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骆驼 · 2023年06月05日

车载中央计算芯片的混战

以下文章来源于建约车评 ,作者陆三金

image.png

5月26日,高通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活动上,高通的合作伙伴们展示了骁龙第四代座舱平台的SA8295P、SA8255P产品,骁龙第二代Ride平台SA8650P,其合作伙伴畅行智驾在活动上表示,将在2023年四季度首发基于骁龙Ride Flex平台的舱驾融合域控解决方案,届时将可以对外展示A样。

Flex作为高通第一代中央计算SoC,初次亮相是在2022年9月的高通首届汽车投资者大会上,当时高通预计通过该SoC与视觉芯片、AI加速器灵活组合,提供16-2000TOPS算力,覆盖座舱与自动驾驶应用;如今,高通将系统的起步算力定在了36TOPS,同时,骁龙Ride SoC也首次出现在组合中,供客户灵活选择,产品组合更加清晰了。

image.png
几天后的5月29日,COMPUTEX(台北国际电脑展)2023盛大召开,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上午的演讲中大肆推广了其GPU服务器产品,到了下午,黄仁勋前去联发科的活动上为其站台,双方达成了一项基于汽车SoC的合作。

联发科在活动上发布了全新的汽车SoC,该SoC上将集成英伟达GPU芯粒(Chiplet)。这颗SoC融合了联发科在手机芯片方面的能力与英伟达在ADAS和图形GPU方面的能力,集合了双方的优势,只是量产时间要到2026年。

去年的9月20日,英伟达推出了Thor芯片,这是一块拥有770亿颗晶体管的车载中央计算芯片,算力达到了2000TOPS,将同时可以兼容泊车、自动驾驶和主动安全、DMS/OMS、CMS、仪表、信息娱乐系统等计算。

国内厂商方面,黑芝麻、芯砺智能也计划向市场推出车载中央计算芯片。

市场看起来非常火热,然而也有地平线等厂商表示,先把自动驾驶芯片做好,不急于向中央计算方向拓展。同时,特斯拉HW4.0所采用的FSD Chip 2.0,这一被外界寄予厚望的产品,并没有采用中央计算架构,而是选择继续专注在自动驾驶方向上。

车载中央计算芯片,这一随着电子电气架构演变而诞生的概念,被行业公认为终极方向,但如何过度到这一阶段,以及谁将引领这一阶段的发展,还存在很多未知。

为什么要中央计算?

博世那张著名的电子电气架构演进图,几乎已经席卷了所有汽车人的大脑。

image.png

在博世的总结中,从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到域集中、域融合,再到中央计算,演进路线清晰而严格。

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子电气架构演变的背后,其实是一场算力升级的浩浩荡荡运动。

从最初分散在各ECU上的用于各种专用功能的零散小算力,到进行功能集中的稍高性能ECU;再到独立的域控制器,以及可以跨域融合的域控制器;最后是整车级的中央计算大脑。

image.png

在这一路升级中,关于算力,有三个趋势贯穿始终:

  • 算力越来越集中;
  • 算力越来越通用;
  • 算力越来越高。

分布式ECU时代的汽车,就像是一堆家用电器组合,他们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是独立的,如果你要新增一类功能,那就需要新增一类设备。同时,这些硬件无法被编程,也无法升级,自出厂的那一天,就勤勤勉勉的在做一件事,这在信息时代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到了域控制器时代,越来越多的算力和功能被收进域控制器里,同时,算力也变得更加通用,可以指挥更多的感知机构和执行机构,高通、英伟达等芯片厂商的加入也让汽车上的算力出现了跃升。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

面向下一个时代,“中央大脑”成为各厂商探索的方向,即如何将CPU、GPU、AI等越来越多的异构算力集中起来,打造“轮子上的数据中心”。

除了算力方面的演进趋势,高集成度其实带来的是更低的成本,或者说更高的性价比。

如果你问中央计算最直接的好处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供应商都会回答“降本”。

据畅行智驾在高通活动上表示,中端的中央计算平台预计可以降低30-70美元的成本,高端的平台预计可以降低50-100美元的成本。

不仅是系统硬件层面的降本,对于电动车来说,集中式的架构由于可以减少线束、减小系统复杂性,这样就降低整车重量,进而提升续航,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节省电池的使用。

这是从产业角度来看,算力和架构的升级是正在发生的趋势。但背后还有一条线,就是消费者,如果终端消费者不买单,产业单方面升级是不奏效的。

技术和需求就像一棵双生树,只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两者就会相互依靠,共同成长。

以现状来看,我们目前所处的域控制器阶段,独立的智能座舱域、智能驾驶域,支持了智能语音助手、高速/城区NoA的实现。一些在传统分布式ECU上无法做到的事,由于域集中、大算力芯片的上车,开始具备了可行性。

在这其中,既有守卫模式、任务大师这种微创新,也有城市NoA这种颠覆式创新,在这些创新背后,是消费者的付费意愿,这在中国的消费者中是尤为显著的。

消费者们付出了真金白银,OEM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也不得不采用领先的芯片,并打造出优秀的功能,以增强产品竞争力。

这就是中国市场正在发生的情况,初步的商业闭环已经实现,并呈现加速之势。

中央计算的三个段位

尽管各家芯片厂商都在向中央计算的方向发展,但在进入中央计算之前,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过渡阶段——域融合。

根据均联智行首席架构师汪浩伟在高通活动上的介绍,目前主流的域包括驱动/底盘、座舱、ADAS/AD、车身、网联/网关等,在迈向中央计算的过程中,域融合几乎是必经阶段,很难绕过。

也就是说,需要先将不同的功能域进行合并。这里面又有多种组合,例如舱泊一体、中央控制域都是域融合的尝试。

而舱驾融合,则是一个既有挑战,又极具吸引力的概念,由于智能驾驶和座舱都是对算力需求较高的域,融合的潜在收益也较高,所以这也成为芯片厂商以及主机厂主攻的方向。

从集成度上来看,算力融合的方案又可以分为one-box、one-board、one-SoC。

1、one-box

特斯拉目前采用的是one-box方案,即将座舱的板卡、自动驾驶的板卡、网关的板卡放在了一个域控制器盒子里,组成了车载计算机。

这样做的好处是集成效率更高,在简化系统设计的同时,也具备了中央计算的雏形。

image.png

特斯拉的车载计算机(上为HW4.0主机,下为HW3.0主机)

这种形态在中国有一个变种,即均胜、德赛西威等供应商开发的插卡方案,类似于数据中心采用的刀片服务器,可以根据需求配置不同的插卡方案,丰俭由人,同时也可以像台式机独立显卡一样进行灵活升级。

image.png
德赛西威Aurora

在one-box方案下,虽然所有的芯片都被塞进了一个盒子里,但也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特斯拉自从在座舱中采用AMD芯片以来,刚开始的时候显卡是独立的一块板,但是在新款的HW4.0中,AMD的APU和GPU是被集成在一块板子上的,按照特斯拉对高集成度的追求,未来也一定会推出集成度更高的方案。

而对于插卡方案来说,从德赛西威目前展示的方案来看,计算平台的重量、体积都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标准问题,行业如果不能对这条技术路线及其标准形成共识,其方案也难以大规模落地。

2、one board

one board,即将主要的算力集中在一张板卡上,目前并没有落地的方案,但已经有厂商在进行相应的设计。

这种方案有点类似于早期的集成显卡,在主板上集成了显卡、声卡、网卡。

3、one SoC

one SoC,即行业在追求的终极形态,不论是英伟达的Thor、高通的Flex SoC,还是英伟达、联发科合作打造的SoC,都是在追求单颗芯片搞定主要域。

单SoC的理念在手机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尽管手机上有接近100颗各种类型的芯片,但已经是集成度最高的设备了,一颗手机SoC集成了CPU、GPU、NPU、VPU、ISP、DSP、DPU、I/O、5G modem各种异构的算力和资源,不仅极大的拓展了手机的能力边界,也在降尺寸、降功耗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今,单SoC的理念不仅从手机端席卷了PC圈(如苹果的M系列芯片、各类基于Arm的PC芯片),还即将向汽车圈袭来。

高通、英伟达的打法

高通对于中央计算有着非常强烈的信心。

高通在汽车领域,起家于车载网联,壮大于智能座舱,并企图进攻智能驾驶和中央计算。

2021年以来,高通骁龙座舱第三代产品SA8155P凭借着较高的性价比,实实在在提升了智能座舱的表现,成为主流选择。

目前,高通第四代座舱产品中的旗舰SA8295P正在成为众多新势力旗舰车型的选择,SA8295P出身于高通PC平台8cx Gen3,具备强大的CPU、GPU能力,同时AI算力也达到30TOPS。

在这一代平台上,主机厂将可以进行一些舱驾融合的初步尝试,例如集度提出的8295为智能驾驶做冗余备份的方案。

智能驾驶方面,2021年,高通推出骁龙Ride平台,并推出第一代产品SA8540P,算力60TOPS;2022年,高通完成对Arriver业务的收购,并对外推出骁龙Ride视觉系统。

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高通目前在智能驾驶方面主推第二代骁龙Ride SoC,包括高端版本SA8650P、入门版本SA8620P等,其中SA8650P算力可达100TOPS,高通的Tier 1合作伙伴们目前正在基于该平台打造域控制器。

据高通的合作伙伴介绍,SA8650P也可以做一些舱驾融合的功能探索。

Flex SoC,则是高通面向中央计算时代推出的核心产品,在高通去年9月和今年5月放出的路线图中,Flex SoC都占据C位。

通过下面两张图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高通在中央计算平台打造思路上的变化。

先看高通去年9月的路线图,被命名为“完整且可拓展的汽车中央计算架构”。当时高通希望对外提供视觉芯片、Flex SoC、AI加速器三种类型的芯片,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方案是按照L1、L2、L3、L4、L5来分级,在座舱分级方面是按照信息娱乐系统、驾驶舱、座舱来分。

image.png

而本次高通的路线图命名调整为了“骁龙Ride系统产品组合”,骁龙Ride之前是高通自动驾驶产品线的名称。同时,骁龙Ride SoC也在方案中占据重要的角色,而且高通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分级也更加贴近市场(如高速NoA、城市NoA、Robotaxi等),这些调整都指向高通更加重视自动驾驶。

image.png

高通提高对智能驾驶的重视,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代表着高通接下来在智能驾驶方面或许还将有进一步的动作。

按照高通合作伙伴的说法,高通第一代Flex SoC,代号8775,可以与8650搭配做中高阶方案,也可以直接只采用一颗Flex SoC,做成入门级的ADAS和驾舱方案。

目前来看,高通的主要打法是,快速补足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短板,并开始在各类芯片中试水舱驾融合,挟其座舱领域的优势,不断向智能驾驶、中央计算渗透。

高通在车载领域的重要竞争对手英伟达,则起家于智能驾驶,并在自动驾驶终端芯片和云端训练芯片两个领域占据优势。

英伟达Orin的量产、A100的商用,直接将汽车行业带入了城市导航辅助驾驶时代。

2023年是黄仁勋的AI之年,在英伟达的各种发布会中,AI是被提到最多的概念,但是汽车作为AI应用的细分领域,却不再是老黄的重点。

5月29日的COMPUTEX 2023上,黄仁勋在英伟达的发布会上对汽车业务只字不提,但却在发布会后赶赴联发科的场子,双方共同发布了采用3nm制程的天矶(Dimensity)Auto产品。

英伟达的GPU通过Chiplet的方式与联发科芯片绑在一起,双方联合向汽车市场提供产品。

Chiplet,相当于在单个芯片封装中对一组异构小芯粒进行乐高式组合,Chiplet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小芯粒可以采用不同的工艺节点来制造;对单价较高的芯片来说,相对于单SoC设计,小芯粒的良率更容易保证。总之,Chiplet可以实现几乎同等的性能,但成本更低,只是目前市场还不太成熟。

对于联发科来说,其主要市场在移动市场,自动驾驶芯片不在其能力圈,现在这个时间点,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再去开发自动驾驶芯片的意义已然不大,且其规模也远小于手机市场。

对于英伟达来说,首先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帮助其卖更多的芯片;其次,过往英伟达在座舱领域的竞争力较差,也许是英伟达认识到其在座舱领域形单影只,想要拉个强力的竞争对手来一起对抗高通。

小结一下,在2022年的时候,高通和英伟达对中央计算芯片的概念都非常狂热,当时他们可能低估了这个事情的难度,认为直接推出一个中央计算芯片就完事了,但随着他们互相渗透到对方的领域,发现在对方的领域还有很多课要补,所以这才出现了一些稍显迂回的动作。

国产厂商的机会还是陷阱?

尽管中央计算芯片是大势所趋,是所有人都认可的趋势,但是也有一些冷静的声音出现。

地平线CEO余凯在2022年11月的第12届中国汽车论上曾表示,“我们认为到最后,一定是中央计算会把座舱跟智驾全部都统一,会统一在整个的中央计算芯片、中央计算机以及一个把智能座舱跟智能驾驶打通的完整的操作系统。”

而在2023年上海车展上,地平线CTO黄畅则唱了反调,“对于完全all in one芯片,我们是谨慎乐观的态度。当然我们也会在未来进行考虑,但是我们首先还是先聚焦把自动驾驶这件事情打穿,把它做得足够好。座舱是自成体系的,尤其是它在软件上的应用,与自动驾驶之间的差异,还是像两个世界一样。从这个角度上讲,其实放在一颗芯片上也不见得合理。”

这两个说法冲突吗?

其实不冲突,终点大家都看的到,也都认可,只是时机可能还没到。

笔者认为,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还没收敛的情况下,现在的AI芯片厂商不应该掉以轻心,而是要持续在自动驾驶上加注,这一点从高通的动作上我们也可以解读出来。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加剧,智能驾驶的性价比正在面临着用户和行业的拷问。

主机厂们在形势不明朗的时候,在自动驾驶上高举高打,做硬件预埋,参加军备竞赛,看谁先实现城市NOA,但是到用户这里,成本已经付出,但承诺还是空头支票。

冷静下来之后,行业开始回归商业本质,降本、加速NOA开城计划,其实都是为了提升智能驾驶的性价比。

技术方面就更不用说了,目前已经落地BEV+Transformer的厂商都屈指可数,开发进度更是一拖再拖,这和芯片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英伟达、地平线等厂商在开发这一代芯片的时候,并没有考虑Transformer,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优化。

随着预训练大模型对各个领域的冲击,算法层面的新想法也是层出不穷,并有可能会对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产生影响。

在这些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中,由于芯片的研发设计周期又特别漫长,能够跟上甚至预测趋势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芯片厂商要极为专注。

对于英伟达、高通来说,他们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引领者,他们在一个领域站稳的情况下,去逐鹿另外一个领域,定义行业标准,这是属于行业领导者的权利。

但是对于国产芯片厂商来说,大多数都还没有在自动驾驶或者智能座舱领域站稳脚跟,并不具备和英伟达、高通们执行一样战略的条件。

也许有的厂商会说,大势已来,再不入局,就会被淘汰。

其实也不尽然,还是要回归商业本质来看问题,地平线副总裁余轶南的说法值得参考。

他说,“我们其实从三年前就开始讨论、思考舱驾是否整合在一颗芯片上,我们认为基本上这个东西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出现了以后,它能占有多大的市场份额,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到今天为止,没有讲清楚的是,它到底带来什么样的附加值。过去是两个板子,两个盒子,现在我们都已经看到J5+IVI芯片,放到一个板子上,它也算一种中央计算平台。我们跟合作伙伴也在探索,除了成本以外,相比两个盒子,到底能够能带来什么样更进一步的用户价值。”

如果实在要开始布局,其实也有一种方案可以推荐,即联发科和英伟达所采用的Chiplet。

Chiplet方案的优势,除了降低成本之外,还可以体现专业分工的价值。

例如,英伟达的自动驾驶芯片是出了名的利用率低,核心原因在于英伟达为了兼顾大量的应用,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模块,某些模块只对某一类应用效率高,对另一类应用却是低效的,这也就是业内常说的通用处理器的弊端。

通过做小芯片,聚焦在自己的核心应用场景上,再通过和其他厂商的小芯粒互联,也可以实现中央计算芯片的概念,这样既可以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同时吸收了别人的优势。

image.png

但是目前Chiplet芯粒之间的互联协议还没有标准,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家都在等待行业成熟,等待别人去踩坑,这也是联发科、英伟达合作的产品要到2026年才能出来的原因。

写在最后

做超大规模的单SoC设计,特别是对于汽车这种规模不大的市场来说,成本很高,但收益却很不确定,是风险很大的商业决策。

英伟达、高通的产品、市场、技术体系,可以支撑他们去引领中央计算芯片的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事情有迂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大多数国产厂商并不具备英伟达、高通的资源条件,同时也无法承担失败的成本,所以在把握时机时一定要非常谨慎。

最后还是要回归用户,用户是最后的买单者,乘用车同时又是非常讲究性价比的市场,如果用户对新技术的性价比不认可,最终商业模式也无法闭环。

中央计算芯片,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陆三金
文章来源:建约车评

推荐阅读

更多汽车电子干货请关注汽车电子与软件专栏。欢迎添加极术小姐姐微信(id:aijishu20)加入技术交流群,请备注研究方向。
推荐阅读
关注数
5713
内容数
454
汽车电子与软件行业的相关技术报道及解读。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