core与CUDA Core的区别

在知乎上有个提问:请问英伟达GPU的tensor core和cuda core是什么区别?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1127498),下面摘要如下。

简单来说,概念上,二者都是运算单元,差异体现在算力和运算场景,CUDA core是全能通用型运算单元,而tensor core专为深度学习矩阵运算而设计,历史上先有cuda core再有tensor core。

一个cuda core 包含了一个整数运算单元integer arithmetic logic unit (ALU) 和一个浮点运算单元floating point unit (FPU)。然后,这个core能进行一种fused multiply-add (FMA)的操作,通俗一点就是一个加乘操作的融合。特点:在不掉精度的情况下,单指令完成乘加操作,并且这个是支持32-bit精度。

比方深度学习中常用的计算:z=w*x+b,这些cuda core 在显卡里面是并行运算,就是说大家分工计算。cuda core越多,算力就越强,

于是,我们看到了接来的几代Kepler -> Maxwell -> Pascal,这些cuda core肉眼可见的增长。

虽然cuda core可以分工干活,但是对于一些场景,比如混合精度的矩阵操>作,core算得似乎不是那么高效,于是NVIDIA就开始琢磨专门针对tensor的硬件单元了,即tensor core,tensor core 第一代是在volta架构上推出,专为深度学习而设计的。也就是说他在tensor矩阵场景下算得更快,先上一段视频感受一下,在4X4 矩阵乘法运算时的差异。

image.png

图3 Pascal CUDA与Volta Tensor Core矩阵乘法计算效率可视化比较

其通过 FP16 和 FP32 下的混合精度矩阵乘法提供了突破性的性能 – 与 NVIDIA Pascal 相比,用于训练的峰值 teraFLOPS (TFLOPS) 性能提升了高达 12 倍,用于推理的峰值 TFLOPS 性能提升了高达 6 倍。这项关键功能使 Volta 提供了比 Pascal 高 3 倍的训练和推理性能。

image.png
图4 支持多种精度类型的mma指令

首先,这个Tensor Core基础能力在于,一个时钟周期内可以完成一个64 floating point 的FMA,而cuda core是搞不定的,分多次。其次,Tensor Core也能堆叠,V100上面就堆了640个。而且tensor core经过了几次升级,其操作的精度更加丰富了,从最初Volta的Tensor Core只支持FP16,到Turing架构,扩展支持了INT8/INT4/INT1,再到A100再次扩展支持了FP64/TF32/bfloat16类型。当然性能也更强。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1127498/answer/1813864500

image.png

图5 PASCAL CUDA与TURNING架构 Tensor Core不同精度下矩阵乘法计算效率比较

1. 哪些算子会用到INT4

好了科普完了Tensor Core,我们再看看那哪些算子会用到INT4。

image.png

图6软硬件结合经验:Roofline Model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看上图的 Roofline Model,横轴是计算密度I(FLOPs/Byte),可算出一个输出元素对应的内存占用(Byte)与其需要的计算量(FLOPs),注意这里是计算操作数,s不是时间单位;纵轴是性能P(FLOPS),S是时间单位是每秒(per second);斜率是最大带宽B(Byte/s),也就是性能P除以计算密度I,根据公式,FLOPS在分子分母上下都有被消去,只剩下分子Byte和分母时间,也即每秒钟的传输数据带宽

  • 当应用的计算密度I小于拐点(图上红线与蓝线交汇处)时,性能P将由当前设备所能达到的最大带宽决定,即带宽受限(Memory Bound);
  • 当应用的计算密度I超过拐点时,性能P最高只能达到设备的理论峰值,即TP。此时,性能被理论峰值被限制,无法与计算密度I成正比,即计算受限(Compute Bound)。

不同硬件的理论峰值不同,因而拐点出现的位置则不同,Tensor Core在INT4类型上能达到的理论峰值,相比INT8增加了2倍,要想达到理论峰值,则要计算与访存的比例比较高才可以,卷积的一种实现方式矩阵乘法,就是计算与访存比比较高的例子,因而在INT4、INT8和FP32三种数据类型下,同样最大带宽下,INT4能传输的元素最多,比较适合使用INT4来计算。

image.png

图7 软硬件结合经验:适用于INT4算子的场景

这个分享里,也就是上图左侧提到的除了大算存比之外的两种情况:小feature map以及厚通道:小feature map我的个人理解是Height和Width相对于Channel比较小,再加上Channel方向会补通道到64,feature map会变成一个瘦条;而厚通道,即Channel相对于H和W很大,和小feature map的情形类,在模型设计经验上来说,厚通道可以在同样性能上,获得更好的精度,如输入输出通道是56,而框架会自动补齐到64,但如果模型开发人员将模型补齐到64,精度可能会更高

2. 如何优化INT4推理性能

但实际部署INT4还有不少坑,这里谈一下解决思路,不过分为三个方面:算子融合、张量存储格式、核心算子开发,先来说算子融合。

2.1 算子融合

老生常谈了,模型结构上的优化,图融合通常是通过减少访存次数来优化性能,特别是游离的散碎算子,比方计算量很低的RELU,即前面Roofline Model里的带宽受限算子。
image.png
图8 算子融合例子:左边将conv和relu融合,右边将conv-add-relu融合

如上图通过左边Pass1,减少1次读和1次写,同理右边是Pass2,将Conv Add Relu做了合并,即减少了2次读和2次写。所以当我们对ResNet50的核心重复结构(下图左)进行融合后,成为下图右边的结构。

image.png

图9 ResNet结构片段经过2个Pass融合后,算子变少

2.2 张量存储格式

图融合后,计算瓶颈由散碎算子转移到核心算子上,一般来讲是卷积,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考虑张量在MegEngine中存储格式,而MegEngine有多种排布格式:NCHW、NHWC、NCHWx(x可以是4/32/64)。

image.png

图10 MegEngine对CUDA支持的三类数据排布:NCHW、NHWC、NCHWx(x=4/32/64)

其中,NCHW分别表示Batch大小、通道数、宽度、高度。而NCHWx,x表示相同H和W的每x个通道连续存储在一起的格式。

NCHW64的排布方式使得4 bits类型的数据在传输过程能被连续访存,可以充分利用硬件资源的特点

2.3 核心算子开发

MegEngine为了享受到Tensor Core加速,而且Tensor Core本质上对矩阵乘有很好的优化,因而卷积通过矩阵乘来实现。

image.png
image.png

图11 卷积转为矩阵乘法的计算过程

经过矩阵乘法,得到结果矩阵C的高、宽、通道数分别为 oh、ow、oc。上图右边是使用隐式通用矩阵乘法计算的公式与伪代码,其核心还是通用矩阵乘,表现为三层for循环,通过i、j、k三个循环索引,可以还原出weight的下标,feature map的下标。

隐式矩阵乘法(Implicit GEMM)在cutlass文档里有提到,表示将卷积表示为矩阵乘法的方式。

Implicit GEMM is the formulation of a convolution operation as a GEMM (generalized matrix-matrix product). Convolution takes an activation tensor and applies a sliding filter on it to produce an output tensor.

参考:cutlass/implicitgemmconvolution.md at master · NVIDIA/cutlass (github.com)

在实现上,参考了NVIDIA开源的cutlass的类矩阵乘算子的编程框架,cutlass适配了多GPU硬件的多显存布局以及CUDA编程模型,里面的高性能算子遵循分层分块策略。

下图上面部分:每个thread block tile访存global memory,并将分块需要的数据写入shared memory,一个warp tile以及thread tile将数据从shared中取出到regitster中做计算,而Epilogue是用shared memory做如bias、激活函数的计算等,并将结果写回global memory,以上就是cutlass conv的过程。

image.png

图12 cutlass实现的高效率矩阵乘法充分利用内存层级结构实现延迟隐藏

上图下面部分展示的是,这个过程在不同阶段的执行时间上是可以相互掩盖,如在访问下次迭代的global memory时,当前迭代会对shared memory访问并计算,在下一级循环中,取下一个迭代的shared memory的同时,CUDA Core、Tensor Core还在进行各种当前迭代的数学计算。cutlass中的具体计算细节不赘述,可以参考下面两个文档:

2.3.1 技术改进

下面介绍MegEngine在cutlass上的技术改进,Tensor Core也是NVIDIA为了加速矩阵乘法而设计的硬件单元。PTX文档中,对INT4的指令描述是 mma.m8n8k32,,m、n、k后面的数字是矩阵乘法中各自的维度,即m=8、n=8、k=32,一个Tensor Core的mma指令,可以计算m=8、n=8、k=32的矩阵乘法。

image.png

图13 使用mma指令实现局部矩阵乘法的实现1

一个warp是32个线程,其中排布的方式即上图Fragment A、B,且二者数据类型都是INT4/UINT4,矩阵C的类型是INT32,Fragment A和B一个格子是8个INT4,即32bit,而Fragment C的一个格子是2个32bit,需要注意的是,结果矩阵是均匀地分布在32个线程(即1个warp)的寄存器中,因为每个mma算得是8x8的结果,一个warp只有32个线程,所以1个线程会处理得到2个32bit的结果。

CUDA编程中针对global memory的访存性能有下图经验准则:

  1. 首先字节(1byte=8bit)是访问global memory的最小单元,因此对INT4类型而言,需要凑齐2个(int4_t)数据才能填满1个字节;
  2. 相同warp中的连续线程,访问连续的地址,会触发访存合并;
  3. 由于l2 cache line是128bit的,所以最好用64bit或128bit来访存,这样所需的访存指令会少且性能更好

image.png

图14 global memory访存准则与局部矩阵乘法的处理流程

NCHW64存储格式的特点是,每隔64个通道数据是连续存储的,所以在Tensor Core指令处理时,如果像是上图左边,直接对Fragment A和B乘,得到结果矩阵C,那么这个结果矩阵C在OC的维度上是不连续的——因为结果矩阵的行是OC,而不是列是OC。导致不满足经验准则2和3。由于①结果类型是int32,在写回前,会做重量化变回INT4,②结果矩阵C中每个OC不连续,所以写回时甚至凑不满一个字节,导致准则1也不满足,需要线程间做数据交换来凑齐字节数,才可以写回,导致性能巨大下降。

因而,MegEngine在实现该过程中,对A和B矩阵交换了顺序,即将Fragment A视作Fragment B,Fragment B视为Fragment A,来做矩阵乘,这样结果矩阵在OC上连续的,这就满足了经验准则1,且对性能友好。


为了迎合Tensor Core中数据的排布方式,CUDA提供从shared memory取数据到数据寄存器的指令ldmatrix,除了对Tensor Core指令做了修改,MegEngine还适配了ldmatrix指令,下图以weight矩阵的读取为例,展示了ldmatrix的操作语义。

像下图展示的,CUDA中一个warp的32个线程,1次ldmatrix将取到4次mma所需要的数据,初始形态下每个thread指向shared memory中的连续4个int32,共128bit的数据,经过ldmatrix后,数据将按照中间逻辑的关系分别存放在32个线程中。

image.png

图15 使用ldmatrix指令对数据做读取操作:得到4次mma的数据

若单独看一个线程如thread0(上图右边),thread0取到的数据在OC的维度上就是oc0、oc8、oc16和oc24。

下面我们考虑单个warp的矩阵乘法,经过一次ldmatrix A和ldmatrix B后,我们分别对这两部分都取到4块数据,见下图,那么我们可以进行16次的mma计算,根据output数据排布的规律,每个线程持有的结果并不连续。

image.png

图16 局部矩阵乘法的ldmatrix与mma指令调用细节描述

以thead0为例,取到的是oc0、oc8、oc16、oc24,又因为结果是均匀分布在32个线程中的,1个线程均摊2个32bit的结果,那么我们t0(即treahd0)持有的结果数据是oc01,oc89、oc1617、oc2425,虽然t0、t1、t2、t3的4个线程加在一起写的是连续的地址,但t3和t4写的地址是不连续的,因为t3和t4写入地址在图上处于与t0和t1不同的行,那么就打破准则2(不符合每个地址的地址连续,对性能也不友好),由于每个线程写入地址的数据是1个字节,因此也不满足准则3。

为了更好的适配ldmatrix的行为,MegEngine提前排列好了原始数据在oc维度上的顺序,按照下图左边的顺序存放数据,那么ldmatrix后,线程0取到oc维度上的索引就是oc0、oc2、oc4、oc6,这样在经过mma计算后,每个线程持有的结果将在oc上连续。

需要注意的是,在oc上对数据的重排,都是在weight矩阵上进行的,因为weight是卷积权重,训练完后是固定的,可以提前重排好不会影响运行时的性能。因此这个也是megengine做的,前者能拿到更多的计算图信息,知道哪个矩阵是静态地在运行时不会改变,这也是cutlass不合适做这个的原因。

image.png

图17 重排oc方向后ldmatrix的读取方式

经过重排后,每个线程持有的数据已经连续了,如thread0持有oc01234567这8个,即这8个int4,可以拼成1个int32,再经过epilogue操作后,共占用1个int32空间大小,且每个线程写回的地址时连续的,满足了经验准则2——可以触发访存合并。

image.png

图18 重排后需要2次ldmatrix对应16次mma指令调用的细节描述

目前仍然存在优化空间:

  1. NCHW64中每64个通道是连续的,但此时我们只计算了32个通道;
  2. 根据global memory的性能准则第三条,32位写回,并不足够好。

所以,在实际中,可以分别对A和B做2次ldmatrix(对应A和B分别8个, 8*8=64),那A和B分别有即对应64次mma操作,见下图。

image.png

图19 4次ldmatrix与对应64次mma指令调用的高效组合

此时,我们便进行了NCHW64中连续64个OC都计算得到了,且每个线程持有2个int32,以64bit位宽写回global memory,比优化前的32bit写回的实现更好,且所需访存次数更少,性能也更好。

3. 性能&总结&展望

性能测试基于Ampere架构的A2卡上测试ResNet50 Batch=128,TensorRT版本7,见下图TRT的性能被标准化为1,MegEngine的INT4推理速度相比TRT INT8快了将近1.3倍左右

image.png

图20 MegEngine-v1.11.0 vs TensorRT-v7.2.2.3@A2@ResNet-50@INT4速度比较

而在精度上的表现,见下图,则与TRT差不多。

image.png

图20 MegEngine-v1.11.0 vs TensorRT-v7.2.2.3@A2@ResNet-50@INT4精度比较

最后有个MegEngine对低bit量化的小总结,其实还有待挖掘的事情:

  1. 在模型的实践上,更多业界模型还有待挖掘其在INT4量化下的精度和性能表现;
  2. 目前只做了CUDA INT4,其他计算设备还没有适配。

​有GPU卡的同学,根据下面链接里的文档,将数据准备好后,可以一键测试,感受CUDA INT4的推理速度✈。

https://github.com/MegEngine/examples/tree/main/int4\_resnet50_test

来源:NeuralTalk
作者:开心的派大星

往期回顾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通用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欢迎关注公众号,关注模型压缩、低比特量化、移动端推理加速优化、部署。
嵌入式AI.jpg
更多嵌入式AI相关技术干货请关注嵌入式AI专栏。欢迎添加极术小姐姐微信(id:aijishu20)加入技术交流群,请备注研究方向。
推荐阅读
关注数
18835
内容数
1369
嵌入式端AI,包括AI算法在推理框架Tengine,MNN,NCNN,PaddlePaddle及相关芯片上的实现。欢迎加入微信交流群,微信号:aijishu20(备注:嵌入式)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