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一场主题为“智慧城市、全球网络”的国际议会在旧金山举行,这是智慧城市思想首次被提出。2020年,恰是智慧城市理念诞生的整整30年。
在这30年间,智慧城市经历无数新兴技术的应用,如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城市,互联网时代的无线城市等等,虽然以智慧城市为建设目标的城市有很多,但绝大多数的城市,仍然只有智慧城市的“外壳”,而缺乏智慧城市的“灵魂”。
1933年8月,《雅典宪章》中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可见,城市作为市民美好生活的场所,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应该从满足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角度为出发点。
换言之,智慧城市不能只强调技术在应用中的表现,真正感受到智慧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居民,做到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才是拥有灵魂的智慧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500个城市宣布了智慧城市建设计划。而在全球,已经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超过了1000个。但什么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城市?
一个城市如能被冠以智慧之名,它的智慧必然是流动的,流转在不同的场景之间,并串联起这些场景和人。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今年的新冠疫情,无形的病毒就像是无孔不入的冷血杀手,最令人可怕的是其长达14天的潜伏期,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尽快与病原体做到隔离。这时候,“健康码”的出现,就代表了城市的智慧,通过精准分析的大数据,就可以让每个人的行为轨迹变得“透明”,让防疫从被动,变为主动。
这种城市的智慧,也体现在疫情之后的复工复产当中,春节后“复工潮”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只有及时掌握重点疫区旅居史、停留史、居住史对象的活动轨迹、分析挖掘密切接触对象,才能做到阻隔疫情传播途径。这显然也代表了城市的智慧。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显示:六个一线城市实现有效防控仅需11天,而其他城市则需要15天到21天。这个数字也证明了智慧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在疫情中的防控手段就更出色。智能化像是一把标尺,衡量了同样条件下,城市的防疫抗疫能力和治理程度。
若抛开疫情的特殊性,我们也可以从很多落地的项目上,感受到城市的智慧。
在天津,国内首个“AI+智慧城市”泰达新城。通过“1+4+N”方案,即一个中心、四大平台和N个创新应用,将泰达建设成繁荣、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城。其中的四大平台就奔着“聆听民声、感悟城市、关爱民众及服务产业”的宗旨而建设的。从结果看,居民对办结案件的结果满意度达91.81%,实现了城市状态的实时感悟,大数据+AI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确、精细、精准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在郑州,郑东新区智慧岛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已初步形成大数据产业聚集效应,打造“智慧岛、基金岛、人才岛、众创岛”的四岛共建模式。目前,通过无人机+5G+AI完成全方位环境监测,自动高效替代人工;基于大数据实现企业360°精准画像,建设精准招商系统,建设了5400万全国全量“活”企业数据。
在安徽黄山,黄山市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按照“平台共用,内容共建,成果共享”的原则,按照“1+1+1+8+4+N”(“1朵云+1底座+1中心+8个专题+N应用接入+4体系”)架构体系,通过构建“数字政府”的运行和指挥中枢,打造数据融合、业务协同的智慧文旅运行指挥中心。在项目落地后,黄山市基于文旅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客流的监测预警,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决策层对节假日人工蹲守景区模式改为在运行指挥中心远程指挥多个景区。在环保方面,通过环保大数据分析对大气和水污染事件进行溯源分析,从原来的人工排查改为大数据技术辅助排查,效率提高了130%。
不难发现,智慧城市的目标,都是以人的体验、感受、行为方式为出发点而不断升级进化,无论是智慧的政务还是智慧的服务,都通过技术能力,不断简化流程让办事人员获得了良好的服务体验,让企业感受到政策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