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骆驼 · 8月27日

大陆汽车,一艘徘徊在汪洋中的巨轮

image.png

全文约13,900字

作者 | 连云港畔的英男

出品 | 汽车电子与软件

在全球汽车行业快速转型的浪潮中,大陆汽车(即汽车子集团)就像一艘在汪洋中来回徘徊,飘忽不定的巨轮。尽管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全球市场布局,但在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方面,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方向和优势。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战略,抓住市场和技术的变革机遇,巨轮或许将迷失在波涛汹涌的汪洋中。

image.png

01 背景以及源头

先从大陆集团官方媒体新闻稿说起,2024年8月5日,大陆集团执行董事会决定对汽车业务子集团的拆分进行进一步详细评估,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发展。计划将汽车业务拆分为两家独立公司,旨在挖掘大陆集团在价值创造和业务增长方面的潜力。执行董事会预计将在2024年第四季度就拆分方案做出最终决定。

image.png

此次拆分旨在充分发挥大陆集团的价值潜力,提升竞争力、敏捷性和透明度。拆分后的两家独立公司将分别专注于轮胎及康迪泰克业务,以及汽车电子领域。汽车业务在过去财年实现了203亿欧元销售额,具备强大技术和市场地位,未来将面对软件定义汽车和自动驾驶市场的发展。与2021年纬湃科技的拆分类似,股东将按比例获得独立上市汽车公司的股份。    

02 垂直技术进步和水平技术进步

首先,我们探讨垂直技术进步和水平技术进步这两个概念。根据经济学家姚洋先生的解读,垂直技术进步指的是在同一产品或技术领域内的持续改进和优化,例如在生产杯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产品的精致度和降低成本。而水平技术进步则涉及将技术或产品应用于新的领域,例如从生产杯子转向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

垂直技术进步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深度专业化:企业在特定技术领域内不断精进,使其在该领域内形成显著的技术优势。
  • 市场定位:专注于单一领域,使企业能够在该领域内树立强大的市场地位。
  • 技术壁垒:通过持续改进和优化,企业能够建立起较高的技术壁垒,增强竞争力。
  • 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通过在特定领域的深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然而,垂直技术进步也可能带来市场覆盖面的限制,因为企业的业务和技术专注于狭窄的领域,可能无法触及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水平技术进步则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包括:

  • 市场扩展:企业通过将技术或产品应用于新的领域,实现市场的广泛覆盖和拓展。
  • 多样化:企业能够在不同领域内展开业务,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 技术融合:推动不同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带来创新和新业务机会。
  • 资源优化:通过跨领域应用,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但水平技术进步也面临挑战,如技术适配问题和管理复杂性增加,因为企业需要在多个领域内实现技术应用和业务整合。

以下是对两者的详细对比:

image.png

围绕垂直技术进步和水平技术进步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深入解读大陆集团拆分汽车业务的战略举措。

03 水平技术进步策略助力构建美好愿景

大陆集团(Continental AG)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的全球领先的汽车供应商和工业合作伙伴,最初专注于橡胶制品的制造。自1871年成立后,大陆集团在轮胎业务领域专注发展,通过并购成为全球四大轮胎厂商之一。大陆集团在经历了长期的垂直技术进步后,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和技术积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大陆集团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大陆集团的战略转向水平技术进步,以适应市场的新需求。

image.png

1995年,大陆集团成立汽车事业部,并凭借自身业务优势和持续并购,在20余年内迅速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面对汽车产业的巨大变革,大陆集团进行了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组织变革,积极迈向未来的移动出行领域。曾经一度“马牌”已无法完全体现大陆集团的广泛内涵。

image.png

1. 1995年:大陆集团成立汽车事业部,这一标志性举措标志着大陆集团从单一的轮胎厂商转型为综合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是1997年推出的ISAD(集成发电风门启动机),该技术成功装载在奥迪A6车型中。

2. 1998年:大陆集团以19.3亿欧元收购了美国ITT公司的刹车和底盘部门(核心为法兰克福的Alfred Teves GmbH公司),这次收购不仅标志着大陆集团首次切入汽车电子业务,同时扩展其在汽车安全系统领域(ABS、ESC)的业务。也实现了从欧洲到北美洲的市场拓展。此后,大陆集团继续推进了一系列并购和全球化战略,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地位。

image.png

3. 2001年:大陆集团收购了戴姆勒-克莱斯勒持有的专业电子厂商泰密克(TEMIC)60%股份,进一步拓展了其产品线,包括传感器和电动马达。这一收购不仅增强了其在ESC领域的能力,也巩固了其在汽车电子市场的地位。

4. 2006年:2006年,大陆集团收购了摩托罗拉的车载电子业务,扩展了其车载智能通信系统的技术。摩托罗拉在1996年为通用汽车生产了首批OnStar车载通讯模块,这一收购使大陆集团能够进一步推动车联网技术的发展。收购后,大陆集团的产品组合迅速扩展至车载显示系统、车身信息娱乐系统、互联与智能通讯及软件服务等领域。    

5. 2007年:大陆集团以114亿欧元收购了西门子威迪欧汽车(Siemens VDO),获得动力总成、底盘、车身电子等核心业务领域的技术和市场份额。基于西门子VDO的业务架构,大陆集团将收购的业务整合为动力总成、底盘与安全、车身电子三大事业部。这一并购显著增强了大陆集团在汽车电子和安全系统领域的竞争力,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交易不仅是大陆集团创办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也使其从汽车零部件市场的第二梯队跃升为全球五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

image.png

并购阶段的这些关键事件,不仅展示了大陆集团在汽车电子和安全系统领域的战略布局,也反映了其在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并购,大陆集团不仅扩大了产品线和市场份额,还提升了其在汽车电子和安全系统领域的技术实力,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mage.png

从1987年成立至今,大陆集团在进入汽车行业的战略中,首先选择了制动领域。制动系统作为汽车的重要安全组件,其技术门槛和行业壁垒较高,进入此领域能够为大陆集团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通过在制动领域的布局,大陆集团不仅积累了关键的技术和市场经验,还建立了核心竞争力。随后,通过收购西门子VDO,集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大陆汽车的产品组合,涵盖了动力总成、底盘、安全系统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一战略决策利用了水平技术进步手段,帮助企业在不断扩展的汽车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并实现超额利润。

04 事与愿违,弃子攻杀,重返垂直技术进步策略

image.png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汽车制造业受到了严重冲击,随后的两年里全球汽车产量持续下滑,行业面临极大困境。在这一背景下,舍弗勒发起了对大陆集团的收购。由于大陆集团此前通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并购积累了巨额债务,尽管大陆集团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未能改变被收购的命运。这起收购案被视为商业领域中的经典 “蛇吞象” 案例,舍弗勒也因此成为大陆集团的最大股东。

image.png

接下来,随着汽车行业的恢复与发展,大陆集团迎来了巅峰辉煌时刻,2017年,得益于业务的快速发展,大陆集团销售额达到440亿欧元,净利润达30亿欧元,同时系统性地减少了净负债。大陆集团的产品和服务在工业系统、机器人、无人机和汽车领域中,通过软件和智能传感器确保了全球交通和货物的正常流通。2017年,客户安装了超过6亿个大陆集团的传感器,全球3/4的汽车采用了其解决方案、产品和系统。高精度数字地图、电子地平线技术以及搭载智能轻型传感器的轮胎成为创新技术亮点,大陆集团还在积极探索音响系统、空气供应系统和车内个人助手等智能技术。

image.png

2017年财报发布的同时,大陆集团宣布调整业务架构,提高反应速度以应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可以看到以下详细情况:

1. 财务表现:

  • 大陆集团在2017财年的销售额达到440亿欧元,同比增长8.5%,调整后息税前利润率为10.9%,超越年度目标。
  • 净利润为30亿欧元,每股收益为14.92欧元。    

2. 组织架构调整:

  • 大陆集团于2017年7月18日决定启动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旨在创建控股结构,并将由三个业务领域支持。
  • 这些业务领域包括橡胶业务、动力总成业务和汽车业务,新的报告结构和名称从2020年开始使用。

image.png

3. 后续财务状况:

  • 尽管大陆集团在2017年的财务表现非常出色,但大陆汽车的盈利能力较弱。从2019年至2022年连续四年亏损,拖累了整体业绩表现。
  • 在2023年,大陆集团进一步调整了组织架构,以增强大陆汽车的竞争力,并计划每年在行政组织结构中节省超过10亿欧元。

image.png
虽然大陆集团在2017年的财报发布时表现出色,但大陆汽车在随后几年面临了持续的财务压力和亏损问题。集团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困难,进入了循环般的剥离阶段:

1. 2018年7月

  • 由于全球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和市场销量承压,大陆集团决定剥离汽车动力总成业务板块,以应对市场变化和优化业务结构。

2. 2021年9月

  • 大陆动力总成业务以Vitesco(纬湃科技)的名义独立上市。随后,纬湃科技计划被舍弗勒收购。

image.png

3. 2024年8月

  • 大陆集团决定剥离大陆汽车的全部业务,作为重组的一部分,盈利的轮胎和康迪泰克子集团将保留在大陆集团旗下。标志着公司对汽车行业战略的重大调整和重组,旨在优化业务布局并专注于核心领域的增长。

image.png

大陆集团首席执行官尼古莱·塞泽尔(Nikolai Setzer)去年12月宣布,大陆汽车将继续留在集团内。他表示,尽管目前汽车业务表现一般,但未来两至三年内将迎来增长机会,因此仍将是集团的一部分。实际上,在最终决定之前,大陆汽车已经开始了自救措施:

1. 自去年11月起,大陆集团监事会主席Wolfgang Reitzle计划打包出售汽车业务或与投资者成立合资公司,但大陆集团将失去对汽车业务的控制权,未来可能专注于轮胎和工业业务。然而,该计划遭到舍弗勒家族、监事会成员、董事会和工会的反对,潜在合作伙伴也不感兴趣。

2. 今年,2月14日,汽车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宣布将启动全球降本增效计划,包括大规模裁员,以提升大陆汽车的竞争力。作为盈利能力最薄弱的部分,大陆汽车将裁员7150人,占集团总员工数的3.8%,占大陆汽车员工数的7%。根据计划,大陆汽车将在Accelerate(加速计划)和R&D Excellence(卓越研发计划)框架下裁员。加速计划将削减非研发部门的5400个岗位,包括3000个生产岗位和2400个行政和管理岗位;卓越研发计划将在研发部门裁员1750人,其中软件子公司Elektrobit将削减380个岗位。

image.png

此外,大陆集团计划在德国莱茵-美因地区关闭或合并多个研发基地。尽管当前汽车行业正经历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大陆集团仍在进行这些削减措施,以应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压力。

在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期,裁减研发部门是一个冒险之举,但对大陆集团来说,这是在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3. 据韩媒MoneyToday 3月19日报道,三星电子正在深入讨论收购大陆集团部分电子业务的计划,主要涉及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载显示器(UX)。哈曼公司对收购大陆集团的电子业务持积极态度,认为这有助于增强三星电子在ADAS领域的竞争力。基于这一评估,三星电子自去年起就从多个角度考虑收购大陆集团的电子业务。一位熟悉情况的高管表示,三星正在与管理层讨论如何选择和采购公司所需的关键零部件。然而最后,却在了无音讯,草草收场。

image.png

从去年11月计划打包出售汽车业务或与投资者成立合资公司遭到舍弗勒家族、监事会成员、董事会和工会的反对,到今日,10个月,经历收购传闻,裁员风波等,舍弗勒家族、监事会成员、董事会和工会竟然公开支持剥离汽车整体业务,同时,舍弗勒首席执行官Klaus Rosenfeld近日明确表示,舍弗勒目前对大陆集团的汽车业务不感兴趣,因为公司正专注于与纬湃科技合并,以及提升工业和轴承业务的表现。

image.png

作为大陆集团进军汽车业务的起点,底盘制动系统这次被打包出售,反映出股东和董事对大陆汽车未来的乐观态度已明显减弱。剥离后,大陆集团计划专注于其在全球市场取得成功的轮胎业务和工业领域的创新材料解决方案。汽车产业的发展将聚焦于软件定义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这表明,大陆集团未来将重点实施垂直技术进步策略,专注于现有技术领域的深度优化和创新。

05 集团内-电动化瘸腿,智能化低迷

大陆集团首席执行官司徒澈(Nikolai Setzer)表示,“我们的战略旨在提升我们的价值创造。这包括系统地分析如何为各子集团找到最优的定位,从而获得成功。近几个月来,市场和客户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汽车行业尤为显著。展望未来,各区域市场的剧烈波动,以及软件驱动的技术转型要求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决策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计划将大陆集团拆分为两家独立的公司。”

5.1 电动化瘸腿

在国内电动化高歌猛进的同时,北美和欧洲的电动化进程却略显低迷。

外资企业在电动化方面的整体表现如下:

  • 欧洲和北美政策对电动化的支持力度大幅降低,政策转向影响了电动化转型的推进。
  • 欧美传统车企电动化车型销量不佳,燃油车型仍主导市场。
  • 中国市场虽然规模巨大,但竞争激烈,难以获得大量销售业务。

与此同时,欧洲对电动汽车进口的政策持续收紧:

1. 2024年8月21日:欧盟宣布计划对从中国进口的特斯拉汽车额外加征9%的关税,并正式通知所有汽车制造商。此决策草案维持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立场。

2. 2024年8月20日:欧盟委员会向相关方披露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征收最终反补贴税的决定草案,相比7月5日公布的临时税率略微下调。比亚迪、吉利、上汽等中国品牌汽车将面临17%至36.3%不等的额外关税。

3. 2024年8月4日:欧盟公告将针对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电动车加征临时关税,受影响品牌包含比亚迪、吉利、上汽等集团麾下电动车,将加征17.4%到37.6%不等的临时税。

image.png

*这些政策变化发生的同时,大陆集团几乎同步宣布剥离其大陆汽车,这是否与“展望未来,各区域市场的剧烈波动”相关,尚未明确。

于此同时欧洲多家汽车制造商基于对电动车前景的广泛看淡,被迫放慢电动化转型步伐。2024年6月欧洲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下降0.6个百分点至15.9%,上半年市场份额为13.9%,低于去年同期的14.2%。由于电动汽车需求放缓,整个汽车行业正在调整策略。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OPmobility SE警告,当前电动汽车产量还不到预期的一半。上个月,通用汽车放弃了每年生产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而大众集团则考虑是否关闭布鲁塞尔的奥迪电动车工厂,原因是奥迪Q8 e-tron电动SUV的需求大幅下降。

image.png

相关主机厂也表示调整电动化策略:

1. 奔驰调整电动化转型计划:奔驰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到2027年将推出全新的内燃机车型阵容,并将电动化转型的预期目标实现时间大幅度延后。原定于2025年实现的新能源车销量占50%的目标,以及2030年在条件允许的市场全电动化的目标均有所调整。

2. 奥迪放缓纯电动汽车推出速度:奥迪新任CEO高德诺表示,短期内将继续推广内燃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放缓纯电动汽车推出的速度。

3. 福特汽车削减电动化投入:福特汽车也在持续削减电动化投入,减少产品产量、推迟工厂建设。福特汽车还宣布推迟其约120亿美元的新电动汽车及电池生产扩能投资,包括暂停在美国肯塔基州与韩国厂商SK On合建第二座电池工厂。

image.png

4. 通用汽车放缓电动化步伐:通用汽车表示,放弃从2022年到2024年中期生产4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并放缓北美电动汽车生产速度。

5. 大众汽车集团暂缓电动化投资:大众汽车集团表示,由于欧洲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低于预期,将暂时不会就第四家动力电池工厂的选址作出决定。

同时相关零部件企业也受到相关影响,电动车需求锐减,零部件供应商先感寒意,德国7月电动汽车销量大幅下滑,延续了自去年年底补贴取消以来的全面下滑趋势。

1. 博格华纳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其ePropulsion部门的净销售额下降了1.53亿美元,同比减少14.5%,调整后的营业亏损扩大至1.11亿美元,同比增加100%。

2. 法雷奥在电动化领域面临挑战,受欧美传统车企电动化车型销量不佳和中国市场激烈竞争影响,2024年上半年电动化业务收入减少,高压电驱动业务销售额同比下降40%,减少了3.3亿欧元。

image.png

3. 采埃孚2024年上半年研发支出增加2%,达到17.84亿欧元,但电动化相关业务的收入为54.16亿欧元,同比下降4.3%。

4. 由于美国和中国消费者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偏好增加,电动汽车的增速也在放缓,舍弗勒集团(Schaeffler AG)因此正在减缓纯电动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步伐。舍弗勒首席执行官Klaus Rosenfeld于8月6日表示:“电动汽车的热潮已减退,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却在蓬勃发展。然而,汽车制造商仍需遵守排放目标,电气化转型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与此同时,舍弗勒集团生产滚珠轴承以及各种汽车和工业零部件。尽管纯电动传动系统的发展速度放缓,该集团仍将坚持为电动汽车提供零部件的承诺。

image.png

虽然大陆集团剥离动力系统业务可能是一个明智的决策,用以及时止损,但欧洲和北美的电动化进程虽然有所放缓,但并未停止。放弃电驱动业务可能导致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从而影响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的卖点。在面对激烈的市场变化时,企业应关注产品的独特卖点(USP)和最先进技术(state of the art),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image.png

国际大厂如舍弗勒、博世、采埃孚、法雷奥和麦格纳等仍在积极推进电驱动业务。中国市场的电动化事业蓬勃发展且竞争激烈,这促使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和推出切实可行的产品。因此,电动化的整体趋势依然在推动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

联合电子向跨域融合的整车运动域控制器VCU8.5平台整车运动域控制器产品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具备以下特殊功能:新增FlexRay通讯方式,支持更高速率、高容错率和确定性的数据传输;支持EPB冗余控制,提高车辆安全性;具备Delay off控制功能,即使控制器发生非预期重置,仍能维持系统稳定;支持车用网络安全技术,符合ISO26262 ASIL D功能安全等级;具备A/B备份模式的远程刷新(FOTA)功能。VCU8.5平台提供多种灵活的合作模式,支持Full Calibration和Software sharing解决方案,并能管理混合动力车辆的运行模式,实现纯电运行、串联增程和并联驱动三种模式的切换

image.png

舍弗勒在电动化领域和底盘领域的努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展示创新产品、以及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在电动化领域,舍弗勒大力投入电驱动技术研发,推出了P2混动模块、两档电桥和二合一电桥等多种系统,并在中国市场实现量产。他们还展示了采用碳化硅半导体技术的SiC电驱和四合一电驱动桥等创新产品。在细分领域,舍弗勒在电机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方面保持了领先地位。在底盘领域,舍弗勒开发了智能线控一体化底盘和全新的自动驾驶车辆平台,积极布局线控转向,展示了力反馈方向盘和智能后轮转向系统。这些努力表明舍弗勒在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未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image.png

image.png

反观大陆汽车,自2007年收购西门子VDO以来,新产品的市场落地节奏一直较为缓慢,同时面临着国产供应商的持续市场挤压。这种竞争压力不仅限于中国市场,还对欧洲市场造成了冲击,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态势。尤其是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整车架构的不断变更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陆汽车虽然也在积极求变,但在国内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其车载大屏业务和车联网事业部首当其冲,受到了较大影响。面对市场的挑战,集团内部正集中力量,专注于HPC、ZCU等域控制器的研发,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生存空间。

image.png

在底盘业务方面,由于高功能安全等级的要求和制动系统作为明星产品的定位,大陆汽车一直面临来自国内供应商的强劲挑战。事实上,国内在底盘领域的突破早已发生,特别是在转向产品方面,恒隆、万象、豫北等国产供应商已展现出明显的竞争力。而在制动系统领域,随着技术的逐步积累和发展,国产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正在不断冲击外资企业的业务份额。

比如:京西重工近期在欧洲市场取得了显著突破,成功获得了总规模达16亿元人民币的线控制动项目订单,涵盖2-BOX和1-BOX系统。这是京西重工自德尔福时代以来首次将控制制动产品打入欧洲市场。订单中的1-Box (iDBC1.0)线控制动系统基于已通过欧洲电动高性能车型验证的2-Box (iDBC2.0)系统进行本土研发,符合国际功能安全标准ISO26262和网络安全标准ISO21434。    

image.png

保隆科技在匈牙利布达佩斯郊区Szigetszentmiklos新建了一个汽车传感器生产园区,总投资1500万欧元。园区包括7500平方米的厂房、办公室和仓储设施,将成为保隆科技在欧洲的汽车传感器业务总部,计划于2023年初开始运行。新工厂将使用绿色能源,预计光伏电池板将提供50%的电力,并有进一步增加的潜力。保隆科技的欧洲研发制造中心也已在锡盖特圣米克洛什工业园开园,占地7.2万平方米,包括7500平方米的一期厂房、210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和2160平方米的仓储面积,主要为欧洲生产的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提供传感器、电缆解决方案和智能母线解决方案,并将出口至北美。此举是保隆科技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进一步增强了其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image.png

同时,前期宝马因刹车问题在美国召回了近8万辆汽车,全球范围内可能多达37万辆受影响。由于这次召回涉及的制动系统问题,宝马已将其供应商大陆汽车排除在所有新订单之外。这一决定由供应商部门经理Philipp von Hirschheydt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证实。两家公司尚未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但此举可能会对双方的业务关系和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具体来看,问题出在MK-C2系统的电子元件故障,每辆车的更换成本约为1,000欧元,总影响可能高达4亿欧元。    

image.png

游走于电动化领域之外的产品,一方面正在面临技术壁垒被不断突破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欧洲和中国市场在产品需求上的差异化发展。中国市场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欧洲更加贴近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这使得外资企业再也无法依赖其在欧洲已落地的传统产品来获取市场份额。

image.png

过去那种轻松找到愿意接受高价产品的“人傻钱多” 客户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外资企业必须持续创新和灵活调整策略,才能在中国市场立足。然而,专注于数字游戏和利润指标的大陆汽车,是否真正做好了服务中国客户的准备,仍然是个未知数。

5.2 智能化低迷

时至今日,大陆集团仍明确汽车产业将向软件定义汽车和自动驾驶的未来市场发展,大陆汽车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困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创新滞后:大陆汽车在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方面较为滞后,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联网等新兴领域。相比之下,其他企业如博世、采埃孚以及国内企业诸如:车联天下、中科创达等,在这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更显著的技术突破和市场应用。大陆汽车的技术积累相对较少,导致其在快速发展的智能化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

image.png

2.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和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入这一领域,加剧了市场竞争。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国内企业如华为、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积极布局智能汽车领域,大陆汽车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压力。

image.png

3. 战略方向不明确:大陆汽车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战略方向不够明确,缺乏系统性的布局和长远规划。虽然集团内部分事业部如车载大屏、智能驾驶等方向有所探索,但整体智能化战略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较差,资源投入也不够集中,导致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

4. 本地化适应不足:大陆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智能化产品和技术落地缓慢,对本地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不够快。相较于中国本土企业更贴近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技术方案,大陆汽车的产品在功能和性价比上没有显著优势,难以获得市场青睐。

image.png

5. 创新文化匮乏:内部创新文化的匮乏也是大陆汽车面临的一大挑战。作为一家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大陆汽车在组织架构和文化上偏向保守,缺乏对新兴技术的敏锐度和大胆探索精神。这种保守的企业文化限制了创新项目的孵化和快速推进。

面对智能化领域的困局,大陆汽车曾做出一些尝试。首次将研发中心落地中国,意图以中国速度推动全球业务,这表明了集团的决心。同时,将ADAS事业部升级为自动驾驶与出行事业群,试图在智能驾驶领域迅速扩展。然而,这种快速扩张最终以相关负责人离职等事件草草收场,显示出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

image.png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区管理层的任命是经过内部审核和欧洲总部认可的。然而,过去三年间,集团在智能化领域的方向有些迷失,采取了全面铺开的策略,试图在短时间内从零部件供应商转型为系统供应商。这种盲目扩张并没有带来理想的效果,反而让集团丧失了聚焦和战略性。事实上,大陆汽车应立足于自身在毫米波雷达领域的优势,寻找国内优质的相关传感器供应商,专注于域控制器的研发。这可能是一条更切实可行的道路,毕竟在三到四年前,域控制器的研发才刚刚起步,而当时华为的MDC和博世的相关产品也尚未问世。

image.png

同时,如果所有战略讨论都无重点、无方向,只会导致资源分散和效率低下。显然,领导层、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各自都有不同的压力和考量,但如果团队没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就难以取得成功。当前,集团在“软件定义汽车”和“自动驾驶”这些议题上显得疲惫和迷茫,失去了明确的方向感。

随着诸如轻风等茶余饭后的谈资逐渐消退,如何在市场变化中找准定位,重塑智能化战略,将是大陆汽车迫在眉睫的挑战。集团需要反思过往的战略失误,聚焦核心竞争力,制定清晰的长期发展规划,以便在未来的智能化浪潮中重获竞争优势。

image.png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轻风事件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普遍职场问题的一个缩影。作为高级管理人员,轻风至少有抗争和掰手腕的选择,但更多普通工程师的命运却没有那么幸运。设想一下,面对市场和技术挑战的是普通员工,而最终集团或相关管理者的失误却让这些员工来承担后果,还要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之名进行宣扬,这是否显得过于讽刺?    

更令人深思的是,管理者作为信息的第一接收人,往往可以利用时间差和信息差来保全自己,或者将自身损失降到最低。在某些必要时刻,甚至可以高情商地“牺牲”团队成员来维护管理者的权威或形象。这种行为不仅令人寒心,也反映出公司内部缺乏真正的团队合作和信任。

除此之外,办公室政治也是一大问题,例如老员工的不作为,甚至恶意打压诋毁新员工,这些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职场的内耗和不良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充斥着PUA的气味,导致团队士气低落,创新力受阻。这样的职场环境不仅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极为不利,也严重影响了公司整体的健康发展和长远竞争力。集团必须认真反思并整治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转型与发展。

06 死胡同-何时破,如何立?

德国最大工会组织IG Metall董事长就大陆集团剥离大陆汽车表示:“大陆集团在走了许多弯路之后决定考虑剥离汽车行业,这是走出死胡同前的最后一条出路。”

image.png

宛如恒大造车的理念,试图通过大规模收购、合作和闭环管理来快速实现市场布局和技术突破。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技术积累,但长期成功还需关注整合能力、技术创新、市场反应及财务健康等因素。

image.png

大陆汽车面临着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对轮胎子集团的依赖加剧了内部矛盾。2023财年,大陆汽车的研发费用占集团总营收的12%,而轮胎子集团仅占比2%。投入不足导致轮胎子集团的盈利水平被竞争对手如倍耐力和米其林超越。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进行风险剥离是必要的。

image.png

汽车行业面临价格战和降本增效的压力,中国市场的技术变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产品、供应链和竞争规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中欧汽车关税问题也增加了行业的复杂性,未来汽车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提升。

image.png

在当前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的价格战和降本增效压力下,中国市场的技术变革和市场需求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陆汽车(Continental)在这一环境中,依然主要采取立足于欧洲市场、服务全球的策略。然而,这种策略在面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时是否能够有效支撑其造血和复生能力,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博世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策略:

1. 本土化生产与研发:博世通过深度的本土化生产、研发和创新合作,牢牢占据了中国市场的重要份额。博世不仅在硬件方面有扎实的积累,更是在软件和自动驾驶技术上大力投入,建立起了强大的本土化优势。博世积极在中国投资建设本土化生产和研发中心。例如,在中国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包括位于上海、广州和重庆的工厂,这些设施专注于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并推动产品的本土化设计和开发。博世通过在地化的研发和生产,有效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升了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

2. 扎根本土服务本土:博世采取了深入本地市场的策略,通过本土化的销售和服务网络,直接服务于中国汽车制造商和终端客户。这种策略不仅增强了与本地客户的紧密联系,还提升了服务的灵活性和效率。博世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团队在中国本地化,以提供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服务。

image.png

3. 创新与合作:博世注重与本地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和创新中心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例如,博世与多家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合作,开发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此外,博世还积极参与中国政府和行业组织主导的技术标准制定和政策制定,确保其产品和技术符合本地法规和标准。

image.png

4. 市场洞察与定制化产品:博世通过对中国市场的深刻洞察,推出符合本地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博世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多种本地化的汽车部件和系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如针对中国市场的智能驾驶系统和电动汽车解决方案。

相比于博世的成功,本土化的策略使大陆汽车在中国市场面临更多挑战:

1. 硬件到软件的转型难题:大陆汽车在硬件到软件的转型上,难以复制博世的成功。尽管大陆汽车在硬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软件和系统集成方面的进展较慢。博世通过全面的软件与硬件结合,推动智能驾驶和电动化解决方案,而大陆汽车在这些领域的步伐显得滞后。

image.png

2. 本土化服务的不足:大陆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服务尚不够深入,其主要策略仍旧以欧洲市场为核心。这导致大陆汽车在应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和多样化需求时,显得不够灵活。相较于博世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投资和服务,大陆汽车的本土化布局和响应能力较弱。

3. 市场适应性和战略调整:大陆汽车的核心市场一直立足于欧洲,以“立足欧洲,服务全球”的传统策略为主,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和技术趋势。依靠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影响力。然而,随着全球汽车市场逐渐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和技术创新成为全球焦点。相比于快速适应中国市场变化的竞争对手,如博世和舍弗勒,大陆汽车在应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时显得准备不足。在当前环境下,大陆汽车是否能够有效调整策略,实施本土服务本土的策略,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集团内已有一些尝试,但是否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并实现有效转型,仍需时间检验。

4. 技术转型滞后:面对电动化和智能驾驶的迅猛发展,大陆汽车在技术转型方面的步伐明显滞后。尽管集团也在逐步向软件定义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转型,但与竞争对手相比,整体进展缓慢且方向不明。集团当前的电动化产品线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未能赶上市场的快速变化。在智能驾驶领域,大陆汽车也未能显现出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引领能力。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大陆汽车缺乏清晰的技术发展路线和足够的投入力度。在面对技术革命和市场变化的双重压力下,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不均,既无法满足现有产品线的技术升级需求,也难以在新兴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5. 内部矛盾与财务压力:大陆汽车的内部矛盾和财务压力也是其迷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全球市场的动荡和内部战略的摇摆不定,集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争夺和发展方向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大陆汽车依赖于轮胎子集团的资金支持,导致内部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各子集团间的矛盾。此外,集团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投资不足,使其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处于劣势。当前,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对电动化和智能驾驶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大陆汽车在这些领域的财务投入不足,导致其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下降。

总结来看,博世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得益于其深度本土化的生产、服务和创新合作策略。通过在中国建立多个研发和生产基地,博世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此外,博世与本地汽车制造商的紧密合作和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把握,使其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相比之下,大陆汽车在转型和本土化服务方面面临较大挑战。大陆汽车的主要策略仍然以欧洲市场为核心,这使其在面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和高度竞争时显得不够灵活。尤其在硬件到软件的转型过程中,大陆汽车的步伐显得较为缓慢,尚未能有效复制博世的成功模式。

此外,大陆汽车的财务状况和市场策略也对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产生了影响。目前,集团可能会选择沿袭舍弗勒的步伐,减缓在电动化领域的投入和支出,并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这种策略可能包括在现有电动化产品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资源配置,同时更多关注软件定义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

在欧洲市场,电动化趋势减缓,混动技术上升,智能驾驶能力的提升成为新的焦点。比如,奔驰已通过德国联邦运输管理局的审批,成为全球第一家可以在德国合法使用L3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厂商,这推动了欧洲地区智能驾驶布局的进展。

image.png

因此,大陆汽车需要在短时间内有效调整战略,提升本土化服务能力和技术转型能力,以应对中国市场的挑战。如果不能迅速应对这些挑战,大陆汽车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

image.png

当下的大陆汽车,宛如汪洋中的一艘巨轮。顺风时,集团能够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储备和全球化布局,迅速拓展市场,稳定发展。然而,在逆风时,特别是在面临市场压力和技术转型的挑战时,这艘巨轮却显得步履维艰。

参考:

  1. 京西重工线控制动业务突破欧洲市场 核心系统源自中国研发_易车 (yiche.com)
  2. “松江智造”走向世界!保隆科技布局全球化“产销研”矩阵丨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3. 汽车Tier1,逐渐失速-36氪 (36kr.com)
  4. 大陆集团:线控制动系统缺陷引发召回_搜狐汽车_搜狐网 (sohu.com)
  5. 大陆集团为何斩断200亿欧元营收也要分拆大陆汽车|上市|舍弗勒|合资企业_网易订阅 (163.com)
  6. 汽车零部件行业洗牌!舍弗勒拟溢价20%吞并纬湃科技 未来营收250亿欧追赶大陆_搜狐汽车_搜狐网 (sohu.com)
  7. 【图】从零说起|细说大陆集团的百年并购史_汽车之家 (autohome.com.cn)
  8. 大陆集团汽车业务重组:分拆赚钱和不赚钱的_腾讯新闻 (qq.com)
  9. 大陆集团重要高管变动,自动驾驶及出行事业群全球负责人将离职!牛喀网-智能网联汽车开发者社区 (i-newcar.com)
  10. 舍弗勒业绩微增,CEO称对大陆汽车业务不感兴趣”-行业资讯-炭黑产业网 (tanhei.com)
  11. 舍弗勒集团Q2增收不增利,放缓纯电动汽车零部件生产 - 第一电动网 (d1ev.com)
  12. 大陆集团裁员7500人,汽车业务受困于竞争力欠缺 (10jqka.com.cn)
  13. 重磅!三星考虑收购大陆集团车载显示等业务_财经头条 (sina.com.cn)
  14. 法雷奥:上半年高压电驱动业务跌40%,其他业务增长-爱普搜汽车 (apsoto.com)
  15. 大陆集团自动驾驶战略调整 (icar101.com)
  16. 大陆集团对大陆汽车成为独立公司进行评估并做好拆分的准备 - 大陆集团中文官网 (continental.com)
  17. 联电最新一代整车控制器平台(VCU8.5)核心功能介绍 - 极术社区 - 连接开发者与智能计算生态 (aijishu.com)
  18. 从 L2-L4,Tier 1 的自动驾驶之路将何去何从? - 第一电动网 (d1ev.com) 
  19. 大变革!高速NOA年内覆盖全国,博世:我们比软件公司更有优势_懂车帝 (dongchedi.com)

END

作者:连云港畔的英男
来源:汽车电子与软件

推荐阅读:

更多汽车电子干货请关注汽车电子与软件专栏。欢迎添加极术小姐姐微信(id:aijishu20)加入技术交流群,请备注研究方向。
推荐阅读
关注数
5713
内容数
453
汽车电子与软件行业的相关技术报道及解读。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