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徽州骆驼 · 2023年07月10日

广汽:硬件先行,再做软件

image.png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图片

前些年,特斯拉火的时候,一窝蜂的全是特斯拉,去年一窝蜂的全是比亚迪,2022年销量出来后,广汽埃安终于也火了。

2022年是古惠南很开心的一年,埃安销量达到了27万台,成了特斯拉和比亚迪之后的市场第三。这是传统主机厂的骄傲,连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都望尘莫及。

此外,埃安还完成了183亿元的A轮融资,估值超过了1000亿,还要准备IPO。古惠南自然是红光满面。

埃安的成功肯定有古惠南独特的“秘技”,不过细思之后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什么惊为天人的绝招。就像一场十分震撼的魔术,如果从后台观察,很多人都会发出惊呼“咦~~就这?!”

而且,在取得销量的背后,古惠南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埃安的品牌高度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在广汽,古惠南可以说是一位风云人物,一手把广汽传祺发扬光大,深得冯兴亚的器重。所以古惠南在2020年被空降到了埃安,古惠南上任后对新能源汽车这个商品做了细致的思考和分析。

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智能汽车,说到底还是一个要销售给大众的商品,一个商品如何快速占领市场?自然是要考虑最大的受众群体是谁,古惠南对于这一点可以说是知之甚深。

回看六七十年代,如果在农村大街上出现一辆汽车,立刻能引来一堆人跟着跑出几百米。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成熟,汽车慢慢变成了非常普遍的一种商品,甚至农村都会出现堵车的现象。这是为什么?不是因为汽车变得比原来更好开了,而是大家都买得起了。

不管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首先是要让消费者买得起,这也是汽车行业崛起的根源所在。对汽车行业贡献最大的绝不是那些豪车消费者,而是中低端车型的购买者。

那么智能汽车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古惠南认为是。智能汽车推出后,消费者想不想去“体验”一把呢?“怎么不想啊?关键是贵啊!”这大概是大多数人的心声。就像开价格十万左右车的人看BBA一样,都知道这车开着舒服、有面子,但是为啥不买呢?“买得起早买了!”

这是古惠南的第一个“岔路口”,要量还是要高端?“没有很好的基础,品牌向上是很难的。先有产品认同,再有高端化,这才是正常的发展逻辑。”古惠南这样认为。

如果上来就要高端,那量是肯定上不来的,或者说很难上来,就像上汽智己,把自己包装的很高大上,上来就要拳打特斯拉脚踢蔚小理,不过销量却是啪啪打脸。但是也不能太过低端,同样是上汽的车——五菱,实在是够低端,销量很好,却把品牌拉到了最低点,而且不挣钱。

所以埃安推出的四款车型中,AION S和AION Y两款车的定价都在20万以内,而后来的销量也证明了古惠南的想法是对的。

如果只是在价格方面“捡漏”,埃安也很难在销量上取得成功。不过不要忘了,古惠南除了是个高管,还是一个工程师,埃安的车并没有忘记追求技术的推进。

对于技术,古惠南也有自己的看法。

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能汽车算是一个舶来品,特斯拉的成功刺激了整个汽车行业,也带动了国内市场的发展浪潮。

那么智能汽车领域一直讲的科技究竟是什么?这个要拆开来看。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合成,科学是0到1,是创造,从这一点上,不得不说整个汽车行业只有特斯拉在搞科学。而技术是从1到N,是把科学创造的东西通过不断试验和打磨变成成熟的产品。

马斯克的思维是很多汽车大佬甚至科学家都赞叹的,从产生想法到造车成功,这些都是马斯克脑子里创造出来的东西。而反观传统主机厂,都是在有样学样,说白了,就是在搞技术。

作为一个传统主机厂的老人,古惠南显然明白这一点。想要在科学方面去追赶特斯拉(暂时不要想着超越了)是很难的,所以首先要在技术领域做到良好乃至优秀。

在技术上该怎么操作?这又是古惠南的一个“岔路口”。

自从智能汽车出来之后,操作系统、智能座舱、电器电器架构、芯片、激光雷达、摄像头、解决方案等等一系列名词和产品都冒了出来,就像一个烧饼上的芝麻粒儿一样,看的人眼花缭乱。

不过,这些产品从根源上划分开,也就是所有人都熟知的两类——硬件和软件。从这两个当中选一个先行,这就是古惠南要做出的选择。

2. 硬件先行

从本质上看,软件更多的偏向于创造,属于“科学”的范畴更多一些,硬件则更加注重“技术”。虽然这样想可能有些绝对,但古惠南还是选择了先重点布局硬件,因为硬件还关系到车辆的安全和性能。

在很多主机厂都在高喊“自研”的时候,上汽零束的侧重点是底层软件、智能驾驶、智能座舱、AI算法、大数据云平台等,长安依靠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阿维塔主打“情感智能”,同样选择华为的还有北汽极狐,这些公司不是将软件作为重点就是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外人,而这些公司做得都不是很好。

所以广汽和古惠南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虽然做了多年的高管,但是古惠南在骨子里还是一个工程师。2011年广汽就开始研究新能源技术了,而古惠南绝对是特别积极的那一个。只是那时候由于对新能源的认知太少,所以只能从混动开始,而这也注定了公司的第一步是从硬件开始。

这样的选择也几乎是所有传统主机厂的无奈,大家搞了几十年的硬件了,这时候也只能从这方面下手。

不过古惠南却不把这个当成一种无奈,他认为这应该是一种优势。这么雄厚的积淀,为什么非要看作桎梏?一些自动驾驶公司总说传统主机厂的思维守旧,其实他们在背地里也会止不住羡慕主机厂的造车经验,虽然新能源车和燃油车不一样,但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无用的。

此外古惠南还看到了一点,也是所有主机厂的优势,那就是试错成本。其实传统主机厂早就看到了汽车行业的变化趋势,也都在积极的做着准备,而且与初创公司不同的是,传统主机厂敢大把大把的投钱,“搞错了?没关系,换个方向再来!”

这一点对于靠融资苦苦支撑的初创公司来说,简直看的哈喇子都要就出来了,“人家错了不会伤筋动骨,我们错了嘛~~弄不好就挂了。”

而古惠南显然把广汽的这个优势利用得很好,2019年埃安推出了纯电专属平台,这是当时除特斯拉之外的第二个纯电专属平台,并且已经进入了第三代——AEP3.0。在安全性方面,埃安除了激光雷达外,还融合了风云三号红外遥感技术,这是业内首次使用。

这些技术的背后无不包含了多次的失败和痛苦,不过对于古惠南来说,“你有钱你怕啥?!”

广汽在这方面确实表现得财大气粗,“需要什么投什么,缺什么投什么”真的不是吹牛。为了解决芯片问题,广汽资本投资了两家晶圆代工厂,还有独角兽企业地平线,以及诚信科技、上海芯钛等。

算下来,广汽资本已经在自动驾驶芯片、自动驾驶中间件、自动驾驶技术、激光雷达芯片等多个领域播下了种子。当然,还有从华为那里提供的5G车载芯片。

搞完这些就够了?当然不够,古惠南想做的还有更多。这些只是把车造出来了,但是新能源车如何才能让消费者认可?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好用、安全还要保值。

作为一个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第一个灵魂拷问就是“能跑多远?续航不行肯定不敢开出门啊。”第二个是“充电方便吗?”半路没电了找不到充电站,找到了又排不上号,排上了还得充半天,这样的车你会要吗?

还有,一个电池占了车价的一大部分,而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电池,那我想卖车的时候,这车还值钱吗?

说到底,是电池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先是与宁德时代合作,之后依托广汽研究院,埃安在2021发布了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超倍速电池技术和 A480 超充桩。为了加快自研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广汽又砸下3.36亿元支持埃安的自研电池试制线建设。

古惠南敢想敢干,广汽也敢支持,这就是背靠传统主机厂的底气。2022年初,电池研发试制线建设启动,埃安又成立了能源科技公司,与赣锋锂业、寒锐钴业等上游公司达成合作。至此,古惠南有了自己“锂矿+基础锂电原料生产+储能与动力电池生产+充换电+储能”的电池产业链条,既能保证电池的安全,同时也可以降低成本。

除了电池外,埃安还自主研发了电机,与中国中车合资研发IGBT和碳化硅(电控),和科大讯飞合资研发智能座舱。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埃安在硬件方面基本有了完整的配套,底盘由集团做,三电以埃安为主。

搞硬件的同时,古惠南还在做一件事,那就是营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早就不适用了,何况比自己香的“酒”太多了,所以一定要摆到巷子外面,摆到大街当口去。

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模式和传统汽车又不一样,必须要做到厂家直接联结客户、服务客户并且经营客户。不过这也一度让古惠南的团队犯了难,原来的传统销售渠道都不能用了?虽然经销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弊端,但是就这样抛弃了是不是有点可惜?

古惠南肯定不会就这样放弃现有的渠道,“这不是我风格啊!”最终,埃安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法,采用直营+经销的双轨制,一方面把原来的“厂家-经销商-顾客”直线型模式转变成“直联、直服、直营”的“营销金三角”模式,一方面仍利用原来的经销商渠道。

这样既能照顾到经销商的利益,让他们能和自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又能逐步转变自己的销售模式。

而这也几乎是所有传统主机厂都在选择的方式。

不过,埃安似乎有自己的“秘方”,“我们的双轨模式跟别人完全不一样,我们辛辛苦苦研究了半年,我不能说,怕别人学去了,反正能够要解决直营和加盟经销商之间的问题。”肖勇对此表现得很有信心。

然而,这些操作给埃安带来的也只有销量,品牌高度没有提升上去,AION V和AION LX的销量相对惨淡了很多,市场对埃安的高端车型并不认可。

想要提高自己车型的“身价”,离开软件是不行的。

3. 软件才是未来

虽然之前古惠南一直将重心放在硬件上面,但并不是将软件彻底放下了。他曾表示,结合AI技术做出互联网+汽车项目是他的期望,只是始终没有啃下这块“硬骨头”,而且是越啃感觉越“硬”。

在古惠南上任之前,埃安就已经和腾讯合作推出了自动驾驶系统ADiGO(艾迪狗),古惠南上任后也在努力推动ADiGO的更新。

同时古惠南也延续了埃安依靠供应商的路线,自动驾驶辅助系统NDA由博世提供,泊车方案来自百度。

不过广汽对于这种路线显然是不太满意了,“因为软件定义汽车,硬件、软件是一体化的,下一步你要用到和智能网联相关的软件,就必须控制软件。”广汽资本总经理袁锋的态度非常明确,怎么才能控制软件?显然只有通过自研。

古惠南自然也明白这点,“我希望以后不管有多少竞争者进来,我们的地位只有上,不要退步”,“过去我们广汽核心是在硬件,接下来是在软件”,并提出了“EV+ICV”技术战略,这是支撑埃安未来发展的关键。同时传祺也提出了“XEV+ICV”。

但是当前情况来看,想要实现自研对古惠南来说实在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毕竟这是所有传统主机厂的软肋,广汽也不例外。虽然主机厂都知道未来软件的价值将越来越大,也都纷纷宣布加入软件业务,但是真的能做好的却寥寥无几,毕竟不是有了软件业务就能取得想要的效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把软件起来,并且做好,是古惠南要解决的问题。之前的经验让古惠南认为软件定义汽车可以靠上量来解决,“软件靠量来分摊。”

不过,当车上的软件能力提升之后,成本也随之升高,所以不知不觉间埃安推出的车型还是“高端”了,昊铂系列的Hyper GT等产品价格提高了很多,能否实现AION S和AION Y那也的销量很是值得怀疑,毕竟真的要跟Model 3打擂台,埃安的风险还是有点大。

而广汽在与供应商合作方面也有传统主机厂天然的“毛病”,在与禾多的合作中,冯兴亚明确表示“一定要实现白盒”,“我们对禾多投资,你先说你是白盒子还是黑盒子,我自己能干,咱就搞,你不能干,咱们就别浪费时间。就这么简单。”

按照冯兴亚的说法,除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独特性外,车企需要一种掌控力,“这里的掌控力并非某种野心,而是对车企业务连续性的基本保障。”然而对于能力较强的Tier 1,冯兴亚的态度却是“很放心”,原因是Tier 1“能保证持续供应”。

这样一对比很明了地就能看出,传统主机厂想要供应商的软件技术,而且是欺软怕硬的那种做法。

这样的做法也让埃安尝到了苦果,随着合作的深入,埃安也发起了牢骚,“华为现在是大牌供应商,它的价格比较高,并不受控制,我们想跟华为合作,会发觉根本没有议价的能力。”肖勇公开吐槽道,华为的“要价高”。

刚刚宣布的“AH8调整为埃安自主开发”,华为由合作开发的身份变成了供应商,“我们不会像其他品牌那样,未来在技术方面与供应商深度绑定。”华为内部的高层发声道,“广汽作为大公司,垂直整合还是有优势,也很有必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形成企业的护城河。”

这种结果因何而生,还是值得深思的。

看起来广汽似乎是很有底气的,只是能否实现自研和原创,还要看其未来的表现。

后记

古惠南也曾表示,原创、领先、独占的科技是企业的护城河,也是支撑埃安未来发展、实现世界一流的关键。

这一点也是所有传统主机厂都明白的,大家也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只是“魄力”的大小不同,所以选择不同。

上汽从一开始就很强势的表示不会用华为这样的整体方案,要自己把控“灵魂”,然而零束并未能让上汽大放异彩,上汽智己和飞凡的销量始终不是很好。北汽相对比较保守,采用了华为的HI模式,结果自己成了“试验品”,还是失败的试验品。同样选择华为的长安阿维塔销量也不尽人意。

在打完“电动化的仗”后,“智能化的仗”已经开始了,而传统主机厂的表现还是让人比较担忧。硬件做完做软件,做了软件还要达到完美的性能,或许对于主机厂来说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了,不过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战场”上,除了成功也别无选择了。

希望传统主机厂能够在软件上面真正的“硬”起来,在全面电动化的路上也走好智能化的脚步。

-END-

作者:阿正
文章来源:红色星际

推荐阅读

更多汽车电子干货请关注汽车电子与软件专栏。欢迎添加极术小姐姐微信(id:aijishu20)加入技术交流群,请备注研究方向。
推荐阅读
关注数
5713
内容数
452
汽车电子与软件行业的相关技术报道及解读。
目录
极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极术微信号
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
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学堂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
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
关注安谋科技招聘
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