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正能量 · 2022年11月29日 · 北京市

数字化让勘察设计行业涅槃重生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曾说,设计是仅次于科学和艺术的第三种智慧。而在建筑领域,设计更是建筑的灵魂。

然而,勘察设计的行业地位,近年来却在不断后移。

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建设行业飞速发展,尽快出成果的效益导向下,周期越来越短,很多项目设计变得流程化、套路化、机械化,这也让原本天然具备创造性、堪称行业大脑的勘察设计行业,无形中欠缺了一点点“慢”的艺术。

事实上,设计应该贯穿于项目的始终,要承担起“灵魂牵引”的作用,聚集各方力量,借助科技创新,不断进步、提升,让建筑不留遗憾。

唯有迈向数字化之路,才能重新赋予设计灵魂,让勘察设计行业在数字化风暴中涅槃重生。

缺乏创新是设计同质化的症结

近两年来,建筑企业的裁员降薪问题较为严重,与建筑设计的人才外流现象相互交织,不断产生恶性循环,拉低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数据显示,建筑设计行业的净利润率在持续走低,从2015年的3.7%下滑到2020年的2.7%,远远比不上建筑行业产业链中的其他领域,如装饰装修等。

设计处在工程建设产业链的前端,理应起到引领作用,但实际上,建筑设计企业对于项目的掌控权越来越低,时常沦为画图机器,利润空间也一直被压缩。以此往复,建筑设计行业逐渐形成了价格红海。

究其根本,我们发现:

对内,很多设计企业的管理仍是粗放式的,缺乏足够的数字化建设,忙于应付生存问题,忽略了业务发展;

对外,由于短期导向、项目导向、机会导向,设计企业无法深入客户需求,没有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能力。

归根结底,行业缺乏创新是主要症结。

广联达高级副总裁云浪生曾言,“设计是建筑行业的龙头,设计数字化转型对行业高质量发展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数字设计技术的突破性成长,最重要的是设计企业的创新求变。”

的确,只有创新才能带来差异化。建筑设计企业,应该考虑如何通过效率提升实现生产力的差异化,通过数字化能力建设实现创新力的差异化,通过思维模式转变实现战略的差异化,通过数字化工具赋能实现客户服务的差异化。

BIM软件的应用能力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企业的基本标尺,其价值也会被逐渐放大,驱动设计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针对设计软件效率不高、重复性工作较多,数据和流程割裂等问题,我们倡导用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以数据为中心,融合并打通上下游的产业链,将工程问题前置到设计阶段来解决,从而实现设计价值的最大化。”云浪生说。

如何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路径?

以客户为中心,是诞生于上个世纪的商业理念。那么,什么才是以客户为中心?

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能洞察客户需求的能力,其次要构建围绕客户服务的流程和规范,最后要通过优质的服务去满足客户需求,甚至在某些领域要超越客户需求,成为客户身后的“专家”和“伙伴”。

在建筑设计领域何尝不是如此。广联达副总裁、数字建筑研究院院长刘刚说,“设计企业生存是靠满足客户需求,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合理的回报。只有以客户为中心创造价值,设计企业才能获得市场,提升利润。”

但知易行难,大量的设计企业依然面临着三大痛点。

一是专业化能力欠缺,制约工程项目品质提升。在国外,设计领域的专业化分工做得非常细。而国内设计院大多是综合设计单位,各类型工程都会承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做到每个领域都能磨练出顶尖的专业能力,并提供精品的交付。然而,面向未来,真正做专业化、特色化的设计,才是传统设计院红海突围的关键。

二是一体化业务能力不足,无法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价值最优。典型表现就是,设计师很难在整个设计阶段,就基于全生命周期价值最优,去为业主提供一个完整的服务链条。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和施工可能很多时候是割裂的,设计和运维也是脱节的,在设计阶段,更多考虑的是设计出图和交付。

三是高附加值业务短缺,无法全面满足业主方全过程服务需求。简单的说,国内的设计企业很多时候承接的是施工图设计等低附加值业务,概念设计、方案设计等高附加值服务难以提供。未来设计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能否从低附加值跨越到高附加值,是设计院挣脱“价格泥沼”,向“精品工程、精细化设计、精益服务与管理”的方向大步迈进的关键。

广联达对设计数字化的探索弥足珍贵

精品工程、精细化设计、精益服务与管理,可以说是设计企业未来的目标和方向。它是愿景,但还不是方法论。

要走向“三精”,成为了一家行业领先的设计企业,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更要有清晰的路径,有好的数字化工具,这也是广联达提出数字设计的意义所在。

首先,需要被数字化赋能的是设计师。

设计师也是设计企业的核心生产力,而生产力的优化才是提升整个行业竞争力的根本要素。赋能设计师,就需要对每个岗位BIM化。岗位BIM化的本质,是通过数字化替代重复的设计工作,尤其是施工图设计,把设计师从重复的绘图工作和低附加值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有精力去释放创造力,专注于高附加值的方案设计。

岗位BIM化的价值体现也很典型。一方面,通过模块化设计,能够快速进行复用,端云协同,二三维融合和自动化出图;另一方面,又可以与算量、施工等进行有效打通。岗位BIM化后,还可能通过人工智能方式进行设计,譬如衍生式设计将实现智能化的强排方案,比传统人工强排,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最优方案以及经济成本上,都会有较大提升。

其次,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多场景,最关键的就是信息不流畅,数据没有拉通。

需要通过深度的一体化,去倒逼整个体系作业方式的改变,从而拉通数据,让场景与场景能够协同。

比如设计算量一体化。一方面,提升工程量计算效率,设计成果无缝导入到BIM算量软件,让算量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可以实现限额设计,也就是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基于业主给定的限额进行设计,成本控制尽在掌握,做到经济最优。

坦率地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广联达算量软件有着庞大的用户基础,基于这样的应用基础,广联达自有设计软件与算量软件的连通,才能真正释放设计算量一体化的深度价值。

再比如设计施工一体化。这是建筑行业长久的期盼,但也是难题,其核心就是打通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解决设计和施工业务割裂和数据互通的问题。

广联达数维设计产品集事实上在尝试去跨越这样一道鸿沟。简单来说,实现了全专业的协同后完成的设计模型,通过协同设计平台能够直接导入到BIMMAKE,进行施工深化设计,再通过施工深化设计模型导入BIM5D以实现施工过程的管理。整体上连通了设计与施工两大场景,真正实现“一个模型干到底”,一模多用,多场景复用,大幅提升整体建设效率。

此外,设计与项目管理一体化等都将帮助项目实现高效推进,精益管控,让成本降低,浪费最小,提质增效。

第三,对设计院来说,数字化的意义不能只是工具,而应该变成一种能力。

因为工具多了会带来管理的复杂性,能力则可以随取所用,可以随意拼装,可以满足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需求。

要实现这种能力化,就需要将业务的组件和模块沉淀到底层平台上,实现业务中台、技术平台和数据中台,支撑业务的组装和发展,进而在企业层面实现平台化。

不难发现,岗位BIM化解决了设计企业每一个“点”的数字化需求,而项目一体化进一步将这些“点”连成了“线”,企业平台化则将复杂的“线”融合为“面”,从点到线再到面,全面拉通了数字化进程。

循序渐进,将每个业务痛点逐个击破,稳中求创新,稳中求变革。

推荐阅读
关注数
2834
内容数
255
新基建、云计算、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