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orina · 2022年12月02日 · 北京市

特约专栏 | 细说车灯功能安全

引言 细说车灯功能安全 

image.png

前后经手过数十个广义上涉及车灯功能安全的项目(包括车灯/车灯+ECU/车灯ECU平台/BCM等等),虽然现已离开这条赛道,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加以总结,也算是对此前工作经历的回顾;正好也借此机会抛砖引玉,有请业内方家的提点与斧正。

广义上来说,在Tier1向OEM提供具备车灯功能的产品时,提供的可以是车灯造型件,外加直接提供点亮功能的电子和光学部分(传统意义上的“灯泡”);也可以是上述部分外加用于驱动的boost-buck电路,以及集成了符合法规灯控逻辑的车灯ECU;除此之外,甚至还可以再提供一个BCM,并在其中打包提供一些车灯以外的车身电子功能。

而作为一个功能安全相关的产品,车灯颇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一方面,车灯的ASIL level往往并不高;按功能划分通常是ASIL A或者ASIL B,只有在很少见的情况下会达到ASIL C;另一方面,车灯可以说是少数迭代频率甚至高于整车的“门面产品”(不论是新车还是中期改款,车灯都是卖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尤其如此),可识别性强,技术更迭也非常迅速。不论是BMW的天使眼,还是Volvo的雷神之锤,都具备一种特有的魅力;而国内的各大造车势力中,近年来也有一些品牌逐渐将特定风格的车灯打造成了自己的车型/车系名片。

image.png

车灯的功能安全要求曾经非常地“固化”:对于各个安全相关的车灯功能而言,其对应的安全目标、ASIL等级乃至实现方式都较为固定。然而,随着新能源车和造车新势力的兴起,以及电气架构的更新,传统车灯原有的布局、功能划分正逐渐打破陈规:各个功能之间复用的情况越来越频繁_(如Stop/Pos之间的复用)_,而单一功能又往往由多个模块合成_(如Low Beam可以由多个组件的组合,实现基本功能/拓展功能,抑或是DRL/Pos在造型方面的复杂光学件组合,贯穿式Pos灯组、矩阵式High Beam灯组的应用,以及引入灯语交互功能的点阵Pos灯组等等)_,一切都在为这个领域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 一些特点、趋势和思考 傅翀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6个部分(约3400字,15分钟阅读)

目录
image.png

1 ASIL分解

对于车灯功能相关的安全目标而言,如前所述,其安全目标_(SG)_的ASIL等级通常不高,而对于这些SG分解往往并不容易,也不太推荐。

对于近光(Low Beam,LB)功能,较常见的SG是Avoid unintended low bean loss when needed(或者更通行地表述为:Avoid sudden loss of forward illumination of the road during night drive);早年部分车厂使用过一个现在看来不太合适的分解方式,即对左右近光灯做分解,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但事实上,这种分解方式的合理性值得商榷。通常来说,提供近光功能的左右灯需要分别独立满足法规,并各自符合“左低右高”的光型及法规所要求的明暗截止线。在上述条件下,左右近光灯通常也会使用相同的驱动电路设计、使用同型号的ECU_(尽管在安装时仍然需要对左右侧进行识别)_,这意味着相关失效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在进行相关失效分析(DFA)的前提下,传统车灯功能中,能够进行ASIL分解的,恐怕也只有刹车灯(Stop)较为合适:在左右刹车灯和高位刹车灯(CHMSL)之间能够充分保证独立性的前提下(具备独立供电、电路设计异构),对刹车灯的安全目标,如:Avoid no actuation of Stop lights when needed(ASIL B),在左右刹车灯和高位刹车灯之间进行分解。

以上的讨论较为浅显,但讨论并不是到此结束,而是刚刚开了个头——随着车灯设计思路的不断丰富,ASIL分解的思路也就随之拓宽了,例如:
image.png
如果由2组(或更多)LED String实现左/右刹车灯功能,是否可以在设计中考虑,让每一组区域分别通过灯光法规的要求,并尽可能保留异构特性,由此进行分解?

在某些大型SUV车型上,整片式可掀起的尾箱盖和车身部分分别安装了所有的主要功能灯,这种冗余设计是否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的分解,还是只能由车身部分作为常设灯组?

安全而有效的ASIL分解,需要主机厂和Tier1紧密而长期的合作,对需求端的know-how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的功能描述往往不足以敲定整个设计,研发期间的反复同步才能提炼出最优的方案。

2 安全状态

传统的安全状态无非亮灯或灭灯,这一部分的新挑战主要来自三类情况,即功能的组合实现/复用/冗余灯的使用。

“抽象派画风”下的车灯功能分布,实际项目中也存在比下图更复杂的情况

image.png

单一功能由多个区块实现,需要和光学/法规团队的深度合作,以及经过多次仿真才能确认各个组合下何种情况可以达到安全状态;

而如果同一区块复用为多个功能,则要确认是否能够同时满足多个功能的安全状态(Pos/Stop复用较为常见,但不同功能所对应的亮度未必一致);进一步说,各个区块的优先级孰先孰后,以及对应不同SG的不同FHTI如何取舍,都是需要考虑的。

LED点阵的引入,提供了冗余功能的可能性,也为安全状态提供了额外的思路:假如某个功能灯损坏了,是否可以利用点阵进行降级“补位”,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3 安全架构

整个车灯功能的控制链路并不短,举例而言,可以是由灯光开关/踏板/仪表盘/中控->BCM->车灯ECU->车灯(或LED灯板);符合功能安全的良好设计,需要考虑每个环节的实现,并合理地allocate对应的SG。

对于刹车灯,双侧功能均异常的SG:Avoid wrong-side activation of Turn Indicator_(ASIL B)_会allocate到BCM及更“上游”的组件;相比之下,其他针对单侧功能失效的SG则需要整个控制链路共同承担。

传统仪表盘上的报警灯_(tell-tale)_仅局限于少数功能,因此Tier1有义务和OEM确认具体哪些故障可以得到显示_(不论是报警灯还是中控,或者是故障码)_,由此才能保证计算FMEDA时对于诊断和诊断覆盖率的立论有理有据。

对于BCM,如果在架构方面的储备足够充分,甚至可以对于前灯-后灯功能交叉配置不同的型号的driver,避免因为相关失效导致同类型的driver,从而更好地保障一部分双侧车灯功能(LB/Stop/Pos)的可靠性。

4 强制力与优先级

到了2022年,功能安全虽然“名义上”依然是自愿标准,但作为零部件Tier1,一旦客户RFQ中包含了对于ISO 26262的合规,在事实上一旦项目定点,对应的内容就已经转化为了强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需要讨论“是否做”,而只需要考虑“如何做”。

但与此同时,车灯标准本身(无论是ECE还是SAE)同样具备非常高的强制力;所以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调和两者(以及各自衍生出的理解和BP)之间的差异。

在较早的车灯驱动架构中,车灯ECU往往无法对每颗LED上的每个失效模式进行诊断上报;为了防止部分LED/LED string在受损后无法上报,从而使得车灯亮度在下一个维保周期内始终低于法规的要求,有一种倾向于车灯法规的策略是采用“一灭全灭”的逻辑,通过灭灯的方式让使用者发现故障(虽然笔者认为这个思路并不靠谱)。

这在某种程度上和功能安全的思路是相悖的(一个功能,在很多场合下哪怕降级也比完全丧失要强);最终在实现层面,需要考虑光学法规和功能安全两方面的诉求,以及光学仿真的情况(具体损失哪几颗LED构成法规的违背),在不同的车灯功能上进行取舍。

另一个例子则是转向灯:对于转向灯而言,FHTI并不是越短越好--转向灯的点亮周期本身已经在法规中进行了定义,无论诊断和动作有多快,只要在下一个亮灯周期前完成即可,较短的FHTI既无必要也会挤占资源。

5 行业趋势

从整车电子架构来看,集成程度在逐渐提高,这也意味着,随着domain / zonal架构的普及,独立车灯ECU的订单会逐渐减少,而与车灯逻辑相关联的部分也就随之并入了(更多由OEM侧主导的)domain controller或zonal gateway;由此,OEM对于车灯的掌控能力有所提升,但也因此承接了灯控逻辑、法规和功能安全所带来的挑战。

与此同时,在IC层面/板级方案上的集成度也在不断提升。对于专用LED driver而言,不论是诊断还是驱动,功能都愈发齐全;而在某些产品(如三星的PixCell LED)上,甚至直接对于适用于Low Beam/High Beam/ADB功能的LED阵列进行了集成。专用芯片/方案意味着功能更紧凑、理论失效率相较之于通用方案更低,但买家也要基于专用芯片/方案,对车灯这样的“个性化”产品进行定制,并保证功能安全符合性的适配。考虑到目前官方并未宣称PixCell LED的功能安全等级,对于这类混合了电子和光学要求的产品,如何在集成过程中完成Component Evaluation也是需要好好考虑的。

image.png

6 结语

以上种种所述,大体上是基于传统Tier1视角的一些现状总结和思考。

在Tier1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OEM亲自下场、IC产品也越来越靠近终端的这个“乱战”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用“忙碌而充实”来形容车灯功能安全负责人的工作应当是恰如其分的。

附:常见的车灯功能安全目标(仅供参考):

image.png

END

作者:傅翀
文章来源:sasetech

推荐阅读

更多物联网安全,PSA等技术干货请关注平台安全架构(PSA)专栏。欢迎添加极术小姐姐微信(id:aijishu20)加入PSA技术交流群,请备注研究方向。
推荐阅读
关注数
4570
内容数
191
Arm发布的PSA旨在为物联网安全提供一套全面的安全指导方针,使从芯片制造商到设备开发商等价值链中的每位成员都能成功实现安全运行。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