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互联网成为了世界的主角,这些诞生于云上的“云原生”公司,通过更灵活、效率更高的商业模式,获得快速的业务增长,掀起了一阵云计算的热潮,也一度将“上云”这个逻辑捧上了神坛。
在云计算模式的洗礼和冲击之下,传统行业也纷纷步入上云的进程。这个进程,因为略显缓慢,也曾经备受诟病,这并不是因为传统行业对上云有所畏惧,而是因为在变与不变面前,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前提需要思考。
上云早已不再是个疑问,但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问题却没有因此变得更少。过去只是对云计算的上或不上的选择题,如今则是如何更好的上云,更安全的上云,更稳定的上云,和推动业务创新上云的多选题。
企业上云,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也许很近,也许很远。
没有一步就能上云的通天之梯,只有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上云之路。
企业上云,实际上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首先,企业级应用的复杂性和云管理方式的不同,需要企业根据自身业务和IT系统评估何时上云,上何种云,需要云技术帮助业务做哪些应用创新,不能为了云而云。正因为这种复杂性,我们看到业界甚至还出现了云MSP这样的生态角色,作为企业的“外脑”,帮助企业梳理上云的正确路径,这说明企业上云难以一蹴而就,循序渐进实为明智之举。
其次,企业所面对的云计算的环境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不同的企业形态对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的需求本来就不同,如果采用稳态+敏态的双模的IT架构,那么就面临着在不同的云中间进行数据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这些新的系统又带来了巨大的运维和管理复杂性。
第三,如今是一个技术人才稀缺的时代,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崛起,大量顶尖的云技术人才都被互联网公司所网罗,传统企业面临着明显的“人才荒”。但是企业上云还是需要大量技术团队人才去做IT的升级和管理。如果企业选择直接采取分布式架构,就必然会面对大批的硬件设备,运维的难题还会加深这种技术人才缺失的鸿沟。
第四,很多大行业上云,因为原IT系统对稳定性和高可用性要求极高,根本无法实现一步到位的上云。最佳的路径其实是,将原有架构进行细分解耦,按照各个业务功能需求和架构再进行服务器和架构选型。以金融行业为例,解耦之后一些联机业务就用分布式X86,核心数据库业务还是会继续选择小型机。
条条大路通罗马,企业上云一定没有完全一致的模板,而新核心上云,则代表了一种真正的稳健与敏捷兼顾的路线,特别适用于大行业用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