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一名汽车电子硬件工程师 ,作者陈卓HNU
最近一年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跟国产芯片相关,作为专注国产芯片的我,陆陆续续交流了差不多七八十家国产芯片公司,平均每3个工作日认识一个新的芯片公司。但是相较于目前统计在册的全国一共17万家芯片公司来说,用9牛一毛来形容真的是很贴切。一方面是我只关注汽车芯片,另一方面也是汽车芯片占芯片行业的总量也非常低。
按照通常的汽车芯片分类的话,一般就是按照7类芯片来进行区分,分别是计算类、控制类、模拟/电源/驱动类、通讯类、传感器类、功率类、存储类。这些类别的芯片公司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一些,但由于我个人主要专注于新能源三电领域,对这些芯片公司的理解可能也比较片面,认识也仅仅只代表我个人。简单分享一下我对我接触过的这些公司的了解吧。
一 *● 计算类芯片
首先是计算类,少不了的是国货之光——地平线跟芯驰。然后还有黑芝麻,华为海思,杰发,瑞芯微。这些是我接触过或者同事接触过的公司,尤其是地平线,在低阶智驾产品中已经有一定份额了,算是非常厉害的,还有当前的J5,128Tops的算力,也是在字面上可以抗衡半个Orin的算力,已经有非常多家Tier1和OEM在进行搭载验证,例如金脉、理想这些。另外的芯驰,也是一起推出G9\X9\U9+E3的组合,全面包揽智驾、座舱、网联、高端MCU这4个领域,不管芯片的能力,产品如何,在一年多以前同时推出这些产品,真正的是抢占了市场的先机。还有黑芝麻的A1000、A1000Pro、A2000也是达到了200Tops这个层级,至于真实的效果怎么样,我也不知道,智驾控制器不是很懂,还需要加强学习。
当然,还有国货之光上面的民族之光——华为MDC610/810,通过华为自研的控制器,搭载自己全栈自研的感知规控等应用层软件,从一些宣传的视频上来看,效果炸裂,妥妥的第一梯队。但是也不便宜。
以上仅仅是我接触过或者听得多一点的企业,并不全,有些约莫听过但是完全不了解的就不做评价了。个人理解计算类芯片在整个国产芯片行业里面不算太卷,智驾、座舱、网联三个领域池塘里的大鱼并不多。但是这玩意目前从我来看暂时是高投入低回报,尤其是高端智驾领域的,虽然智能驾驶一直炒的非常火热,但奈何不了搭载率实在是太低了。而芯片又是一个具有强规模效应的东西,量少了,成本下不来。
二 ● 控制类芯片
控制类芯片,从我个人接触的顺序来看简单列几个吧,芯驰,杰发,芯旺微,小华,智芯,云途,旗芯微,苏州国芯,紫光芯能,芯海,极海,舆芯,国民技术,豪威,比亚迪,湖南进芯,一共16家。这些只是我个人接触和交流过的一些,可能还有个别遗漏的(有些大公司在拓展MCU的业务,但是材料太多找不到了)。对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几家做一些总结。
紫光芯能——从高端的开始说起,紫光芯能应该是最早推出来量产的高端MCU的,配置豪华到极点,THA6510,5对锁步核,10M Flash,Asil-D简直就是高端中的天花板,从参数上看是比英飞凌的TC387要牛逼一点。只是他基于RISC-V的指令集与ARM指令集有一些区别。在工具链上需要有一点额外的投入,并且牛逼的硬件总是与高成本分不开的。
目前紫光最新的规划也是基于ARM核来做的,并且双核,三核的产品也即将推出,并且了解到目前国际巨头也是在跟紫光开展合作,对于一家跟英飞凌强绑定的国际巨头Tier1,能跟国产芯片合作,也说明我们的国产芯片是越做越好了。
芯驰——芯驰则是国产MCU厂家里面第一个用ARM核推出高端MCU的厂家,Asil-D,锁步核这些基本上是高端MCU的入场券,只是由于制程和工艺的原因,并没有将Flash做成内置的,这也算是当前的小遗憾吧,但是还是那句话,占据市场先机,芯驰做到了,在今年应该会陆陆续续有一些项目落地开始出货了。
旗芯微——然后就是旗芯微,旗芯微是我了解到的第三家提供高端MCU样品的厂家,目前他的暴龙系列FC7300已经在今年年初开始送样。只是当前的7300并没有GTM模块,也没有SD-ADC,对于电机控制器,发动机控制器是不友好的。但是在区域控制器,BMS、VCU领域,从我个人理解来看,是非常适合拿来做设计的。作为同出自原NXP苏州MCU团队三家创业公司之一的旗芯微,无疑是走在了三个兄弟的前面。毕竟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市场就那么大,谁先抢占先机,谁就成功了一半。
苏州国芯——这家公司在我写这段话之前还没面对面交流过,只看了该公司的介绍文件。成立于2001年,算是一家老公司了。按照介绍资料显示,在二十年的耕耘里,已经实现累计上亿颗的应用。量产经验是相当的丰富。他在车规序列推出的产品也是基于ARM指令集架构的MCU芯片,在其第二代芯片出来的时候,算法上对标英飞凌的TC275,看着也是很厉害了,只是还没有达到高端MCU通常的门槛,那就是功能安全Asil-D等级。
目前其第三代满足功能安全的高性能MCU也已经出来了。对标的竞品上限更是到了TC397这个几乎称为天花板的存在级别。并且目前同一系列的芯片已经有工程样品,算是旗芯微之后的下一个推出的厂家了。并且从其他主机厂也了解到,目前对他们家的评估印象还不错。
舆芯——舆芯半导体可能听过的人不多,一家初创公司,专注于高端MCU设计,目前开发的产品主要对标英飞凌的TC3xx,Roadmap也是2024年初提供样品,看起来是不是平平无奇,跟古天乐一样。但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基于FPGA搭建的模型验证板,能够快速帮开发者验证自己的算法模型,等到样片出来的时候直接进行移植就好了,所以虽然没有占据样品先发的优势,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弥补了进度上的缺陷。也算是直击用户痛点,帮用户解决了项目进度的问题。
芯旺微——芯旺微则是所有国产芯片里面最独特的存在,毕竟创造一种新的独有的MCU功夫内核,是我个人觉得真真切切有里程碑的意义,虽然也是借助了一下ARM的指令集衍生出来的。而且芯旺微的优势就是车规芯片占比较大,目前在很多中低端的应用中有相当部分的市场份额,还算是很成功的。去年8月份有幸去过上海芯旺微的总部交流过一次,当然他们目前也是有中高端产品的Roadmap的。
其余的MCU厂家从我的角度来看有点无法摆脱平平无奇的评价,因为各家的方案全部都是ARM核,对标的竞品也都是NXP的S32系列。在外设接口,内核,工具链,功能,应用领域,功能安全级别,Grade等级等各方面简直一模一样,关键是连开发路线和时间节点也都高度相似。简直是相互杀的一片血海。
总的来说,高端MCU的推广难度注定很大。因为涉及到高端MCU的控制器,其研发投入自然是要比普通的中低端MCU控制器大很多,从底层软件复杂驱动到集成和应用软件的移植乃至后面的台架验证,实车验证,想要完整的走完一套验证流程,Tier1和OEM付出的代价是非常高的。这也就意味着——高端MCU几乎没有试错机会,一旦出问题,就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因为没有谁会给你第二次机会再陪你去试错走一遍。客户还是更喜欢用经过验证的成熟产品,不愿意当小白鼠。所以在今年年底各家的高端MCU出来之后,有潜在客户的这些MCU厂家,该拼的就是谁少犯错了。
三 ● 模拟/电源/驱动类芯片
这个领域的厂家极其的多,尤其是当涉及到电源的话,从LDO、DCDC、PMIC、SBC外加一些带看门狗或者收发器的light SBC等,厂家众多。还有各种驱动,包括应用在底盘,发动机,转向,安全气囊,LED背光,电机驱动,电池管理,空调等等领域,简直是纷繁复杂,品类众多。不过这里一大半我都没接触过,也没有啥能力去进行点评,只是对我接触过的一些公司情况进行说明吧。
这一类别的公司先简单说几个,矽力杰,纳芯微,思瑞浦,杰华特,旋智,比亚迪,芯海,极海,南芯,苏州智芯,国网智芯,泽芯微,华润微,钰泰,韬润,川土微,中科赛飞,宏翼芯,希荻微,瓴芯,芯必达、荣湃、中电科xx所、奕泰微、贝岭。一共25家这类别的公司吧,当然肯定是远远不止的,只是我目前只搜集到这些个。
这里面有些公司规模很大,在消费电机或者工业控制等领域销售额很大,规模也很大。只是在汽车芯片领域涉足不久,导致并没有太多车规的料号可以提供。对几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芯片公司说两嘴。
矽力杰——首先是矽力杰,规模很大,深耕模拟器件,尤其是电源领域。各种规格的LDO芯片非常齐全,还有一些半桥驱动,LED驱动,音频放大器。包括即将推出的BMS AFE芯片和在开发中的一些高低边驱动产品,电机驱动,SBC芯片。可以说是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比例的模拟器件需求。
纳芯微——其次是纳芯微,这家公司规模比矽力杰稍微少点,但是在隔离器件领域和传感器领域,目前在国内算是第一梯队,尤其是隔离驱动这块。以至于很多其他国产芯片公司过来推广的时候说:我们对标NXP和纳芯微。为什么我要先写矽力杰跟纳芯微呢,因为他们确实有很多车规级的料号,布局也比较早。从公开的材料里面可以看到他有这些解决方案。
旋智——然后是旋智,这家公司很小,但是可以用短小精悍来形容,我个人觉得这家公司的产品定位很好,在杀得火热的国产芯片公司中发现了一个既热门又少有人涉足的方面。老板是从以前的仙童出来的,专注于电机驱动领域,尤其是其推出的SPD1179,直接对英飞凌的TLE9877/9,ELMOS的E523.05形成替换。这玩意可以应用于电子水泵、油泵,无刷风扇,鼓风机,车窗,尾门,雨刷等场景。虽然芯片单个价值不高,但是在单台车中,具有很高的搭载潜力。从销售端了解到,目前他们的产品应该是已经在三花,德昌,超力等比较大的Tier1厂家中进行搭载验证,可能现在已经量产了。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没有太了解了。
另外还有适配于EPB、EPS、One Box的三项驱动芯片,在底盘这类安全领域的涉足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尝试,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打破英飞凌,博世,ST在这块的垄断。
思瑞浦——作为一家注册地在苏州但是办公都在上海的公司,也是一家传统的比较牛逼的电源公司,跟矽力杰一样,他在消费电子等领域靠着吃TI的市场,2021年的营收超过13亿,总的来说体量还不错。目前在车规电子领域,电源类的产品也比较多,另外还有一些运放,比较器,不过反而是他的CAN收发器我比较感兴趣。抗ESD的电压如果没记错,应该是直接干到15kV,可以直接省掉端口的那个TVS了。
比亚迪——再就是比亚迪,这个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作为一家由OEM厂孵化出来的公司,得益于本身自己的控制器全自研策略,在芯片自研领域可以说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毕竟当前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需求方是自己的母公司。比亚迪在模拟器件领域比较吸引我的是他的BMS AFE芯片,毕竟他是国内第一家量产AFE芯片的公司,为什么量产AFE芯片我印象这么深刻呢?是因为除了量产AFE芯片,他还推出了一个类似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BJB芯片,关键是他的那个芯片功能更加炸裂。集成了BMS中除MCU以外的所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集成能够极大的降低BMS的整体成本,算是一种颠覆性的变化。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他这个要是做出来,直接将国内BMS解决方案的先进性提升为国际领先水平。
华润微——下一个是中国的半导体巨头——华润微电子,本身他的背后华润集团就是很传奇的存在,华润微本身规模也做的非常大,在模拟器件,功率器件非常庞大,是国内少有的正儿八经的IDM企业,整个产业链都整合了。
华润微这么大的规模,主要做哪些芯片呢?从整体来看包括功率器件MOSFET、IGBT、SBD、FRD,还有功率IC,包括电源管理IC、电机驱动之类的,另外在MCU领域也包含人机交互MCU、计量计算MCU、通用型MCU,智能传感器领域包括MEMS传感器,烟雾报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并且华润微在规模上也是国内的前列,功率半导体排名第二,MEMS排名第三(排名摘自华润微自己的宣传材料)。只是华润微涉足汽车行业的内容并不是很多,目前车规的半导体主要是集中在功率半导体这块,交流下来包括比亚迪还有一些IGBT、SiC的fabless也找他们代工。
在模拟芯片领域,尤其是一些smart driver,可能涉及到一些特殊工艺,这个是非常依赖于晶圆的制造工艺,而华润微有自己的晶圆厂,这点是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就看华润微是否愿意在这个赛道多投入了。
南芯半导体——南芯这家公司总体规模算是很大的,在消费电子以及PC市场有很大的份额,但是涉足汽车芯片领域是从2020年开始的,算是比较晚的,所以在2022年过来给我们推广的时候大多数芯片仅停留在PPT阶段。不过现在看来如果计划没变的话,这些规划都差不多实现了。我觉得南芯选的赛道很好。为什么这么觉得呢?
因为虽然南芯虽然绕不开模拟器件入门的DCDC,他还选了目前直到现在国内依然很缺乏的smart driver这个领域,包括HSD以及E-fuse。从我这个芯片外行的角度来看,LSD与HSD连数据手册中的芯片框图都那么简单,为什么国内就是没有呢?后来才知道这个跟晶圆厂的工艺也很相关,而这些工艺并不是中芯国际或者台积电能搞定的,而是在那些国际芯片巨头自己手上的那些晶圆厂里面才能搞定。具体是什么工艺呢?我也不知道,我听人跟我讲过两次,但是太抽象了,完全不理解,讲完就忘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类别的器件需求很大,但国内能做的就是很少的原因。除了以上内容,南芯还在车载的有线充电,无线充电,LED驱动方面有一些产品。但是这些产品面临的竞争压力就会比HSD和E-fuse要大得多。
瓴芯——这家公司是我写的这些印象深刻的公司里面唯一没见过他们原厂或者代理的公司。只是因为某巨头用了他们的产品,所以我觉得他们的产品应该不错。主要是我比较相信巨头。抛开所有模拟器件厂都是做的DCDC、LDO、LED驱动之外,他们还有这个行业最缺的高低边驱动,H桥驱动,SBC芯片。并且目前已经推出了4通道的HSD芯片。这个后面抽空肯定是要见一下。毕竟能进巨头的供应体系,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荣湃——荣湃是我工作以来接触的第一家国产芯片公司,在2019年的时候他们就过来给我们推广他们的数字隔离器,从专利技术各方面给我们讲述他们的器件是怎么比TI的更优秀,当时完全被感动了,想着原来中国有这么牛逼的芯片公司了。后来等我们的BMS有新项目的时候就果断导入了荣湃的数字隔离器,直到现在我们的项目也依然还在使用他们的隔离器。但是今年重新了解了一下,他们基于隔离器件又开发了很多其他产品。
上海贝岭——应该是隶属于华大集团旗下的模拟器件公司,目前看起来在电机驱动,数据转换,电源管理,功率器件,接口芯片等领域都有一些布局。公司规模也比较大,成立的时间也长。在消费电子的积淀是有利于其在汽车电子行业的推广。我向来都是这么理解的。他的产品序列如下:
中科赛飞、鸿翼芯——最后再来说说广州的模拟器件双雄,这两家原则上来说都是属于初创公司。但是从目前我们的一些交流和合作来看,他们是瞄准了模拟驱动类器件中最难啃的一些硬骨头。中科赛飞是从大湾区集成电路研究院中分出来的,鸿翼芯的创始人以前在ST负责模拟器件的开发。这两家公司目前推出和研发的产品重点专注于底盘、动力、发动机、电机控制领域的驱动芯片。包括电机控制器的隔离驱动,转向控制的电机驱动,ST的SBC L9788的竞品。这一类的器件都是站在模拟器件顶端的存在,目前在国内确实还没有第二家敢公开对外宣称自己在从事这些个领域的芯片开发,或者如果有简单的宣传,只是计划中而已。并且鸿翼芯的老板属于极具激情的老板,在很多半导体产业相关的一些会议上,积极宣传自己的产品。5月初武汉菱电的销售总监过来找我的时候说上个月他在俄罗斯出差的时候,俄罗斯那边的客户问他能不能帮忙买到一家到KK的公司的芯片,后来了解清楚,原来就是鸿翼芯,因为老板的名字叫郑琨琨。能够宣传到国际上,这效果还是相当的炸裂。
总的来说,模拟领域真的是非常多芯片公司,主要也是因为在汽车电子领域,模拟类器件应该是占比50%以上的。
四 ● 通讯类芯片
对我来说通讯类器件接触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在去年做国产芯片资源调研的时候,还是有幸多接触了两家芯片公司。
1、CAN、LIN收发器
芯力特——2021年开始缺芯的时候,NXP的TJA1145、TJA1043、TJA1044之类的简直就是缺货的重灾区。如果没有记错,当时在长沙的芯力特应该是国内唯一一家有替代品可以提供的厂家,快速占领了国产收发器这个领域。虽然那个时候他的产品应该没有按照完整的车规级流程来做。今年年初看到新闻芯力特被韦尔集团收购了,对于一家产品类型单一的芯片公司。我个人感觉是很好的一条出路,并且从目前看,芯力特依然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在运营。今年上海车展的时候见过芯力特的张文杰博世,对于目前这种情况,芯力特可以重新借助于母集团的影响力,在上下游产业链争取到更多的资源,也能借助母集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力。
当前芯力特的产品序列已经变得极其丰富,基本上涵盖了NXP所有的产品序列的替代品,并且今年推出的二代产品都是基于车规的标准来做的。质量上应该会有所提升。
川土微——说实话这家公司我没有直接交流过,是兄弟公司的同事跟我讲的。为什么放在这个细分市场第二位,是因为他们是我听过的第二家有CAN/LIN收发器的公司。他们车规的收发器也在2022年和2023年都陆续量产了。包括TJA1042、TJA1044、TJA1021、TJA1043、TJA1145这几款芯片的竞品。
思瑞浦——上面也提到了,思瑞浦目前在CAN收发器做的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他的端口防护电压直接提升到控制器DV测试的端口电压水平,可以直接不用增加TVS就能实现ESD的防护。这么看来至少用料上是很足的。思瑞浦的料也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实现量产了,也通过了目前收发器公认的权威认证,C&S和IBEE认证。
另外了解到纳芯微、韦尔、 矽力杰也都在做收发器。但是个人感觉国产芯片的搭载窗口机会期相对来说比较短,如果在前期国内的OEM和Tier1已经导入了国产替代的收发器,作为后来者,对于一款降价幅度不大,功能也没有颠覆性的新入行者,其实很难说服客户从一家国产芯片切换为另一家国产芯片。毕竟在缺芯之前,全球的芯片巨头里,做这类芯片的也只有NXP、TI、Microchip、英飞凌这几家(可能有其他的我不知道)。并且NXP一家独大很多年,直到最近几年TI靠价格和靠NXP吃不下的单才有所变化。
2、Serdes、PHY、Switch
这一类的芯片,我个人是真的没有什么评论的资格。这类的芯片我自己都没用过,交流的芯片公司也不多。只能共享一两个我接触到的公司了。目前接触过的有景略,慷智,炽芯这三家,其中炽芯此前主营的业务是ADC、各种各样的高精度ADC、品类非常齐全,也通过了车规级的认证。但是现在开始做serdes的产品。
慷智——主要专注高速视频传输AHDL,智能视觉ADAS、 AI驾驶及智能汽车视觉芯片解决方案。目前他们的前期产品主要是在AHDL高速视频传输领域,并且已经有推出来成熟的产品了。应用领域更是囊括HUD、仪表主机,各种尺寸的主机显示屏,高清摄像头等等。
景略——一家位于上海的公司,公司规模在300人左右,此前主要在工业领域。目前在车规领域的布局有PHY、Switch、Serdes。并且在去年年底交流的时候,公司已经有推出100Base-T1的车载PHY了。并且千兆的PHY目前应该也是已经量产了。Switch的产品也是内部集成千兆的以太网接口,只是我没有太多接触过网关类的产品,不是很理解这个技术成就的重要度。如果有需要,各位可以自己跟他们的销售人员对接,他们的销售技术水平很不错。
五 ● 传感器类芯片
传感器类的芯片公司接触我个人接触的并不多,主要是纳芯微,中电科集团的各种所,申矽凌、比亚迪以及个别专用领域的传感器例如电机控制器内部的电流传感器。在接触这些国产半导体公司之前,一直理解的传感器类芯片都是有类似MEMS的微动结构,然而现实也确实是这样,这类的芯片难度还是蛮大的。
纳芯微——英文名是NOVOSENSE,除了前面提到他在隔离驱动领域的成果之外,看名称也知道,这家公司成立的最初是做传感器的。而且发展了这么多年,在汽车领域的传感器积累现在也是非常丰富。在汽车电子领域的传感器芯片包括压力传感器,联电的VCU8.1中也是使用了纳芯微的大气压力传感器。还有温湿度传感器,磁传感器,包括一些ABS的轮速传感器,磁角度传感器等。以上仅仅只是在车规级的一些传感器距离,其余工业或者消费电子上的传感器品类,就更多了。目前从我接触这些公司来说,传感器类的IC应该是纳芯微做的最多最全的。当然可能还有一些我没怎么接触过的公司。
比亚迪——作为竞争对手,不得不说。比亚迪的悖论经营是非常的牛逼,一方面专注于汽车,但是其经营范围之广,广到差点把比亚迪半导体都做到上市了。比亚迪在汽车的传感器领域产品也是非常丰富。
霍尔传感器领域,有电流电压传感器,有压力温度传感器,还有位置、角度、速度传感器,这个细分领域又涵盖了偏航率,曲轴位置,方向盘角度,制动踏板、离合器温度速度传感器,CHF转向。品类很多很全。还有CMOS图像传感器,生物识别领域的指纹类传感器,和人脸识别模组。总体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是此前发动机领域的一些关键传感器芯片,目前可能除了中电科之外,少数在这块有布局的半导体公司吧。
中电科集团——一家超级无敌巨无霸集团公司,甚至连海康威视这种巨头,都只是他底下其中一个所的一个子公司而已。初次接触的时候简直目瞪口呆,实力相当雄厚。不太清楚底下具体有多少个所,但是看名称连四十五所都有。另外百度了一下这个集团下面的上市公司。不乏超级巨头。
中国电科旗下共有15家上市公司,包括国睿科技、海康威视、四创电子、凤凰光学、普天科技、电科数字(华东电脑)、卫士通、天奥电子、太极股份、中瓷电子、电能股份,以及东方通信(东信B股)、南京普天(宁通信B)、成都普天电缆(成都电缆)、东信和平。
他们在汽车传感器领域也是布局非常广,甚至是战略级别的布局。从他们的宣传资料来看,一共有差不多20个不同系列的产品,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内燃机领域的传感器。
而且他们还有激光雷达的产品,包括905nm半导体激光二极管,脉冲激光器芯片,作为激光雷达里面的核心器件,这块的布局真的是只有财大气粗有实力的中电科才有可能搞定。
六 ● 功率类芯片
作为特殊标注的功率半导体,又把他算到芯片领域,只有IGBT和SiC有此殊荣。我个人对功率半导体芯片只是见得多,但是说实话不太了解。但是由于这个类别的芯片单价高,前景广,目前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来,应该是属于极度内卷的一个细分芯片领域,单单我接触过的二代三代半导体厂家都有差不多20家了,我只列举一下名字。
中车半导体,华润微,中电科13所,士兰微,深圳基本半导体,比亚迪,斯达半导体,国网智芯,深圳国微三代半导体,芯聚能,中芯绍兴,瞻芯,芯能,安建科技,三安光电,晶能微电子,捷捷微,新洁能。还有矽力杰孵化的一个功率半导体子公司,不记得叫什么了。目前这个行业的领导者都找到了各自合作的主机厂,但是仍有不少初创公司还在加入进来。
给大家分享一些生图,第一个图是IGBT,大的那个是IGBT本体,旁边小一点的是二极管,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很震撼,没想到晶圆的尺寸这么夸张,这么算下来一个6寸的晶圆确实也做不了几个IGBT模块。可以理解为啥价格高了。而且为了降低导通阻抗,采用3并的方式进行集成,所以通常来说一个IGBT模块包含的芯片数是18个。
第二个图是模块化的SiC,单个芯片的尺寸一般都是5mm*5mm,也是利用并联降低导通阻抗的方式进行集成,图片所示的是8并的模块,一个模块合计48颗SiC晶圆。如果单颗SiC的导通阻抗后面可以做的更小的话,可能会缩小到6并甚至4并这种,成本上应该会有一些下降的空间。
第三个是T-pack封装的模式,当前在汽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SiC器件,因为除了特斯拉,其余的暂时还没有大规模的去普及这个玩意。特斯拉的电驱采用4并的方式进行集成,一个整块的模组上面一共集成了24颗独立的SiC器件,对焊接的要求非常高。随便那一块没焊好,就会导致整个模块报废。
还有一些其他封装的SiC,在网上找几个图给大家看看。
七 ● 存储类芯片
存储类器件在新能源三电领域的应用非常少,我了解的更少了,只知道Flash、EEPROM、eMMC、DRAM。在国内车规级存储类的厂家有如下兆易创新、合肥长鑫、ISSI、江波龙,星火半导体、得一微电子、长江存储、聚辰半导体。以上厂家我只接触过聚辰半导体,稍微了解的多一点点,其余的都是从一些公开的信息了解到的。
兆易创新——主要集中在NOR FLASH和NAND Flash领域,布局非常广,产品种类非常齐全,在国内这个领域是排名第一的。就算在国产芯片替代大浪潮之前,他的存在感就已经很高了。
聚辰半导体——主要是在EEPROM领域,在细分市场领域,目前排名第三,排名前两位的是ST跟Microchip。聚辰的产品种类覆盖2Kb到512Kb的不同电压范围,不同接口类型,不同封装的几乎所有细分产品序列,而且其车规品的晶圆代工也在中芯国际跟华宏来做,可以算得上是产业链在国内比较全的覆盖了。从2023年起,聚辰也在拓展自己的产品序列,目前在Nor Flash也有一些产品推出来。
上海贝岭——在EEPROM上有一些产品,品类不如聚辰全
紫光国芯——主要是DDR上,目前在DDR3和DDR4都有一些产品推出,从2Gb到8Gb的都有覆盖。
得一微电子——国内比较少的推出车规级EMMc存储芯片的公司。
● 总结
以上仅仅是我了解到的一些芯片厂家的信息,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新能源三电领域,所以只能占到国产芯片厂家的冰山一角,但是目前给到国产芯片公司的机会已经到来。在保障质量可靠,价格有竞争力的前提下,对于绝大多数主机厂和Tier1来说,国产芯片已经变成了第一选择了。
附言!!!
目前国产MCU芯片正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任何一家车企都不可能试用所有的国产MCU芯片,也没办法积累所有国产MCU的使用数据。汽车电子与软件正尝试搭建一个中立的技术平台,做两件事:
1、做几期的"国产MCU应用工程师闭门吐槽大会",大家分享在开发实践中的趟过的坑,让其他人少走弯路。
2、编制一张“汽车芯片技术信息跟踪表”,定期更新主流芯片的技术信息。
作者:陈卓HNU
文章来源:汽车电子硬件工程师
推荐阅读
更多汽车电子干货请关注汽车电子与软件专栏。欢迎添加极术小姐姐微信(id:aijishu20)加入技术交流群,请备注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