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风 · 2021年02月18日

大牛访谈:我的益友良师——伟哥

微信图片_20210218103218.jpg

14年在展讯被项目操得昏天黑地的时候结识了伟哥,除了跑步这件事儿之外,其他方面伟哥都高于我0.5-1个纬度。伟哥总能窥见我的焦虑跟不安,在我被项目搞得需要吃救心丸的时候,伟哥说:Credit不是你过度压榨自己用一天时间做完两天的活,如果没人看到你的自我压榨,就会认为那活本来就该一天干完;在我因为一个技术问题跟人撕逼气得寝食难安的时候,伟哥说:你跟人撕逼是为了什么目的,升职还是加薪,如果都不是那就是幼稚,只有小孩子才分对错;在我由于智商捉急陷入理解困局时,伟哥总能三言两语帮我掰扯清楚。伟哥是聪明的、踏实的、专注的、敏感的、文艺的、专业的、自我要求极高的、很难跟自己和解的。

微信图片_20210218103221.jpg

个人成长

驴:是什么促使你从英语专业转向到微电子专业?

HW:我本科是在合肥读的,那是座小城市,安静得非常,学校在这个安静的城市里,也安静得非常。英语系的学生是我们那所学校里面为数不多的“文科生”,绝对的稀有动物。然而这些文科生,其实高中都是学理的,加上学校有极强的理工科氛围,以至于我们那个时候,和物理系化学系的同学一起学数学,然后还要单独学物理,化学,生物,至于计算机,数据结构,C语言之类的就不用说了,这些本来就是公共大课,所有人都要学,连后来的科技传播和科技考古专业也都学…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地方,大部分同学的生活非常简单。而我的生活也蛮简单,逃课,打球,睡懒觉(去脑补一下上面一段的描述,说了一大圈,本专业的课程还没有出现呢,课程太多了,如果不逃课,根本不可能)。就这样简单的度过了大学前几年,在进入四年级时,看到大部分同学在准备出国、考研、找工作,我那时是懵圈的,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只是觉得还不想离开学校。由于英语成绩不好,也没有学好的动力,所以就决定跨专业,换个学校吧,后来因为种种巧合,就来上海学了微电子。

现在看来,选择大抵如此,有时并不是有明确的目标而去选择,更多时候是因为不想选那个而碰巧选了这个。

驴:您呆过的这些公司各有什什么特点?每个公司带给你最⼤大的财富是什什么?

HW:08年到18年,工作十年,掐头去尾,呆过3家公司,DesignService, EDA, Design House。

Design Service公司B,虽然不是我的第一家公司,却是自己职业真正开始的公司,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遇到了几位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大们。我在这里真正地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同时也对项目管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学习,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学习抬头看全局的思维。Service公司的特点是两家公司,一个项目。合作是基础,分工是形式,但是无论如何是两家公司。

离开了公司B,我加入了S。其实依旧是做Service。不同之处在于,以前是InHouse做事情,和客户打交道更多的是通过邮件、电话之类的,在S需要更多地直接面对客户。技术及知识体系层面,在这里我见识了更多更旷阔的设计知识,有点近水楼台的意思,可以更早地去学习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工具Feature。同时,进一步加强自己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S有一整套的项目管理理念,以及处理和客户关系的理念。

最后是Design House公司,相较于之前的两家公司,Design House公司是去做自己的产品。项目的起始结束,比Service阶段界定地更广阔,简单来说,介入项目的时间更早,退出时间而已不仅仅是GDS-Out,后续长尾时间也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的延展。

驴:在您以往的职业经历中,跟各种不不同类型企业的人都合作过,您自己也在不不同类型的企业呆过,这些不同企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在每个环境中人跟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

HW:我觉得你这里说的环境可能指的是文化。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是一群人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做事方式。个人融入一个环境或者文化中后,就会带着这种文化的烙印。在新的环境中带入旧的文化分子,或者不同的文化分子在新的环境中碰撞时,就可能会产生矛盾,这个很正常。也正是这种矛盾的碰撞及解决,才形成了新的文化。

至于个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以前听人说过九字箴言,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

驴:在您的职业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最奔溃的事情是什么?如何应对?

HW: 那是08年,不平凡的一个年份。

4月,刚从学校毕业,加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家公司,满心欢喜地开启了后端工程师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每天早早就去公司,晚上很晚离开,虽然啥都不懂(真的啥都不懂),看着各位前辈忙碌着,想象着自己可以上手干活时候的忙碌,满心欢喜。

9月的最后一天,人事找了部门里的几个同一天入职的小朋友,通知他们明天不用来上班了,后续费用财务会结清。完全没有搞清楚状况的我,还是在旁边同事的提醒下,才知道自己没有被裁,也是那一天见识了以前在电视里看到过的桥段,知道什么是所谓的“裁员”,懵逼了很久…满心惶恐…

10月的最后一天,幸存的一拨人也全部被裁,整个Site几乎全部砍掉…在那天,我失业了…工作了6个月不到的时间…不知所往…

可能这是目前为止最令我崩溃的事情吧,崩溃之处在于,很长时间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两个月前还在吵着要上市的公司,一下子砍掉80%的员工…

从巅峰到死亡,要不了很久…

微信图片_20210218103224.jpg

行业漫谈

驴:如何修炼,才能如您一样前后端通吃?

HW: 谈不上前后端通吃,可能只是稍微有所了解。回想这些年,我个人只是在尽力保持对陌生知识点的好奇心,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和学习自己工作相关的前后环节,以便更好地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说到修炼,也可能就是这种心态的积累吧。

另一方面是我比较幸运,我是08年毕业正式开始工作的,在进入行业之初就经历了金融危机和裁员潮,在一阵的惶恐之后,很幸运地加入了当时的灿芯。正是在灿芯的几年,我遇到了几位引我入行的老大们,从他们身上,不仅学到了技术、项目管理的思维,也学到了他们对待技术和项目的态度。正是在入行之初时各位前辈的引领,让我对技术的拓展才有了更多的兴趣和信心。

数字实现是个跨度蛮大的领域,之所以会有所谓的前后端之分,也正是因为涉及面广,需要在分工上更精细。而这种划分,总是离不开Timing和Physical两个方面。如果非要说修炼的话,可能就是要不断地在Timing Sense和Physical Sense上去提升,当两方面能力达到一定的阶段,需要加强的就是Design Sense,可以从Design的角度回过头来看Timing和Physical,可能就会是另外一个层次。

驴:就数字实现这块,符合哪些条件才算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HW:在最近这几天中兴事件发酵的时候,这个问题似乎该这么回答,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的事业,作风正派,品行端正,遵纪守法”….据说这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人类精子库招募时的标准,在国产IC行业在风口浪尖之时,似乎对数字实现工程师的要求是要提高到北医三院的标准,才能有“精忠报国”的担当。我擦,这么写,你的号会不会被禁号,哈哈。

说实话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可能无法定义条件,简单说说一点点小看法。数字实现工程师,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在遵循一定的规则下,使用工具来完成特定的任务。这里面有三点,第一是规则,第二是工具,第三是任务。

  • 规则,就是必须Follow的Rules,比如Design Rule,IPGuide,Signoff Criteria,DFT Guide,Package Rules等等,因此数字实现工程师,首先得知道有规则,再者如何去收集、整理、挖掘规则,进而遵循规则(当然牛到可以修改规则,甚至制定新规则的时候,也就无所谓合格与否了,但初入行时,规则意识非常重要)。
  • 工具,工程师要能使用工具,继而驾驭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所有知识点中最好学的,同时也是最难的,上手容易,精通难。可能在于技术的更新,EDA的技术也在随着需求不停地更新。鉴于此,古人也说,“工以利器为助,人以贤友为助。” 所以去找个在EDA的贤友来帮忙。
  • 任务,任务是项目管理中经过切分或未被切分的事项。任务具有时效性,相关性,风险性,可变性。所以工程师,需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Scope),然后同时知道自己任务的相关性(Dependency),风险控制的方法(Risk Mitigation),再者随时做好任务切换的准备。只有这样,切分了的任务才能变成统一的项目,而每个工程师才同样地归融于团队整体。能融入团队,也是合格工程师的一个重要条件。

最后说说,合格,这个完全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标准。为什么这么说,所有的标准都在于定位,公司对个人的定位,团队对个人的定位,以及自己对自己的定位,满足定位标准的即为合格

驴:从合格到优秀到卓越,需要修炼哪些技能?如何修炼?

HW:本分之外另有附加谓之出色。举两个例子,良家女子不失风情,红尘女子却有闺秀之气,皆谓之出色。从合格到优秀,本质在于,完成本分外,另有附加。假如草草了事为本分,精益求精便为附加,假如自扫门前雪为本分,去管他人瓦上霜便为附加,假如独善其身为本分,兼济天下便为附加,假如闺秀之气为本分,风情万种便为附加,假如….反正就是这个意思吧,至于修炼,照着那两个例子来,应该就可以了….

至于卓越嘛,那就是有一天,别人已经分不清,哪个是你的本分,哪个是你的附加…

驴:半导体行业对您的吸引是什么?

HW:这里有很多可爱的人…工程师的可爱之处在于专注,在于简单,在于数字世界的0和1的清晰分明…

驴:就您个⼈人看到的,国内数字实现这块人才的分布如何?地域分布?层次分布?年龄分布?

HW: 我个人对行业不是特别关注,所以很难回答人才分布的问题。只是感觉上,目前看,现在从业15年左右的,多数是技术管理的岗位,可以预见的是,再过几年,40岁的工程师会越来越多,这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驴:经常看到的情况是,招⼈的公司很多,找工作的人也很多,但两者匹配的却很少,您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什么?

HW:很高兴听到招人的公司很多,说明行业还是很火热的,作为从业者还是很欣慰的。至于公司找不到合适的人,或者找工作找不到合适的职位,这个可能是定位的问题。定位的不匹配,决定了工作的不匹配。如何弥补,招聘单位和从业者相互定位间的匹配度,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

驴:畅享一下,未来五年或十年,AI或新技术对数字实现领域将如何改变?做为工程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改变?

HW: AI的发展,的确让很多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实现也一样,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做的很多工作是可以被替代的,同时AI的加入可以大大减少TAT,加快设计流程。至于工程师该如何改变,或许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工作过于机械化,即便AI浪潮不可避免,也尽量不要做那最开始被替代的一波…

驴:在您看来数字实现是劳动密集型还是智力密集型的?或者往上抽象⼀层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工种?

HW: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从另个层面探讨这个问题,经验在数字实现的过程中起到多大的作用?我觉得技术更新时,过往技术保留了其80%到90%,也就是说新的事情发生,需要新的知识体系只有10%\~20%左右,剩余的是重复的经验复制。基于这点数字实现更像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但是这其中,不代表你不需要加入个人印记。这部分个人印记,类似于厨师做菜,让人从形色声香上能区别出不同来

驴:AI的发展会不会导致半导体业像当年制造业一样,出现⼜一次庞大“下岗”潮?如果可能当前的从业者该如何应对?

HW:下岗倒不至于,可能会有另外一波新的职位诉求。应对之法,或许应该是保持一份开放的面对变化的心态,当真的有一天需要改变时,不至于慌乱无措。

微信图片_20210218103229.jpg

职业规划

驴: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是否⼀直都有一个明确⽬目标?

HW:其实我对我自己的职业并没有清晰的规划,很多时候是随着心态的变化而来。

驴:你的理想职业或理想工作状态是什什么?

HW:以前在S的时候,有位来自台湾的同事Janta,我们一同在北京出差,见完客户之后我陪他去了趟天安门。在空旷的广场前,他问过我一个问题,“你有想过,假如不做IC行业的工作,你会做什么?”在那之前,我竟然真的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后来想了很久,可能答案还是继续做IC吧,这应该是理想的职业。至于工作状态,希望有个合适的平台,去彰显自己的价值。

驴:自工作以来有没有颠覆认知的经历?是哪些?

HW:你在乎的别人不在乎…这是一种跨维度的打击,蛮颠覆的。现在慢慢习惯了。

驴:一直以来工作跟你的理想之间的距离?如何弥合以使内心平静?

HW: 工作和理想之间大概差个2米吧…佛说,逃不出自我,便离不了无间。

驴:对职场新人有哪些建议?

HW: 谈不上建议,不过有几句话,对我的影响蛮大的,是我工作至今几位尊敬的老大们曾对我说过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同时也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做后端是份良心活”,说这话的是金爷,我一直记着

“低头做事,抬起头做人”,是James老大在我们面对客户做Postmortem的时候对我说的…..

“不要着急,对事不对人”,是峰总在我极其纠结扭捏时候的教诲……

以上。

作者:陌上风骑驴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bF3VJeFxkriRzNGedcWAw
作者微信公众号
捕获.PNG

相关文章推荐

STA | 串扰,理论分析
大牛访谈:传说中的小西

更多IC设计技术干货请关注IC设计技术专栏。
推荐阅读
关注数
11187
内容数
1222
主要交流IC以及SoC设计流程相关的技术和知识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